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鱼类的鉴别
㈠ 怎样鉴别污染鱼
这里说的污染鱼,主要指化学性污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农 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众多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一些有毒物质,如汞、 酚、氰化物、有机氯、有机磷、硫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砷化物和对硝基苯等,混杂 在土壤里、空气中,源源不断地注入鱼塘、河流或湖泊,甚至直接进入水系,造成大面 积的水质污染,致使鱼类受到危害。被污染的鱼,轻则带有臭味,发育畸形;重则死 亡。人们误食受到污染的鱼,有毒物质便会转移至人体,在人体中逐渐积累,引起疾 病。如有机农药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智能低下,易患侏儒症;重金属盐类可致关节疼 痛和癌症。有些物质毒性较强,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 一、畸形 鱼体受到污染后的重要特征是畸形,因钓鱼者对各种鱼的体形十分熟悉,只要细心 观察,不难识别。污染鱼往往躯体变短变高,背鳍基部后部隆起,臀鳍起点基部突出, 从臀鳍起点到背鳍基部的垂直距离增大;背鳍偏短,鳍条严密,腹鳍细长;胸鳍一般超 过腹鳍基部;臀鳍基部上方的鳞片排列紧密,有不规则的错乱;鱼体侧线在体后部呈不 规则的弯曲,严重畸形者,鱼体后部表现凸凹不平,臀鳍起点后方的侧线消失。另一重 要特征是,污染鱼大多鳍条松脆,一碰即断,最易识别。 二、含酚的鱼 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 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品, 不可食用。 三、含苯的鱼 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 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严禁食用。 四、含汞的鱼 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 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 宜食用。 五、含磷、氯的鱼 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 粘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被磷、氯所污染的鱼 品,应该忌食。 吃了被污染的鱼,人体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可致畸、致癌。如果发现中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满意请采纳
㈡ 买鱼时怎么判断鱼是否被污染
含有各种化学毒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类发生中毒,多种化学毒物长期蓄积在鱼腮、肌肉和脂肪里,致使鱼体带毒,甚至致畸、致癌。购时要特别注意鉴别。方法有: (1)看形体。污染严重的鱼,形态不整齐,头大尾小,椎弯曲甚至畸形,皮部发黄,尾部发青。带毒的鱼眼睛浑浊,无光泽,有的甚至向外鼓出。 (2)看鱼腮。腮是鱼的呼吸器官,相当于人的肺。大量的毒物就可能蓄积在这里。有毒的鱼腮不光滑,较粗糙,呈暗红色。 (3)闻气味。正常的鱼有明显的腥味,污染了的鱼则气味异常。根据各种毒物的不同,分别呈大蒜气味、氨味、煤油味、火药味等不正常的气味,含酚量高的鱼腮还可能被点燃。
㈢ 如何鉴定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鱼类
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使突发性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事故的逐渐增多。这些灾害及事故产生的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必将直接威胁到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越来越多的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给城市安全供水带来了巨大威胁。饮用水水源一旦受到有毒物质的污染,如果不能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我国至今还没有一种规范的较为科学、完善的自动连续监测的方法来快速监测、预警有毒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有毒物质污染水体后无法快速检测和及时预警,这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有毒物质的污染靠常规检测根本无法快速检出,即使采用先进、精密的检测仪器,由于毒物的种类繁多且检测方法不同也无法快速检测,更不用说早期预警了。生物预警技术是水源地水质监测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通过与现有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共同防范水体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对进一步做好安全供水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生物预警技术饮用水水源生物预警技术已在不少城市供水的各个环节中使用。通过建立生物预警观察池,可以通过观察放养生物个体的异常生理或行为参数的变化来警报水质污染事件,使水厂提前掌握原水水质突变状况,及时做好调整工艺参数的应急准备,保证制水工艺的稳定运行。与其它方法相比,此方法具有直观性强、投资小等优点。目前,应用于生物预警技术研究的物种较多,如鱼类、水蚤、双壳类软体动物、虾和细菌等活体生物。鱼类对水质变化的反应比人类要敏感得多,生物预警技术主要利用鱼类在生物预警观察池内活动情况的变化,来判断原水水质有无突变。当水源地发生诸如油类、有毒、有害等化学物质泄露或被人为投毒等突发事故时,都可通过观察放养鱼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进行应急处理。