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国企如何去行政化

国企如何去行政化

发布时间: 2020-12-29 16:36:08

㈠ 建设领域如何去行政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领导,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经营层,多由政府选拔和任命,按照相应内级别享受公务员待遇。绩容效考核也与公务员基本一致。由于国企政企不分,国企领导层的价值取向难免较多地考虑行政级别、政绩评价等非市场层面因素,对国企改革发展、兼并重组形成掣肘。

客观地讲,国企沿用行政级别与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象,与现在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国企沿袭行政级别实质是一种身份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机制上,不仅国企领导享受官员待遇,国企职工也比照公务员管理,把待遇与人捆绑在一起,待遇随人走,由行政级别“说了算”。单位内部“论资排辈”,按身份血统论英雄。不管工作岗位与工作绩效的大小,一概以身份、职务、级别、用工的形式来决定职工的工作报酬与福利待遇的分配。国企衙门风气浓厚,不少国企领导既保留官员身份又拿着老总绩效工资,享受着官员、老总的双重待遇。在官场与企业界可进可退、伸缩自如,俨然成了两栖动物。

㈡ 怎样理解“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简单地说,就是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

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在提到改进人才管理方式的时候,有提到去行政化的问题:

1、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2、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2)国企如何去行政化扩展阅读:

各个政府单位在去行政化上的改进:

一、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1、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

要去除事业单位行政化,必须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企业三类组织形态的职能定位,将相互交叉的职能剥离归位:将政府职能中对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微观管理的职能剥离出来,分别还给事业单位和企业。

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的职能还给政府,将事业单位提供的不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交由企业提供。通过职能剥离归位,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类组织的职能更加清晰明了,按照各自的职能定位履职尽责。

2、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政府机关向事业单位分权,退出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承接政府机关下放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监督机构,事业单位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数量、品种等拥有话语权,其代表在理事会中要超过半数。

3、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政府分权的过程还必须是问责机制建立的过程,要使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分权到位、彻底,必须对下放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问责。在问责机制中,事业单位作为下放权力的承接者和公共服务主体,是必须接受问责的责任人,同时必须设立问责人,赋予其问责的权力。

并建立问责人对责任人法定的问责关系。此外,须明确问责的范围和标准,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力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确保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大学去行政化

1、校一级应该设立学术委员会

按照《高教法》的规定,校一级应该设立学术委员会,那么院一级也应该设立相应的教授委员会,而校长和院长是不能出任该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的。学校学术资源配置权力,应该交给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这类机构。

2、大学的行政管理必须适合大学

而不是将社会上的行政管理移植到大学。现在有些大学校长被任命前或是在行政系统或其他系统,从来没有在大学工作过,当他走上校长或党委书记岗位,就会把他之前的工作理念移植到大学,造成学校工作行政化趋向。

从这个角度上看,比“去行政化”更关键的是大学校长要职业化。

三、国企去行政化

1、将国企高管纳入行政系列管理

人的行为都要追求最大化利益,可以有效促进行政效率。这里的利益不单指货币收入,也包括行政职级。给国企定行政级别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助于政府与国企的干部交流。

2、有助于政府与国企的干部交流

若国企行政级别被取消,高管没有对等的级别,无疑就堵住了国企与政府交流干部的通道。以后国企高管进不了政府;政府官员也进不了国企。如此老死不相往来显然对政府与国企皆不利。

3、完善治理结构

让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混合,通过投资多元化改组董事会。国企由国家控股不能含糊,但控股要分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对国家安全与自然垄断领域的国企,国家应绝对控股;对其他国企,国家只需相对控股

㈢ 去行政化是属于什么管理方法

去行政化,抄简单地说,就是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

流程再造是典型的去行政化管理模式。 流程再造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而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

