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公共预算的过程

公共预算的过程

发布时间: 2020-12-10 13:46:08

『壹』 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公共预算的过程大体是怎样的

公共预算概念复
公共预算年度制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公共预算的特点
(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公共预算的过程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
预算编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部门收支进行测算和计划的活动·。
预算执行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三个环节。
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目的是为了集中反映预算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政府绩效,为编制新的预算提供参考。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贰』 经济学名词

比较多,列了一些,供你参考: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或者随着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5、科斯定理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
16、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8、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9、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20、阿罗不可能定律: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4、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5、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6、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7、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7、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3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1、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2、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3、“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4、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6、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7、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8、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9、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的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1、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53、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4、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5、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5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57、国际税收: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
58、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59、全体一致原则: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数裁定原则: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60、单峰偏好: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62、中位选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一半人偏好大于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于其偏好。 63、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64、政府支出的绝对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66、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67、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居民与非本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68、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70、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叁』 经济学有哪些词

比较多,列了一些,供你参考: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或者随着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5、科斯定理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
16、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8、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9、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20、阿罗不可能定律: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4、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5、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6、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7、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7、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3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1、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2、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3、“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4、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6、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7、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8、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9、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的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1、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53、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4、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5、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5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57、国际税收: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
58、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59、全体一致原则: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数裁定原则: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60、单峰偏好: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62、中位选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一半人偏好大于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于其偏好。 63、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64、政府支出的绝对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66、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67、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居民与非本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68、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70、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肆』 公共预算从准备编到审计完成的具体时间,主体和过程,并说明为何一个预算周期通常会延伸至三个或三个以上

年初根据上级单位下达的指标,经各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出了本年度的资金预算,但是在资金预算的执行中,由于财务部门不是预算的执行部门,只是预算的最终汇总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各部门投入都不是按年初资金预算进行了,都突破了本部门的年初资金预算,请问财务部门如何才能让各部门严格执行本部门的资金预算。第一必须较为彻底的了解各部门的运作情况,特别是各个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在进行预算之前应对前期发生的费用统计分析,找出费用开支的一个中间点,允许上下浮动,然后编制一个预算明细表,显示出各部门的具体支出.第二将编写的预算初稿交各部门主管阅读,发现其不足和有效的东西,集中信息进行重新编制,上交总经理,并做详细的解释,由总经理批准费用合适的控制标准,当然较前期费用有所降低,而浮动比例在5%-10%.第三对公司员工进行公开化,可以让员工知道公司在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避免以后超支报销造成的不愉快,也可培养他们节约的品质.第四正式执行阶段应认真把握,使财务起到监督作用,即时发现成本可节约与其中遇到的一些不足,在下月进行调整,实际发生的与预算对比,象前面各位所说的进行总结分析.总之,一切费用的节约都应通过上层领导认为可以通过为前提,才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工作,且在实施中的一些副面影响不会完全归结于财务部,便于以后财务的执行从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1、年初为严肃预算的编制,须由公司总裁/副总级成立预算委员会,评审把关预算的编制,并授权财务部进行预算的控制;2、年度预算须时间上细分到月,项目上可考虑按核算科目详细程度细分;3、年初制定预算时就固化预算的控制和修改流程,在流程中体现财务部的预算控制作用,违背流程的一律不予通过;4、年初预算编制时明确预算编制人,需和部门预算审核人一致,最好是部门经理,并给以其预算执行考核指标,发挥其预算控制主动性,从前端控制住预算;5、财务部每月及时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给各预算控制人及预算委员会;6、财务部在付款前先审核是否有预算,超预算的支出一律不予放行,只有各部门先增补预算,交由预算委员会级别审批通过(提高审批级别,以加强威摄力)后财务部才予以开支;7、年底一定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考核指标兑现奖惩。

『伍』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是什么意思

公共来预算的过程分为预算自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
预算编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部门收支进行测算和计划的活动·。
预算执行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三个环节。
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目的是为了集中反映预算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政府绩效,为编制新的预算提供参考。

『陆』 财政部门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准确把握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
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简而言之,就是“买什么,哪些能买,哪些不能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理解:

(一)政府购买服务属于政府采购的一部分,但不能简单等同于现有政府采购中的“服务”。我国现在使用的《政府采购法》于1999年颁布,至今未作修订。其中关于“服务”的定义是采用排除法:“本法所称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可见,该法不但未对“服务”进行明确界定,而且关于服务所指范围相对于今天所提“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服务”内容更为宽泛。从实践中看,传统政府采购的“服务”主要涉及政府部门用于自身消费的服务,如物业管理和电脑维护等。而现阶段我们正大力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完整表述应该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里的“服务”主要是指政府向市场购买并用于向人民群众提供的某种公共服务。

