太尉掌管行政
Ⅰ 秦始皇时期 掌管军事 处理国家铺助皇帝 掌管监察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是谁
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处理国家政事辅助皇帝的地方行政机构名称是郡、县
Ⅱ 皇帝低下掌管太尉 处理国家辅助皇帝 掌管监察 名称是什么
寒假作业30页,从左往右依次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下面是郡、县。
Ⅲ 东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分别掌管什么
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
司空,在西周初期由周公所设,在金文中都写作“司工”,即冬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大约是主管土地,兼管土木等建筑工程之职,具有土地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农田水利、工业技术等相关方面的执法权利。
由于古史湮迁,现存的典籍《周礼》中已经失去了“冬官司空”的主要部分,仅存有《考工记》一篇,故而,司空之职守未能尽识其详。今只有在典籍《礼记·王制》中有一记载:“司空执度度地,古公亶父迁都周原,‘乃召司空,乃如司徒,俾立室家’。”
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由周公旦、召公奭为左右父宰(辅政),以聃季为司空,分封康叔于卫国,“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当时司空、司徒、司马三官合称“三有司”,为王朝重臣。
(3)太尉掌管行政扩展阅读: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Ⅳ 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和三公是管理什么的
三公为:
()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武帝(刘彻)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西汉一朝,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也有不兼将军号者。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南朝曾沿置,事实上为兼握政务与军事重权的高官。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Ⅳ 丞相掌管军政大权不是太尉掌军权吗
别嫌啰嗦,先梳理一下,丞相和太尉,这两个官职的来龙去脉。
先说丞相:专
丞相这个职务,先秦就有,属是相国的副手,也就是副相。秦统一,保留左右丞相,汉承秦制,设置相国,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献帝时期,恢复丞相称谓,成为一号实权人物,但时间很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除蜀汉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
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也基本不置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
换言之,丞相这一职务,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副相。
再说太尉:
太尉这一职务,始于秦代,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西汉初,沿袭秦制,或置或不置,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地位犹如最高参谋长,且带有虚位性质。武帝时期,置大司马大将军,以代太尉。
东汉初,重新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主管军事。至东汉末年,曹操废太尉,其后时设时废,且很快,就演化为加官、赠官。
换言之,太尉这一职务,仅在秦代,以及东汉时期,实际掌握军权。
如果宽泛一些,相国,和最高军事长官。
相国,顾名思义,协助君主,掌管朝政的第一助手,管辖范围,从来就不仅限于行政,军事也在其中。
Ⅵ 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
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6)太尉掌管行政扩展阅读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Ⅶ 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 求高手解答
丞相负责辅助皇帝管理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Ⅷ 太尉是什么官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宋朝的太尉官衔并没有汉朝的三公的地位那么高宋朝最高等级是太师、太傅、太保,接着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军中二号人物,随便你怎么比,可以是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也可以是总参谋长。
(8)太尉掌管行政扩展阅读: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
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Ⅸ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一的中央集权机构,由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
御史大夫掌管的是监察,不是经济。
Ⅹ 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1、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专大夫属”并为“三公”。对应于丞相掌管全国行政,太尉则掌管全国军事,地位与丞相相同。
2、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3、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4、在西汉时太尉和大司马不同时设置,两者互相代替,太尉相当于大司马,都是最高武官。
5、地位:大司马>大将军>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