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行政长官由来

行政长官由来

发布时间: 2021-02-08 21:55:21

Ⅰ 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2008-03-11 20:55 回复

中书相国
4位粉丝
正式会员5
2楼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Ⅱ 英国统治时期香港特首怎么产生的

英国统治时期,香港那时候没有特首,最高统治代表是香港总督(简称港督),由英国派驻香港的英王代表,共历28任。

香港总督的由来: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1843年,《英王制诰》颁布,宣布设置香港殖民地。

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总督则是英王的全权代表,兼任香港三军司令。港督的权力很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机关行政局和立法机关立法局,两局的议员都是由港督任命。

直至1991年才有第一次立法会直选选出部分议员。早期的港督都是由英国殖民地部官员出任,1971年以后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麦理浩勋爵是第一位);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则是政治家,曾任英国保守党党魁。

(2)行政长官由来扩展阅读:

香港总督拥有很大的权力,掌管军政大权。

第一,港督兼任香港三军司令,是驻港英军的总司令,而驻港三军(陆、海、空)英军司令通常由英国陆军中将或少将担任,一般也都由港督推荐。这就意味着港督掌握着香港所有的军事权。至于警察,更是掌握港督手中。

第二,港督主持香港行政机关的行政局和立法机关的立法局,并委任两局的议员。出席之外,两局所讨论的一切议案或法案最终需要得到港督同意并签署才可通过(1985年废止)。换句话说,港督在所有议案上有“最终否决权”。

这使得两局在港督施政上,只会担任顾问及辅助角色。

除此之外,港督也是两局(行政局和立法局)的最高长官(1993年废止)。这意味着香港总督同时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做的事,且不会受到制约。

Ⅲ 知县,知州,知府的区别它们的由来它们的全称是什么

知有主管的意思。

所以管理一个县的叫知县,管理一个州的叫知州,管理一个府的叫知府。

知县: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

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州: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府: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3)行政长官由来扩展阅读:

知州的特别之处:

明清两朝,知州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制,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知州是从五品,月俸十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此处特别说明,州有二种,即属州和直隶州。

属州的待遇与县同等,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但品秩相同。这是明官制和清官制的不同,无论是

属州和直隶州都是从五品,不同的是俸禄。

明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明清有直隶州、散州之别,前者直隶于省,可以辖县,后者隶属于府、道,不辖县,长官均称知州。知州一般是从五品文职官员

著名知府

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沙知府陈鹏年。这位知府很体恤百姓,当时康熙南巡,总督阿山主张增加摊派用作南巡之资,陈鹏年坚决反对。为着这件事,陈鹏年得罪了阿山。后来,因为建讲堂,陈鹏年让阿山抓住了把柄,差点被整得杀头。

清末台北知府陈星聚,出身贫寒,母亲守寡含辛茹苦供他上学,从小就受“好好学习,长大要做好官、清官”的启蒙教育;在当官后遇灾年,他“减粮减税”助民众度过灾年。百姓称他是好官;遇恶霸横行乡里,能嫉恶如仇,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百姓称他为清官。

在法军侵略台北的危急时刻,又带领人民抗击侵略,带头拉石筑城,动员全城10万军民筑城守城;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上山劝说对他有深仇大恨的山大王山妹下山共同保卫台北,群众又称他为“孤胆英雄”知府。他以身作则,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一心救国。

Ⅳ 朝廷百官百官是怎么来的什么来历呢其中包含什么官员

朝廷百官包括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

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己”。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Ⅳ 一把手的来历

一把复手最早出自朱自清的制《三家书店》。原文为:“剑桥是第一把手。”

一把手是指组织、单位、世界最高领导人。 一把手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实际上的人事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职务、薪资调动权。在农村指村里的最高领导者。在一个家庭中指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掌握家里的一些重大事件决定权的人,通常指夫妻之间的某一个。

基本解释:

1、参加活动的一员

2、在某一方面才干出众的人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3章:“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福军和一把手冯世宽有分歧,登云明显地支持世宽。”

