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公共资源中心
㈠ 关于株洲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市改革发展进程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阶段。即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村和农业改革为主。1983年“南四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后,通过6年的大力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162万吨,年均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长26.2%。这一阶段全市GDP年均增长8.7%,短短6年时间,全市GDP总量接近翻番。
第二阶段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即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改革的重点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工业,全市从此掀起了一场城市和企业改革热潮。株洲市因国有企业众多,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期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大地发展。虽然1988-1992年期间市场物价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全市经济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经济增幅高达16.7%,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三个增幅超过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达到74.4亿元,8年时间GDP总量再次实现了翻番,与1978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
第三个阶段为“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即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各市场经济主体得到了迅速壮大。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株洲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场前所未有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从1992年到2000年的8年里,全市GDP总量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到2000年全市GDP达到285.4亿元,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为11.8%,较前两个阶段增幅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1993年增幅达到了18.3%,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个阶段为“完善社会主义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即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党的制定的“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7年超过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市GDP总量突破700亿元大关,达到751.3亿元,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为12.1%,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佳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株洲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株洲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不断做大。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增长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 751.3亿元,年均增长10.1%,比全国和全省快2-3个百分点。从全市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看,四个阶段分别为8.7%、7.9%、11.8%和12%,经济增长平稳,处在一个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长9.1%。在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跃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2、财政收入大幅攀升。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亿元增加到2007年67.6亿元,增长28.8倍,年均增长1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取国家之财”向取“众人之财”的转变。国有经济对财政收入的的贡献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7%,逐步调整到目前的40%,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已上升到60%。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财政收入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77元,财政收入总量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73.7亿元,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2.9%。目前全市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占财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劳动就业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和创新,呈现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特点。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216.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万人,年均增加6.8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从1978的58.3:24.3:17.4调整为2007年的39.3:28.9:31.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通过确立“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调整为2007年的12.9:52.7:34.4。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04.2亿元,已占到GDP总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已占到全部工业的58.2%,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81.2%,非公投资已占到全社会投资67.5%,解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131.3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73.1%。