《财政部关于推进和完善服务项目政府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服务受益对象将服务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保障政府部门自身正常运转需要向社会购买的服务。第二类为政府部门为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需要向社会购买的服务,如法规政策制定的前期研究和后期宣传等。第三类为增加国民福利、收益对象特定,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换句话说,当前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服务”主要指第二类和第三类服务,是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且呈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注:下面我们均使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

财政部科研所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解释是:政府为了履行服务公众的职责,通过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支付费用,用以购买其通常以契约方式确定提供、由政府鉴定种类和品质的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务。从定义看,政府的目的是服务公众,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尽管提供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直接生产并提供而变为向市场购买后间接提供,但政府仍然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也就是说,作为公共服务新的供给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再是政府使用财政资金自己运作完成,而是通过采购竞争形成契约关系,将政府生产公共服务的职能转移给社会力量(诸如非盈利组织或盈利的企事业单位),政府再“花钱买效果”,使用财政资金支付市场公平的价格向社会力量购买到尽可能优质的公共服务。可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种供给方式的创新点正在于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价格机制破除由于政府天然垄断地位、缺乏竞争而导致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和低质量的重要突破,是使稀缺的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以满足公众日渐增长的多元化、差异化公共服务需求的创新探索。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转移和权力下放的具体实践,对于政府管理责任要求更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恰恰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定位并寻求其最佳结合的具体实践。那么,政府与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国办96号文中“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给予了指导。可见,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实现的是职能转移和权力下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没有了责任,相反,政府责任较之于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需要对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进行严格的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

为此,财政部门作为此项改革的牵头部门,同时作为此项任务的综合管理部门,首先要转变思想,决不能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项改革简单等同于政府采购,要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规范。当务之急是尽快研究和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或者重新修订现有《政府采购法》,以及“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边界予以明确,防止在购买过程中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厘清哪些公共服务适合向市场购买,哪些公共服务不适合向市场购买。目前财政部,财库【2014】37号文关于“分类推进服务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对能够向市场购买的服务和公共服务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我们正处于起步探索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的阶段,即使政府采购目录也很难以列清单的方式明确列举所有采购服务项目,更何况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将是一个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职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而逐步扩大的过程。这里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于政府核心与非核心职能的区分,用以进行区分哪些服务可以向市场购买。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如果管理能力极强,监狱管理也可以向市场购买;反之,如果管理能力弱,简单的市政清扫服务也不可能外包出去。

二、加强购买合同管理

通过契约达成交易,实现购买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设计购买合同,将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数量规格、服务的质量标准等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以便于监测评估服务项目的质量。这也是对私人部门有充分的激励动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充分的利润动机为降低成本而牺牲服务质量的有效约束。而根据服务项目的具体属性特点,在实际生活中,购买合同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和技术难题。为了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顺畅高效,中央有关文件建议各省级财政部门制定发布相应的合同范本,这无疑对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国家鼓励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新的政府采购合同类型,以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强购买合同的设计和管理。

首先,当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比较容易监测和评估,确定通过市场来组织生产会比较有效,而合同范本涉及专业技术时,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合同设计,并对财政工作者适时进行服务成本和效果评价方面的培训,使得政府和市场主体处于较为平等的信息地位,从而使财政以合理的价格支付相关费用而获得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其次,对于那些公共服务项目质量可监测性较弱,特质各异、服务数量和质量较难监测且竞争性不强的公共服务,以及那些服务质量与公众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除了创新购买方式外,也可以尝试探索金额不固定、数量不固定、期限不固定、特许经营服务等新型合同类型。理论上,对于那些公共服务项目可监测性较弱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向市场购买,但从培育市场承接主体和创新购买方式的角度看,植入“激励相容”理念的合同设计、契约安排,即使存在道德风险,拥有信息优势的承接主体仍然能够按照契约要求进行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公共资源的效用趋于最大化。所以,财政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灵活运用购买、委托、租赁、雇佣等各种合同方式,以开放式的思维,加强适于这类公共服务合同的创新设计,实现政府、公众以及社会力量的多赢。从某种程度上说,“PPP”模式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就是一种带有“激励相容”,政府较高级管理能力等设计理念的先进的制度安排。

三、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预算管理

在这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除了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及职责边界之外,其重点还包括通过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引导社会力量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良好合作伙伴,通过契约设计实现预算的刚性约束,通过责任理念的确立实现“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一般而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资金和彩票公益金,为确保购买资金的及时到位,履行好政府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应该纳入严格的公共预算管理。

(一)加强购买资金保障

首先,财政部门应负责做好公共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合理确定服务项目的补助标准,坚持严格的统筹安排,以事定费原则,使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规模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探索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其次,为了优化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环境,财政部门应保证政府用于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预算具有刚性约束力。如加强采购预算的源头管理,即对纳入政府采购的公共服务项目,列入年初部门预算或专项资金预算,坚持“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采购”。通过这种部门预算的刚性约束力还可以敦促部门在购买服务时精打细算,使用公开竞争提高性价比。还可以在付款环节引入购买服务质量考评机制,对于服务不达标的拒绝付款或扣减付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时的责任心和实际效果。第三则可以考虑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使用上设立普遍购买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作为承接主体而发展的政策环境,比如可以尝试设立专项资金,专门支持承接主体的能力建设。