3、单位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5)行政长官由来扩展阅读

二把手,相对于一把手而言。一个地区或单位里仅次于正级的副级人物,俗称二把手。在一个团队中,二号人物实际上是“一号”的“副手”,属于“二把手”,要做个优秀的“二把手”,发挥到“二把手”的最佳效用,就得有“两手”。

例如,在NBA中,最著名的二把手加索尔就助科比连续两次拿到冠军,和二把手皮蓬助乔丹拿到冠军。

Ⅵ 官位的由来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参考资料:http://www.ruiwen.com/news/14398.htm

Ⅶ 知府,县令等官职的由来是什么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Ⅷ 一把手的由来

“一把手”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清楚又糊涂。清楚是因为这个词随时随处都可以听见,每天被叫得震天价响;糊涂是因为字典里没有这个词,任何工具书里都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从前没有什么“一把手”的称谓。政府里有书记、市长,还有县、镇、乡长,企业里有书记、厂长、经理,事业里除了书记,则有校长、院长、所长、主任等等称呼,不知道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谁是三把手,只知道有正副之分,党政之别。党务的事找书记,政务的事找什么长,有的时候书记和长都说了算,小一点的事则找分管的副手。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一把手、二把手之分,其他的称谓开始淡化。到哪里去办事,首先不是弄明白谁是书记,谁是什么长,而是谁是一把手。而一把手又很难弄清,按理本应该党是领导一切的,可那里却是党委监督下的什么长负责制,行政是一把手;按理这里本该是行政长官说了算,可却是党委领导下的什么制,书记是一把手。如果你弄不清谁是一把,而错找了人,办不成事不说,还把其他“把”无意间推上了难堪的境地。因此,我国的小民百姓,得首先弄清什么是“一把手”。

什么是“一把手”?一把手就是古代皇宫里金銮殿上坐着的那个人(有时是太后),就是梁山上排坐次的宋江(宋江作一把手有点过于仁慈),就是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

“一把手”又被习惯地称作“老大”或“大老板”。既然是老大,自然权力无异于黑社会的首领;既然是大老板,自然单位里的一切都归他所有。

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里的所有财务都是他的家产,他可以随意支配,任意挥霍。属下进普通饭店吃一顿工作餐他会批评为奢侈浪费,他天天进高档饭店,龙虾鲍鱼,一掷千金,他会说那是接待贵宾或客商的需要;属下出外开一次会议,千百元的票子他要一审再审,大会小会强调无私奉献、节约为本,可自己什么欧洲、美国一游就是十几,几十万开销,那叫出国考察,是单位发展大计的需要。财务制度只是为了保障家产不至外流,由常务主管的财权早就收归己有,而单位的财务主管又都是自己的心腹,是黄世仁家的穆仁智,是莫怀仁家的莫福。

所有的属下和员工都是自己的子民或雇工。阿Q对革命的幻想“我喜欢谁就是谁,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如今在他那里都实现了。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奖励谁就奖励谁,想撤谁的职就撤谁的职,想让谁下岗就让谁下岗,就看你们的“表现”如何,死爹、嫁女、生病、生日、年节,机会多得很。单位里的美女更是自己的小蜜后备队,得看需不需要,需要你陪酒就陪酒,需要你陪歌就陪歌,需要你陪舞就陪舞,需要你陪……就看你有没有奉献精神。提干,长工资,晋级,满上算,不然的话,可别怕被打入冷宫。

其他“把手”都是自己的臣子和子侄,地位最多高不过庶出的兄第。“把手”之间虽只有数字的差别,有的只差一横、两横,其权力可有天壤之别,一把手是说了算的家长,其他“把手”充其量只不过是家庭的成员,协助家长管好这份家业而已。班子会上(称为家务会更好一些),一把手说一不二,其他“把手”只有符合称是的权力,执行中出了问题,则都是其他“把手”工作不力,能力欠佳,被大骂一顿是最轻的处罚。班子的团结总是令人称道,因为班子中容不得有异见之人。如果哪个“把手”敢对一把手怀有二心,说个不字,就请小心,找个借口把你开了是早晚的事。

