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违法次第
⑴ 次第是啥意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佛教用语: 【六欲】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意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谓男女身份輭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希望采纳
⑵ 崇祯治乱是什么典故
明末政治腐败,积弊难匡,权阉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残害臣民,荼毒天下。熹宗至死不能察其奸情,终生为之蒙蔽。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笃,召见阁、部、科、道官员于乾清官,宣谕魏忠贤、王体乾都是老实听命、对皇室忠贞不渝之人,可以与之共商大事。“内阁黄立极等对曰:‘皇帝任贤勿贰,诸臣不敢仰体!’上悦”。熹宗又下一道遗诏说:“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时魏忠贤势力猖炽,中外危傈。熹宗召信王入宫,对群臣说:“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只说:“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熹宗死于乾清宫,年23岁。魏忠贤亲迎信王入大内,朱由检万分惶恐,在袖中自带食物入宫,不敢用御膳,深惧食中投毒。时大臣亦不得见信王。朱由检是夜燃烛独坐。久之,见一太监持剑过门,信王取剑观赏,留于几上,允以有赏。旋又有值更者击梆而过,信王出门慰劳,问左右欲给酒食,何出?侍者以宜问光禄寺。传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拜,不准庆贺,是为庄烈帝。
朱由检即位之初,颇思有所振作,素知魏忠贤专权误国,蓄意除之。先是,杨所修、杨雏垣弹劾崔呈秀,诚探朱由检是否能辨奸邪。崇祯帝览奏,令崔呈秀归里守制。接着,贾继春上疏弹劾崔呈秀,给事中许可征揭露崔呈秀子崔铎考试作弊,非法中举做官。经吏部核实后,罢崔呈秀官。又浙江巡抚潘汝祯为魏忠贤建祠作俑,被削籍。因崔呈秀案件事多涉魏忠贤,所以崇祯帝将魏忠贤调离大内,安置于凤阳。
先是,魏忠贤奸党颂其功德,请建生祠者络绎于道。此时杨邦宪上疏披露此事,朱由检刚刚继位,读此疏时,边读边笑。魏忠贤预感崇祯帝深恶此事,急忙辩解,硬说疏中颇有夸张不实之辞,朱由检权且作罢。后主事钱元憋又上疏揭露说:魏忠贤构党株连,阴养死士,陈兵自卫。员外史躬盛、主事陆澄源也都交章论其罪恶。嘉兴贡生钱嘉征,列魏忠贤十大罪状。其中,“掩边功:辽左用兵以来,堕名城、杀大将,而冒侯封伯。伤民财:郡县请祠遍天下,一祠所费不下五万金。敲骨剥髓,孰非国家之脂膏!亵名器:崔呈秀之子铎,目不识丁,贤书(因魏忠贤致书考官示意)遂登前列”。读后令人发指。于是朱由检召见魏忠贤,使内侍宣读十大罪状疏,忠贤震恐丧魄,以重宝赂信王府太监徐应元求解难。徐应元曾是魏忠贤的赌友,朱由检得知此事,痛斥徐应元,立即下令收捕魏忠贤。诏谕说:“逆恶魏忠贤,擅窃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发凤阳。乃不思自惩,素蓄亡命之徒,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令锦衣卫逮治。”魏忠贤接旨从凤阳上路后,走到阜城,忽闻皇帝下谕逮治,知无生路,即与死党李朝钦一起自缢身亡。崔呈秀在家,听说魏忠贤已死,于是排列姬妾,罗列珍宝,呼酒痛饮,一杯毕则碎一杯,饮后自缢而亡。熹宗乳母客氏亦被处死,其家属无少长皆被诛。人皆以为这是客氏一家过去荼毒天下臣民的报应。
