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理论
1. 公共经济学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
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
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
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
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
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2. 公共经济学原理
公共经济学原理是一个系列的概念,具体内容包括:
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理性内
市场配置容效能与效果分析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市场外部性及其矫正公共预算及其管理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资产管理 经济政策概要
公共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3. 公共经济学中涉及理论归纳
至尊心,你好: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
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
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
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
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
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楼主,好好努力啊。
4. 公共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两大类: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前者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后者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行为方式和目的却不一样。企业和居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强烈的利益动机,行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政府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为了社会目标而存在。当然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忽视收益和成本,但它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公正和公平。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弥补市场失灵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与不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影响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等。
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的特征
1、公共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
政府与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公共经济学就要解决此类问题,即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什么时候干预?怎样干预?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
2、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经济行为。
人们研究政府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比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学的角度等。但是,经济学认为人们是通过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
3、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大致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2、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3、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这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
4、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的合作关系;根据混合经济体制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这样的定义:混合经济是当代国家以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决策,以政府调节补足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作为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的区别。首先是向准负责?是向选民负责,还是向投资者负责?一般说来,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干涉行为主要是向选民负责,而非政府部门(企业)的行为则主要是向投资者负责。其次是有关强制权的问题。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行为接受者来说通常具有强制性,而非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行为接受者来说则不具有强制性。
在区分了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后,我们还有必要进—步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以区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首先是行政等级上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还表现在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虽然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且有着许多一致的目标和行为,但两者间的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即它们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权限和管辖范围,并执行不同的职能。
与私人部门一样,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的存在也会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经济问题,它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生产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2、如何生产?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去生产。许多人认为由政府来组织生产公共产品,可以减少大公司对消费者的剥削。
3、为谁生产?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公共产出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关于税收与福利计划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同样,政府决定生产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也就同时决定了哪些个人与利益集团可以从中获益。
公共经济学表明该学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财政学相比较,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该学科增加了政府决策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公共部门支出的经济分析。在学科体系上,传统财政学无法把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统一到帕累托状态,而在公共经济学中则建立了两者一致的理论模型。
5. “公共经济学”中涉及理论归纳有哪些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6. 请结合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进
你去和公共经济学双观理论谈谈如何进一步转变进行。肌内完成国家政第,第,第是所以这个局和公共经济学光,理论,谈谈如何进一步转变进境物鸡蛋完成国家起的底薪。
7. 公共经济学的公共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公共经济学理论以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始点,按发展顺序划分,主要有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
1、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有效总需求理论,它们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及“货币的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2、供应学派的财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的局面,凯恩斯学派需求管理政策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忽视劳动、储蓄、投资、生产等供应的因素,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降低。以供应学派为代表的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要医治“滞胀”的经济顽症,就要重新肯定萨伊定律,重视供给管理政策,降低税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国家干预经济,提高私人经济的效率。表现在税收上,就要强调税收的中性原则,即征税结果不要影响纳税人在生产、投资、消费等方面的行为。供应学派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恢复预算平衡。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主张减税政策,以鼓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刺激投资,增加供应。他们提出了“拉弗曲线”,以此来描述税收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3、货币学派的财政观点。
货币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反对凯恩斯的理论及政策主张,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以调节经济。货币学派认为推行凯恩斯扩大财政支出政策造成货币供应的增加,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因此,他们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在税收方面,货币学派提出了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减征投资收入税、土地开发税和公司利润税,实行“负所得税”的设想。
4、其他观点。
除了上述一些主要流派的财政思想和观点外,在当代西方公共财政学理论中、引人注目的还有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说和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学说。
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提出税收六原则:
(1)税负分布应该是公平的,应使每个人都支付合理的份额。
(2)税收的选择应尽量不干预有效的市场决策,也就是说要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极小化。
(3)如果税收政策被用于实现刺激投资等其他目标,必须使之对税制公平性的干扰达到最小。
(4)税收结构应有助于以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的实现。
(5)税收制度应明晰而无行政争议,并且要便于纳税人理解。
(6)税收的管理和征收费用应在考虑其他目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
总之,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方法的进步,更推动了财政学基础上的公共经济学的诞生。为了沿袭历史上财政学的发展,人们往往把财政学叫做旧公共经济学,而把扩大了的财政学叫做公共经济学。
8. 用公共经济学理论解释景区价格是否该涨价
景区到底属于哪种产品呢?