㈣ 事业单位如何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行政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分权不到位、不彻底,要去除事业单位行政化,必须聚焦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分权,关注政府下放了哪些权力?谁来承接下放的权力?这些权力以什么形式下放?下放后的权力是否得到有效的监督?当前要去除事业单位行政化,应当从以下方面思考:
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之间的职能依然存在交叉,有些政府机关忙于微观事务的管理,干预了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运行,同时忽视了监督管理职能,履行自身职能时出现越位、缺位;有些事业单位既承担政府机关的政策制定和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对其他公共服务主体形成不公;还有些事业单位同时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容易形成二者之间的利益输送,挫伤了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要去除事业单位行政化,必须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企业三类组织形态的职能定位,将相互交叉的职能剥离归位:将政府职能中对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微观管理的职能剥离出来,分别还给事业单位和企业;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的职能还给政府,将事业单位提供的不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交由企业提供。通过职能剥离归位,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类组织的职能更加清晰明了,按照各自的职能定位履职尽责。
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机关向事业单位分权,首先是下放决策权和管理权,退出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承接政府机关下放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监督机构,主要组织形式是理事会,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对象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数量、品种等拥有话语权,其代表在理事会中要超过半数;管理层,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由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组成;事业单位章程,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和理事会、管理层的运行规则。在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业务发展各项制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力。

㈤ 去行政化的定义

高校的行政化:行政部门对于高校的管理过多过细,大包大揽。在学校里是以一个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术为中心。
行政化不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行政权力往往还代表真切的利益和话语权。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更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督促权力恪尽职责、恪守边界。
6月6日颁布的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再次提到备受关注的“去行政化”问题: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据新华社6月6日电)在近两万字的纲要中,媒体显然对这一条情有独钟,很多报纸和网站都把它单独拎出来,置于头条位置。
“去行政化”,在今年两会期间和教改规划纲要公布时,曾激起激烈的讨论。多数意见都认为,过度行政化已经成为诸多教育问题的总病根,必须尽快革除。不少大学校长也直言,并不在意学校和本人的行政级别;但也有一些高校中人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无法单独去行政化,否则将面临无法与社会接轨的尴尬。
此次,《人才规划纲要》从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出发,重申去行政化。可见,过度行政化现象不仅在大学存在,而且在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也广泛存在,已经影响了我国的人才战略。纲要中明确,事业单位都要摘除“官帽”,表明中央在这一问题上已有了共识,并开始向过度行政化宣战。
不过,去行政化的方向虽然正确,但“无法接轨”的担忧也非常现实。统一取消行政级别或许容易,但去行政化却非一日之功。
首先,长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基础依然深厚,很多人还喜欢以“官位”和“级别”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哪怕离行政权力很远的部门,也热衷往官本位上靠。以至于最不应该行政化的学术和科研单位,也爱上了官位。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也喜欢在名片上印上“相当于正处级”,还有人推导出院士相当于什么级别、主任医师相当于什么级别,真不知道是对学术的抬举还是矮化。其他诸如奥运冠军“集体当官”等信息,也在不断强化这种社会思维。
最关键的,行政化不仅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行政权力往往还代表真切的利益和特权。在高校、医院或科研单位,行政权力不仅掌握科研项目、经费分配,还可以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低。行政权力一家独大,缺少制衡,整个社会自然要按照行政的逻辑来运转。
其实,行政权力原本不应该成为一个“贬义词”,大学等单位一刻也离不开行政管理。之所以要去行政化,是因为行政权力超出了一定边界,在所有领域都成了支配力量,这样的趋势很可怕。权力如果越界,不受制约,缺乏规范,就会放弃自身的服务职能,明火执仗谋取私利,甚至会成为伤人的猛兽。
《人才规划纲要》指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的主要任务,是规范行政行为。因此,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大家肩膀一般齐,更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督促权力恪尽职责、恪守边界。同时,在学术领域,还要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让学术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出高低,以其对人类的贡献赢得尊重。这样,学术才能摆脱行政权力的束缚,“去行政化”才能获得有力支撑。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28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制定、核准高等学校章程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东南大学副校长林萍华表示,章程制定有利于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织、行政权力泛化等问题。
事实上,中央和政府对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早有要求。1985年我国就提出“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都明确学校等事业单位“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许多教师都是持美国绿卡或国籍的“海归”,但国家对公派出国规定必须持公务护照才能报销,一张“绿卡”就卡住了教授们的国际交流;没有行政级别就没有事业编制,也没有养老金,需要给工作人员发一种事业年金,但这一制度还没有得到上级批准……

