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依法治国政治
『壹』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带头守法,严格公正执法,营造依法治国社会氛围。 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切实履行文化职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贰』 请您多列举一些依法治国政治方面的例子。
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文帝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张释之判处此人“罪金”(罚四两金)。文帝要求处死。张释之向文帝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文帝终究表示廷尉做得对。
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的“执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黄老思想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坚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连坐法”。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这是对旧传统的否定,对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缇萦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应当受刑。汉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脸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斩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公因为做过官,所以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公幼女缇萦非常悲痛,便随父到长安,上书文帝,说:“臣妾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罪。”文帝怜悯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令其携女归家,并且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
对汉文帝废除肉刑,后世有许多评说,大多是认为出于“悲怜”缇萦,体现了文帝的“德政”。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这一改革,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③废除过关用传制度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符信(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从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令列侯归国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长安,远离所属食邑,造成“吏卒给输费苦”,给人民增加了一项新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诏令列侯回归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诏令特许的,要将太子送归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叁』 根据政治学常识怎样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既然是依法治国,核心在于依法,问题只是如何依法,怎样依法了.首先当然是有法内才行,而最关键的还是怎样容的法.既然是依法治国,那么,法律就是治理国家的唯一依据,不然,依法就是空话了.而如果是唯一依据,意思就是说,法律之外,不应该有任何别的力量参合法律治理国家.这是前提,没这个前提,也就不叫依法治国了.有了这个前提,好办了,法律既然成为治理国家的唯一依据,那么,从主席到流浪人,全在法律规范之下.至于法律如何确立,这里不谈了.下面谈如何实施了.法律靠法院实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法院也要靠法律管理而不是靠别的什么管理了.那就好办.然后制订和颁布法律,然后是监督实施.说到底还是三权分立那套,除了那套,说依法治国就没办法了,只能是空谈,撒谎.
『肆』 政治题:依法治国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
1.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目的和归宿。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律保障。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就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依法治国的法是宪法和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从法律上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伍』 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及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回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答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其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依法治国的法是指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在我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陆』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依法治国的要求有以下内容:
1、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因为在材料中只涉及全国人大、国务院、公民,所以就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就是了.答案如下:
1、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全国人大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说明全国人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说明国务院做到了依法行政.
3、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针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提出意见和建议,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
『柒』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决定。四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总体财富实现了巨大增长,我们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利益诉求的多样,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尤其是面对财富存量日益阶层化、改革增量逐渐边际化的局面,再次改革的呼声,犹如三十多年前,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各界的认识不一,在切身利益面前也不可能认识统一,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保障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进。
首先,法治能够消除改革的风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纷争,面对各种力量的冲撞,需要标准与权威的出现。法律作为一种共同标准与理性权威,应该深植于社会各界内心,成为各方相互博弈的边界,成为社会达成妥协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够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法治可以引领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实践先行、立法附随”的改革模式产生的弊端,法治的权威可以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够纠偏改革的失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具有的正义、平等、公开、秩序等精神价值,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能够检验改革的成效,能够纠正改革的失误。
民主政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深改、公平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培育,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越是深化各项事业改革、推进社会深刻转型,就越是需要法治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规范权力与资本、保障人权与尊严,才能实现国家安稳、社会共赢。
『捌』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1)①全国人大要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坚持科学立法,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回系,并监督答法律的实施。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③公民要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并行使监督权,监督法律的实施。④中共要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加强对依法治国的领导。⑤司法机关要加强司法监督,坚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玖』 初中政治 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落实依法治国的要求
1.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回员依法行答使职权,政府要依法行政。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4加强对公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5加强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