“一把手”是什么?“一把手”就是绝对的权力,就是专权的同义语,就是腐败的祸根。

要想根治腐败,减少经济犯罪,实现吏治清明和政治民主,必须削弱“一把手”的权力,淡化(最好取消)“把手”的称谓。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各级政府包括企事业单位,长官的统领必不可少,但应该是首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而不应是一把手专权的按权排坐制,在领导集体(或叫领导班子)中,应取消梁山式的交椅制,实现现代意义的圆桌会议

Ⅸ "一把手"有什么来历

“一把手”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清楚又糊涂。清楚是因为这个词随时随处都可以听见,每天被叫得震天价响;糊涂是因为字典里没有这个词,任何工具书里都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从前没有什么“一把手”的称谓。政府里有书记、市长,还有县、镇、乡长,企业里有书记、厂长、经理,事业里除了书记,则有校长、院长、所长、主任等等称呼,不知道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谁是三把手,只知道有正副之分,党政之别。党务的事找书记,政务的事找什么长,有的时候书记和长都说了算,小一点的事则找分管的副手。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一把手、二把手之分,其他的称谓开始淡化。到哪里去办事,首先不是弄明白谁是书记,谁是什么长,而是谁是一把手。而一把手又很难弄清,按理本应该党是领导一切的,可那里却是党委监督下的什么长负责制,行政是一把手;按理这里本该是行政长官说了算,可却是党委领导下的什么制,书记是一把手。如果你弄不清谁是一把,而错找了人,办不成事不说,还把其他“把”无意间推上了难堪的境地。因此,我国的小民百姓,得首先弄清什么是“一把手”。

什么是“一把手”?一把手就是古代皇宫里金銮殿上坐着的那个人(有时是太后),就是梁山上排坐次的宋江(宋江作一把手有点过于仁慈),就是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

“一把手”又被习惯地称作“老大”或“大老板”。既然是老大,自然权力无异于黑社会的首领;既然是大老板,自然单位里的一切都归他所有。

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里的所有财务都是他的家产,他可以随意支配,任意挥霍。属下进普通饭店吃一顿工作餐他会批评为奢侈浪费,他天天进高档饭店,龙虾鲍鱼,一掷千金,他会说那是接待贵宾或客商的需要;属下出外开一次会议,千百元的票子他要一审再审,大会小会强调无私奉献、节约为本,可自己什么欧洲、美国一游就是十几,几十万开销,那叫出国考察,是单位发展大计的需要。财务制度只是为了保障家产不至外流,由常务主管的财权早就收归己有,而单位的财务主管又都是自己的心腹,是黄世仁家的穆仁智,是莫怀仁家的莫福。

所有的属下和员工都是自己的子民或雇工。阿Q对革命的幻想“我喜欢谁就是谁,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如今在他那里都实现了。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奖励谁就奖励谁,想撤谁的职就撤谁的职,想让谁下岗就让谁下岗,就看你们的“表现”如何,死爹、嫁女、生病、生日、年节,机会多得很。单位里的美女更是自己的小蜜后备队,得看需不需要,需要你陪酒就陪酒,需要你陪歌就陪歌,需要你陪舞就陪舞,需要你陪……就看你有没有奉献精神。提干,长工资,晋级,满上算,不然的话,可别怕被打入冷宫。

其他“把手”都是自己的臣子和子侄,地位最多高不过庶出的兄第。“把手”之间虽只有数字的差别,有的只差一横、两横,其权力可有天壤之别,一把手是说了算的家长,其他“把手”充其量只不过是家庭的成员,协助家长管好这份家业而已。班子会上(称为家务会更好一些),一把手说一不二,其他“把手”只有符合称是的权力,执行中出了问题,则都是其他“把手”工作不力,能力欠佳,被大骂一顿是最轻的处罚。班子的团结总是令人称道,因为班子中容不得有异见之人。如果哪个“把手”敢对一把手怀有二心,说个不字,就请小心,找个借口把你开了是早晚的事。