3、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随着“两个根本转变”、“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的先后提出,全市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煤电运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现代服务业不断得到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为1.496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商品极大丰富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亿元,增长21.2倍,年均增长5.53 %。1994年醴陵市成为全市第一个成建制过吨粮的县级市。1995年全市170万亩双季稻田平均亩产达到1024公斤,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五年下发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88.3万吨以上,比1978年增长71.1倍,人均产量比1978年增长15.8倍;出栏生猪487.3万头,比1978年增长24倍,人均产量增长5.35倍。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加工产值近6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7.7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万千瓦,增长23.7倍。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800亿元,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15.5%;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7.6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亿元,增长60.4倍,年均增长15.2%;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亿元,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1%。全市有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1111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81家。株冶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007年产值达到150亿元,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服装、陶瓷、烟花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工业增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5.1%,居全省第一,工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市税收70%以上,工业就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0%多。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株洲市新型工业水平稳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评比中,株洲市荣获全省第二名,新型工业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3、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亿元,增长117.4倍,年均增长12.4%。其中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为43.1亿元,年均增长11.7%;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为67.9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2.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0.2亿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8.6%;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4.2亿元,增长268.9倍,年均增长1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共服务等其它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07年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3.3%。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0多亿元。近年来,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按照“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了1倍多;2007年城镇化率为47%,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
(五)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03元,比1978年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2.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044元,比1978年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4.5%。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797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3.1%。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和42.8%。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133.4倍,年均增长18.3 %。200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部,家用电脑49台、照相机44部、家用轿车4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68辆、电冰箱41台、移动电话119部。改革开放短短30年,城乡居民家庭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 0.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亿美元,增长19.3倍,年均增长10.9%。2007年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80多家,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有色金属、硬质合金、陶瓷烟花和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展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北美等在内的 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13.2亿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00余家,注册资本20多亿元。
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省、市和县属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目前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属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引进资金28亿元,置换资产17亿元,安置职工6万余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投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
3、和谐社会稳步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乡低保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12.7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25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学生比例为80%,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收学杂费。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4%。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7%。投资6亿元的市体育中心胜利建成,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夺得奖牌。2007年市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目标。