(二)优化购买资金支出结构,发挥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购买资金投入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等相匹配,为充分运用稀缺的财政资源而为公众提供最急需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应统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政策,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支出结构。例如尝试公共服务项目的动态管理及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换挡期,财政部门更应该把握作为牵头单位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契机,通过部门预算影响购买支出的结构和导向,运用其作为政策工具而必然发挥的调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的作用,达到培育服务市场并促进经济稳增长的作用。与此同时,探索新的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财政资金流向社会亟需的领域,也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示范效益,丰富公共财政政策手段。

(三)建立绩效评价与后续采购相衔接的管理制度

按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要求,一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成为各部门行政运行的常态之后,财政部门必须尽快跳出资金分配、审批采购计划等事务性工作,而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完善、机制设计、过程监督、考核评估等财政管理工作之上,尤其要加强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对项目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专业化水平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购买主体的来年购买计划相衔接,对于服务项目评价结果优秀的社会主体,在同类项目的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在购买工作过程中围绕提高绩效这一主题,改进预算资金的分配方式、财政资金的审计方式,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问责。另一方面,要与监察、审计部门配合,根据公共服务购买改革进展,不断更新监督范围与思路,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维护公共服务购买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相统一。此外,用于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有专家提倡用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应趋于多元化,简单说就是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效率之外,应该同时将公平、正义、民主等指标扩展其中。例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大致由购买效率和养老服务质量两个维度构成,在评价中应该更侧重对效果和公平的考量,使其最终的绩效目标指向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一致。

最后,如果说公共财政收入体系改革始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那么自实施政府采购开始,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改革就已启动,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更是对政府采购的全面深化和完善,并且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以及绩效评价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前大力推行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对公共资源以预算为主的资金管理、实物管理向服务管理的延伸,更是向民主治理的跨越,因此财政部门不仅要重视购买资金分配的合法合规环节,也要注重财政资金运行的公平与高效,更要重视为公众提供最大化福利的实践过程。

『柒』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各个决策程序分别由哪些部门完成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各个决策程序是由“有关部门”完成