“一把手”是什么?“一把手”就是绝对的权力,就是专权的同义语,就是腐败的祸根。

要想根治腐败,减少经济犯罪,实现吏治清明和政治民主,必须削弱“一把手”的权力,淡化(最好取消)“把手”的称谓。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各级政府包括企事业单位,长官的统领必不可少,但应该是首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而不应是一把手专权的按权排坐制,在领导集体(或叫领导班子)中,应取消梁山式的交椅制,实现现代意义的圆桌会议制。

Ⅹ 凯撒大帝的由来

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或称凯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凯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凯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国末期的独裁者。出身于罗马著名的尤利乌斯家族,父亲曾任行政长官。少年时期学习过修辞学和演说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领袖,反对贵族派。历任财务官、监察官、祭司长和大法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共同统治罗马共和国,史称“前三头”。公元前58年取得高卢总督职位,几年内征服了高卢全境。他不仅有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他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9年,凯撤打败了庞培,夺取了政权(克拉苏已在一次对帕提亚的作战中死去)。以后几年间,他获得无限期的独裁权力,集执政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凯撒实行的一些措施,如将行省土地分给8万老兵,减轻负债者的债务,惩治贪污勒索官吏等,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引起元老贵族的不满。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议事厅,被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反对派刺死。凯撒留下两部有历史价值的著作,即《高卢战记》、《内战札记》。
该犹斯•犹理乌斯•凯撒出生于公元前102年, 正是罗马共和国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时代。这时,罗马的经济基础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变成西方古典时代奴隶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原来的小农业已完全被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取代,直接的军事掠夺和以贡赋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区进行的压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财富大量涌入意大利,加速了罗马的社会分化。
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罗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扩大、由雇佣军组成的常备军在不断扩充,奴隶人口在急剧增加,由失业小农民和释放奴隶构成的游民阶层也在大量涌向首都,这就需要大大加强国家机器才能应付,但这时的罗马国家体制却基本上还是当年台伯河上那个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选的文官政府、它那已变得臃肿不灵的公民大会和它那由少数世代掌权的豪门贵族垄断的元老院,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局面。从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种种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为触犯豪门贵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盘踞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谓贵族共和派的反对,遭到失败。此后,主张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民主运动从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渐发展到采取阴谋暴动甚至内战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门贵族的保护者苏拉用血腥的大屠杀镇压了反对派,民主运动才一时沉寂下去。但大屠杀并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苏拉不久死去后,民主运动马上就卷土重来。这时,罗马贵族共和政府的颟顸无能、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军人的专横跋扈,已经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纪的七十年代,局势终于发展到极为可虑的地步。东方强邻的进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据都还在其次,严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盗横行和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起义。海盗横行不但使沿海地带民不聊生,连罗马也因海外的粮食运不来而有断炊之虞;奴隶起义使意大利遭到汉尼拔战争以来最沉重的一次兵灾,而且从根子上震撼了罗马的奴隶制度,打击了奴隶制经济。奴隶起义迫使奴隶主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也迫使奴隶主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们不得不变换已不能保障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共和政体。