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唐朝行政区划图

唐朝行政区划图

发布时间: 2021-01-22 23:39:56

1. 古代唐朝地区划分等级。

唐朝是按:道,州,县来划分行政区域的,道:设有宣抚使,处置使,转运使等官员品级在三品左右 州:设有刺史或太守品级在四品,五品.县:设有县令,七品官,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中央军队主要有北衙禁军和南衙禁军,人数在15万左右。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后在州县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

同时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立都护府及下辖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由节度使管辖。


(1)唐朝行政区划图扩展阅读: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

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陇右又被党项族占据。但终唐之世已完全丧失对于敦煌以西的控制。

2. 唐朝行政区划的划分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内,唐以凉州都督充容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十个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分置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建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区划,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三级制正式成型,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则为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3. 大唐全国的行政区划图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F3%CC%C6%B5%D8%CD%BC&in=24752&cl=2&cm=1&sc=0&lm=-1&pn=3&rn=1&di=12766864993&ln=2000&fr=

4. 唐朝行政区划的区划表

京畿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城 京城 —— —— ——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华州 兴德府 郑县 4 同州 冯翊郡 冯翊县 8 商州 上洛郡 上洛县 6 岐州 凤翔府 雍县 9 邠州 新平郡 新平县 4 关内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城 陇州 汧阳郡 汧源县 3 泾州 保定郡 安定县 5 原州 平凉郡 平高县 2 渭州 —— 襄武县 1 武州 —— 萧关县 1 甯州 彭原郡 定安县 5 庆州 顺化郡 安化县 10 鄜州 洛交郡 洛交县 5 坊州 中部郡 中部县 4 丹州 咸宁郡 义川县 4 延州 延安郡 肤施县 10 灵州 灵武郡 回乐县 4 威州 —— 鸣沙县 2 会州 会宁郡 会宁县 2 盐州 五原郡 五原县 2 夏州 朔方郡 朔方县 3 绥州 上郡 上县 5 银州 银川郡 儒林县 4 宥州 宁朔郡 延恩县 2 麟州 新秦郡 新秦县 3 胜州 榆林郡 榆林县 2 丰州 九原郡 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 云中都护府 —— 1 安北大都护府 燕然都护府 —— 2 镇北大都护府 —— —— 2 河南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汴州 陕州 陕郡 陕县 6 虢州 弘农郡 弘农县 6 滑州 灵昌郡 白马县 7 郑州 荥阳郡 管城县 7 颍州 汝阴郡 汝阴县 4 许州 颍川郡 长社县 9 陈州 淮阳郡 宛丘县 6 蔡州 汝南郡 汝阳县 10 汴州 陈留郡 浚仪县 6 宋州 睢阳郡 宋城 10 亳州 谯郡 谯县 7 徐州 彭城郡 彭城县 7 泗州 临淮郡 临淮县 4 濠州 钟离郡 钟离县 3 宿州 —— 符离县 4 郓州 东平郡 须昌县 9 齐州 济南郡 历城县 6 曹州 济阴郡 济阴县 6 濮州 濮阳郡 鄄城县 5 