若生物预警观察池内放养的鱼类出现异常活动或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原水水质出现了突变。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就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受污染的水体进入城市供水系统。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所以斑马鱼在生物预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当对人体有危害的有毒物质进入放养有斑马鱼的水体后,斑马鱼会作出与人类类似的毒性反应。斑马鱼对水质污染与毒性物质的反映相对比较敏感,是检测水质污染程度的优良模式之一,且鱼种本身的活跃性较强,爱结群游泳,几乎终日在水中不停地游动,容易观测其活动的变化情况。斑马鱼宜群养,一个盛3升水的鱼缸即可养殖20~30尾成鱼,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开展对样本需求量较大的研究。2 生物预警技术应用实验从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原水分公司所属各取水口近几年发生的水质污染事件的次数及其影响程度来看,北渡泵站受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和农业生产潜在影响的程度远高于其它各点。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北渡泵站建立一套生物预警观察池,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对生物预警技术在原水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2.1 观察池设置考虑到日常运行、观察和维护工作的方便性,将观察池安装在北渡泵房值班室,并将进水口设置在泵站取水埠口水面以下1.5米处。观察池外形尺寸:1.50米(长)×0.45米(宽)×0.60米(高)。为保证池内水体交换的充分性,用额定流量为3.0吨/小时、额定扬程为24米的潜水泵调节进水流量至1.0吨/小时,水体在池内停留时间为20分钟,并以下进上出、对角溢流的方式保持水深0.50米。考虑到斑马鱼宜群养、个体较小且本课题的实验对样本需求量较大的特点,放养斑马鱼200尾。2.2 实验过程为研究断流状态下,以斑马鱼死亡为终点的预警信息,分别用1%(10000ppm)的敌敌畏、乐果和草甘磷进行了实验。为研究断流状态下,斑马鱼活动行为变化的预警信息,分别用0.6‰(600ppm)、1.2‰(1200ppm)和3.6‰(3600ppm)的乙酰甲胺磷进行了实验。为研究连续流状态下,斑马鱼正趋流性行为变化的预警信息,通过操作进水阀变动流速(用以冲刷进水管管壁污物来改变水质),同时在出水端用搅拌方式加强人为扰动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为研究连续流状态下,斑马鱼选择性行为变化的预警信息,分别用正常流速(良好水质)和缓慢变动流速(从进水口至出水口形成一定的污染物浓度梯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表1为上述四个实验的结果。在实验1和实验2中,采用这四种农药主要是考虑市场上能购买到的农药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如类似故意投毒或生产厂家排污以及运输泄漏等,而且这四种农药均宜溶于水,有利于试验。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1的结果表明严重的污染事故,如故意投毒、生产排放和运输泄漏等,会导致鱼类在短期内因氧气缺乏或神经损伤等原因而死亡。死亡现象的发生表明水质已发生急剧恶化,应尽快查明污染源并控制污染扩散。实验2的结果表明污染物乙酰甲胺磷在3600ppm时降低了鱼的活动能力。在排除水温原因后,可通过比较鱼类当前的活动行为与先前的观察记录,确认水体受到了一定的污染。生活在流水环境中的鱼类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位移行为,即总是逆水游动(正趋流性)。水体受到污染后鱼类的这一正趋流能力会发生破坏,鱼类会失去逆游能力而顺水运动。实验3的结果表明即使通过在出水端用搅拌方式加强人为扰动,迫使鱼反应的情况下,鱼亦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说明污染已产生了危害。鱼类通常都能够凭借其强大的运动能力逃避水质恶劣的环境。实验4的结果表明随着污染物分布范围的扩大,鱼的活动范围逐渐远离进水口,直至最终集中在出水端,说明水体遭受了污染。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生物预警技术还存在的一些问题:(1)生物预警技术只能获得污染物质的毒性信息,不能表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如何提高对有毒物质类别和浓度的快速判断,是生物预警技术的一个瓶颈。因此,在确认污染事件时,生物预警技术必须与理化检测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来最终鉴定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2)难以进一步提高放养生物的活跃度和对其中毒后异常生理或行为参数的观测、判断。(3)难以对低浓度、长周期和慢性有毒物质作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本文转载供参考)
㈣ 鉴别被污染鱼
被污染的鱼往往在体形、鱼鳍、鱼眼和味道上与新鲜的鱼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购买鱼类时要着重观察这些部位。
被铅污染的鱼体形不整齐,严重的头大尾小,脊椎僵硬无弹性;化肥污染的鱼体表颜色发黄变青,鱼肉呈绿色,鱼鳞脱落,鱼肚膨胀;有的鱼被各种化学物质污染后开始变味,如大蒜味、农药味、煤油味,可以直接闻出来。还有的鱼虽然从外表看来正常,可鱼眼明显突出,浑浊没有光泽,这样的鱼也是被污染过的。
㈤ 如何分辨钓上来的鱼,干净没污染可以吃
今天一个钓友问我,在野外钓鱼,不知道水域里的情况时,怎么知道鱼被污染没有?有时候看着水干净,但是鱼也是干净的吗?其实分辨的方法很简单,平常我们可能也是这样看的,但是你往往就忽略了这些。
1:看鱼的全身:比如鱼鳞部分脱落,鱼皮发黄发红,鱼肚膨胀等等,明显看出鱼是不好的。