初,魏忠贤用事,外廷文武大臣阿附魏忠贤者,有“五虎”、“五彪”之目。“五虎”是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仇文焕五人,他们主要是给魏忠贤出谋划策的。“五彪”是武官许显纯、田尔耕、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五人,他们主要是主管杀戮的。所以在诏书中特别标明这文武十人名姓。此外还有周应秋、曹钦程等号为“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不可胜数。总之,朱由检即位之日,也正是魏忠贤势力极为嚣张之时,然而崇祯帝能不动声色,惩办元凶,尽诛党羽,旁无一人相助,能做到“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史书谓“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在诛杀魏忠贤翦除阉党的同时,还罢苏、杭织造。并诏谕天下说;“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服组绣之工,重困一方民。其俟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
南京御史刘汉建议尊崇儒学,整顿吏治,慎加名号,重农节用。朱由检同意此议。下旨:吏部对现任官员严加清汰,正式编制之外的官员,要严加荐选,宁缺勿滥。文臣不是正卿,武臣不是勋爵,总兵不是实有战功之人,不得妄加保、傅之衔。朱由检在便殿批阅奏章,闻到一股香气,心意扰乱,他很怀疑,出外散步片刻才安定下来。他询问内官此为何香?内官回答说:这是内宫发春之香,两朝都照此点燃。崇祯帝怒斥内官,让他们立即毁掉,不准再燃。同时还长叹说:“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
崇祯元年(1628)正月,禁止宫中穿文绣华丽衣饰,妇女不准戴金冠等。这是听了御史梁天奇的谏议后,崇祯帝作出的决定。敕命司礼监典卖魏忠贤田宅。有人请求将魏忠贤宅院加赐功臣。崇祯帝说:“俟东西底定,留赐策以待功臣。”并榜示其宅第为“策勋府”。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疏说:太祖时,边饷银只有四十九万三千八十八两,神宗时就增到二百八十五万五千九百余两,熹宗时已达三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余两。其他京支杂项,万历年间岁收不过三十四万一千六百余两,而近年来竟增到六十八万二千五百余两。今户部开支共五百余万两,而岁入不过三百二十三万两,亏空近二百万两。这样边兵无法不荒疏,而农官也无法不愁怨。请求敕令各边都抚,清查历年增饷用度。至于京支杂项,也要切令各衙门自加严汰。还建议西北边塞,应督责当地官府开垦荒田,以定军饷。
户部给事中韩一良上言:以前皇上召大臣于平台,有“文臣不爱钱”之语,然而今天世上哪一个地方可以不用钱呢?又有哪一个官员不爱钱呢?韩一良认为,当时的官员,县官是行贿的首恶,各部给事是纳贿之魁。而当今说起蠹民之罪,没有一个不归罪于郡守县令的。然而守令的薪俸又多不到位,又怎能养廉呢?他说,自己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辞退赂金500两。他说自己交友很少,还有贿赂者,其余官员贪赃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他建议严惩纳贿贪赃者,首恶重办,使所有官员视钱为污,惧钱如祸,这样文官不爱钱的风气才能树立。崇祯帝认为韩一良的建议很好,特将中外大臣召集于平台,让韩一良宣读他的建议,并予以褒奖,当即提升他做右佥都御史。
崇祯元年(1628)七月,宁远兵变。当时四川、湖广兵驻宁远的人,因为缺饷四个月,哗变。其于13营也都响应,变兵将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捆绑于谯楼上。兵备副使郭广刚刚到任,收集了两万金颁发给部众,士兵仍不满足,于是又向商民借了钱共足5万两。士兵怨恨稍平,释放所缚官员。毕自肃引罪自缢。崇祯帝遣袁崇焕前去调解。袁崇焕八月抵山海关,与郭广商议,先诱首恶张正朝、张思顺,让他们先抓15人斩于市。再斩中军谋士吴国琦,杖责参将彭簪古,贬黜都司左良玉等人。然后让张正朝、张思顺为前锋戴罪立功。张世荣、苏涵淳以贪虐而引发兵变,也予以贬斥。只有都司程大乐所辖一个营没有附和哗变,特予以褒奖。于是宁远兵变始靖。十月,锦州又发生兵变,袁崇焕请增军饷。崇祯帝召廷臣议,阁臣求允发增饷。崇祯责成户部尚书毕自严全权办理。礼部尚书周延儒说:“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需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关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捕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悦,由此属意延儒”。崇祯此时暗问周延儒,并听信奸臣之言,对有功边臣,始生狐疑猜度之心,为后来冤杀袁崇焕种下夙因。
