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研究的内涵
❶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规划工作的本质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应对当时当地社会需求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张庭伟,2006)。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城市规划这种制度安排的属性特征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演变。考察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人们都可以发现较为明显的演变轨迹,而且呈现出演变态势的趋同性,即:向公共政策的转变。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的转化过程,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体制。相对于国外,我国城市规划自建国以来则呈现出从“纯粹的物质工程设计的技术工具”向“独立的行政职能”进而向“综合空间政策”的转变趋势;而且,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深刻转型,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这种转变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本质回归,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规划学者所认同和关注,并且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也得到了明确表述。然而,规划界对于“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还更多地只是停留于“认可”层面,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解也还不够全面。鉴于此,为了更完整地认清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为了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笔者试图从公共政策内涵的全面解读出发,论证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届于一种公共政策,进而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展开系统剖析。
1、关于公共政策内涵的解读
1.1何为公共政策
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给出了众多表述。哈罗德?D?拉斯韦尔(H.D.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Kaplan)(1963)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戴维?伊斯顿(D.Easton)(1953)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詹姆斯?E.安德森(J.E.Anderson)(1990)则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国内学者张世贤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策略;王巧玲认为,公共政策即人们(包括政府和官员以及普通民众)所作的集体选择的行为,公共政策的目的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张金马(1992)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陈振明(2002)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在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中对公共政策给出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从上述对公共政策的定义的众多表述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公共政策涵义的五个基本方面: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或社会权威机构;②公共政策要形成一致的公共目标;⑧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④它的性质是一种准则、指南、策略、计划(刘玉等,2005);⑤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目的,不同的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特征有不同的理解。陈庆云(2006)认为公共政策的特征有: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刘玉等(2005)认为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广泛性和动态性;张金马(1992)认为公共政策具有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功能多样性和过程性。在上述所列出的众多特征中,笔者认为公共政策所具有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
1.2.1权威性
一方面,公共政策是一种在市场、企业的社会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或者替代选择,它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并要求人们必须服从之(李文钊,2003);因此,权威性是公共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在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协调和兼顾各种利益,在促进整体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损害;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权威性又是公共政策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总之,权威性是公共政策具有且必须具有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1.2.2动态性
公共政策并不因为具有权威性就成为固定不变的僵化指令,而具有普遍的动态性。首先,公共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问题,由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公共问题,因而不同时期的公共政策就必须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公共问题的变迁做到适时而变、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政策产生最佳的正面效用。而且,越是具体的政策,在实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矛盾会越具体、激化和突出,也就越是需要调整。其次,公共政策总是制定在前,实施在后,这就使得一项新的公共政策颁布后,必然导致新的政策生态环境下的新的行为的产生,即一项新政策出台会引起原先的社会行为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新的应对措施,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新的公共政策又会显示出新的不适应,从而必须进行新的调整才能重新适应(也就是说新政策在弥补旧政策的漏洞的同时也会逐步暴露出新的漏洞再通过更新的政策来弥补,正如在新物种出现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后,又会出现更新的物种变化来达成新的生态平衡),为此,公共政策就需要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2.3层次性
对应于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行政权力的不同级别和其作用地域的不同范围或不同的政策内容,公共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权力主体等级和作用地域看,公共政策有国家公共政策、区域(省)公共政策和地方(市、县、区等)公共政策。从政策内容看,公共政策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刘玉等,2005)。其中:①元政策是制定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的政策,指规范制定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②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主要确定具体政策应采取的假设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③具体政策在广义上指除基本政策之外的所有公共政策,狭义上则指实质性政策。
❷ 简数公共政策问题得基本内涵加五分
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❸ 宪法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月15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座谈会”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胡云腾主持座谈会并进行总结发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和国家法官学院的8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宪法修正案,将认真学习宪法,领会精神,做好宪法修正案的解读和宣传教育工作。以下为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要在结合上狠下功夫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胡云腾
本次宪法修改内容非常重要,意义十分重大,亮点精彩纷呈,需要深入学习、全面学习、结合着学习。我初步的学习体会是,对宪法修正案不能孤立地学,而要在“结合学习”上下功夫。一是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刻理解宪法修正案的内涵。因为宪法修正案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把党的意志和决策部署国家化、宪法化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习宪法修正案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要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学习贯彻宪法全部文本结合起来,宪法修正案与宪法其他内容是一个整体,只有全面学、系统学,才能深刻理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容写入宪法条文的重大意义及时代精神。三是要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宪法修正案本身就体现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创造性地规定了监察委员会制度,这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推动建立反腐败伟大斗争长效机制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宪法在固定伟大斗争成果、改革创新成果和法治建设成果方面的独特作用。四是要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特别是宪法思想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宪法理论与实践、宪法地位与作用、宪法精神与原则、宪法实施与监督、宪法权威与尊崇、宪法修改与完善等一系列重大宪法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宪法思想,宪法修正案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宪法思想。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学懂、弄通。五是要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法院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宪法修正案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解决疑问困惑,指导工作实际,推动宪法实施。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以后,法官在办理相关案件时就要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向一切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歪风邪气出招亮剑。确保司法裁判成为宣传宪法、弘扬宪法和实施宪法的坚强堡垒,始终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的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
这次宪法修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其内涵非常丰富,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实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社会的方向、未来,决定着中国能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多年来,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腐朽的思想文化现象,而腐朽的思想观念危害巨大。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清除纠正各种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实现长治久安。二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既具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又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潮流,是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精确概括。三是充分发挥司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既要靠提倡、靠宣传,更要靠制度、靠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❹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具有人性化设计内涵与特征。
人性化设计内涵与特征,是现代设计的高端需求。同所有设计一样,包装设计也需要注入“人性化理念”和“人文关怀精神”。如果把产品或商品流通的领域看成单纯的买、卖关系是片面的。在商品供需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人与商品的关系不仅建立在供应和需求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在于认同、理解、情感共鸣等人性化交流的关系上。人们都力图通过产品包装迅速了解产品的功能、外观、质量、品牌,以及由此建立起的信誉。这需要包装设计有较强的传导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应以朴实、诚恳和真实交流的“人性化”姿态引导人们消费,激发购买欲。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