『捌』 如何理解人大预算监督不对称的问题

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不仅要推动政治学学科的发展,还要关注现实政治中重大问题,即实现科学使命与政治使命的统一①。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在对已有预算研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现有国内外相关预算监督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三大领域内: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研究、预算监督理论模型研究等。
一、公共预算基础理论研究
(一)公共预算的政治属性研究
早期的预算研究,一般将公共预算视为一种提高政治绩效的技术。在早期预算理论家的视野中,公共预算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效率,如进步时代美国预算改革理论家们克里夫兰(Frederick Cleveland)、艾伦(William Allen)等,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科学原则和对数据的中立评估基础之上的。艾伦把公共预算视为一个被动的无力在有效分配资金的过程中执行独立的政治中立功能的东西②。但是,公共预算不仅只是行政管理技术。二战以来,随着人们对公共预算研究的深入,理论家们逐渐认识到了公共预算的政治属性。威尔达夫斯基(Wildavsky)开创了公共预算研究的新领地。在他的研究视阈内,公共预算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它是政治过程中权力冲突的表现:(1)为完成政策目标,预算成为连接财政资源和人类行为的枢纽;(2)预算是一种在可选择的支出项目中作出选择的机制;(3)预算不仅是社会网络,而且也是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党派会达成承诺,也有可能引发制裁(如果不存在必要的平等);(4)对任何组织而言,预算是表达不同偏好和作出不同判断的过程。总而言之,预算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所以,威尔达夫斯基形成这样的结论:预算的规模和形式关系着政治生活中竞争的程度。总统、政党、行政官员、国会议员、利益组织以及有兴趣的公民群体都有可能在预算中相互竞争着表达其利益偏好③。在研究过程中,威尔达夫斯基较为偏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由于受当时行为主义的影响,他分析的焦点是公共预算过程中主体间的权力行为关系。也正是因此,他虽然界定了预算的本质并提出了初步的政治分析框架,但却很少研究预算过程中制度的影响。
公共预算之所以是政治的,并不仅仅在于它解释了政治过程中冲突的权力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涉及现代社会的民主治理问题。美国学者乔纳森·卡恩(Jonathan David Kahn)基于对进步时代(1890~1928)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的考察,揭示了预算在维护公民权和重构政府责任方面的贡献。恰如他在《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中所评论的:“预算不仅仅限于如何保证精确性的技术问题,它更多地涉及现代社会中预算和民治治理相互关系的根本问题。”④这里卡恩所谓的预算民主,更主要体现在重构政府责任方面:“在没有为民众提供任何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手段,而政府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权却日益强大的情况下,预算通过建立一个公民保护其默认权利的新的代议制神话来缓解代议制民主的危机。今天,预算告诉我们,政治家是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必须根据某些条例来花我们的钱。不管它运行的现实情况如何,仅仅是它的存在,就是再次对我们作出的保证。”⑤预算在这里体现的权力关系,是一种监督性的权力。因此,严格地来说,公共预算的政治含义首先是一种监督权力。不过,卡恩的目标更主要是对美国预算改革的历史分析,而对公共预算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以及制度关系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
在国内,不少政治学者也开始关注公共预算政治方面的研究,如王绍光、马骏等。王绍光虽未明确提出公共预算本质是政治,但是他的研究突出了公共预算与政府责任的密切关联。“税收固然重要,预算也很重要。预算改革的目的是把一个看不见的政府变为一个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收支没有一本账,如果政府收支不受监督,它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首先要让它看得见:要让它看得见,它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受监督的预算。”⑥马骏基于国外预算研究的经验,也认为公共预算的本质是政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预算改革政治分析的研究框架:(1)预算改革引起的权力结构方面的变化;(2)预算改革引起的决策方式的变化;(3)预算改革引起的预算结果的变化。在这个分析框架中,马骏突出地强调了预算改革引起决策方式的变化⑦。预算本质的政治性认识确立了预算研究的基本主题,只不过,目前预算政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行为和公共资源分配权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预算制度和预算监督权的研究。
(二)走向权力监督的公共预算研究
公共预算作为政治的体现,不仅是围绕资源分配而进行的权力斗争,而且还是一种构建责任政府体系的权力保证,即预算是一种监督权。公共预算作为一种监督政府的权力,是随着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起源而产生的,国外一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如英国学者Einzig Paul系统地研究了英国议会财政控制制度发展的历程。在这项研究中,他认为公共预算是控制政府“钱袋”的权力,也就是说公共预算本身是监督或者控制政府的权力⑧。除了历史分析外,也有学者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发现预算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权力滥用。如托马斯·P.劳斯在《三权分立原则与预算决策》一文中通过对美国预算过程中具体案例的剖析,发现如下结论:历史上,将国库管理的权力置于立法机关的手中是为了避免君主专制。今天,将预算发展和执行的职责聚集于首席行政长官身上是为了控制公共支出。相反,行政主管有权监控、指导预算执行,有权全部或者部分否决立法机构拨款,有权执行拨款措施,给他这些权限是为了防止公众开支过程效率低下,并防止出现笼络民心的政治拨款。简而言之,公共预算中的分权原则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⑨。
不仅国外学者揭示了预算政治的首要含义是约束与监督行政权力,而且国内也有学者意识到了预算控制权力的功能。靳继东对预算政治的历史进程和思想传统的探索发现:无论是预算政治的现实主题还是研究主题,其逻辑的次序都是从对权力的宪政控制开始⑩。
预算权力监督功能的研究不仅拓展了预算研究的范围,而且更对当前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即预算监督不是技术性的监督,而是一种权力监督,是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这是研究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的首要出发点。
二、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研究现状
人大预算监督重要性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现已成为政治学、行政学、法律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重点。不过与其重要性相比,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一)人大预算监督的实质
有关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研究的专著,最早的研究应该是蔡定剑教授于1991年出版的《国家监督制度》。在1992年版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蔡定剑依据监督权的内容,将预算监督视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11)。朱光磊教授在对中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人大的预算监督功能属于法律监督系统(12)。由于二人分类的标准不一,很难区分他们这种对人大预算监督的分类孰优孰劣,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大预算监督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监督权。
人大预算监督权不是普通的监督权,而是具有宪政意义的权力。朱孔武依据宪政主义的研究视角认为:“议会审查和决议预算案,本质上是对政府的授权,使政府得为达成一定施政目标而执行议会同意的预算,因此,议会的预算审查权只不过是传统的议会对政府进行控制的权力。议会预算审议权内化于一国的宪政制度,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政府在财政经济上的措施和行为必须获得议会同意,使政府在施政上能够直接接受选民监督,从而达到合理节制的目的,最终经由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来保障人权。”(13)
(二)人大预算监督实践研究
人大预算监督重要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其效能的发挥程度。目前,人大预算监督在这一领域内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1.问题导向型研究
