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大公共突发卫生
1. 国际: 全球环保重大决策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21 世纪议程、地球宪章、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 《人类环境宣言》,于 1972 年 6 月 16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通过。该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阐明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达成的7 个共同观点和26 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人类环境宣言》中 7 个共同观点:
(1)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具有以空前的规模改变环境的能力。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对于人的福利和基本人权,都是必不可少的。
(2)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
(3) 人类总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为人民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对人民和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现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出现日益加剧危害环境的迹象,在人为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也已经出现了有害人体身心健康的重大缺陷。
(4) 在发展中国家,多数的环境问题是发展迟缓引起的。因此,它们首先要致力于发展,同时也要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一般是由工业和技术发展产生的。
(5) 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起环境问题,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6) 当今的历史阶段要求世界上的人们在计划行动时更加谨慎地顾及将给环境带来的后果。为了在自然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良好的环境。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成为人类的迫切目标。这同和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完全一致。
(7) 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团体、机关、企业都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未来的世界环境。
《人类环境宣言》中 26 项原则归纳起来有 6 个方面:
(1)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神圣职责。
(2) 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规划时要妥善安排,以防将来资源枯竭。各国有按其环境政策开发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的义务。有毒物质排入环境应以不超出环境自净能力为限度。对他国或地区造成环境损害,要予以赔偿。
(3) 各国在从事发展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务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
(4) 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或人口过分集中而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区域,或因人口密度过低而妨碍发展的区域,有关政府应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
(5) 一切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提倡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推广,相互交流经验和最新科学资料。鼓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造成经济负担的环境技术。
(6) 各国应确保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合作。在处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时,国家不分大小,以平等地位相处。本着合作精神,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对产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控制或消除,同时要妥善顾及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各国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必须遵守的规范,总结和概括了制定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并为各国国内环境法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宣布: “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起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他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应当由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合作精神来加以处理。”这项宣言对于促进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 世纪议程 (Agenda 21)
《二十一世纪议程》是一份 800 页的旨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行动蓝图,它于 1992 年 6 月 14日在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
《二十一世纪议程》是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注事项纳入一个单一政策框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二十一世纪议程》载有 2500 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包括如何减少浪费和消费形态、扶贫、保护大气、海洋和生活多样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提议。《二十一世纪议程》内的提议仍然是适当的,后来联合国关于人口、社会发展、妇女、城市和粮食安全的各次重要会议议案又予以扩充并加强。
·地球宪章 (Earth Charter)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 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 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个会议也叫 “全球环境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 《地球宪章》,这是一个有关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国家和国际行动的指导性文件。全文规定了国际环境与各国可持续发展的 27 项基本原则,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
自然环境是 《地球宪章》首要关注的课题。宪章认为,环境保护、人权、平等的人类发展及和平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地球宪章》是一套道德原则,声明如何在 21 世纪建立一个公正的、可持续的以及和平的全球社会。
这个 “民众的宪章”是经过长达十年的对话与磋商才完成的。全球文明社会不断发展, 《地球宪章》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崭新共识。迄今已有超过 6000 个代表世界上百万民众的团体签署了对宪章表示认同的协议书。
《地球宪章》已被翻译成 26 种语言,作为推进教育、对话、自我检讨及改革的工具,宪章广受支持。
·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