青州 北海郡 益都县 7 淄州 淄川郡 淄川县 4 登州 东牟郡 蓬莱县 4 莱州 东莱郡 掖县 4 棣州 乐安郡 厌次县 5 兖州 鲁郡 瑕丘县 10 海州 东海郡 朐山县 4 沂州 琅邪郡 临沂县 5 密州 高密郡 诸城县 4 河东道 治所州府别称县数县数蒲州 蒲州 河中府 13 晋州 平阳郡 临汾县 8 绛州 绛郡 正平县 7 慈州 文城郡 吉昌县 5 隰州 大宁郡 隰川县 6 并州 太原府 晋阳县 13 汾州 西河郡 西河县 5 沁州 阳城郡 沁源县 3 辽州 乐平郡 辽山县 3 岚州 楼烦郡 宜芳县 4 宪州 —— 楼烦县 3 石州 昌化郡 离石县 5 忻州 定襄郡 秀容县 2 代州 雁门郡 雁门县 5 云州 云中郡 云中县 1 朔州 马邑郡 善阳县 2 蔚州 兴唐郡 灵丘县 3 武州 —— 文德县 1 新州 —— 永兴县 4 潞州 上党郡 上党县 10 泽州 高平郡 晋城县 6 河北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魏州 孟州 —— 河阳县 5 怀州 河内郡 河内县 5 魏州 魏郡 贵乡县 14 博州 博平郡 聊城县 6 相州 邺郡 安阳县 6 卫州 汲郡 汲县 5 贝州 清河郡 清河县 8 澶州 —— 顿丘县 4 邢州 钜鹿郡 龙冈县 8 洺州 广平郡 永年县 6 惠州 —— 滏阳 4 镇州 常山郡 真定县 11 冀州 信都郡 信都县 9 深州 饶阳郡 陆泽县 7 赵州 赵郡 平棘县 8 沧州 景城郡 清池县 7 景州 —— 弓高县 4 德州 平原郡 安德县 6 定州 博陵郡 安喜县 10 易州 上谷郡 易县 6 幽州 范阳郡 蓟县 9 涿州 —— 范阳县 5 瀛洲 河间郡 河间县 5 莫州 文安郡 莫县 6 平州 北平郡 卢龙县 3 妫州 妫川郡 怀戎县 1 檀州 密云郡 密云县 2 蓟州 渔阳郡 渔阳县 3 营州 柳城郡 柳城县 1 安东都护府 —— —— —— 山南东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襄州 荆州 江陵府 江陵县 8 峡州 夷陵郡 夷陵县 4 归州 巴东郡 秭归县 3 夔州 云安郡 奉节县 4 澧州 澧阳郡 澧阳县 4 朗州 武陵郡 武陵县 2 忠州 南宾郡 临江县 5 涪州 涪陵郡 涪陵县 5 万州 南浦郡 南浦县 3 襄州 襄阳郡 襄阳县 7 泌州 淮安郡 泌阳县 7 隋州 汉东郡 隋县 4 邓州 南阳郡 穰县 6 均州 武当郡 武当县 3 房州 房陵郡 房陵县 4 复州 竟陵郡 沔阳县 3 郢州 富水郡 京山县 3 金州 汉阴郡 西城县 6 山南西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梁州 梁州 兴元府 南郑县 5 洋州 洋川郡 西乡县 4 利州 益昌郡 绵谷县 6 凤州 河池郡 梁泉县 3 兴州 顺政郡 顺政县 2 成州 同谷郡 上禄县 3 文州 阴平郡 曲水县 1 扶州 同昌郡 同昌县 4 集州 符阳郡 难江县 3 壁州 始宁郡 诺水县 5 巴州 清化郡 化城县 9 蓬州 蓬山郡 大寅县 7 通州 通川郡 通川县 9 开州 盛山郡 盛山县 3 阆州 阆中郡 阆中县 9 果州 南充郡 南充县 5 渠州 潾山郡 流江县 3 陇右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鄯州 秦州 天水郡 成纪县 6 河州 安昌郡 枹罕县 3 渭州 陇西郡 襄武县 4 鄯州 西平郡 湟水县 3 兰州 金城郡 金城县 2 临州 狄道郡 狄道县 2 阶州 武都郡 将利县 3 洮州 临洮郡 临潭县 1 岷州 和政郡 溢乐县 3 廓州 宁塞郡 广威县 3 叠州 合川郡 合川县 2 宕州 怀道郡 怀道县 2 凉州 武威郡 姑臧县 5 沙州 敦煌郡 敦煌县 2 瓜州 晋昌郡 晋昌县 2 甘州 张掖郡 张掖县 2 肃州 酒泉郡 酒泉县 3 伊州 伊吾郡 伊吾县 3 西州 交河郡 前庭县 5 庭州 北庭大都护府 金满县 4 安西大都护府 —— —— —— 淮南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扬州 扬州 广陵郡 江都县 7 楚州 淮阴郡 山阳县 4 滁州 永阳郡 清流县 3 和州 历阳郡 历阳县 3 寿州 寿春郡 寿春县 5 庐州 庐江郡 合肥县 5 舒州 同安郡 怀宁县 5 光州 弋阳郡 定城县 5 蕲州 蕲春郡 蕲春县 4 安州 安陆郡 安陆县 6 黄州 齐安郡 黄冈县 3 申州 义阳郡 义阳县 3 江南东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越州 润州 丹杨郡 丹徒县 4 升州 江宁郡 上元县 4 常州 晋陵郡 晋陵县 5 苏州 吴郡 吴县 7 湖州 吴兴郡 乌程县 5 杭州 馀杭郡 钱塘县 8 睦州 新定郡 建德县 6 越州 会稽郡 会稽县 7 明州 馀姚郡 鄮县 4 衢州 信安郡 信安县 4 处州 缙云郡 丽水县 6 婺州 东阳郡 金华县 7 温州 永嘉郡 永嘉县 4 台州 临海郡 临海县 5 福州 长乐郡 闽县 