该类研究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人大预算监督权的研究,主要关注问题界定及成因分析。李诚、张永志归纳了人大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中的、初步审查中存在的、人代会审批中存在的以及监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四类十八个问题(14)。王秀芝分析了预算监督中的人大的地位与人员构成及其在预算审批、调整、执行监督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将原因归结为预算监督不力,人大预算监督乏力(15)。林庆祥界分了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中存在的三类难题:规范化审查监督难、实质性审查监督难、效能度审查监督难,在此基础上他剖析了人大预算监督中难题的成因;预算审查监督立法存在缺陷;地方人大与预算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地方人大的审查监督力量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16)。可以看出,林庆祥等人的分析较为偏重于技术性的分析,这种分析可以较为方便地揭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权悬空的具体原因,但不足的是它难以发现悬空背后的政治性因素,因而也难以揭示其主导性因素。范永茂在对广州市部门预算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大预算监督在技术和制度的层面都存在着种种困境(17)。虽然这项研究关注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是仅仅是关注了人大预算制度本身,而没有扩展开来。作为对现有研究的回应,周振超通过考察省级政府的运作过程,发现包括人大的预算监督权空泛化在内的很多政治现象都和“行政主导下的简约治理”这一政府管理模式密切相关(18)。
2.建议导向型研究
在问题批判主导的研究现状下,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已有的研究方法,由“破”转向“立”,开始探索人大预算监督发展的路径。一些学者倾向改革现有的一些具体制度,如张献勇从预算年度的宪政价值入手,在比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强化全国人大预算草案审批权的一个可行思路是预算年度调整,实行跨年制(19)。刘善冬强调了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两种模式对接的可行性,并对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规划,如加强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的对接、加强监督力量和活动阵地的对接、加强监督信息和监督资料的对接等(20)。有的学者也主张实行制度创新。如唐宋元关注了人大预算监督理想创新、拓展预算监督视野、方式创新、报告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及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等(21)。虽然这些建议为促进发挥人大预算监督职能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实证分析不足,上述有的建议存在着应然性的偏见,在具体适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关注点多是技术性,几乎没有涉及实质性问题。因此,这些建议在促进人大预算监督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有限。
总的来讲,现有研究为我们认识人大预算监督权悬空的真实原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不过,这些研究却很少关注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正式组织间的权力关系。
(三)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研究
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研究,是目前人大预算研究领域内逐渐兴起的新研究方向。虽然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是实质性的贡献也不少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如此,目前预算草案修正权的研究,就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的重要及其必要性与预算草案修正权实施的可行路径等方面。
1.预算草案修正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预算权力
马骏、林慕华的研究表明:预算草案修正权是现代议会的核心预算权力(22)。张树剑、林挺进等基于公共选择与宪政相结合的视野,认为预算草案修正权是一项宪政权力,它“不仅是出于监督机制的理论需要,更是关系公民福利实现的实质性程序。”(23)不过,学者们在人大预算监督法律体系中是否设置了该项权力的问题上分歧较大。如马骏、林慕华在《现代议会的预算修正权力》中认为,中国现行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并未赋予人大这一预算监督权力。而赵雯教授则指出: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人大享有预算草案修正权。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团、各专门委员会、代表联名都可以提出对预算草案的修正案(24)。在这些争论中,有一点是确定的,即“财政预算的修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大宪法地位的落实,并应在预算法这一预算基本法中作出较完善的规定。”(25)
2.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实施的可行路径
权力的重要与否,关键在于执行。一些学者在关注预算草案修正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同时,也在探讨其可行的路径。曾军平基于《预算法(修订草案)》的文本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预算修正权实施的一些重要的制度规范建议,如修正议案的准备期、预算修正案进入人大会议表决程序的条件、程序、人大会议的会期规定等等(26)。他的这些建议为将来实施预算草案修正权提出了有益的指导,问题是:他的研究忽视了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即没有深入论证这些制度设计是否具有制度方面的可行性。
上述预算草案修正权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预算草案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一些研究所设计的制度路线为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研究,在关注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人大预算草案可行的论证,特别是它与主流制度是否具有相容性。
三、预算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贡献与不足
研究人大预算监督,必须弄明白:在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党委、人大、行政机关等三个部分是如何分配政治权力的,即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同时,这种正式组织间的权力关系反过来是如何影响人大预算监督的。正式组织间的权力关系是由制度进行规范的,所以,权力关系研究可以简约为制度关系研究。因此,目前预算研究过程中有关制度间关系研究的现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人大预算监督能力的认识。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能力研究,需要找到合适的分析框架。所以,评估现有预算研究模型是必要的。当前预算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分析工具有:绩效预算模型、委托—代理模型、交易费用政治学模型等。
(一)绩效预算模型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绩效预算始于美国胡佛政府的预算改革。但是在进步时代,纽约市政研究局已将效率视为预算的内在价值,“预算局不仅将效率的价值附加于预算理念中,而且还从道德上加以阐释。”(27)也就是说,绩效预算的理念始于纽约市政研究局。历史的梳理表明,绩效预算是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以绩效目标、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为基本环节而建立的公共管理模式。
如何达至绩效目的,沈春丽认为,从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的转型过程一般分为下面几个步骤:项目预算编制、绩效度量和报告、绩效管理,以及最终的绩效预算系统的实现(28)。从横向截面来看,绩效预算的实现,关键需要处理好总额控制、配置效率、运行效率、财政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囿于绩效预算研究中的这些问题,公共预算决策的分析框架应是:在寻找和分析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方案选择。这一简单的决策过程描述暗含着那些将显著影响预算决策的关键要素,决策参与者、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目标或方案选择的标准、决策信息。这些要素内涵的不同组合又体现为决策模式的不同,分为渐进主义决策模式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29)。
目前,绩效预算模式已在不少国家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该模式过于关注预算过程中的绩效问题,忽视了其背后的权力因素,从而使预算成了一种技术性的管理活动,偏离了预算的政治本质。因此,该模型在分析人大预算监督过程时就会显得乏力。
(二)委托—代理模型