《京都议定书》又译 《京都协议书》、 《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于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 “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55% 以上的至少55 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京都议定书》于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 1998年 3 月 16 日至 1999 年 3 月 15 日间开放签字,共有 84 国签署。中国于 1998 年 5 月签署并于 2002 年 8 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截至2005 年 8 月 13 日,全球已有 142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 30 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80%。《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 1992 年6 月1 日在内罗毕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2 年 6 月 5 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并于 1993 年 12月 29 日正式生效。常设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大会的通过。
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它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 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订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 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 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
截至 2008 年 5 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 190 个 。中国于 1992年 6 月 11 日签署该公约,1992 年 11 月 7 日批准。
2004 年 2 月,《生物多样性公约》 缔约方第七次部长级会议在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 《吉隆坡宣言》。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 (约 500 万种) ,因此,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等,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
·内罗毕宣言 (Nairobi Declaration)
为了纪念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0 周年,促使世界环境的好转,国际社会成员国于 1982 年 5 月 10 日至 18 日在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并通过了 《内罗毕宣言》。在充分肯定了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环境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各国应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则。
(1) 斯德哥尔摩会议是加深公众对人类环境脆弱性的认识和理解的强大力量。自那时以来的这些年里,环境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 教育、宣传和训练得到了很大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了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少国家已在宪法中写入了保护环境的条款。除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外,还设立了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缔结了一些有关环境合作的重要国际协定。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原则在今天仍和 1972 年时一样有效。这些原则为今后的岁月提供了一套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守则。
(2) 然而应当指出,行动计划仅是部分地得到了执行,而且其结果也不能认为是令人满意的。这主要是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缺乏足够的预见和理解,在方法和努力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以及由于资源的缺乏和分配的不平均。因此,行动计划还未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人类的一些无控制的或无计划的活动使环境日趋恶化。森林的砍伐、土壤与水质的恶化和沙漠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并严重地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条件。有害的环境状况引起的疾病继续造成人类的痛苦。大气变化(如臭氧层的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日益增加和酸雨) 、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滥用和随便处置有害物质以及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进一步严重威胁人类的环境。
(3) 过去十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即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环境、发展、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在城市地区内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已为人们所广泛认识。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并在区域内做到统一的办法,并强调这种相互关系,才能使环境无害化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 对于环境的威胁,因为贫穷和挥霍浪费变得更为严重。这两者都会导致人们过度地开发其环境,因此, 《联合国第三个发展十年国际开发战略》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均属于旨在全球性努力扭转环境退化的主要手段。将市场调节和计划相结合起来,也可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环境和资源的合理管理。
(5) 一种和平安全的国际气氛,没有战争、特别是没有核战争的威胁,不在军备上浪费人力、物力,也没有种族隔离、种族分离或任何方式的歧视,没有殖民主义和其他方式的压迫和外国统治,对于人类环境将有极大的好处。
(6)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越国界的。为了大家的利益在适当的情况下,应通过各国间的协商和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来加以解决。因此,各国政府应逐步制订环境法,包括制订各种公约和协定,并扩大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
(7) 不发达状况,包括有关国家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造成的环境缺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各国间及其内部更公平地利用技术和经济资源,来加以克服。发达国家及有能力这样做的国家,应协助受到环境失调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处理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应用适当的技术,尤其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使经济和社会进步与保护自然资源统一起来。
(8) 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来发展环境无害化,寻求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管理方法,并使传统的畜牧制度现代化。应特别注意技术革新在促进资源的代替、再循环和养护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传统能源和常规能源的迅速耗费,对有效地管理和节约能源以及环境都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各国之间或各国家集团之间合理进行能源规划很有必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将对环境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
(9) 与其花很多钱、费很多力气在环境破坏之后亡羊补牢,不如预防其破坏。预防性行动应包括对所有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妥善的规划。此外,还应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提高公众和政界人士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中,必须每个人负起责任并参与工作。所有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内,在采用工业生产方法或技术以及在将此种方法和技术出口到别的国家时,都应考虑其对环境的责任。在这方面,及时而充分的立法行动也很重要。