崇祯二年(1629)四月,山陕大饥,起义发生,朝臣捐俸助饷。崇祯帝认为诸臣捐俸助饷是兴利除弊,国家受益必多。顺天府尹刘宗周说:陛下励精图治,召廷臣于文华殿,亲理细务,朝令文考,急欲太平盛世速来。然而急功近利,就要见小利而慕近功。他说:朝廷汲汲所求者,边事也。然而“竭天下之力以养饥军,而军愈骄,聚天下之军以冀一战,而战无日,此计之左者矣”。边塞防守,情况复杂,应从长计议,不应急求数年之效,这样必会引发相反效果。他又举例说:“今日所规规于小利者,理财也。民力已竭,司农告匮,而一时所讲求者皆聚敛之术,水旱灾伤,一切不问。有司以掊克为循吏,而抚字之政绝;大吏以催科为殿最,而黜陟之法亡,赤子无宁岁矣。顷者严赃吏之诛,自执政以下坐重典者十余人,可谓得救时之权。然贪风不尽息者,由于道之未尽善,而功利之见不泯也。”崇祯帝不久又复故大学士张居正荫,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堂。
八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史堇,阴谋兴大狱为魏忠贤及逆党报仇。就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定袁崇焕罪名。还牵连到过去首辅钱龙锡,认为杀毛文龙,是钱龙锡首倡。史擎说:“袁崇焕离京时,以重金数万贿赂钱龙锡,钱龙锡巧为营干,转祸于毛文龙,置国法于不顾。”崇祯览奏后大怒,敕命刑部官五日内查明此案,案情查明后上报。崇祯帝召诸臣于平台,认为袁崇焕谋叛,当处以极典。群臣认为,斩帅虽钱龙锡开端,但有“处置慎重”等语,本意不在专杀;至于议和之事,首倡于袁崇焕,钱龙锡并未批准。然而军国大计,两臣私下商议就去执行,不上疏请示,造成恶果,罪责难逃。“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刘宗周于十月“事稍定,乃上疏曰:‘己巳之变,误国者袁崇焕一人。小人竞修门户之怨。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日造蜚语,次第去之。自此小人进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文法日繁,欺罔日甚,朝廷日堕,边防日坏,今日之祸,实已巳以来酿成之也。”’可见崇祯自错杀袁崇焕后,对朝廷危害极大,奸臣竞进,朝政日暗,明王朝危亡之势已难挽回。
刑科给事中吴执御说:理财加派不得已而用之,这种事怎可逾年而不废止?他认为,捐募和搜刮,两者很难取法。崇祯帝则认为,加派是向富人加派,连累不了穷人,捐募是凭人们的正义感,至于搜刮固然会滋养奸邪,但如果得到循吏,依法行事,难道还会给百姓带来不利吗?这时崇祯帝已经露出刚愎自用,不纳嘉言的本性。是年(1631),浙江海盗扰害沿海,湖广民变后树帜与朝廷对抗。宣大兵饷需数十万,责成两广解纳,实际只纳银七千两远不及酬,崇祯帝责其玩忽职守。山、陕饥民起事,见官兵即散,官兵退则又聚。崇祯帝认为,“寇”也是朝廷子民,可抚就抚。广西靖江王府,因争继位内哄。四川乡绅褒挟御史事发生。云南、贵州亦生民变。朝廷面临多事之秋,吴执御上疏说:现在朝廷每年收入四百万两,今天又加到七百万两,但仍缺额一百六十万两,朝廷仍觉粮饷不裕。吴执御认为,加派则害民,不加派则害兵。过去宁远、锦州兵变,袁崇焕集数百万金消解,耗费浩大。他认为沿边各城邑,应令吏部选补贤能,用本地钱粮训练本地土著,这个办法一实行,粮饷可以不取偿于司农,兵不借助于戍卒,当属方便可行之策。崇祯帝认为,钱粮留截本地,国税将从何而出?不听。不久,吏科给事颜继祖又谏减催科事,严遭斥责。此后,吏部考选官员,先看税粮能否完足,不问如何抚民。朝廷选官又专于催科。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朝法制的明显变化。
