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以
❶ 简述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步骤
1
1.决策的原则
决策原则是指决策必须遵循的指导原理和行为准则。它是科学决策指导思想的反映,也是决策实践经验的概括。领导决策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是多种多样的,如决策过程中的悲观原则、乐观原则、最小后悔值原则等等。但是,就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而言,有许多是共同的,这些一般原则主要有经济性、系统性、预测性、可行性、灵活性、民主性等原则。
2
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研究经济决策所花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关系,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领导决策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且要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较小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如果一项决策所花的代价大于所得,那么这项决策是不科学的。
3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决策时,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
4
4.预测性原则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预测是由过去和现在的已知,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来推知未来的未知。科学决策,必须用科学的预见来克服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防止盲目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对未来后果判断的正确程度,不知道行动后果如何,常常造成决策失误。所以领导决策必须遵循预测性原则。
5
5.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寻找能达到决策目标的一切方案,并分析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后抉择。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则的外在表现,是决策活动的重要环节。掌握可行性原则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制约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决策本身目标系统的制约。可行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就是在考虑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性、选优性、合法性的研究分析。
❷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含义
一、行政决策体制合理化对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意义:一般来说,行政决策程序应包括明确决策目标、科学拟定方案、优化决策方案、实施、决策绩效评估环节等。因此,行政决策程序化对于现代行政决策科学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从程序上避免了决策随意性。虽然行政决策以效率为中心,强调决策时的首长负责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首长在决策时的独断专行;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在事实上体现了决策过程中的相对分工,程序的限制避免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2、提高了决策质量。公共政策决策在规定了决策首长负责制的同时,强调决策的程序化,可以广收民意,容纳争议,举行听证,最大限度地对决策进行多层面的思考,使方案在正式实施前做到尽可能的完善,并为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纠偏提供政策储备。二、当前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新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我国作为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着市场机制作用不够充分、市场配置功能不健全、非理性行为突出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市场配置与配置、市场调节与调节、市场机制与引导之间的关系,成了公共政策供给的一个重要问题。决策者应该明确,市场始终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包括公共政策在内的活动,不能破坏这一基础,只能促进和补充,才有利于市场配置基础作用的有效发挥.由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政策,必须有助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不是人为地改变乃至扭曲这种作用,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服务来克服和矫治这些缺陷。 2、以法律为依据的决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强调主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生活,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但是,由于法律所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其条款也只能是原则性的,因而需要以更为灵活、较为规范的方式来加以弥补或调节,这就为公共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解决了在某些无法可依情况下的被动局面,同时又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变动和社会冲突中,大大增强的宏观调控能力,适时化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3、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决策。这种决策代表了政策的价值取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离开人民利益这个基础,政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可言。
❸ 行政组织决策是以什么为后盾
行政组织决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 后盾,通过行政的方式作用于社会,作用于公民。行政组织决策对社会具 有强制力的作用。
❹ 行政决策有什么模式
不同类型的决策活动有着不同的决策模式。
行政决策模式又称为决策行为模式,是决策者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标准的、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对行政决策模式的类型截止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划分,但是依据学者们对这一词语的实际运用情况看,大致上是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的。
(一)以决策活动过程的基本步骤及其所运用的方法为标准,将决策模式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理性决策模式
这是由亚当·斯密提出,并长期被人们认可、接受、流行较广的决策模型,西蒙称之为经济人的无限理性决策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人被假定为具有全知全能理性的人,他们“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总能够在他们面临的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他们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善从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的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 也就是说,经济人在应付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能够为他所要完成的特定目标采取各种措施,选择最佳方案,即选择经济效益(利润)的最大化决策者能够通过其理性的认识能力确切知晓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心,能够寻找到达成目标的所有决策方案及其后果,知道每个决策选择方案的收益与费用比例,知道每个方案的价值和优劣性,从而排出优先顺序,然后从中选择最有效的决策方案。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目标上追求最优化,使决策方案达到收益最大,损失最小,效用最好。但是追求最优化使之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现实中,决策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知识、能力、资源、时间及其它环境因素的限制,因此,难以具有完全的理性及认识能力,不可能作出最佳选择。可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决策模式。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这是西蒙在批评了理性决策模式之后提出的一种决策模式。西蒙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在现实中,所有决策都是有限理性基础上的决策。这是因为,第一,人的知识具有不完备性,要受主观认知、理解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决策者对政策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总是零碎不全的,不可能具备完备的知识。第二,预见的困难。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方案的选择是以对未来的预见为前提。由于对未来的预见是以现象、而非实际体验为基础,任何预见都不可能是完整的。第三,选择范围的有限性。按照纯粹理性的要求,决策主体要在全部可能的备选方案中进行比较和选择,但实际上人们只能想到全部可能方案中的很少的几个。第四,时效的局限。即使每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及每一种行动方案的全部后果都能够考虑到,这在成本上也往往是不合适的。因为决策要考虑时机,决策的时机稍纵即逝,一但时机错过,再好的决策也无济于事。正是由于理性有限,决策者不可能达到如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那幺完善,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可能找到的备选方案作出“满意的”或是“够好的”决策,因此,行政决策的模式只能是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3.渐进决策模式