(10) 国际社会庄严重申各国对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所承担的义务,重申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在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国努力和国际合作。国际社会还重申赞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使其成为促进全球环境合作的主要机构,并呼吁增加提供资金,特别是通过环境基金,用以处理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敦促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既要集体地也要单独地负起其历史责任,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能够保证人人都能过着尊严的生活,代代相传下去。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审定,于1980 年3 月5 日公布的一项保护世界生物资源的纲领性文件。
地球资源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为了防止资源的继续退化和耗竭,唤起各国政府和广大公众的重视,1975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提出编纂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简称 《大纲》)的题目和结构,并委托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起草,经过反复磋商,写成 《大纲》的初稿,提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审议,经过修改后,于1980 年3 月5 日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首都同时公布。
《大纲》既是一个知识性纲领,又是一个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行动指南。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①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②保存遗传的多样性,即保存世界上有机体遗传物质种类的多样性; ③保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特别是渔场、野生生物、森林和牧场) 。《大纲》还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建议各国采取行动。 《大纲》要求必须改变目前开发和保护脱节的做法,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开发的目的是为取得社会和经济福利,保护的目的则是保证地球资源能够永续开发利用,并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两者是一致的。各国在制订开发政策以及贯彻执行的每一个过程,要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制订能促进资源再循环利用的环境政策和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政策。
第三部分是要求采取国际行动。 《大纲》指出许多生物资源是共有的,保护某些生物资源往往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一个国家的生物资源可能受到另一个国家开发活动的影响,所以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如热带森林的保护,干旱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公海、大气和南极等全人类共有资源和财富的利用,国际性江河和海洋的保护,以及在全球设立遗传资源保护区等,都应制定国际公约和开展国际合作。
《大纲》发表以后,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按照《大纲》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国的保护资源的法规和措施,以防止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世界大自然宪章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宪章认识到:
(1)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才能保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
(2) 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一切艺术和科学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有最好的机会发挥创造力和得到休息与娱乐。
宪章深信:
(1) 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物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
(2) 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 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素质,以及养护自然资源。
宪章确信:
(1) 从大自然得到持久益处有赖于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也有赖于生命形式的多种多样,而人类过度开发或破坏生境会危害上述现象。
(2) 如果由于过度消耗和滥用自然资源以及各国和各国人民间未能建立起适当的经济秩序而使自然系统退化,文明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就会崩溃。
(3) 争夺稀有的资源会造成冲突,而养护大自然和自然资源则有助于伸张正义和维持和平,但只有在人类学会和平相处、摒弃战争和军备以后才能实现。
宪章重申人类必须学会如何维持和增进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同时保证能够保存各种物种和生态系统以造福今世和后代。
宪章坚信有必要在国家和国际、个人和集体、公共和私人各级上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大自然和促进这个领域内的国际合作。
为此目的,《世界自然宪章》,宣布 5 项一般原则、8 项宪章功能、11 项宪章实施方案,以此指导、判断并约束人类一切影响自然的行为。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Protecting Atmospheric Ozone Layer)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简称 《公约》) 于1985 年3 月在维也纳签署,《公约》明确指出大气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合作行动,保护臭氧层,并首次提出氟氯烃类物质作为被监控的化学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保护臭氧层,曾采取了一系列国际行动。1976 年 4 月,UNEP 理事会第一次讨论了臭氧层破坏问题;1977 年 3 月,UNEP 理事会召开臭氧层专家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 1980 年,UNEP 理事会决定建立一个特设工作组来筹备制定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 1985 年 3 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 “保护臭氧层外交大会”上,通过了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1988 年生效。
《公约》的目的是采取适当的国际合作与行动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公约》促进和鼓励各国就保护臭氧层这一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和情况交流,要求缔约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行政措施,控制或禁止一切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活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减少臭氧层变化的影响。公约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控制协议,但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合作迈出重要的一步,为今后采取国际性措施控制 CFCS (氯氟烃) 做好了准备。
截至 2000 年 3 月,参加 《公约》的缔约国共有 174 个,我国政府于1989 年9 月11 日正式加入 《公约》,并于1989 年12 月10 日生效。
2. 求全年的国际重大节日
以下都是公历的国际法定节日
1.1 元旦
1.26 国际海关日
1月第一个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2.2 世界湿地日
2.7 国际声援南非日
2.10 国际气象节
2.14 情人节
2.15 中国12亿人口日(1995年)
2.21 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 国际母语日
2.24 第三世界青年日