崇祯帝于多事之秋,惟思急功近利,不思纳谏革弊,摧旧立新。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上言曰:“养凤欲鸣,养鹰欲击。今鸣而箝其舌,击而绁其羽,朝廷之于言官,何异于此!使言官括囊无咎,而大臣终无一人议其后,大臣所甚利,忠臣所深忧,臣所为太息也!且皇上所乐听者谠言,而天下误以攻弹贵近为天子所厌闻,其势将披靡不止。”崇祯帝认为袁继咸是越职言事,痛加斥责。这时崇祯帝益加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再也不像初登极嘁那样谦恭谨慎了。
崇祯后期,边关战事日紧,山陕农民起义日炽,全国灾荒频仍。在危难之中,崇祯帝还要经常游猎,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苛责直言忠鲠之士,亲信重用佞俸之臣。为应付后金进攻,加强蓟辽边防,加派辽饷;为镇压农民起义,加派剿饷;为操练士马,再加派练饷。三饷负担已超过农民—之半,再加上其它京用杂项催征,百姓苦不堪言。荒年饥岁则人相食。以致朝野臣民均斥崇祯帝为暴主昏君!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下,陷大明王朝于覆亡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左都御史刘宗周上言六事:一、建道揆,他认为京城是首善之地,先臣冯从吾曾建“首善书院”,请求迅速恢复,以表明朝廷致治之本;二、贞法守,太祖读《老子》,深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理,立即焚毁锦衣刑具,要求一切诉讼,听法司决断,不必下锦衣,今应恢复此事;三、崇国体,大臣三品以上获罪应该让九卿、科、道会审后,交付刑法部门,依法收系,不可滥系无辜。即使在刑戮之时,也不能忘记礼遇之意;四、清伏奸,凡是朝廷收到匿名文书,请求立即毁掉;五、惩官邪,京城士大夫与地方官员交际愈多,奸巧愈深,要求臣属听到消息后,就马上弹劾告发。再遇中外官勾结之事,皇上要严断;六、饬吏治,他认为当今吏治腐败,如催科火耗、词讼赎锾,已成定例。至于营升谢荐,贿赂之风就更加厉害。请求严惩贪赃枉法,以清吏治。不难看出,刘宗周所言六事,活生生勾勒出崇祯末年明朝官场腐败,弊端丛生、风教败坏的黑暗政治概貌。崇祯帝对这六条建议虽深感痛切,但已无力回天。
崇祯帝统治晚期举措失当之处更多。如不顾天下灾荒频仍,催科捐税,加派三饷日甚一日,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深渊;为加强防边和镇压各地起义,督饬巡抚、总兵奋力剿讨,也不顾条件如何,敌我形势是否许可,凡边将失事败阵者,非系即杀,从不与廷臣商讨。因此很多镇将遭敌围袭,只能战死疆场,以报效朝廷,致使名将越来越少。尤甚者,偏信中官,总以中官镇抚、监督各要害,以致边将镇卒难以独立运作,手脚被缚。如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明朝覆亡在即,清兵与李自成起义军都逼近京师,崇祯帝仍“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关键时刻京城守备至关重要,崇祯帝竟令“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然而太监并不完全忠心于崇祯帝,如李自成兵至宣府时,“太监杜勋降”。当李自成兵临居庸关时,崇祯帝又遣他认为可靠的唐通“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不料,起义军一到,“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李自成入居庸关。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一向宠信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应在京城守卫战中大显身手。不料,李自成军刚到,未及交手,“京师京营兵溃”。这时,只能把崇祯帝逼上煤山与王承恩同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面临危急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准。