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的发展
① 行政岗位的发展前途在哪里
越小公司要求越多,行政人事财务会混淆分工不明确。越大的企业行政工作反而简约。但大企业的行政简约而不简单。需要很强的能力。行政属于后勤保障部门,永远保障销售和技术部门的正常运行。一个好行政是很有发展的。 来自职Q用户:李女士
行政是总务吗?感觉可以朝总助or总秘发展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②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行政管理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奠
定了物质基础;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发展为行政管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于1865年撰写的《行政管理学》一书,用行政法的观点阐述行政问题。1887年美国学者T.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管理学科。威尔逊因此被誉为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1893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出版了《比较行政法》,此书成为美国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学教科书。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行政与政治分离的理论。此后,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行政管理学作为单独学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撰写了《行政管理学导论》一书,论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讲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对行政管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国学者W.F.威洛比发表了《行政管理学原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F.W.泰勒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法国管理学家H.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行政管理学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其理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过分重视机械效率,忽视社会效益;把行政组织视为封闭式组织系统,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理论受到很大冲击。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均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А.Н.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动机》提出双因素理论,美国学者D.麦克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与此同时,美国学者H.A.西蒙开创了以行政决策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把决策理论、数学方法、计算机学融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美国组织学家J.G.马奇提出理性与组织融合理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理论。他们把行为科学和决策理论用于行政研究,对行政管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行为科学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从只注重行政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成员意见的沟通、个人欲望的满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只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这些都表现出行政管理学的飞跃。但是,这个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过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等。60年代,行政管理学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系统科学阶段。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就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约。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还认为管理活动中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要寻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难的。所以主张随环境变迁来选择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W.雷格斯;主张社会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T.帕森斯;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论的美籍日本学者威廉·大内等。系统管理理论已被普遍接受,成为当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理论。 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有的学者把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00年以后);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30年以后);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60年以后)。有的学者把它分为形成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成长阶段——科学阶段;科学化阶段——现代化管理时期。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行政管理学于19世纪末萌芽到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政府行政活动的变化而言,主要有:
⒈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⒉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⒊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产生于当时的美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
同时,学科发展也为行政管理学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演变有如下情形:由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研究,到政治与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由以事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由法规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由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的效率观;由单科的研究到科际的研究等。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
(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但在当时的年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生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动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召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个研究行政管理学的会议——“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的任务及发展中国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研讨会的成功,标志着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并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在往后的20多年里,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恢复重建的同时获得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内部实行等级尊卑主从制度;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管理法规,如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礼》、《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察举、奖惩、回避、俸禄、致仕等。
当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中国学者很快就予以重视,加以引进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学总论》、美浓部达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孙中山参考国外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提出五权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想,公开考试、择优选官的思想等。同时,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设立行政管理学课程。从30年代起,中国学者撰写的行政管理学著作陆续问世。其中最早、最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是1935年出版的张金鉴所撰的《行政管理学之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后,行政管理学虽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但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行政却作了有益的探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学的研究。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发起召开行政管理科学研讨会,同年11月劳动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成人教育组织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或教学机构。同时,还出版了一批行政管理学著作和教材。
③ 行政岗位有哪些发展空间
行政岗位相对而言发展空间比较小,因为可替代性强,专业性又不强。大部分晋升不仅是靠工作能力,更主要看背景和讨好上司的能力。
所以如果想要获得发展,要逐渐发展不可替代、专业性强的工作能力。现实中很多行政岗位的人为了升职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书能力,争取写出好报告,成为单位一支笔,就很容易升职。
④ 我国人事行政管理的发展将呈现的趋势包括哪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一切行政管理的发展成效越来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
1、人事行政专指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管理。人事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人事行政的客体是行政人员即公务员。
人事管理的外延还要大,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还包括其他企业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因此人事管理指向的对象包含了所有组织中的成员。
2、人事行政具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人事行政制度的运行实现的。人事行政制度以法律、法规、政策及行政命令等形式表现出来。
人事行政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等由制度加以规范,使人事行政的整个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政府人事管理的公平和高效。
因此人事行政制度是人事行政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就是公务员制度。
3、人事行政的基本任务是选人、用人、谋求人与事的匹配,人与人的协调。
现代政府管理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职能在不断扩大,管理的事务日益增多,政府的规模也在相应地膨胀,政府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因此能否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充分的利用人才,关乎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
现代人事行政追求的目标就是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家行政管理构筑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4、作为政府公共行政系统的子系统,人事行政是由取才、用才、育才和留才等环节构成的整体,这些环节各自独立,但又环环相套,不可分割,哪项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事行政整体目标的实现。
人事行政的环节体现为:“入口”管理,即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的制度、程序及技术方法;过程管理,即对公务员在职过程中的人事考核、奖惩、任用、晋升、交流调配、培训、工资福利等的管理活动;“出口”管理,即国家公务人员退出公职系统,即退职、退休、辞职、辞退等的管理措施。
管理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人事管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因此公共行政学从确立之初就把人事行政作为学科框架的重要支柱。
人事行政理论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绩效,关系到政府在国民中的形象,关系到全体公民公共利益的实现。
(4)行政的发展扩展阅读:
主要作用
(一)人事行政是巩固国家政权、保持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人事行政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政权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事行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政治稳定,也就是保持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
科学的人事行政制度能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正常化,不因领导人的更替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影响“行政机器”的运转。这既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健全的文官制度对这些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的相对稳定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常发生政治动乱,政权极不稳定,虽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与这些国家人事管理制度上的落后、混乱状况也有很大关系。
(二)人事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以及行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人去组织进行。
