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预测
❶ 不容忽视的热污染①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
小题1:①(2分)“预测”说明以下的数字只是一种猜测,并不是绝对情况(1分)②“专家们”内表明预测又是有科学依容据的(1分)。 小题2:(2分)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施治热污染。 ❷ 简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中要确定的预测条件有哪些,分别应如何确定 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方法,内容和要容求.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❸ 如何对空气污染进行预测(需要预测公式) 把空气吸进检测仪里 ❹ 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自然灾害增多,预测2100年,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人口到现在的一半, 社会文明=1900年的水平! ❺ 下面哪些是环境影响预测的预测内容 污染途径 对环境 社会 经济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版他活动之前,对其活权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各国规定虽不一致,但一般都包括下述基本内容:①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②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③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将产生哪些不可避免的影响;④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意见。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对评价内容还规定了各种选择方案,以便进行比较和筛选。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国民经济计划相结合。该国1972年《分配法》规定,各种计划必须包括环境影响报告。报告的内容要有:①工程对环境的影响;②计划中消除或减轻有关环境污染的措施;③与废物相联系的潜在污染以及消除和综合利用废物的措施。 ❻ 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现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多因子、多目标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类比的方法对规划要素涉及的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危害。分析说明规划已经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协调性和相容性,说明规划已经考虑的环境保护内容。 6.2.1 矿产资源开发主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1)地面变形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边坡失稳、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发生;地貌景观的破坏,如景点消失、重要遗迹、遗址无法恢复等。 2)污染问题:废水、废渣、废气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3)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动物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均衡破坏等。 4)造成的主要危害: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导致土地污染,质量下降等;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发生地质灾害和污染;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水均衡破坏、水资源的污染、海水入侵;生态资源破坏——植被和生物的减少。 6.2.2 环境影响现状评价 6.2.2.1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调查 通过对规划区域内已有矿山环境的调查,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几方面查清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表6.1)。 表6.1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内容、指标及影响因素 6.2.2.2 环境影响现状评价 通过综合分析、选择评价因子、确定评价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状评估,并进行环境质量分区;识别可能的重大环境影响因子、间接环境影响因子和累积环境影响因子;分析规划区域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6.2.3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的综合分析 主要针对规划内容,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方法,对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框图的格式表示分析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内容: 1)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方面。