2.28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3.1 国际海豹日
3.3 全国爱耳日
3.5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8 国际劳动妇女节
3.12 中国植树节
3.14 国际警察日(节)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16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17 国际航海日 中国国医节
3.18 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20 全球法语日
3.21 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世界儿歌日 世界睡眠日
3.22 世界水日
3.23 世界气象日
3.24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27 世界戏剧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4.1 国际愚人节
4.2 国际儿童图书日
4.7 世界卫生日
4.10 非洲环境保护日
4.15 非洲自由日
4.16—18 全球青年服务日
4.18 国际古迹遗址日
4.21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法律日
4.23 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
4.24 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25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
4.27 联谊城日
4.30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踏青节)
4月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儿童日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秘书节
5.1 国际劳动节 国际示威游行日
5.3 世界哮喘日
5.4 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纪念日 科技传播日
5.5 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
5.8 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微笑日
5.12 国际护士节
5.15 国际家庭(咨询)日
5.17 世界电信日
5.18 国际博物馆日
5.20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中国学生营养日 世界计量日
5.21 世界文化发展日
5.25 非洲解放日
5.26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5.29 国际维和人员日
5.30 "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
5.31 世界无烟日
5月份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救助贫困母亲日
5月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牛奶日
5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6.1 国际儿童节
6.5 世界环境日
6.6 全国爱眼日
6.11 中国人口日
6.12 世界无童工日
6.14 世界献血者日
6.17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6.20 世界难民日
6.22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23 国际奥林匹克日 世界手球日
6.24 世界骨质疏松日
6.25 全国土地日
6.26 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 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
6.30 世界青年联欢节
6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
7.1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 国际建筑日 亚洲“三十亿人口日”(1988年)
7.2 国际体育记者日
7.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7.11 世界(50亿)人口日(1987年)
7.20 人类月球日
7.26 世界语(言)创立日
7.2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
7.30 非洲妇女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国际合作节
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6 国际电影节
8.8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
8.9 国际声援南非和纳米比亚妇女斗争日 国际土著人日
8.12 国际青年日
8.15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
8.22 邓小平诞辰日
8.26 纳米比亚日
8.26 全国律师咨询日
9.3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8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世界扫盲日
9.10 中国教师节 世界预防自杀日
9.14 世界清洁地球日
9.16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18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
9.20 全国爱牙日
9.21 国际和平日
9.22 世界无车日
9.26 快乐节日网建站日
9.27 世界旅游日
9月第三个星期六 全民国防教育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 国际聋人节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 世界海事日
10.1 国庆节 国际音乐日 国际老人节
10.2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10.4 世界动物日
10.4—10 世界空间周
10.8 全国高血压日 世界视觉日 国际左撇子日
10.9 世界邮政日
10.10 辛亥革命纪念日 世界居室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10.11 声援南非政治犯日
10.12 世界60亿人口日
10.13 中国建队节 世界保健日 国际教师节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10.14 世界标准日
10.15 国际盲人节 世界农村妇女日
10.16 世界粮食日
10.17 世界消除贫困日
10.20 世界厨师日
10.22 世界传统医药日
10.24 联合国日 世界发展信息日
10.28 世界“男性健康日”
10.31 世界勤俭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国际住房日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1.8 中国记者节
11.9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1.10 世界青年节(日)
11.14 世界糖尿病日
11.16 国际宽容日
11.17 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19 世界厕所日
11.20 世界儿童日 非洲工业化日
11.21 世界电视日 世界问候日
11.25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11.29 声援巴基斯坦国际日
11月11日所属的一周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
12.1 世界艾滋病日
12.2 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3 世界残疾人日
12.4 中国法制宣传日
12.5 (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自愿人员日 世界弱能人士日
12.7 国际民航日
12.9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国际反腐败日 世界足球日
12.10 世界人权日
12.11 世界防治哮喘日
12.12 西安事变纪念日 国际儿童广播日
12.13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2.15 世界强化免役日
12.18 国际迁徙者日
12.19 南南合作日
12.20 澳门回归纪念日
12.21 国际篮球日
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节
12.24 平安夜
12.25 圣诞节
12.26 毛泽东诞辰日
12.29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3. 世界上近年来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
2020年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内日内瓦宣布,将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3)全球重大公共突发卫生扩展阅读
传播途径