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学家林德布洛姆针对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决策模式。林德布洛姆认为,人的理性由于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决策无法达到完全的理性,因而理性决策模式提出的决策必备的条件是不现实的。它不仅使决策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使决策分析过分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强化政府权力,减少了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可能性,并且无法解决决策面对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政策问题,与政府实际的决策活动不大相符。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既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由于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制衡,行政决策实际上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经由对现行政策作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过程达到共同一致的政策。因此,决策者只需考虑那些与现存的政策具有渐进差异的政策方案,不必调查与评估全部的政策方案;只需考虑有限的几个政策方案而不是涉及所有逻辑上可能的方案;对每个政策方案也只评估几个很可能产生的并且很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新政策的出台不过是过去政治体系活动的继续,是对过去老政策作某种程度上的修正。据此,决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是谨慎的步步试错过程,而不是对以往的政策的推倒重来。按照这一理论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以往的决策方案,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作出改革措施。
4.系统决策模式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这一模式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政治学单纯从制度进行静态分析的弊端,进入动态的、研究政府运行过程的政治系统论。这一模式将政治系统简单地视为一个“箱子”,从外部环境流进箱子内的便是输入。然后,在这个箱子或系统内,这些输入又通过不同的政治结构和过程转变成输出或政策,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生态等,或者影响政治系统自身。然后,这些影响通过种种不同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再流回即反馈到政治系统中,开始影响下一轮的输入,如此循环不已。为了使分析进一步简化,重要的输入被减少到两种:要求和支持;输出也被设想成为一种,即具有约束力的决策。要求可来自任何方面(人民、政治家、行政官员、思想领袖等等),这要取决于政权的性质。支持则更为重要,因为它的多样性影响到政治当局(即政府)政治体制(民主还是独裁等)和政治共同体的命运。在所有的政治系统中,输出都通过特定的过程产生,这样便使得在绝大部分时间内,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承认输出的约束力。总之,系统分析模式描述了涉及政治决策过程的诸因素,即系统、环境、需求和支持的投入、转换过程、产出的政策以及反馈等,并描述了这些因素在整个政治运行过程的位置,为科学地认识政治过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二)以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活动方式为标准,将决策模式划分为:
1.精英决策模式
这一模式是托马斯·戴伊和H·齐格勒提出的,它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公共政策不是由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和行动决定,而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精英决策模式的具体内容是:(1)社会总是分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社会价值的分配是由少数人来决定,群众因无权而不能决定公共政策。(2)少数的统治者和杰出人物主要是来自社会中经济地位较高的那个阶层,他们不是被统治者的代表。(3)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杰出人物的看法一致,并竭力维护这种制度。(4)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杰出人物的利益、感情和价值观念,公共政策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5)群众麻木不仁,活跃的杰出人物很少受群众的直接影响。相反,杰出人物影响群众远远超过群众对他们的影响。
精英决策模式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在任何一个大众参政议政程度比较高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影响占主要地位。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此,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反映广大民众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拥护,否则任何一个政治系统都不可能稳定和发展。
2.集团决策模式
这是西方决策理论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基本假设是,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一般而言,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个人,均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某一个团体,以便向政府提出他们的利益要求,并希望通过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利益集团的存在是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如果要影响政府的行政决策行为,必须要借助代表其利益的集团的力量。个人在政治上如要有其重要地位,就必须代表团体利益而行动。“个人只有当他是团体的成员或代表时,他在政治上才是重要的。只有通过团体,个人才能试图获取他的政治优先权。” 因此,集团便成为个人和政府间的重要桥梁。政府的行政决策过程实际上是集团间设法影响政策的过程,在这种影响下,政策便成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竞争后所造成的均衡。这种均衡取决于各个利益团体的相互影响力,一旦这种影响力的格局发生变化,政策便可能随之改变。
此外,比较有影响的决策模式还有博奕决策模式、体系决策模式、综合决策模式等。诸种决策模式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决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是也要看到,这些模型依据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政治运行实践。尤其是美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政治实践,不能简单地照般和用于解释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被西方学者认为对政策制定有决定性影响的集团决策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美国的政府构架三权分立,鼓励社会多元化和各种经济、社会力量的公平竞争,产生了许多利益集团。它们每年花费巨额钱财,在白宫和国会内进行游说,以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和国会制定出有利于它们行业、团体的政策。因此在美国社会,政府官员的政策制定取决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利益集团的争论、谈判、妥协和竞争是政府制定政策时的主要依据,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虽然也有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但它们的数目比美国要少得多,影响也弱得多。在公共决策中,不会像美国的压力团体那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中国的政府也不同于美国。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利益团体施加影响的渠道很多,造成利益团体不仅数目庞大,影响也比较大。但是中国不同,中国各级政权虽然有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但它们不是平行关系,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共产党和其它组织的关系不是分权关系、竞争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所以集团决策模式并不适应于中国的国情。