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方面。 3)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方面。 4)约束性规划指标的设定方面。 5)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方面。 6)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面。 6.2.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针对评价区域的特点和环境现状及矿山开采情况,采用类比等方法,结合规划要素和指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程度(表6.2)。 表6.2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表 ❼ 生态环境安全性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所研究的生态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存在的生态危险做出预警,以指导政府科学决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样本的局限性,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其结果有局限性,仅供参考。 一、概念及研究思路 (一)基本概念 预测是指依据对客观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在调查研究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系统的未来状况所做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及推测。 所谓预警,就是事先发出警告,提示人们注意系统即将出现的不平衡状态,对研究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监测、跟踪和预测预报,将发生的问题事先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和措施将系统环境推到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状态。 评价、预测、预警三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评价是对现实生态安全性做出判断,是对各种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影响效应评价;预测是根据建立的模型做出的科学推测,着重指明各要素指标的演化趋势;而预警是在预测基础上根据人类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所进行的危险程度警示,重点强调要素指标的演化趋势和速度产生的影响及后果。 从目前国内已有的各类研究成果来看,评价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较为成熟;预测的方法和模型虽有许多可供借鉴,但应用在生态环境和地球化学领域还不够成熟,即实用性和准确性不甚理想,许多预测理论方法还在不断研究或完善中;地球化学预警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是因为涉及的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广泛性、具体性、复杂性和技术性特点,对于解决这类问题,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处于起步阶段。 (二)总体研究思路 本次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思路和步骤为:① 确定预测预警目标,准确把握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危害要素,如土壤Cd,Cr,Hg等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天然放射性异常,浅层地下水氟化物超标、农产品重金属元素超标等;②建立预警标准和警度判定模型,研究和判断生态系统目前所处的运行阶段;③选择科学的预测方法(定性或定量),对预测目标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并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给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议、提供决策服务。 二、土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 (一)土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 以现有标准或研究成果所确定的生态风险评价区作为生态地球化学现状预警区。共划分4类(图5-34):①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划定的Hg,Zn,Cd,Cu,Pb,As,Cr,Ni 8个单项重金属元素结果为Ⅲ类和超Ⅲ类土壤的区域作为局部重金属元素污染高风险预警区;②将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1mg/L(Ⅳ类、Ⅴ类水)的区域作为地氟病预警区;③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划定土壤显著缺N,K,B,Mo等营养元素区域作为预警区;④以研究结果为“标准”的土壤天然U,Th,K等元素放射性污染隐患区作为预警区。 1.Hg-Cr-Pb等局部重金属元素污染高风险预测区 局部重金属元素污染高风险预测区分布较零散,从整体来看可分为3个片区(A1~A3),总面积约4124km2,占研究区面积的7.59%。A1重金属预警区分布在烟台市,主要由Cd,Ni,Cu超标,局部Hg,Cr,As超标引起,面积约2680km2,该预警区位于金、银、铜、铅锌和石墨等重要成矿区内,预警区表层、深层土壤元素分布分配特征差异明显,其污染成因可能主要与成矿作用产生的伴生重金属元素及人类活动后期叠加作用有关。