我们在河里钓鱼的钓友可能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河里如果一有不好的鱼,一河的鱼,钓起来可能都有不好的。
举例:
钓侠在河边钓鱼,钓了半年都没有问题,突然有一天出水口的水比较浑浊,一周后水开始变臭,下半年开始钓友陆续出现,鲫鱼越来越小,鲫鱼畸形的多了,鲫鱼身体上出现脱落,流胧等等情况。这些明显就表示鱼已经被污染了。
㈥ 被污染过的鱼怎么判别
看鱼形,其鱼形不整齐,头大尾小,就污染严重。闻鱼味,瞧鱼眼。
㈦ 被污染鱼怎么样识别
被污染的鱼,轻则带有臭味,发育畸形;重则死亡。人们误食受到污染的鱼,有毒物质便会转移至人体,在人体中逐渐积累,引起疾病。如有机农药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智能低下,易患侏儒症;重金属盐类可致关节疼痛和癌症。有些物质毒性较强,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
一、畸形鱼体受到污染后的重要特征是畸形,因钓鱼者对各种鱼的体形十分熟悉,只要细心观察,不难识别。污染鱼往往躯体变短变高,背鳍基部后部隆起,臀鳍起点基部突出,从臀鳍起点到背鳍基部的垂直距离增大;背鳍偏短,鳍条严密,腹鳍细长;胸鳍一般超过腹鳍基部;臀鳍基部上方的鳞片排列紧密,有不规则的错乱;鱼体侧线在体后部呈不规则的弯曲,严重畸形者,鱼体后部表现凸凹不平,臀鳍起点后方的侧线消失。另一重要特征是,污染鱼大多鳍条松脆,一碰即断,最易识别。
二、含酚的鱼
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品,不可食用。
三、含苯的鱼
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严禁食用。
四、含汞的鱼
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五、含磷、氯的鱼
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粘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品,应该忌食。
吃了被污染的鱼,人体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可致畸、致癌。如果发现中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㈧ 怎么样识别污染鱼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众多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一些有毒物质,如汞、酚、有机氯、有机磷、硫化物、氮化物等,混杂在土壤里、空气中,源源不断地注入鱼塘、河流或湖泊,甚至直接进入水系,造成大面积的水质污染,致使鱼类受到危害。被污染的鱼,轻则带有臭味、发育畸形,重则死亡。人们误食受到污染的鱼,有毒物质便会转移至人体,在人体中逐渐积累,引起疾病。因此人们在吃鱼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可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识别污染鱼:一、畸形。鱼体受到污染后的重要特征是畸形,只要细心观察,不难识别。污染鱼往往躯体变短变高,背鳍基部后部隆起,臀鳍起点基部突出,从臀鳍起点到背鳍基部的垂直距离增大;背鳍偏短,鳍条严密,腹鳍细长;胸鳍一般超过腹鳍基部;臀鳍基部上方的鳞片排列紧密,有不规则的错乱;鱼体侧线在体后部呈不规则的弯曲;严重畸形者,鱼体后部表现凸凹不平,臀鳍起点后方的侧线消失。另一重要特征是,污染鱼大多鳍条松脆,一碰即断,最易识别。
二、含酚的鱼。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品,不可食用。
三、含苯的鱼。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一定不可食用。
四、含汞的鱼。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五、含磷、氯的鱼。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黏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品,应该忌食。吃了被污染的鱼,人体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可致畸、致癌。人们垂钓、食用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㈨ 如何识别受工业废水污染的鱼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农药厂排的污水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毒物;一些化工回厂和造纸厂排的污答水中含有漂白剂、汞、镉、铬、酚等有毒物质。鱼受到此污水侵害后死亡,人们不可捡回食用。有一些鱼有较强的抗毒能力,如鲫鱼、鲤鱼、黑鱼等受污染后,仍能继续生长和繁殖,此含药活鱼人们最易误食。食用了受污染的鱼后,轻者可使人口麻、恶心、胃不舒服,重者可发生呕吐、腹泻及头昏等症状。倘若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我们应如何识别受污水侵袭但仍为鲜活状态的鱼类呢?通常受污染的鱼腥味较少,在鳃处可闻出药味,表现为:鱼尾不齐或鱼的体形异常,出现了畸形,如头大尾小、脊椎变弯等。煮熟后有麻口或涩味,此类鱼禁止选购或食用。因此,生活中人们不仅不要购买死鱼,而且还要能识别处于鲜活状态的受污染的鱼,让这些受废水污染的鱼远离厨房,使人们免受其害。
㈩ 鱼的污染怎么判断
含有各种化学毒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版类发生中毒权,多种化学毒物长期蓄积在鱼腮、肌肉和脂肪里,致使鱼体带毒,甚至致畸、致癌。购时要特别注意鉴别。方法有: (1)看形体。污染严重的鱼,形态不整齐,头大尾小,椎弯曲甚至畸形,皮部发黄,尾部发青。带毒的鱼眼睛浑浊,无光泽,有的甚至向外鼓出。 (2)看鱼腮。腮是鱼的呼吸器官,相当于人的肺。大量的毒物就可能蓄积在这里。有毒的鱼腮不光滑,较粗糙,呈暗红色。 (3)闻气味。正常的鱼有明显的腥味,污染了的鱼则气味异常。根据各种毒物的不同,分别呈大蒜气味、氨味、煤油味、火药味等不正常的气味,含酚量高的鱼腮还可能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