在委托—代理理论模型那里,公共预算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它的核心是为行政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和给服务提供者分配资源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即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互动关系。影响预算合同的主要因素有两种:(1)信息的分配和管理;(2)预算参与者之间的等级关系。该理论模型假定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目标冲突,而且信息的分布是动态的。依据信息分布均衡情况,该模型可细化为:代理人主导——等级、冲突、代理人控制信息;立法机关主导——等级、冲突、立法机关控制信息;行政主导——等级、冲突、行政控制信息;议题网络——等级、冲突、信息共享(30)。
就目前预算研究现状而言,最常见的预算理论模型是委托—代理模型。依据此理论模型,国内预算研究已取得不少实质性的贡献,如程瑜以此理论模型对政府预算进行了契约经济学分析,并发现:信息和激励约束是影响政府预算契约效果的两个最重要因素(31)。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该理论模型在解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信息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事实上,它也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因为它忽视了政治中较为重要的自变量,即制度。很显然,由于此缺陷,它也很难适用于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研究。
(三)交易费用理论框架
马骏、侯一麟曾用该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在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中,预算也被看成一种合同,因此,预算过程也就被视为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的过程。预算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交易费用:形成预算合同时必须支付的事前交易费用,例如事前的讨价还价费用、信息费用、决策时间和协调费用等;事后确保预算合同能够实施的交易费用。依据交易费用理论,这些交易费用主要来源于预算合同制定和实施的预算环境。因此,马骏等建构了分析的基本框架:零碎化的威权体制、正式预算制度落后而且零碎化、非正式预算制度,其中,非正式预算制度包括预算产权、部分等级制、完全等级制(32)。
可以看出,交易费用理论框架的突出贡献是把握住了我国省级预算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不过,该理论框架在用于人大预算监督过程研究时,则会面临着如下困境:(1)在监督过程中,预算不是被视为合同而是人大监督行政机关的手段;而且,政治领域内,经济学意义上的平等合同几乎不存在,因为权力分配是不平衡的。(2)人大预算监督过程虽受非正式制度影响,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正式制度,特别是正式制度间的关系;这种制度间的关系反映的是权力竞争的结果,未必就符合交易费用最小化的逻辑。
目前有关预算研究的理论模型,如绩效预算模型、委托—代理模型、交易费用理论框架,关注点主要是预算绩效的研究。通过目前已取得的成就来看,这些理论模型为分析预算改革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分析工具。但是,由于理论模型是对特定事实的抽象,因此,它们会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研究发现,这些理论模型难以解释预算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很难揭示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能力弱化的实质原因。
四、未来研究的思路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文献评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预算研究开拓了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研究的理论视野,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指导。但是,总体上而言,中国人大预算研究的整体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制度研究的缺失导致尚未发现人大预算监督权悬空的主导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预算监督研究理论模型有限。实际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正是因为理论模型的有限限制了进一步的研究,而制度研究的忽视也影响了理论模型的创新。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从制度研究与理论模型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一方面,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应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方法创新时,必须时刻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做到问题解决与方法创新的辩证统一。
注释: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5页。
②William H. Allen,Woman's Part in Government: Whether She Votes or Not,New York:Dodd,Mead,1912, p71.
③Aaron Wildavsky,Naomi Caiden,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影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p2-7.
④⑤(27)[美]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前言第1、5、62页。
⑥王绍光:《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载《读书》2007年第10期。
⑦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⑧Einzig Paul,The Control of the Purse:Progress and Decline of Parliament's Financial Control.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59.
⑨[美]托马斯·P. 劳斯:《三权分立原则与预算决策》,载[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等编:《公共部门预算理论》,韦曙林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0~81页。
⑩靳继东:《预算政治学论纲:权力的功能、结构与控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版,第71页。
(11)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页。
(1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3)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14)李诚、张永志:《人大预算监督的四类十八个问题研究提纲》,载《中国人大》1999年第13期。
(15)王秀芝:《我国人大预算监督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16)林庆祥:《加强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思考》,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2012年4月15日访问。
(17)范永茂:《人大预算监督的困境与出路——对广州市部门预算折射出的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8)周振超:《行政主导下的简约治理——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权悬空的政治逻辑》,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9)张献勇:《预算年度调整:强化全国人大预算审批权的一个可行思路》,载《人大研究》2005年第10期。
(20)刘善冬:《试论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两种模式的对接和应用》,载《人大研究》2003年第10期。
(21)唐宋元:《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载《人大研究》2006年第9期。
(22)马骏、林慕华:《现代议会的预算修正权力》,载《呼吁公共预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23)张树剑、林挺进:《中国省级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的意义及法律基础》,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4)赵雯主编:《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0页。
(25)张献勇:《论人大的预算草案权》,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26)曾军平:《预算修正权亟需严格制度规范》,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8)沈春丽:《绩效预算》,世界银行中文网,2012年5月10日访问。
(29)苟燕楠:《绩效预算:模式与路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版,第26~27页。
(30)约翰·弗雷斯特:《委托——代理模型和预算理论》,载[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等编:《公共部门预算理论》,韦曙林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46~159页。
(31)程瑜:《政府预算的契约经济学分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载《财贸研究》,2008第6期。
(32)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玖』 装修房子的基本顺序是什么