A2重金属预警区分布在临朐—沂水,由Cr,Ni超标引起,面积1284km2,在空间上与临朐群玄武岩和中生代火山岩范围相吻合,与玄武岩及中生代火山岩等风化成土作用有关;A3重金属预警区分布在文登—成山角,主要由Cu,Ni和局部Cd超标引起,面积160km2,与新太古代闪长岩、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及白垩纪中酸性岩体有关。此外,日照市境内及青岛市区、即墨—胶州一带也零星分布重金属元素预警区,这些地区往往是中生代火山岩所在地,是在地质高背景上叠加人类活动污染所引起。 图5-34 鲁东地区土地质量现状预警图 重金属元素是剧毒元素。如镉可导致疼痛病,引发心血管病,癌症(如骨癌、肠胃癌、直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等。砷污染会激发皮肤癌、肺癌、肝癌、肾癌、膀胱癌,还会导致心血管病、糖代谢紊乱等高危病种。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直接使蔬菜等食品污染,最后,人摄取食物而使致癌剧毒物进入人体。因此对圈定的局部重金属元素污染高风险区应引起重视,建议尽快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以防农产品超标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2.地氟病预警区 圈定地氟病预警区2片(B1~B2),总面积3033km2。潍坊市北部(B1),其西部未封闭,面积668km2;高密—昌邑(B2),面积2365km2,该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超过1mg/L,局部在2mg/L以上,由于各种原因,高氟区居民的饮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是山东省地氟病防治的重点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影响作用微弱,主要是局部地段或一些点上的工矿企业废水的污染及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研究表明本区高氟浅层地下水主要由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高氟地层为物源,在地形、蒸发力、松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等要素支配下,在水中聚集而成。 3.土壤显著缺N-K-B-Mo等营养元素并存在酸化的危险区 本次研究发现,区内Mn,TFe2O3等营养元素含量不均衡,且大面积缺乏全N、全P、有机质及B,Mo等有益微量元素。人们传统的施肥观点最多关注的是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并通过施肥加以改善,但矿肥、微肥中的B,Mo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元素将影响作物的开花、结果等,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本区B,Mo元素无论从全量还是从有效量来讲,大面积属缺乏级水平,局部达严重缺乏。与农作物直接相关的为土壤元素有效量,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将N,K,B,Mo有效态评价结果为同时缺乏的区域作为预警区,以提醒当地农民在施肥时应该重点关注,以改变作物缺素现象。圈定预警区4片,分别位于莒南—临沭(C1),面积 1525km2;胶南市南(C2),面积 281km2;即墨市东部(C3),面积850km2、威海市区及周边(C4),总面积524km2。 4.U-Th-K天然放射性污染隐患区 除青岛外,调查区其余地区未开展地面γ能谱测量,采用土壤中放射性元素U,Th,K2O的含量特征,根据三者含量值与放射性 γ 值的经验关系,换算为 U 当量(UE=U+0.43Th+1.826K2O,U,Th,KO2分别为土壤中的含量,U,Th含量单位10-6,KO2含量单位为%),以U当量来探讨调查区辐射环境的背景特征,铀当量低,则辐射强度低。 根据青岛地区实测γ辐射剂量率与U当量关系,U当量异常下限17.02×10-6(相当于U当量含量平均值+1.67倍标准离差)对应的γ辐射剂量率值大约为163.1 nGr/h(换算为年辐射剂量率值为1msv—限量值)。以代表U,Th,K 3种放射性元素辐射的U当量异常下限作为预警尺度,圈定U-Th-K天然放射性预警区7 处,总面积2141.2km2,分布在临朐—沂水(D1面积506.0km2)、莒南县北(D2面积578.3km2)、青岛东北(D3面积64.8km2)、招远东北(D4面积66.8km2)、海阳市北(D5面积355.5km2)、荣成市北(D6面积376.5km2)和石岛镇(D7面积193.3km2)。7处放射性预警区中,仅位于莒南县北的2号预警区属地层(第四纪陆相冲洪积层)和中生代火山岩引起,其余预警区均为花岗岩类所引起。 (二)青岛北部土壤元素时空变化及预测 1.可行性分析 2003年在国土资源部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合作项目“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下,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青岛北部地区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本次研究采样(2007)与2003年采样相隔4年,重复采样面积2200km2,对应单元数据553组。两次采样密度、采样方法、测试指标完全相同。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测试中心承担,两次采样的分析方法、质量监控要求基本相同,采用了标准样、密码样、监控样等多种监控手段,保证了分析质量的可靠性。两批数据为区域土壤地球化学环境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了高质量数据资料。 对比2003年和2007年(本次研究)两个期次土壤元素含量统计特征值(中值、平均值、相关系数等),对区域内土壤元素含量变化作出判断。由于短期内土壤元素累积速率基本呈线性,因此,利用过去4年间土壤元素累积速率,可以预测今后数年后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并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或其他标准采用相同色区、等量线制作地球化学图或评价图,对比可发现土壤元素空间分布的变化。 