10 建州 建安郡 建安县 5 泉州 清源郡 晋江县 4 汀州 临汀郡 长汀县 3 漳州 漳浦郡 漳浦县 3 江南西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洪州 宣州 宣城郡 宣城县 8 歙州 新安郡 歙县 6 池州 —— 秋浦县 4 洪州 豫章郡 豫章县 7 江州 浔阳郡 浔阳县 3 鄂州 江夏郡 江夏县 7 岳州 巴陵郡 巴陵县 5 饶州 鄱阳郡 鄱阳县 4 虔州 南康郡 赣县 7 吉州 庐陵郡 庐陵县 5 袁州 宜春郡 宜春县 3 信州 —— 弋阳县 4 抚州 临川郡 临川县 4 潭州 长沙郡 长沙县 6 衡州 衡阳郡 衡阳县 6 永州 零陵郡 零陵县 4 道州 江华郡 营道县 5 郴州 桂阳郡 郴县 8 邵州 邵阳郡 邵阳县 2 黔中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黔州 黔州 黔中郡 彭水县 6 辰州 卢溪郡 沅陵县 5 锦州 卢阳郡 卢阳县 5 施州 清化郡 清江县 2 叙州 潭阳郡 龙标县 3 奖州 龙溪郡 夜郎县 3 夷州 义泉郡 绥阳县 5 播州 播川郡 遵义县 3 思州 宁夷郡 务川县 3 费州 涪川郡 涪川县 4 南州 南川郡 南川县 2 溪州 灵溪郡 大乡县 2 溱州 溱溪郡 荣懿县 5 剑南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益州 益州 成都府 蜀县 10 彭州 蒙阳郡 九陇县 4 蜀州 唐安郡 晋原县 4 汉州 德阳郡 雒县 5 嘉州 犍为郡 龙游县 8 眉州 通义郡 通义县 5 邛州 临邛郡 临邛县 7 简州 阳安郡 阳安县 3 资州 资阳郡 盘石县 8 巂州 越巂郡 越巂县 9 雅州 卢山郡 严道县 5 黎州 洪源郡 汉源县 3 茂州 通化郡 汶山县 4 翼州 临翼郡 卫山县 3 维州 维川郡 薛城县 3 戎州 南溪郡 僰道县 5 姚州 云南郡 姚城县 3 松州 交川郡 嘉诚县 4 当州 江源郡 通轨县 3 悉州 归诚郡 左封县 2 静州 静川郡 悉唐县 3 柘州 蓬山郡 柘县 2 恭州 恭化郡 和集县 3 保州 天保郡 定廉县 4 真州 昭德郡 真符县 4 霸州 静戎郡 —— 4 干州 —— —— 2 梓州 梓潼郡 郪县 9 遂州 遂宁郡 方义县 5 绵州 巴西郡 巴西县 8 剑州 普安郡 普安县 8 合州 巴中郡 石镜县 6 龙州 应灵郡 江油县 2 普州 安岳郡 安岳县 6 渝州 南平郡 巴县 5 陵州 仁寿郡 仁寿县 5 荣州 和义郡 旭川县 6 昌州 —— 昌元县 4 泸州 泸川郡 泸川县 5 保宁都护府 —— —— —— 岭南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广州 广州 南海郡 南海县 10 冈州 新会郡 新会县 3 韶州 始兴郡 曲江县 6 循州 海丰郡 归善县 6 潮州 潮阳郡 海阳县 3 康州 晋康郡 端溪县 4 泷州 开阳郡 泷水县 4 端州 高要郡 高要县 2 新州 新兴郡 新兴县 2 封州 临封郡 封川县 2 潘州 南潘郡 茂名县 3 春州 南陵郡 阳春县 2 勤州 云浮郡 富林县 2 罗州 招义郡 石城县 4 辩州 陵水郡 石龙县 2 高州 高凉郡 良德县 3 恩州 恩平郡 齐安县 3 雷州 海康郡 海康县 3 崖州 珠崖郡 舍城县 3 琼州 琼山郡 琼山县 5 振州 延德郡 宁远县 5 儋州 昌化郡 义伦县 5 万安州 万安郡 陵水县 4 邕州 朗宁郡 宣化县 7 澄州 贺水郡 上林县 4 宾州 岭方郡 岭方县 3 横州 宁浦郡 宁浦县 3 浔州 浔江郡 桂平县 3 峦州 永定郡 永定县 3 钦州 宁越郡 钦江县 5 贵州 怀泽郡 郁林县 4 龚州 临江郡 平南县 5 象州 象郡 武化县 3 藤州 感义郡 镡津县 4 岩州 常乐郡 常乐县 4 宜州 龙水郡 龙水县 4 瀼州 临潭郡 瀼江县 4 笼州 扶南郡 武勤县 7 田州 横山郡 横山县 5 环州 整平郡 正平县 8 桂州 始安郡 始安县 11 梧州 苍梧郡 苍梧县 3 贺州 临贺郡 临贺县 6 连州 连山郡 桂阳县 3 柳州 龙城郡 马平县 5 富州 开江郡 龙平县 3 昭州 平乐郡 平乐县 3 蒙州 蒙山郡 立山县 3 严州 循德郡 来宾县 3 融州 融水郡 融水县 2 思唐州 武郎郡 武郎县 2 古州 乐兴郡 乐兴县 3 容州 普宁郡 北流县 6 牢州 定川郡 南流县 3 白州 南昌郡 博白县 4 顺州 顺义郡 —— 4 绣州 常林郡 常林县 3 郁林州 郁林郡 石南县 4 党州 宁仁郡 善劳县 8 窦州 怀德郡 信义县 4 禺州 温水郡 峨石县 4 廉州 合浦郡 合浦县 4 义州 连城郡 龙城县 3 交州 安南中都护府 宋平县 8 陆州 玉山郡 乌雷县 3 峰州 承化郡 新昌县 5 爱州 九真郡 九真县 6 驩州 日南郡 九德县 4 长州 文杨郡 文阳县 4 福禄州 唐林郡 安远县 3 汤州 汤泉郡 汤泉县 3 芝州 忻城郡 忻城县 7 武峨州 武峨郡 武峨县 7 演州 龙池郡 忠义县 7 武安州 武曲郡 武安县 2 南扶州怀德郡怀德县5