据央视新闻消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4.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哪个时期发生得最多
地震
5. 有什么关于全球重大环保事件的~~
水俣病事件
1950年,在日本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现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杀的猫和狗。1953年,水俣镇发现了一个怪病人,开始时步态不稳,面部呆痴,进而是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1956年又有同样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院专家注意,开始调查研究。最后发现原来是当地一个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两岸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中妇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则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为“痛痛病”。经调查,这是一种镉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电镀厂、蓄电池制造厂及熔接工厂或因采矿工业含镉之废水未经适当处理而径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化工厂事件
1986年位于莱茵河上游的瑞士一座叫做桑多兹的化工厂仓库失火,有10吨杀虫剂和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水流入莱茵河,其影响达500多公里。
金矿事件
2000年,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泄漏出氰化物废水,流到了南联盟境内。毒水流经之处,所有生物全都在极短时间内暴死。流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联盟的欧洲大河之——蒂萨河及其支流内80%的鱼类完全灭绝,沿河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这是自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欧洲最大环境灾难。
疾病来自水
林林总总的水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正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水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3升。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
我们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受到水污染的威胁,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被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水污染造成的疾病具有一下特征:一是渐进性,各种有毒物质在体内缓慢积累直至发病,因时间长不易察觉,更具隐藏性。二是不易分解。大多数毒性有机物及所有重金属在体内无法被分解和代谢掉,只能在人体内长期滞留,不断积累。三是易于体内积累。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便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难以代谢掉的化合物。
6. 21世纪蔓延到中国首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什么
中国进入21世纪后,遭遇的首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SARS。
2002年爆发的SARS是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很快蔓延到几十个国家,共感染了8000多人,导致近800人死亡。SARS的致死率为9.6%
在SARS事件中,人们意识到当前人员流动速度快数量大,公共卫生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的事情,已经成为需要全球协作解决的问题。
7. 全球解决重大疾病问题方法
每个人都注重好自来己的个人卫生源,勤洗手,手不要周围去摸东摸西的,再去接触自己的口、眼睛和鼻子,也不要像一个没素质的人随地吐痰就好了,也有一些人特怪的,明明戴上了口罩,打喷嚏时还要把口罩脱下来打喷嚏,传播细菌,在这个紧张的时期里是最没有公德心的,也最为人不齿的事。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帮忙了。不要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总会有一两个害群之马的人出现拖一群人的後腿。
8. 当前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重大问题
爱滋病问题爱滋病问题,更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提及让人不寒而栗.艾滋病流行规模之大,罹患人数之多,造成人类生命与社会经济损失之大,均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染病.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幸免艾滋病的侵害.更为严重的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势头还在迅猛上升,尤其是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普通人群中的低感染率往往掩盖了艾滋病毒在高危人群中迅速扩散这一真相.下面是从网络上搜寻的一组数据: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夺去了3100万人的生命.仅在2003年就有3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又有约5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在2003年底的世界总人口中,估计有4000万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其中约300万是儿童.从这组数据看,爱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爱滋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日益增多的爱滋病感染者的人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元月全球高峰会议提出了《爱滋病防治方案》,并且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爱滋病日”,协助世界各国发展爱滋病疫情防治策略,同时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提出关注爱滋病的呼吁.2005年至2007年爱滋病日的主题均是“遏止爱滋,履行承诺”.爱滋病流行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使劳动力丧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爱滋病流行使得医疗费用急剧增加,卫生资源被大量耗费;爱滋病流行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加大贫富差距,造成大批的孤儿,增加社会负担;爱滋病流行导致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降低.这样看来,爱滋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国对爱滋病的控制采取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同时,要标本兼治.控制爱滋病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进行卫生宣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思想.同时,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控制爱滋病的社会环境,提倡社会对爱滋病人的关怀,平等对待爱滋病人,尊重他们的权利,降低他们传染他人的危险.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2009-07-1915:35:01阅读732评论0字号:大中小贫困问题思来想去,贫困问题似乎是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顽疾,21世纪仍是与现代这会相伴随的社会现象,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首要的全球问题.我们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人类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统计称,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与此同时,由于发展不均衡和分配不合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拉大了.