三、株洲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骨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回顾。
一是坚持从市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道路。立足实情,量力而行,稳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验。株洲市历届班子都充分认识到株洲的工业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株洲实际、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株州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一切。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株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富民强市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长10.1%。这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振兴株洲、发展株洲之路。改革开放不单是经济社会的开放,更多地是思想观念的开放。在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的进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法宝。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打破旧的,勇于接受新的,善于创造好的,加快发展和谐株洲的新视野,新理念,新举措就会层出不穷,国民经济就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株洲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目标成功,让株洲更美;继续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工作目标,加快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让株洲更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是株洲辉煌的30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将站在一个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全市人民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保二争一”工作目标,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力争到2010年,完成“四个一”目标(即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财政收入100亿元、经济总量1000亿元);到2012年,提前实现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标,GDP总量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到2020年,按“两型社会”要求,把株洲建成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特大城市。
㈡ 株洲市景弘中学具体什么时候招生考试呢请详细一些,在线接受答案!
嗯,据我了解,景炎5月1,景洪貌似是提前了几天,4月份左右,五月几号也说不定。反正在四月20号之后,五月4号之前,孩子,做好考试准备吧!【求采纳】
㈢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211重本 工业设计专业待遇怎么样
本人06级毕业生,签约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想聊一聊我们公司那些事。其实,2010年签约到公司的大学生都想要聊聊这些事。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打着破100亿的旗号去每个学校招人。2010年共签约340余名大学生,2011年计划招聘500名大学生,其实在公司工作的人才知道,召这么多大学生根本没必要,公司年盈利才3亿多,却养着一帮帮在公司吃闲饭的大老爷们。
公司招人宣传第一年年收入3.5W,其实是包括五险一金,真正第一年拿到手的也就2.5W左右,公司宣传的第2-5年是4-10W,其实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都和第一年差不多,我的师兄们都来4、5年了,每个月拿到手的也就3000,而且还是主管。基本是每周六和每天晚上都加班,而且每天加班不给加班费。庆幸的是我国庆加了4天班,拿了81块钱的加班费。现在我们的基本工资1800,加上400公司补助,扣除五险一金之后,一个月能拿到1734.15RMB。公司仅有一个能容纳100人的食堂(公司9000员工),食堂每餐8元,外面小饭店每餐8+元,仅吃饭每月600,加上基本生活消耗,至少1000元,每月能存700(前提是不买任何衣行住的东西)。
公司宿舍远不如学校宿舍。2006年开始招人,公司就宣传有新公寓住,但截止到2010年10月21日晚上9点,新宿舍地坑还没挖好。现在公司给2010年新进大学生安排住宿为离公司4里之远的一栋办公楼,经改建之后成为我们寝室。本东宿舍楼8层共住了240余人,公共厕所,三个蹲坑,公共厕所旁两个喷头为洗澡所用。宿舍墙为夹板构造,旁边寝室放屁都能听到。现在有N个寝室已经发生了门与墙闹分家的事件。也不知哪玩睡着了会不会墙倒了压死我?因住宿条件差,新大学生多次反映增加宿舍书桌和凳子(三个人用两套桌椅,五个人用三套桌椅),在职前培训时,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志平曾经坚定的说:桌椅肯定配,这才几个钱,自管会去统计需要多少套,马上配上。自管会统计了,但三个月过去了,再也没听说过这件事。现在宿舍周围没有吃饭的地方,公司每天中午、晚上从那小食堂用车送饭到宿舍,也是8元/份,不过只要稍微晚点下班回寝室就只能饿肚子了。人力资源部刘部长也曾经承诺过在宿舍一楼建一个食堂,迄今宿舍一楼还是一个垃圾场;人力资源部刘部长也曾经承诺过在宿舍楼后面建一个篮球场,迄今那里还是一片空草地;人力资源部刘部长也曾经承诺过每周六加班有班车接送,自从我们第一周周六被放鸽子,就没再有以后了;人力资源部刘部长也曾经承诺过……
进入公司,分配部门根本不按学校与你成绩分配,重点本科学生在这里比不过湖南本地二本(比如湖南文X学院,湖南工X学院,XX交通大学,湖X科技大学),像湖南XX学院,湖南XX学院,湘X大学等院校的学生几本都被分到技术中心、转向架事业部、城轨事业部等悠闲轻松待遇高的部门。学弟学妹们把好关,只要是南车,千万别签(我主管告诉我的)。
附:本公司30岁以下光棍率70%。
㈣ 我的家乡~湖南株洲
我的家乡——美丽的株洲
株洲市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最近迎来建市60周年。可惜我没有看到这壮举,但听朋友们说
放了好多烟花,很漂亮。
每个人对于株洲的印象就在于,衣服很多,漂亮又便宜。其实株洲的特色远远不止这些,近些年株洲开始了公共自行车全程覆盖,走在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绿色的自行车,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人。骑自行车既环保又方便,在晚上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听着音乐是多么的惬意。
2月1日,全市实行新的公交票价政策:全城公交票价1元。株洲市的公交车硬是没话说,车内非常干净,座椅非常舒服,并且票价只有1元,你只需要4元就可以把株洲游遍。
9月12日,株洲方特欢乐世界开园。听说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有漂亮又刺激,里面有几百个项目,玩的你都不想出来。对于我这种害怕刺激的游戏的人不敢去玩,但是作为株洲人还是会去玩玩,看看,了解一下,我想应该也有很多年轻人特地到株洲方特去玩吧。
在炎炎夏日的时候,湘江沿江风光带更是一番胜景,千千万万的人在那里嬉戏,玩耍。放孔明灯,游泳~~~
热闹的很,晚上桥上的灯光好看,特别是4桥,桥的颜色是瞬息万变的,看的让人眼花缭乱。
炎帝广场变化真大,7:30有喷泉看,看完喷泉还有水上乐园看,那水景样式千变万化,颜色也千变万化, 这几年株洲的变化真大,我深深有体会。
株洲在环保这方面做得很好,乱丢乱扔,横过马路者都是给予罚款,这样的方法更有效的提高居民的素质,更好的塑造城市的形象。
步行街,美食一条街吃的东西最多,有烧烤,火锅,砂锅粉,吃的应有尽有,酱板鸭,鸭脖,臭豆腐,麻辣烫。沙县小吃。
七一路是唱歌的好地方,那一条街全部是唱歌的地方,到那里去了,不怕没有歌唱, 株百大市场里面什么都有,吃的,穿的,玩的。
株洲是个美丽的地方,我喜欢这座城市,欢迎你们去株洲游玩。
㈤ 湖南长沙、湘潭、株州其三合一,主要发展趋势,目的!