5. 唐朝时候的行政区域划分~`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辖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关内道
凤翔府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洛 阳
汴 州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 忠州

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3]

剑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
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韦部(住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遣使来唐。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个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的东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辖地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流域,东边直至大海。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龙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今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东临大海。
[2] 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设置安西部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3]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咸海)的广大地区。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
节度使
驻 地

古 名
今 地

安 西
龟兹镇
新疆库车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萨尔附近

河 西
凉 州
甘肃武威

朔 方
灵 州
宁夏宁武南

河 东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范 阳
幽 州
北京市

平 卢
营 州
辽宁锦州市西

陇 右
鄯 州
青海乐部

剑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岭 南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6. 唐朝的行政区划是什么样的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十个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分置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唐朝行政区划,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型。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

7. 说说唐朝行政区的划分情况

1.道
贞观元年(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10道变15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图6)经玄宗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贞观十三年(639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37)
2.府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景云初年(710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8)
3.节度使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它们都分布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39)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此时(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8. 唐朝行政区划的沿革

从汉朝末年开始逐渐成型的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专经名属存实亡。隋先废除了郡,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9. 唐朝行政区划的简介

唐朝行政区划的简介:
唐朝行政区划,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
划分:
1、道
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由10道变15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经玄宗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
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皮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 北的地区。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二省淮水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 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 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 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玄宗时增设的几个道大致范围: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8]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京畿道北部.都畿道.河南道河北道南部河北道北部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陇右道东部.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河东道北方各道
2、府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
(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710年(景云初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
3、节度使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711年(景云二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它们都分布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756—761年(唐肃宗时)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806—820年(宪宗元和年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此时(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