当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居庸关时,李建泰亦请南迁,崇祯帝却“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既无充足准备,又根本不具备必胜条件,不思采取灵活变通之计,死守京城。自己不思转机,又不肯放权于皇太子,那么京城的文武重臣、皇亲国眷就只能随这个糊涂皇帝一起殉葬了。在国家危亡,迫在眉睫之时,崇祯帝的措置之误,更是难以令人理解到崇祯帝缢死煤山前,在御书衣襟中还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崇祯帝自信自用如此,至死不觉己非,将一切罪过都推给诸臣,其刚愎自用则可想而知!但,他毕竟不能算是个荒淫暴君。史论说:崇祯帝“端居深念,旰食宵衣,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驯致败亡,儿与暴君昏主同失而均贬”,其主要原因是“化导鲜术,贪浊之风成于下,股肱乏材,孤立之形见于上”。倒还颇有些功过分明的两点论味道。比起崇祯帝的怨天尤人来要高明得多;《明史》的评论说:“崇祯帝虽每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但十分可惜的是他“用匪其人,益以债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这样的评论似乎更近乎公允。因此讲述崇祯帝,宜应区别前后两期,前期诛灭权阉,不近声色,不殖货利,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大有中兴气象,因此“天下翕然称是”。但到了后期,刚愎自信,不纳忠言,用匪其人,以至于达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的程度,最后落得个国破身死、求告无门的悲剧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⑶ 修行的次第是什么
佛法的整个修行方法,也就是学佛要有十种心,这十种心是个次第:
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
二、因果心,有信心以后,就要断恶修善,了解因果、深信因果。 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
三、出离心,有了因果心以后,即使你福报大到做上帝,做全世界最有钱的,还是有生老病死、有轮回,所以你要发出离三界轮回的决心,叫出离心。
四、空心,有了出离心以后,怎样修出离心呢?诸法体性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一点都不要执着,要得到出离你就要有空心,观察任何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缘起是存在的现象,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既然都是因缘条件所生起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本体都是空。这道理你要天天用,花是缘起性空的,这张纸是因缘所生起的,花草树木是永恒存在的吗?不是,所以它是空的。你跟你先生的关系是不是缘起性空的?是,那你就放得下了,因为有执着就会痛苦,但是如果你用空性的眼光看,这只是一个条件,可能我跟他的因缘只有七年、三年,慢慢的就放得下。
五、慈悲心,虽然我们要出离痛苦,但是众生都还在生死痛苦中,没有众生怎么有我们的存在,离开别人没有自己,所以我们要对众生和自己的痛苦,生起出离心,修行空心,但是想到众生的苦,所以要生起慈悲心。
六、忍辱心,有了慈悲心,你要如何度众生呢?要修忍辱不要生气,大乘经典几乎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告诉菩萨不能生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忍辱是力量,前面已经修过空心,所以哪有我在被欺负呢?