公务员的素质与行为对政府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关键作用,甚至决定着政府管理的成败。科学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并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最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
⑤ 行政管理简述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加入WT0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并将发生重要的变化,行政管理也不能置回身于这答种变化之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 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 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 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 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⑥ 结合十八大,论述我国行政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无论从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与计划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强势不改,继续扮演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忽视或者淡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继续把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于竞争性领域,继续强化政府的行政审批色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市场作用和行政权之间的扭曲,引发政府行为的紊乱,助长权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而推动政府转型。
中共十七大,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的总结,也为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内在的各项事业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从十七大报告中透视出来的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制趋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精简、统一、效能”这6个字并没有出现,反映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目标和理念上的一些改变。
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我国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人员的“精简”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现有部门、机构之间权力关系的理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体现出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从注重机构、人员数量的比较表层的改革转向注重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协调部门之间权力等深层次的内容。
关于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于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细化了对这三者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反映出政府高层越来越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二、对新时期政府的角色要求与职能定位
笔者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今后政府的角色有了认真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责任政府”,其标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职责体系”。政府管理着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政府在花钱的时候,不对纳税人的钱负责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高度负责的政府,一个职权与责任相协调的政府。二是要从以往管制、管理转向服务的新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最终是要为纳税人服务的,纳税人不交钱,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们提出要树立着以公众、老百姓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
行政体制改革还要求处理好政府同社会、企业的关系,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定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定位总体是解决公共问题,具体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所有非公共问题不是政府长项,要让位给市场,让位给社会。因此我们现在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就应该按照这样一种政府职能定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以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论述,正是反映了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后要朝着加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企业,也不是过多地干预市场。
我们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主要应该解决五个问题。第一,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过多的干预。第二,要反对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垄断。第三,要加强中长期计划。第四,加强重要领域的行政监管。比如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这都是重要领域。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大部制”改革思路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这是“议事协调机构”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议事协调机构”一般是由于要承担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以及临时突发性事务而成立的,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等。这类机构虽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门的组织序列,但它们通常由政府的某位领导担任主任、组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大量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带有强烈的一事一议性质,事后又往往得不到及时撤销,造成政府部门臃肿、领导兼职过多、增加行政开支、常设机构职能被削弱等弊端。
以前在中央几次机构调整中都曾经大量裁撤这些机构,但每次调整完往往很快又膨胀。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整顿这类机构的要求,显示了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精简和规范此类机构的决心。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公开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谓大部制就是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将原来的部委改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者由部委管理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如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不仅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而且负责经济宏观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税收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下辖机构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仅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员就接近1万人。因而,大部门体制所谓的“大”至少应包含“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的意思。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设置普遍呈现出“机构数量较少,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比如美国的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它们的一些大部门(giant department)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服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传留下来的,明显存在机构设置过细、政府对经济运行管理太过微观、具体的问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则应该以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主,机构设置宜粗不宜细。另外,进行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减少领导职数、整合编制和人力资源,从而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因部门利益特点突出而导致的国家政策被“挟持”等问题。
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随后,国务院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对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成立新的机构。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对今后的改革具有指向性作用。
四、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对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和调整着墨很多,笔者认为这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所谓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今年对此问题又做了强调,必须“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这两对矛盾已成为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机关与本级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类型。有些部门直接归本级政府领导,属于组成部门,如民政、统计;有些部门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监察、公安;有些行政机关实行全系统垂直领导,如国税、海关;还有一种半垂直领导体制,即中央、省级政府对行政部门有领导权,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没有领导权,如工商、地税等。
一个行政部门是实行垂直领导,还是归本级地方政府领导,主要取决于该部门的职能、特性,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例如,2003年前后,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升温,各地违法用地和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宏观调控和保护耕地的需要,决定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
关于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归属本级政府哪个更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垂直的领导体系的好处是有利于集中权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但也容易使垂直领导部门脱离监督,弱化地方人大的权力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完整性。
要处理好两者关系,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是哪些部门需要并适宜垂直领导。哪些部门需要垂直管理或者是接受双重领导,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从保证地方政府完整性、积极性和监督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将垂直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
二是垂直领导如何实现。目前不同部门垂直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垂直管理比较彻底,有些则同时带有“横向”和“纵向”的特点。如国土资源部门,其财政拨款来自本级政府,但是副处级以上的人事权实行垂直管理。究竟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垂直管理运作机制?如何切实保证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三是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现实中一些实现垂直管理的部门,特别是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受垂直领导的部门,由于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倾向。因此,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如何保证这些部门在接受垂直管理的同时又能和地方发展规划相协调?这些将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关注的话题。
⑦ 行政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行政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和行政合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因为要求法律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予以具体的详细的规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样,行政机关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行为。但仅以行政合法性原则限制自由裁量权是不够的,必须以行政合理性原则限制。一般认为,行政合理性要求: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合理的动机;行政行为应考虑相关的因素,而不考虑无关的因素。
⑧ 发展行政与行政发展的区别
发展行政和行政发展在张国庆的行政学概论里面是提出过的:
发展行政回就是要建立配合国答家发展的行政体系、积极兴利和追求效能。
行政发展通常是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的指行政职权威意志的过程。与行政改革的关系密切。定义是从竺乾威的《公共行政学》上找的。
⑨ 行政工作可以怎样发展
如果你是女生,建议不要换工作了,在一个地方工作久了,内部调整很容易,只要有空缺,都会有机会的,去别的地方想面试一个高于现在的职位,竞争大,不是那么容易 来自职Q用户:车先生
行政工作其实看你自己,说多了,其实行政可以往行政主管啊经理这方面晋升,但是行政是文职看你自己觉得多你以后工作有没有发展,帮助,有的话还是可以去做的。 来自职Q用户:何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