大家讲了那么多,俺简单给您再提个醒。

1.确认房屋格局是否要做调整

关于这一点,版请您尽量从实用的权角度多做考虑。比如尽量将客厅与厨房用墙体隔开等;

2.在房屋格局确定后,请水暖和电工师傅帮忙设计水暖和电路(包括网线)

(⊙v⊙)嗯,建议您先把家具选好,这样您会更准确地确定管线的具体位置,甚至对您后续装修材料颜色、材质的选择都会大有好处;

3.前面两项基础工作做好后就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了,嘿嘿,您就按照其他朋友给您的建议去做吧。

『拾』 急急急!!!中美两国预算编制方面的差异。哪位高手提供些资料,讲具体一点,谢谢!

译者序

你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吗?这本《公共预算系统》将会给你一些回答。虽然预算系统看上去是一门技术,但实际上它却是政治,是政治和技术的结合,而且技术位于最低层面,政治却处于最高位置。这本书详细而又全面地介绍了美国各级政府的预算系统,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审计评估,以及各个预算要素如收入、支出和赤字的产生、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等。本书将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预算体制介绍最为详细的中文译本。翻开它,你就走进了美国的国会和白宫,它会告诉你总统和议会每天都在干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政府职员,你还会发现中美两国政府部门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它会使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各级政府。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发达国家,它有多大?1999年它的GDP是87089亿美元,是中国的8.9倍,而美国的人口却不到中国的1/4;1998年美国联邦政府规模占其GDP的21.8%,而中国的中央政府规模只占GDP的5.9%。这些信息可能会提醒你思考一些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我国的中央政府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公共预算系统?中国的预算系统是不是公共预算系统?……
更深一步,我国的预算系统是不是最完善的预算系统?如果不是,是需要改进还是需要改革?我国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预算体制也在随之向公共预算系统改革。那么要如何进行改革呢?美国的公共预算系统是不是个学习的榜样?……
如果你带着上面的问题来读这本书,将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这本书是国内最为详细地介绍美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书籍,它对于我国改革和发展自己的公共预算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这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政府的层级及预算周期的阶段来讲述美国的公共预算系统。首先,它介绍了什么是公共部门及它的范围、方式和目标。其次,它描述了预算的基本步骤——编制、批准、执行和审计,包括收入预算的编制、支出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编制的决策过程。中间它讨论了在预算编制和批准过程中分析技巧及其在行政和立法部门中的使用。接着它论述了预算批准过程,尤其是美国国会的特殊作用。到了预算的执行阶段,它讨论了行政首脑、预算办公室及职能部门的作用,还论述了税务管理、现金管理、采购和风险管理的课题。最后进入财政管理阶段,它提出了会计系统和过程的基本特征,解释了实施审计的类型,并且讨论了在预算和财政中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性质。同时它考察了作为一个决策过程的资本预算和通过债务工具进行长期资本投资的融资过程。除此之外,它还论述了在政府预算过程中的特殊题目,如公共养老金系统、政府间的关系及联邦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的作用。
这本书由清华大学首届公共管理研究生班七名学员共同翻译完成,赵永庆译第一、二、三章;曹峰译第四、五、六章;孙春柳译第七章;任建明译第八、九章;慕玲译第十、十一章;张宏音译第十二、十三章;张玉坤译第十四、十五章;曹峰、慕玲译索引。此外,赵永庆、曹峰、任建明和慕玲参与了译稿的校对工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涵老师也参与了部分校对工作。尽管我们为这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但是还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和问题,欢迎读者批评指正。译者 2002年6月23日于清华园接下来三章的重点集中在预算编制过程。这些章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在开发一份预算提案中都要考虑的事项。第四章“预算编制:收入方”考虑了政府能获得基金的不同来源、有关征税和支出限制的特殊考虑和下一预算年度的预计收入。第五章“预算编制:支出方”讨论了早期预算改革的努力和为资助政府项目提出建议的现代方法。第六章“预算编制:决策过程”考察了把一份包含建议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预算提案放在一起的过程,并检查在政府中使用的预算文件类型。
第七章“政策和项目分析”是一个过渡章,它讨论了在预算编制和批准过程中分析的作用。它包括了分析的技巧及它们在行政和立法部门中的使用。
第八章和第九章论述预算批准过程。第八章“预算批准:立法机关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对立法机关运用过程的大体叙述。第九章“预算批准:美国国会”单独论述了在国会预算中涉及的特殊要素和问题。
接下来三章集中在预算的执行阶段。第十章“预算执行”考虑了行政首脑、预算办公室、职能部门的作用。还单独论述了税务管理、现金管理、采购和风险管理的题目。第十一章“财政管理:会计、审计和信息系统”提出了会计系统和过程的基本特征,解释了实施审计的类型,并且讨论了在预算和财政中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性质。第十二章“财政管理:资本预算和债务”考察了作为一个决策过程的资本预算和通过债务工具进行长期资本投资的融资过程。
最后三章论述了在政府预算过程中的特殊题目。第十三章“政府人员和养老金”回顾了预算中的人员支出效果,尤其注意到公共养老金系统。第十四章“政府间的关系”考察了政府间财务上的互相作用、财务援助的类型和重构政府间关系的可能方式。第十五章“政府、经济和经济发展”调查了联邦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的作用和经济状况影响州和地方政府的方式。
这本书以一些简短的总结性的评论结束,评论的是预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受到来自预算从事者和学者的大量关注的话题。书目注解为继续知道预算领域中的变化提供了指南。
总体上,这一版保留了第五版的结构,但对一些题目增加了关注,比如项目信息和经济中的政府作用。这一版最新之处在于因特网和关于可用的预算、财政信息的讨论。贯穿全书的章下面的注释提到相关的网站,帮助指导读者找到丰富的信息。文本、表格和图示已经得到全部更新。
作者在第一版时还都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第五版之后,李博士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和旅馆、饭店及娱乐管理的教授,而约翰博士是研究三角学会社会科学和国际发展的副主席。
我们希望这一新的版本对有着不同背景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用处。
目录