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凯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凯撒出身于罗马的一个古老但已中落的贵族家族,由于他和老一辈的民主派领袖马略和钦奈有亲谊,青年时代就受到贵族共和派的排挤,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边,逐渐成为反对派的领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从财务官、工务官升到司法官。但在这时候,他除了在街头的游民阶层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以外,没有别的政治资本,为此他设法跟当时在军队中有极大势力的克耐犹斯•庞培和代表富豪们即所谓骑士阶层的罗马首富马古斯•克拉苏斯结成“三人同盟”。当然,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个不同利益的集团,只是因为同样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贵族共和派的排挤,才凑合到一起去的。凯撒在这两个人的共同支持下,当选上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但由于元老院的掣肘,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这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政局动荡,罗马统治集团中无论那一派的领袖人物,都从实际经验中体会到,要掌握政权,必须先有一支武装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凯撒在执政官任期届满之后,竭力设法争取到高卢行省去担任行省长官,目的是趁在高卢的机会训练起一支自己的军队,作为政治上的后盾;同时,在高卢大事开拓疆土,掳掠奴隶,还可以为自己在罗马的奴隶主阶级中取得声誉,又可以乘机积聚起一大笔财富来作为今后政治活动的资本。
凯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卢,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意大利。他在高卢的九年中,据普鲁塔克说,曾经屠杀了一百万人,俘虏了一百万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将吏都发了大财,使他能在罗马广施贿赂,甚至一直贿赂到要人们的宠奴身上。他还在平民中举办各种演出,发放大宗金钱,并在意大利许多城镇兴建大量工程,既讨好了包主的人,也讨好了因此获得工作机会的平民。这样一来,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声望,渐渐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两人,特别是他借高卢作为练兵场所,训练起一支当时共和国最能征惯战的部队,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凯撒、不知有国家的部队。
凯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苏,他在公元前63年赶到东方去发动对安息(即 帕提亚)的战争,希望在那边取得跟凯撒同样的成功,不料全军覆没,死在那边。这就使得原来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凯撒和庞培两雄并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从中挑拨拉拢,和凯撒的女儿因难产而死等原因(凯撒为了维持联盟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庞培终于和凯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边去,成为贵族共和派借以对抗凯撒的首领。公元前49年凯撒带着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意大利,庞培措手不及,带着全部政府人员和元老院仓皇逃出罗马,渡海进入希腊,听恁意大利落人凯撒手中。次年冬天,凯撒也赶到希腊,在法萨勒斯一战击败庞培主力。庞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杀死。凯撒在肃清了其他各地庞培余党后,重新统一全国。
凯撒一个行省一个行省地肃清庞培余党的过程,也就是扫除罗马贵族共和体制的残余影响,建立新的统治机器的过程。因而,被凯撒重新统一了的这个罗马国家,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软弱无力、遇事拖拖沓沓的旧的罗马共和国,它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的军事独裁国家,已经能够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样地统一指挥全国了,这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凯撒从统一罗马国家到死去,还不到四年,但就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他仍能完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两个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坏了旧的贵族共和体制,把军政大权集中于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独裁制的过渡,把过去几百年发展中随时遇到问题、随时修修补补、牵强凑合起来的那些重床叠架、支离破碎的旧制度,作了一番整齐划一的工作。他把执政官、统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重要职务兼于一身,他把元老院降为咨询机构、他把公民大会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品,都是为他后来的继承人把罗马变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国开创了道路。次之,他企图逐步废除旧罗马作为一个城邦霸国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特权,把意大利各城镇的地位提高到和罗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意大利相等,并且把公民权陆续给予罗马的各个行省——当然只给奴隶主阶级——使这个大帝国的统治集团基础更加扩大巩固。但这项工作仅只完成了一部分。过去他在高卢时就已经把公民权给了山内高卢人,后来还让他们的部分首领进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权视为禁脔,不愿别人分享的旧公民的不满,他们讥刺他:
“凯撒在凯旋式里牵着高卢人走,
却牵他们进了元老院;
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
反穿上了(元老们的)阔边长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适用于意大利各市镇的自治法,给它们跟罗马同样的地位;他恢复了意大利一向免除的关税;他还计划废除由商人承包征收行省税赋的办法,改由国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销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项秕政。难怪当时沸沸扬扬地传说他想把首都迁到亚历山大里亚去,把罗马改造成一个东方式的君主国家,主要就是因为他降低了罗马城在国家中地位的缘故。
凯撒在公元前44年被贵族共和派的残余分子刺杀,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孙子该犹斯•犹理乌斯•凯撒•屋大维安弩斯,那奥古斯都,在凯撒奠立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把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改建成帝国的任务。
历来评论凯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统帅,作家、演说家等等,仿佛他是一个恁空建立了这个大帝国的人。其实,凯撒的一生斗争,只不过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统治集团跟另一个统治集团为了该不该改变统治方式而作的斗争,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善了这个奴隶制国家的处境,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隶主阶级,根本没影响到当时广大奴隶阶级的命运。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应该归之于他的恰巧处在罗马共和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一时风云际会,机缘凑合,让他不自觉地完成了历史要他完成的事业,这里,他的个人品质象坚毅、机智大胆、圆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极其有限的作用,因而过分吹捧凯撒是不恰当的。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的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诟责凯撒,说他镇压了民主运动,把他的取销行会组织、恢复意大利关税。减少发给贫民口粮分额等等,说成是背叛平民。这些责难往往是出于对罗马当时的所谓“平民”、“民主运动”等等名词作了过分现代化解释的结果。要对共和末年聚居在罗马的所谓平民、他们的构成、他们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也不是这里该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说,他们绝不是十八、九世纪的那种工业无产阶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过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罗马的无产阶级依靠社会过活,现代社会则依靠无产阶级过活”——这就是关于他们的最中肯的结论。在公元前一两世纪中,他们在政治上从来没产生过一位自己的代表,也从来没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政治纲领,他们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动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现代无产阶级一样,我们也绝不可以把凯撒看做是路易•拿破仑甚或梯也尔一流人物。凯撒在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当时其他活动家做过的事情,可以责备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们、后来又离开了他们而已。而离开他们、甚或损害到他们,则是.当时不问那个民主派活动家一旦当权之后,势必难免的事情。特别是凯撒,只要从前面简单地举出来的他所致力的工作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他这些工作的必然结果。首都的游民阶层久已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要减轻对行省的搜括、减少罗马这个城市的特权,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对这些游民不利的措施,象发放给公民的免费口粮,被凯撒从三十二万份一下子降到十五万份,把这一过去一向认为是公民应享的特权严加限制,变成真正的社会救济,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个人统治之后,公民大会连作为橡皮图章的作用都失去了,游民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结束,用不着再竭尽国库所有去讨好他们,这正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必然结果。凯撒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议的地方虽然很多,恰恰不在这一方面。
除了军事和政治的事迹,凯撒还发明了一种安全通讯方式。其原理就是将信中的每一个字母往下移三个位置,从而实现隐藏文章中信息的功能。当接收者受到密文时,他们将信中的每一个字母往前移动三位,使得文章恢复可读性。虽然这种隐藏方式(专业术语是加密方式)在当今高科技的社会里根本不具备安全性,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即便如此,当今未接触过加密这个概念的人们,对密文也能产生无知。这个事迹,是绝大多数从事计算机学的人都知道和尊重的, 因为这种加密原理在许多领域里都用到,只不过是更加的复杂。这个加密原理究竟是不是凯撒发明的,恐怕我们不会知道,但在人类史上,他还是属最早使用加密的人。