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
七、不退心,有忍辱心以后还要有什么心呢?你伤害我,我还是要度你,一定要让你离苦得乐,不管生命如何痛苦,我还是要成佛度众生,要有这个不退转的心。
八、念佛心,为了让我们不退转,不念佛不行,有阿弥陀佛加持我,对众生爱心不退;乃至念观音菩萨、念唵嘛呢呗美吽,目的都是要帮助你的心不退转。观音菩萨曾经因为退转菩提心而头裂开,阿弥陀佛赶快教他念六字大明咒,这样再怎么痛苦,你还是会恢复度众生的本愿不退转,这叫不退转的心。
九、菩提心,有不退心以后,这个世界再痛苦,世界的责任我们都要负担,生起了对众生苦的责任,你才会圆满你的菩提心。
十、摄化心,有了菩提心以后,你就要很努力的度众生,不厌其烦。
我刚出家住在屏东恒春的五公寺,我师父都叫我守在门口等信徒来,不管是什么信徒都要度他,不管他有没有钱,想办法把佛法给他,为了要度他要讲他的方言,讲他喜欢听的话,要积极不能漠不关心。一个人如果漠不关心别人的苦难,那就会退转掉,慢慢关起门来读书、打坐,不理人家,看到人很讨厌,这样就不行了。所以要很积极的去引导,做动画、唱歌,办佛教音乐晚会,什么人都度,这样以方便的方法来摄化众生,大家一起来学佛。佛法如甘露,生死之钥,刚刚这十个心,一定要把它抓得紧紧的,信心,因果心,出离心,空心,慈悲心,忍辱心,不退心,念佛心,菩提心,摄化心。
万法惟心造,我们要一直调整自己的心,在最好的阶段里面,积极的努力圆满生命的任务,生命的任务就是成佛度众生,最艰巨、最有价值的生命的任务,然后就朝这个成佛之道不断的努力。
⑷ 胡言乱语-语无伦次-()-()
次第花开,开门见山,
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
山明水秀_秀才人情_情急智生内_生不遇时_时乖运乖
乖嘴容蜜舌_舌桥不下_下车之始_始终如一_一人有庆
庆吊不行_行同能偶_偶变投隙_隙大墙坏_坏植散群
群蚁溃堤_堤溃蚁穴_穴居野处_处高临深_深中隐厚
厚积薄发_发蒙解缚_缚鸡之力_力尽筋疲_疲于奔命
命辞遣意_意气相投_投梭之拒_拒之门外_外强中干
干父之蛊_蛊惑人心_心神不定_定乱扶衰_衰当益壮
壮志凌云_云泥异路_路断人稀_稀世之宝_宝刀不老
......
⑸ 为什么有人说 密宗很可怕,所谓密宗是有不得见人的秘密。
阿弥陀佛
密宗是佛传的,是正法佛教,怎么会可怕呢?除非那人不了解乱说,或被假密宗误导了。
密宗的意思如下。
净空法师---诸佛决定没有秘密。密藏是什么意思?佛的智慧太深,不但众生不能明瞭,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办法明瞭。
我们要晓得,诸佛决定没有秘密。密藏是什么意思?佛的智慧太深,不但众生不能明瞭,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办法明瞭。
譬如前面我们读过的一尘一毛的微点,这是诸佛密藏。这个微点,好像是现代的科学家也只最近二、三十年发现的量子,也叫小光子。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也就是说,一百亿个小光子组成一个电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一般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个小光子里面有世界,这是如来秘(密)藏。这么小的一点,它里头有世界,世界有多大?跟我们现实的虚空法界一样大,那里面有诸佛菩萨,那里面也有一切众生。这还不深秘(密),深密的是微点世界里头还有微点,那个微点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谁?等觉普贤。修普贤菩萨的法门,证到等觉位,就有能力进入毛尘、微点的世界里面去。
我们想想,我们这个身体,这物质的身体,多少微点?一个电子一百亿的微点,你就晓得我们身上多少,没法子计算!我们身上多少细胞,细胞再分析,多少原子,原子再分析,多少电子。像这样的诸佛密藏,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能力,因为经上说得很好,彼国一切菩萨,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菩萨也包括在其内。他没说凡圣同居土在外,他没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菩萨不在内,没说,那就全是。我们回向偈也常常念,「愿得智慧真明了」,含煳笼统,这真明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别人念我就跟着念。古大德写了,照念,没搞清楚。稍稍体会得一些你就真正明瞭,真实不可思议。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五集)
梦参法师---所谓密宗,西藏教义,跟我们一样的。不过西藏的教义有系统,有显宗的次第,就是菩提道次弟,有密宗次第,最后还有圆满次第。
圣严法师---因为不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从印度佛教发展出来的,许多从印度传至的西藏或中国的经文,都尚未有对译本,而这是很大的事业,期待大家不分彼此,共同来完成。
净慧法师---密宗密法无言说,利用各种金刚仪式表法,为方便说法,教化众弟子。将戒义、法理隐入各种金刚仪式中展现,法相虽无言说,义理又有言说;如预知、解梦、祭祀、辩经、跳金刚舞等仪式。世人不解其详,切莫妄议是非;各宗难解其要,不可多加评判。特别是修行其它法门的行人,不以本宗常识知见去思议密宗短长
⑹ 久住虽然音信稀 尔今何必乱猜疑 且待日交壬癸后 正是人间相会期!什么意思
圣意:兰复芳春景真堪爱,菊吐制清香色又佳。 干坤各自为情意,不解东风次第开。
谋望:昔曾许汝到春来,岂料营为事不谐。 且待菊梅开绽月,依然名利两全哉。
家宅:指望家和万事成,年来忧闷几曾伸。 因知不把家神敬,门户无人有向声。
婚姻:婚若成时待月圆,不须心下意悬悬。 虽然好段姻缘事,争奈他人尚未坚。
失物:丢失如何怨老天,神明岂肯为财怜。 伊君要听真消息,不在明年在后年。
官事:戒伊不用苦贪嗔,恐有文词到讼听。 凡事抽身归去好,闭门静坐作贤人。
