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购买
⑴ 中央补助多少亿元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日前,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51.85亿元,支持2018年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专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属是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相关资金已达458亿元。
中央财政将按照党 的十 九 大 报告要求,结合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情况,更加突出绩效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机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将“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
⑵ 公共文化权益的分类(4类)
公共文化权益的分类(4类)如下:
1.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
2.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3.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
4.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
供参考。
⑶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物业管理,购买民营剧团的演出等等。
⑷ 什么是公共文化产品
用来满足人的公共文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叫做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文化产品包括有形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无形的公共文化服务,狭义的公共文化产品仅指有形的公共文化产品。
⑸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非公共文化需求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同样要清醒看到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制框架,多年来形成的、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这个体制框架中难于很好地发挥作用;尤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重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已经开始实施,新形势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不单是一个大力加强的问题,更是一个在整体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问题。因此,正视并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有必要的。
首先,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
在世界各国,公共需求表达都是一个难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治和长官意志决定。改革开放多年以后,这种思维模式还有很深的影响。存在领导人拍脑袋替公众决定他们有什么“公共”文化需求的情况,结果提供了一些不受欢迎的产品。例如一些脱离群众的奖项,往往按照领导的好恶评出“叫好不叫座”的文化产品。而这些产品评奖结束就直接进入仓库,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又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应有的信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需求,公共文化的发展也依赖于需求。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私人”需求,后者表现为“公共”需求。从理论上讲,无论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最终出资购买者都是公众,都必须体现他们的意愿。因此公共产品的选择必须经过一个公共决策程序。这一程序包括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见搜集和社会评估等环节。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会发现,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些环节上的制度设计相当薄弱,有的关键环节仍付阙如。尊重公民的文化权利,首先就要尊重他们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因此这些环节的完善势在必行。
其次,与财政和基建投资规模增长相比,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过小,与人民群众增长着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2005年,全国财政投入达到495.22亿元。但中央和地方文化事业费投入在各自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仍然较低。中央财政2005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整个支出的0.39%;而1985年这个比例是0.52%,1995年是0.49%。同样,2004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37.12亿元是历史最高值。但即便如此它在国家基建投资总额中只占0.09%。事实上,“九五”以后,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基建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不超过0.2%,而此前的八个五年计划中,这个比例都在0.2%以上(三年调整期间除外),多的时候达到过0.75%(“六五”时期)或0.60%(1985年)。这就是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不升反降。在这个全球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公民的文化素质迫切需要提高,但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跟不上,例如能惠及全民、既是文化又是教育的基础建设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严重不足。
囿于现行的财政体制,投入不足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区域和城乡差别上。统计显示,2005年,广东省的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达12.8亿,居全国第一;江苏省超过11亿,比头年一下增加2.4亿。而海南、西藏、青海和宁夏居于末位,拨款不过亿。有调查表明,“四川省2003年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额只占全省文化财政补助收入的29.9%;城市文化投入则高达70.1%”;“四川省仍有5个县没有文化馆,69个县没有图书馆,1500个乡镇没有文化机构” 。这样的财政投入机制显然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增长的要求不适应。
第三,与投入规模相比,投入方式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财政依循传统投入方式,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规模很小,财政支出规模有限,因此行政支配方式曾经有效。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为了适应财政分权的体制状况,多方调动积极性,各个系统的政府部门(条条),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块块),都成了公共文化机构资金资助的重要来源。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公共财政基本确立,经济建设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仍然按照传统行政管制的“条条”、“块块”模式发展公共文化,无疑将导致种种弊病。
比如说,分系统和过分依赖地方的投入模式使得资金投入分散化,既容易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重复建设,也导致不发达地区资金短缺。目前着力推动的几大公共文化工程就是分属不同部门推动的,其中颇多相互重叠之处,通盘考虑公共文化建设效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又比如,不管在“条条”还是在“块块”中,行政化的资金拨付和使用方式,使得公共文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决策和监管都集中在系统内,甚至集中于主要领导。这种方式缺少公众意见和专家系统作支持,缺少决策的科学性,往往成为问题工程。一些地方领导贪大求洋,不考虑公共文化需求的程度,热衷于搞超豪华的“首长工程”,结果公共文化设施建起后却没有足够的内容供给,连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都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在工程建设既成事实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又“甩包袱”,将这些场馆委托给某些商业机构运营,改变了它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用途,结果是使其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大打折扣,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至于“问责”与“评估”,就更难实现。在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没有真正开始的情况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更像是向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回潮。显然,投入能力增强后,投入方式和使用效率是需要更多考虑和设计的问题。
第四,行政管制型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既使有效财政投入不足,又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一般地说,与公共需求相比,公共财政永远是紧缺的,因此公共投入永远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制型的体制弊病更大。它既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又垄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和民间财富的增加,社会及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兴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现在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兴办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双重审批,批准后,只能以“民办非企业机构”的名称登记。这个名称只说明了该机构不是什么性质,而没有对其性质进行正面界定。这表明,对于“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还持有较强的疑虑,亟需更务实地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体制及监管方式进行研究。这将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充分发展有较大影响。一般说,公共品的非市场提供方式总是不如市场有效,而垄断会使问题雪上加霜。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公民的文化需求能通过自主活动解决的就不用政府干预;能通过市场予以满足、能由民间组织提供的也鼓励民间力量先做;最后才是政府出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上述问题说明,我国链条整齐、功能卓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整打造成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系统或体系,有必要进行充分的制度设计和稳妥坚定的改革,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为有效,国家文化机构的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极大丰富。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需要大力发展