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可以认为,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在人们对其观赏等消费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
同在一个景区内消费的游客所观赏的是同一景观,他们不影响彼此欣赏的效用,即使再增加一个人,原来享用景区内消费者产品的人的消费利益也不会随之减少。
但这种非竞争性又是有限的,一旦出现拥挤现象,景区内每个游客的观赏效用就会降低。当一个风景名胜区或文物单位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而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限制时,当景区游客规模在合理容量在内的情况下,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排他性。
因此,一个依托风景名胜区或国家文物等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当其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这个旅游景区便从公共产品变为准公共产品。 共有资源产品供给的最大问题在于过度消费。
现实中,绝大多数共有资源产品属于自然资源,这类产品或无法排除他人使用,或排他成本很高造成排他不经济,或在道义上无法排他,但其在消费方面超过一定限度时终会产生拥挤,即竞争问题。
根据经济学理论,对于共有资源的过度消费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 就是明晰产权。产权即财产权利,涉及产品归属问题。共有资源属一般归为公有,
但或由于排他成本高,或由于在道义上不能排除大众消费,结果造成产权人和消费者对其利用和保护的双重漠视。明晰产权是通过将公共产品(往往是共有资源)在一定期限一定条件下转让给私人部门的制度安排。这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也减少了政府的责任和支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二, 管制和收费。管制是通过行政手段对公共产品进行适当安排。管制具有直接、快速、
效果显著等特点,但由于其行政强制性,经常受到人们的诟病。收费是通过市场手段使原本不具备排他性的共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显现排他性,从而减少过度消费的方法。当前,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涨价行为,就是采取的增加收费这一手段。然而,收费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收费会遇到定价困境。类似公园或名胜古迹之类的共有资源,定价过高会受到舆论的质疑,而定价过低则起不到排他的作用。
第三,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公共产品的供给,因为技术进步可以,
不仅可以找到增加公共资源的方式,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问题,从而改善共有资源过度消费的状况。
价格通常是调节需求的一种手段。然而,当用价格来限制游客数量时,消费就具有排他性,只有支付得起该价格的人才有资格进行消费。显然,价格过高,会侵犯普通民众消费风景名胜区的权利,因此,单纯提高门票价格不应成为调节游客数量、抑制旅游需求的手段和保护资源的借口。单纯的价格管理不适用于风景名胜区,不仅因为它们是公共产品而不适合采用排除性的消费,而且因为他们是优效品,对整个社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游览风景名胜区陶冶情操、愉悦心情,而且还可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对青少年尤其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应该在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承载范围内,鼓励社会各个阶层对这些共有资源的消费。
公益性景区除具有社会功能外,并不排斥经济收益功能。有人认为既然资源是“公益性”的,那么资源单位就不应承担任何经营责任。实际上,资源单位进行非营利的经营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资源保护需要有经费支撑,资源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讲究经济效益。但是,鉴于其正外部性的存在,风景名胜区更应做好门票之外的文章,减少门票价格,而增加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化与服务等产品的提供,从这些经营活动中获得经济支持。
目前条件下,由于中国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存在范围较小,容易产生拥挤,而且资金较为缺乏等问题。进行适当的收费是必要的,并不具备免费开放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将门票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积极探索其他解决方式加以配合。例如,加大政府对国家名胜景区的补贴力度;在旅游旺季,部分景点实行接待容量限制;进行网络预售和信息公开;增加旅游景区周边配套娱乐和文化产品开发,分流客流等。
9. 请从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角度,分析政府采取了哪些类型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刀鱼市场,并阐述原因
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角度。政府采取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刀鱼市场经济发展。特殊情况特殊制定。
10.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构架包括哪些基本元素
经济学入门就要先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博弈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产品、非对称信息)几个部分。
推荐书籍: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学核算、经济周期理论、增长理论、经济问题(失业、通货膨胀、萧条、国际贸易)及政策等。
推荐书籍:人大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宏观经济学》、巴罗的各种版本的 《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