❺ 行政决策的主要特点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由于行政决策与国家行政权力密切联系,只有具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所以,行政决策的主体是特指具有法定行政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非经国家机关、法律授权,行政组织以外的其他机关和社会团体或个人,能不能进行行政决策。
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客体是指一定行政管理辖区域和部门所要解决的有关国家社会公共事务,涉及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需要涉及很多机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包括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凡是政府管理的领域所在,就是星恒决策的范围。
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营利性
行政决策的主要功能首先不是赢利,而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确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关系。行政决策要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要提供各种社会公益品,虽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但不能直接以赢利为目的。行政决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均衡地协调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确保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4、行政决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行政决策既是一个从不同备选方案中择优的抉择过程,又表现为决策结果所选定的具体方案,而这些方案表现为国家行政组织所制定的各种行政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5、行政决策过程政治性
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既存在交易、妥协,又有针锋相对的冲突,甚至是战争。这些特点又使行政决策过程充满各种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与权威性
行政决策的目的是实施行政职能、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其行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其结果表现为国家的政策或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而这些政策或法律一经确定,付诸实施,便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具有普遍边的约束力。
行政决策一旦形成并公布,不管行政关系的对方是否同意,都必须执行。这种强制性作用,不仅可以约束行政组织内的成员,而且约束该行政组织管理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
(5)行政决策以扩展阅读:
行政决策的作用
1、行政决策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管理成败的决定因素。
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❻ 行政决策包含哪些要素
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 组织人员。任何决策组织都以人为核心,组织首先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2) 物质因素。决策组织赖以存在所需的场地、房屋、办公设备和经费等。
(3) 组织目标。组织成员认为可以追求达到的某种未实现的状态或条件。
(4) 职能范围。组织目标的具体化。
(5) 机构设置。承载决策权力的一系列特定机构的确定,是组织内部分工的结果。
(6) 职位没置。一定机构内的职级、职数和职责的确定。
(7) 权力与职权。权力是影响他人的能力,通常来自决策者本身的综合条件;职权则是被组织正式承认的权力,与职位密切相关。
(8) 权责划分。指各部门、层次、成员之间若干从属、并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
(9) 规章制度。以书面文件等形式对组织进行构建、对运行程序等进行严格规范。
(10) 团体意识。形成组织目标的共同心理基础。
(11) 技术和信息。决策组织的技术包括组织决策原则、方式在内的“政治技术”和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技艺。
(12) 组织设计。指组织结构的分化整合及组织日标的修正。
❼ 请试论述行政决策的过程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的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过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和步骤:
第一,情报活动阶段: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这是行政决策活动的第一个阶段,他构成决策的前提。目标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探查、研究,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二是在探查出所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辨明决策的条件,进而确立决策目标。对问题的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是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
第二,设计活动阶段:拟定备选方案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列出别选方案;确定备选方案的执行后果;对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这种设计活动是基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按照综合、整体、效用、动态的原则,选择最优或者是次优的过程。
第三,抉择活动阶段:选定最佳方案
在备选方案拟定之后,就进入选定行政方案的关键阶段,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动方向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方案的价值标准一般是方案实施后的作用、效果、利益等。满意决策方案一共有五项要求,然而在实际中,任何决策方案,至多只能达到可以得到满意的有限目标。
第四,决策过程反馈
这是指在整个决策过程的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和选择方案的不同阶段中,不断地通过信息反馈,对过去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尤其是对最后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验证决策的正确与否及其程度,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决策遗漏,从而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❽ 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行政决策过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和步骤:
第一,情报活动阶段: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这是行政决策活动的第一个阶段,他构成决策的前提。目标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探查、研究,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二是在探查出所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辨明决策的条件,进而确立决策目标。对问题的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是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
第二,设计活动阶段:拟定备选方案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列出别选方案;确定备选方案的执行后果;对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这种设计活动是基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按照综合、整体、效用、动态的原则,选择最优或者是次优的过程。
第三,抉择活动阶段:选定最佳方案
在备选方案拟定之后,就进入选定行政方案的关键阶段,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动方向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方案的价值标准一般是方案实施后的作用、效果、利益等。满意决策方案一共有五项要求,然而在实际中,任何决策方案,至多只能达到可以得到满意的有限目标。
第四,决策过程反馈
这是指在整个决策过程的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和选择方案的不同阶段中,不断地通过信息反馈,对过去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尤其是对最后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验证决策的正确与否及其程度,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决策遗漏,从而避免重大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