恺撒出身于贵族世家。公元前78年开始政治活动,起初被选为军事护民官,后历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罗马远征西班牙行省总督等职。恺撒为了竞选执政官成功,需要庞培和克拉苏这两位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支持,于是,他决意与庞培和克拉苏建立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恺撒这三位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家达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他年仅14岁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女儿嫁给了年近50的庞培。在庞培和克拉苏的一致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9年当选为执政官。恺撒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已经获得了广大平民和骑士阶层的支持,成为与庞培、克拉苏齐名的强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他统率大军,经过3年的征战,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并吞了整个高卢。然而他在高卢的统治并不稳固,高卢地区接连爆发反罗马人的起义。公元全52年春,高卢全境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起义。起义军主力在高卢北部的阿利细亚城扎下了坚固的营寨。这是一座几乎攻不破的城堡,罗马人除了进行长期的包围之外,别无其他办法。恺撒把所有的部队都调到这里,20万高卢起义军也云集阿利细亚城下,双方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战役开始之前,马人环绕阿利细亚城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恺撒寄希望于这些复杂而坚固的工事能够阻止高卢人的进攻,用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卢起义军首先从内外两侧同时向罗马人坚固的工事发起了进攻。在盾牌的掩护下,一队接一队的高卢人像蚂蚁一样往上冲。在战斗中,罗马各军团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士气开始低落。尤其在罗马人的旗手被砍倒后,罗马人的阵脚开始显得有些混乱。一位年青的罗马士兵张惶失措,突然发现恺撒刚刚站立过的塔楼上已经空无一人,同时位于营寨右边的罗马骑兵放弃了阵地,以全速急驰而去。这位年青人绝望了。突然,坚守在栅栏后面的罗马士兵发现高卢人的攻势猛然削弱了,刚才还在向罗马工事冲击的高卢人停止了冲锋,他们的队伍散开了,出现在罗马人视线中的竟是他们自己的骑兵。原来,恺撒指挥他的骑兵抄袭到高卢人的后方,给他们致命的一击,短短几个回合之后,高卢人便开始由进攻改为逃窜。尔后,高卢人全部投降。阿利细亚之战就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束了。恺撒以6万军队与高卢人将近25万人的大军相峙,竟以一支骑兵的偷袭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恺撒、庞培、克拉苏的“三头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克拉苏在战争中阵亡,使原来成鼎足之势的三人同盟变成了恺撒、庞培两雄并立的局面。这时,恺撒的女儿去世,这就意味着恺撒与庞培的联姻关系中断,两人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已势所难免。于是奴隶主两派发生了内战。
公元前50年,以庞培为首的贵族派元老院因担心恺撒建立独裁政权,通过决议拒绝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任期,令其遣散军队。恺撒拒不执行这一决定。当时,他的军队绝大多数分驻在北山高卢,身边仅有一个军团和一些辅助部队。为了把握战机,经过一番周密策划之后,恺撒于公元前49年1月,果断的率领一个军团,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行省之间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罗马进发。没有准备的庞培反对派,匆忙率领一批元老和两名执行官离开罗马,逃往希腊。同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次年春又增加了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6月,恺撒与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进行决战,恺撒彻底打败了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国王派人杀死。公元前45年,恺撒实现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恺撒征战一生,多谋善断,善于抓住战机,特别是能在不利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战略企图,扭转战局,表现出他那不同凡响的高超的军事艺术,在罗马乃至世界的历史上留下了盖世英名。由柳洪平创建。
历史学家们这样记录下了恺撒征战时的威猛:“象一阵旋风攻下八百个城镇,征服三百个部族,与三百万人发生多次激战,屠杀一百万人,将一百万人掳为奴隶。”这段文字描述的应该是他在征股高卢时的经历吧。
恺散一生征战无数,但在电影《恺撒大帝》中,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或者确切地说只有一次,那就是困围戈尔人的战争,我不知电影中的戈尔人是指当时的什么人,但对表现恺撒的威猛已经足够了。戈尔人的首领把他们的妇孺赶出了城,想让她们成为恺撒的包袱,这对于精明的恺撒来说,简直是对他的智慧和意志的一种小看。
谁都知道罗马的连年的征战,包括他们的内战,先是苏拉与马略,再是庞培与恺撒,再是屋大维与安东尼。电影开始时,苏拉已经取得了胜利,正在吓唬那些元老员的议员们。恺撒还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军官,但苏拉因为恺撒放走了自己的敌人并且觉得他以后可能有害,决定处死他,但庞培,这个恺撒未来的敌人救了他一命。
恺撒没有死于海盗之手,在庞培外出征战海盗期间,把罗马治理的井井有条,被远为执政官,但这并没有让恺撒欣喜,因为他眼睁睁地看着庞培一次次凯旋,而他还没有一点政治资本。
她女儿对庞培真真假假的爱情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军队,八年的征战,恺撒捞足上政治资本,这个时候当然是他和庞培一决高下的时候,但庞培死于势利的埃及人,他的死,好像只是为了恺撒与埃及艳后的相遇铺平路。
恺撒的政治野心不断地彭涨,不知死神已经慢慢地向他发出召唤,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前44年,凯撒遭以马可斯·布鲁图斯所领导的议员而暗杀身亡。凯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