行人:久去虽然音信稀,汝今何用意踌躇。 菊兰自有开花日,各自根由等待时。
占病:此处恹恹怨满怀,未逢良药事不谐。 平安等到三更后,祸去从交福降来。
解曰:占家宅小口有灾,阴人有灾,宜作福,失物难寻,病者作福,求财半遂,
行人有信,官事留连未达,六甲未产,六畜旺相,婚姻可合迟。
⑺ 《大学》和《论语》中的这两段话矛盾吗如果不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孔子毕生教学,其核心思想是仁爱,以此为统领,教育学生一步步走上仁政礼治的从政之路。
《大学》主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结,论述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是这样八个步骤:“格物”,即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探索规律,才能达到有智慧,即“致知”;人在有智慧后,才能意念真诚,即“诚意”;意念真诚后,才能做到心态端正,即“正心”;心态端正后,才能够修养好自己,即“修身”;修养好自己后,才能治理好家庭,即“齐家”;治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国家,即“治国”;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即“平天下”。这八个步骤也是以仁爱为核心,一步步提高起来的,从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一直到天下的和平和谐。
而《论语》论述的是走上仁政礼治的具体方法。这段话,是教育学生走向仁爱起点的方法。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实现仁爱的根本,所以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慎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诚信,《论语》中有多处论述,也是仁爱的具体内容;广泛地爱护众人,而且亲近仁者,更是通向仁爱之路的具体方法。
你感到有矛盾的,可能是“行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原因可能是把“文”理解成了文化。其实,“文”在这里的意思是“六艺”,即练习礼节、演奏乐器、驾车、射箭、写字、计算这些简单的技艺。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这“六艺”。
孔子认为这样的技艺,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君子精力有限,应该致力于根本的东西。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融会贯通的,从总体上理解了,就感到一致,而不觉得有矛盾了。
⑻ 请教南传佛教的修行次第,特别是入门
小乘佛教的修行次第
可以先读《善生经》《玉耶女经》《十善业道经》,这些经有讲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的关系、婆媳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工人与老板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财、做人等等。
然后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āksika 之意译,
道,通往涅槃之道法;
品,品类差别。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
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简称断断。
(2)未生恶令不生,简称律仪断。
(3)未生善令生,简称修断。
(4)已生善令增长,简称防护断。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心)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观)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 )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
(1)正见,正见真理。
(2)正思惟,心无邪念。
(3)正语,言无虚妄。
(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
(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而不味着。
⑼ 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一个意思么
是的,意思都是为抄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9)乱违法次第扩展阅读
【拼音】xué bù liè děng
【释义】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出处】出自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 表示学习要循序渐进。《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
⑽ 次第是啥意思!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佛教用语: 【六欲】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意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谓男女身份輭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