谈长株潭一体化,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个过渡的中间经济形态,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关注和研究还非常不够,就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形态”。这是一种由于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所带来的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管理产生很大影响的经济形态。
区域经济学家刘君德教授认为,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典型表现可以归集为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二是生产要素在跨行政区的流动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阻滞;三是行政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十分明显,经济结构呈稳定状态;四是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五是行政区边界经济的衰竭性。
从理论上分析,在一国之内,如果没有地方政治上的分割,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运行一般不会出现分割现象,而是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区网络的规律组织经济运行。然而,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与体制背景,各级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十分严重。正是这种行为,使行政区划界线如同一堵“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横向联系产生刚性约束,跨区域流动严重受阻,一体化难以实现。可见,行政区经济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所以,思考长株潭一体化,首先要清晰的就是这种行政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不同含义。长株潭一体化之目的应是从行政区经济形态走向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态。
虽然长株潭三市从工业布局来看,长沙主要以电子信息、机械、食品为支柱,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支柱,湘潭则以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体。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推荐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长沙与株洲结构相似系数为0.409,长沙与湘潭、株洲与湘潭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248和0.245,总的来看结构相似程度较低。
但是尽管长株潭三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并不严重,但产业关联程度也不高,且缺乏在全国同行业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值得注意的是,长株潭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色尚不明显,缺少大型龙头企业、著名高科技品牌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这种行政区经济形态导致湖南工业集群度不足。湖南没有出现生产相近或相关类别产品的大量企业地域上相对集中,企业间竞争激烈或者密切纵向分工,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快速扩展,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集群现象。
行政区经济破局
长株潭三市在空间上呈现“品”字结构,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5公里,就城市群的组合形态看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湖南省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规划师谭克修在和记者交谈时,他更看好以长沙为中心城市圈的发展,他认为从城市首位度,即从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在首位城市的集中程度来看,长沙的90分钟交通圈已经包括了湖南周边的主要地级城市,这在目前中国二级城市中,长沙是领先的。一个更重要的是长沙是一个消费型城市,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最大,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目前长株潭一体化的操作模式,是通过城市群圈的建设来突破原来的行政区经济对产业结构和集群的影响,或者说是通过城市化来实现工业化。根据湖南发改委的设想,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要在中部城镇圈上形成增长极,要在产业集群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长株潭要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已经非常明确地显示未来长株潭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框架。但是这种以行政规划本身的推动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会成为另一个更大一点的行政区经济形态,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现行的体制下,必须承认每一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利益,行政区划对区域合作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此前,湖南省省长周伯华曾经指出。
而民革湖南省委在最新的《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经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调研报告中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体制的刀子不动,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流动的制度成本很高,到一定程度,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发生逆转。”
湖南省提出,“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3市GDP年增幅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GDP占全省比重达到40%,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增长极。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长株潭一体化,能否破局中国转型经济过程中行政区经济这一中间形态。
如何通过开放,规划区域统一的市场,国际上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在州政府之下、管辖102个城市政府、具有某些跨界功能的区域性组织。环境规划治理、交通、水利等公共工程的统一规划建设,都由这个组织与102个城市充分协调、取得共识后实施的,非常有效。美国其他城市和发达国家(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联合组织。
长株潭一体化正在进行这样的实践。例如由省委省政府出面组织协调领导小组,规划并实施三市的统一供水,统一供气和统一供电,统一公交系统,统一污水治理等公共事业建设。
湖南商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柳思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尤其强调湖南现有的市辖县体制弊病多多,与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束缚了一些县域经济优势的发挥。
所以,中部崛起的重点还是开放,对外实行市场开放,对内降低行政交易成本。这对湖南来说,是一次挑战,对全国来说,是重要的经验。
--------------------------------
所以长株潭的一体化是经济的提升,工业化的发展,到时候你们就不需要出远门打工了。一体化实现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人才、物流、金融、信息等的一个统一,减少交易成本。一体化并不是真的在行政区划上取消这些城市,而是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三市的协调发展,省会还是长沙,暂时不会有直辖市的概念,成为直辖市,不是又把这几个城市从周边经济中割裂了么?再说了,国家也不要那么多直辖市,有四个不少了。
㈥ 湖南省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有限公司株洲市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湖南省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有限公司株洲市分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2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接受专委托,属依法为各种资源提供拍卖、变卖场地和中介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汪文胜
成立时间:2012-11-20
工商注册号:430200000107360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新华东路61号1栋一层部分
㈦ 请问株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未给单位十多名合同制员工交纳过养老和
不能,而且公司的做法是违法的,你可以要求单位补缴。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针对一些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规定明确,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