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严重滞后、国民阅读率下降已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少、规模小,发展面临窘境。
有资料显示:至1998年底,我国共有2731个公共图书馆,其中区县级图书馆2301个,还有250个县没有建立公共图书馆。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3.4亿册,人均拥有0.27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而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标准为:3万人/座。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致使许多应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图书馆馆未能落实到位。“六五”期间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由于日常事业经费偏少,有些省级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近年来只好实行“砍外文保中文”、“砍图书保期刊”等政策。甚至于有600多个公共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没买一册图书。(
⑹ 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如何引导文化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
一 默认评定。能够得到政府购买的文化服务,例如路边爱心读书摊,本身就是承认了这支团回队答。因此,首先给你名义上的确立
二 所谓有效配置,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之前政府不购买,市民暂时没这个意识,大家根本没机会享受文化的乐趣。现在政府烧起这把火,市民发现到自己真正的消费需求,所以,可以优胜劣汰
三 避免重复建设。如果单纯由政府来做这件事,是盲目的,各个镇都为了自己拍脑袋,而乱建设。但是政府购买不一样了,由市场说了算,政府只负责维护秩序
⑺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⑻ 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向社会力量购买
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面向全国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
一是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包括9项:公益性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与宣传;公益性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与宣传;公益性出版物的编辑、印刷、复制与发行;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公益性广告的制作与传播;公益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译制与传播;全民健身和公益性运动训练竞赛的宣传与推广;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其他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
二是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包括10项: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含戏曲)的组织与承办;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含讲座)的组织与承办;公益性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公益性体育培训、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与体育锻炼标准测验达标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其他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包括4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与交流展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四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包括9项: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运营和管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等运营和管理;公共剧场(院)等运营和管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接收设备的维修维护;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等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面向特殊群体提供的有线电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公共体育设施、户外营地的运营和管理;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的维修维护和监管;其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五是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包括6项:民办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民办演艺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票价演出;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上网服务;民办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含书屋)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民办体育场馆设施、民办健身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其他民办文化体育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⑼ 高中政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政府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公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体现。
3.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⑽ 贯彻落实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意见怎么写
一是推动《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文化部将重点在建立机制、落实措施、新闻宣传、督促指导上下功夫,加强对《意见》的宣传,制定并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文件的通知,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政策,明确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下半年,将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各省(区、市)开展文件落实督查工作,重点督查各地党委政府对贯彻落实文件的重视程度、工作措施和具体成效。
二是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这次与《意见》一同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各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政府的保障责任。下一步文化部将指导各地结合《指导标准》,研究制定地方实施标准,建立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同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三是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将根据《意见》精神,制定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策划文化惠民项目,推动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所有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有偏远的角落,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福利。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立法进程和规划制定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重点立法任务。文化部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加快推进该法立法进程,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同时,还结合《意见》精神,统筹编制涵盖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分阶段、按步骤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五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意见》是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年来,文化部相继在江苏张家港市、浙江衢州市等地,召开了“网格化”服务模式、流动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发挥了示范引路作用。2015年,在推动落实《意见》过程中,我们还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发现和总结地方创新典型,通过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助推各地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按照《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现路径。目前文化部已经研究起草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指导性目录,将于近日提交中央审议。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
七是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目前,文化部已经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统筹协调、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下一步,我们将以协调组为依托,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制定贯彻落实措施。近期,我们还将召集协调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作出具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