㈥ 人大代表关于国企去行政化 让"姚明现象"竞相出现具体怎么说的

他建议,对体制外的优秀人才、优秀企业家,经过严格考核,可以到体制内任职,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企业本无级别,只要做得好,不管你有没有级别,是什么级别,都可以到体制内有级别。“这有助于打破企业级别,让‘姚明现象’竞相出现。”他说,这样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企业优秀人才,也符合实施十三五规划、重视人才工作的要求。

㈦ 什么是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目前正抄在进行全国范围的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之后,所有保留事业性质的单位,将只能从事公益性质的工作。你所说的去行政化即是改革的目的之一。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都有行政职能。改革后,所有保留的事业单位将不再具备行政职能。原先所有的行政职能将被上级主管机关收回。

㈧ 职称评审必须去行政化是什么意思

职称评审
的核心是专业技术。而行政化是指
行政职务
化,意思是必须去掉行政职务的左右或干预。讲白了,就是不能因为你是处长或厅长,就应该评你为教授或二级教授。

㈨ 国企如何去行政化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领导,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经营层,多由政府选拔和任命,按照相应级别享受公务员待遇。绩效考核也与公务员基本一致。由于国企政企不分,国企领导层的价值取向难免较多地考虑行政级别、政绩评价等非市场层面因素,对国企改革发展、兼并重组形成掣肘。

客观地讲,国企沿用行政级别与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象,与现在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国企沿袭行政级别实质是一种身份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机制上,不仅国企领导享受官员待遇,国企职工也比照公务员管理,把待遇与人捆绑在一起,待遇随人走,由行政级别“说了算”。单位内部“论资排辈”,按身份血统论英雄。不管工作岗位与工作绩效的大小,一概以身份、职务、级别、用工的形式来决定职工的工作报酬与福利待遇的分配。国企衙门风气浓厚,不少国企领导既保留官员身份又拿着老总绩效工资,享受着官员、老总的双重待遇。在官场与企业界可进可退、伸缩自如,俨然成了两栖动物。

㈩ 国企改革加速 高管如何去行政化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包括央企负责人薪酬过高的问题早已为社会所诟病。国企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利益固化已久,国企薪酬改革被称为剑指“七寸”。

业界普遍认为,即将启动的国企薪酬改革,将会大大约束央企高管的“逐利”空间,有助于改善现行收入分配格局。(记者 王越/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的基本原则,表示要坚持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建立健全薪酬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完善中央企业薪酬监管机制等改革方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行业间的薪酬差距,建立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该份文件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关于国企改革的首批文件之一。

薪酬改革不仅是国企和央企改革的关键一环,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据媒体报道,2012年,42家央企出现亏损,但其高管仍然享受着高薪待遇。这既不符合行政内的绩效考核标准,也不符合市场化的考核标准……业界普遍认为,即将启动的国企薪酬改革,将会大大约束央企高管的“逐利”空间,有助于改善现行收入分配格局。

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包括央企负责人薪酬过高的问题早已为社会所诟病。国企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利益固化已久,国企薪酬改革被称为剑指“七寸”。

目前,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存在着四方面的不公平,一是行业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二是管理层和普通职员之间收入差距大,员工工作量大、待遇低,与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反差过大;三是部分国企高管薪酬“旱涝保收”甚至“只升不降”,薪酬高低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很微弱;四是国企与民营企业差距大。此外,国企内部收入分配的不透明也成为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巨大障碍。