编者序Ⅲ
译者序Ⅴ
英文版序言Ⅶ
致谢Ⅺ
第一章绪论1
一、 公共预算的特点2
二、 负责的政府及预算编制7
三、 预算和预算编制系统13
四、 信息和决策制定17
五、 总结20
第二章公共部门透视25
一、 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25
二、 政府的规模和扩张31
三、 收入的来源以及政府支出的目的38
四、 总结43
第三章预算周期46
一、 预算周期46
二、 混乱的预算周期52
三、 总结56
第四章预算编制:收入部分59
一、 收入来源59
二、 特殊关注84
三、 总结89
第五章预算编制:支出部分97
公共预算系统目录一、 早期发展97
二、 构造申请过程100
三、 预算编制体系108
四、 总结123
第六章预算编制:决策过程133
一、 预算申请的决策133
二、 预算文件155
三、 总结168
第七章政策和项目分析175
一、 分析的焦点175
二、 分析中的判断标准179
三、 分析的方法和技术181
四、 组织地位和分析的应用193
五、 总结198
第八章预算审批:立法机构的作用205
一、 因素205
二、 立法机构的作用216
三、 总结227
第九章预算审批:美国国会233
一、 1974年改革前的经验233
二、 预算改革,1974—1985年236
三、 里根时代后期和布什时代243
四、 克林顿时代249
五、 改革建议及其前景255
六、 总结266
第十章预算执行274
一、 预算办公室和部门关系274
二、 税收管理和债务收缴284
三、 现金管理290
四、 采购300
五、 风险管理308
六、 总结310
第十一章财政管理:会计、审计和信息系统321
一、 政府会计321
二、 政府审计348
三、 信息系统353
四、 总结366
第十二章财政管理:资本预算和债务377
一、 资本计划、预算和财产管理377
二、 州和地方的债券筹资392
三、 债务能力和管理406
四、 总结413
第十三章政府职员和养老金421
一、 人事影响和养老金计划421
二、 人事工作433
三、 总结437
第十四章 政府间的关系444
一、 政府间的系统结构和财政特征444
二、 不同级政府间的相互作用模式452
三、 财政援助的类型468
四、 重建政府间关系模式474
五、 总结481
第十五章政府、经济和经济发展489
一、 美国和世界经济490
二、 经济政策的目标492
三、 预期经济情况503
四、 可用于影响经济的工具510
五、 经济政策的再分配效应519
六、 总结522
结束语528
书目注解531
中英文主题词对照537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