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客观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以最富有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虽然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准,但在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上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为典型,已经成了困扰美国的一个社会顽疾.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为实现社会公正、平等、正义的远大目标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人类多次向贫困宣战.然而,直到21世纪,尽管世界经济年年增长,社会财富日积月累,但贫困却在全球蔓延,消除贫困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问题中的首要任务.令我们欣喜的是,1990年联合国制定的《第四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和同年在巴黎举行的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的《90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等文件,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列为国际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和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这确实是一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世界消除贫困日.联合国贸发会也就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发展战略、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贸易与投资、缩小贫富差别、南南合作、加强贸发会议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2009-07-1915:31:19阅读1494评论0字号:大中小环境问题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们发展的最佳机遇时期,科技的进步正逐步带给我们新的繁荣和富有.但是,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倘若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科学的调控,则会伤害到我们人类自身.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正遭受严重威胁,这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危机.首先是环境污染.为了追求过多经济价值,人类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我们的环境质量在降低,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在加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之一.其次是资源过度利用.2002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表题为《活着的地球》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到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树木种类减少15%.可见,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保护资源已刻不容缓.第三是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思考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使大气层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以前工业时期提高俩30%.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等等现象说明,全球变暖的现实正在不断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第四是能源危机.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类对这些能源的需求量又相当大,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因此,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问题.国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更有甚者,人类有可能由于抢夺能源而引发战争.第五是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现象的产生,严重破坏了地球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地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生物数量也在急剧下降.科学家通过考察发现,许多物种数量已经减半.英国剑桥环境保护监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黑犀牛的数量已经从1970年的6.5万头减少到3100头.非洲象则从1980年的120万头减少到50万头,而在过去的100年间,老虎的数量减少类95%.全球的环境问题已让我们悚目惊心,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当是消除贫困的良药和妙方,愿我们共同为此而奋斗.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2009-07-1915:28:32阅读1198评论0字号:大中小人口问题岁月的钟摆永远没有停息的时候,当21世纪的指针指向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人口问题已悄然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走在街道旁,挤在公交上,逛在超市里,随处可见拥挤的人潮人山,乃至让人步履维艰,喘息困难.与此有关的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严重阻碍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准的提高.人口问题是个凝重的话题,我几乎不敢触及.但是人口自身的发展、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资源、人口与自然环境等问题已经在不觉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及发展.首先是人口数目增多.近百年来,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80亿喝2050的93亿,预计全球人口最终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起空前的危机.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这多么让人感到可怕.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化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到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第三是养老问题.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老养老,它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它需要社会服务.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专家称,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因此,养老问题对中国老说,责任与压力空前剧增.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院养老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着现代化进程.最近几年,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及推广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四是人口质量.人口数量表示一定空间下的人口规模,而人口质量则是一定人口规模下的人口的各种特质,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通常称之为品德、智能、体质.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近期,浙江省卫视《公民行动》节目中播出一期节目“铁链男孩”,节目里母子俩均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湖南省卫视的公共频道也播出了一个“家有傻媳”的节目,傻媳夫妇俩一个残疾一个弱智.这两期节目中的主人公都生活的十分清苦,生活艰难.这两个事例说明具有不同残障的人数不在少量,它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人口质量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