上述“不公”降低了企业运转效率,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国家收入。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约320家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披露了主要负责人薪酬。从这些央企总经理一职来看,人均薪酬为77.3万元。而在沪深两市2013年发布年报的所有上市公司中,董、监等高管平均年薪约为44.8万元。这意味着,各类国企总经理一职均薪超过A股高管平均值约32万元,超过了2500余家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之下,《方案》的出台备受关注。

据记者了解,适用《方案》的企业总计有72家,包括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的53家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等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央企。有报道称,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至现有薪酬的30%左右,且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的具体举措,也意味着对于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及职务待遇方面的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关键要厘清国企高管身份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人社部等部委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50岁以上国企高管有九成不愿放弃行政级别,变身体制外,获取更高报酬。阻力之下,国企薪酬改革将何去何从?

此前,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根据《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实施绩效薪酬,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奖金。基本年薪与上年度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联系,并结合企业规模、资产等因素来确定。此外,绩效薪酬按照央企负责人完成经营绩效指标情况来确定。每年国资委与每家企业签订年度责任状进行考核,企业安全生产、经济增加值、节能减排情况、自主创新等都会影响考核结果。最终考核结果等级越高,国企负责人绩效薪金也越高。

事实却是,国企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行政垄断性,国企高管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激励方案、福利制度、在职消费等方面拥有过大的、甚至是不受实质性约束的权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表示,要解决国企薪酬制度问题,关键是要厘清国企领导人的身份。对不同的国企领导应分类管理,实行不同的激励机制。

在他看来,国企由于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因此建议国企负责人仍宜保留公务员身份但不能有行政级别,在没有行政级别的情况下,国资委能更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国企领导干部的调任。但与此同时,为了切断国企负责人的利益输送链条,避免其凭借市场化报酬导致经济犯罪,应将国企负责人的行政身份与市场化薪酬分离。

也有学者建议,薪酬的公开透明是未来改革要考虑的一个重点。统计显示,在2013年公布年报的公司中,有92位董事长未公布从上市公司领取年薪的情况,占比为36%。这显然不符合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须明示的规定。由于信息不公开透明、缺乏第三方或社会监督,国企高管薪酬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

他们认为,要使薪酬处于合理的水平,首先要公开现在国有企业所有的薪酬管理制度和薪酬现状。其次,要建立全社会、分行业、分年龄、分学历、分职称或职务、分性别的薪酬统计,形成一个社会认为合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至于高多少倍,要由社会决定。这个决定程序的建立,应该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有金融机构是难点

也有学者认为,该项改革比去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更为具体化,大大约束了国企高管的自利空间,如果取得实质性突破,将能自上而下撬动国企薪酬改革,迈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一步。同时,此举也意味着该项改革已不是简单地从收入分配改革角度推进,而是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来推进。对央企高管既明确提出了理念要求,即“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也提出了改革的落地方法,即“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印发了《中管金融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管金融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财政部也曾发布了《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审核管理办法》。上述办法的出台为此次改革做足了铺垫。

较长时间以来,央企高管的薪酬制度备受争议,业界认为,这源于此前制度对不同性质的国企并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对于完全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激励方式和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对于具有一定垄断性质或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则可能存在激励过度的问题。

上述难题也是国资委内部提出的改革难点所在。

国资委明确表示,由国资委直接决定国企负责人薪酬的做法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难以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高管的薪酬是由企业的董事会代表出资人确定的,国资委不可能按照每个企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考核并决定其薪酬,任何个性化的做法都必定会引起其他企业的攀比。由此将导致激励不足与过度激励并存。

针对本次《方案》的出台,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由于触动了金融业国企负责人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国有金融机构是本次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最难改革的领域。近几年国有金融企业乱象频出、问题最多,且负责人薪酬一直居高不下,备受社会关注。若再不改革,国企金融机构将有沦落为部分官员退居后旱涝保收的养老院的趋势。(记者
海燕)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包括央企负责人薪酬过高的问题早已为社会所诟病。国企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利益固化已久,国企薪酬改革被称为剑指“七寸”。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