2.土壤元素时空变化研究 表5-8表明,2003~2007年4年间,青岛北部土壤中P,OrgC,Ba,La,Ag,B,W,Ga,Ge,Co等元素积累趋势较为明显;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相对累积率以Zn最快,4年间含量上升了4%,其次为Cr,Pb,表明过去4年间青岛北部地区土壤中Zn,Cr,Pb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十分明显,且土壤酸化(pH下降)显著。 相关分析表明(表5-8),两批数据间MgO,Tl,As,La,Sc,Y,Zr,Ce,Na2O,Nb,Fe2O3,Ni,Mn,Co,Cr,V,Sr,Ti,Be,Ba,Rb,K2O等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其散点分布大致呈直线,元素空间分布吻合性较好。说明工农业生产、交通、生活活动污染影响较小,元素含量变异不大。Sn,C,N,Bi,Hg,Ge,Cd,Au,Cl,Ag,OrgC,I,Ga,Pb相关系数较小,其中Bi,Hg,Cd,Au,Cl,Ag,Pb变异系数也较高,由制作的散点分布图可以发现,Hg,Cd,N,OrgC等相关性差主要与少数采样单元格含量变化有关(图5-35),由此推断土壤中N,Bi,Hg,Cd,Au,OrgC,Pb等元素在过去4年间局部地区已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密切关系。 表5-8 青岛北部地区土壤元素含量统计参数(2003~2007年)表 续表 注:统计样本数为554个,氧化物、总碳、有机碳、N含量单位为%,Au含量单位为10-9,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pH为无量纲,相对累积速率(%)=(C2007-C2003)×100%/C2003。 图5-35 两次采样土壤Hg,Cd散点图 3.Cd,Hg环境质量预测 短期内土壤元素累积速率基本呈线性,是预测土壤中元素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本次仅预测了Cd,Hg重金属在2015年、2020年、2030年土壤中的环境质量变化。首先按式(5-2)计算2015年、2020年、2030年表层土壤每个分析样单元(面积为4km2)的Cd,Hg预测值,然后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采用相同色阶绘制了环境质量预测图。 鲁东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式中:△Ci为4年间元素年平均变化量,Ci2007,Ci2003分别为2007年、2003年元素实测含量值,Ci为n年后预测含量值,本研究取n=8,13,23。 由图5-36可见,随时间的推移,Cd,Hg元素超二类土壤面积逐渐增大。特别是Cd二类土壤区域范围增大明显,2015年局部将出现二类土壤,2020年二类土壤面积逐渐扩大,局部出现三类土壤,到2030年三类土壤面积逐渐扩大,出现“点源状”劣三类土壤,经统计从2007年至2030年Cd超二类土壤面积增加382km2,以平均每年16.6km2的速度递增。Hg的预测变化趋势与Cd稍有不同,与2007年相比,Hg在2015年变化最大,出现Hg的二类或三类土壤,超二类土壤面积达到35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59%,而在此后的2020年、2030年预测结果变化不明显,且分布区域范围基本无明显变化。从重金属元素毒性及生态效应分析,对Cd,Hg预测结果应引起关注。 图5-36 青岛北部地区未来30年间土壤中Cd,Hg重金属环境质量预测图 a—2007年土壤Cd环境质量图;b—2015年土壤Cd环境质量预测图;c—2020年土壤Cd环境质量预测图;d—2030年土壤Cd环境质量预测图;e—2007年土壤Hg环境质量图;f—2015年土壤Hg环境质量预测图;g—2020年土壤Hg环境质量预测图;h—2030年土壤Hg环境质量预测图 三、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与预测 (一)预警思路 1)小麦籽实中As,Cd,Pb和Se与土壤相应元素含量和pH或OrgC等变量有定量的线性关系模型(表5-5),是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的前提;利用多目标调查获得的元素(指标)含量预报其上生长的农作物籽实中该元素含量,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安全性预警。 2)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主要从小麦安全性考虑,采用三级预警模式,即报警、较安全、安全等级。根据小麦籽实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相关标准,当小麦籽实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卫生限量标准时,即可“报警”,图上可着为红色,表明该区污染已经严重,必须加以治理或重新规划;若小麦质量高于绿色食品安全标准但低于卫生限量标准,可认为该区处于较安全级别,图上可着为黄色;若籽实质量高于绿色食品安全标准,可认为该区处于高度安全级别,图上可着为绿色。若出现元素标准限一致时(如Cd,Zn,Cu,Cr),图面则表示为两种色区,即红色“报警区”和绿色“安全区”。 3)小麦籽实中Se的卫生限量标准为0.3×10-6,结合谭见安等(1989)在研究地方病与环境关系时粮食中Se含量确定小麦预警限。将小麦籽实Se含量<0.04×10-6为贫硒小麦,图上着粉红色;含量介于0.04×10-6~0.07×10-6之间的样品称为足硒小麦,图上着黄色;籽实含量介于0.07×10-6~0.3×10-6之间的样品称为富硒小麦,图上着绿色;而籽实含量>0.3×10-6的样品称为超限食品,图上着深红色。 4)通过对现状分析,提出治理方案,对治理后的生态安全进行预测预警,对比治理前后效果。例如通过改善土壤酸碱度即改变土壤pH,探讨研究区生态安全有何变化。 (二)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结果 由表5-9和表5-10可见,目前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小麦是安全的,除Cr元素外,小麦籽实中Hg,Pb,Cd,As,Cu等元素含量安全的区域均在98%以上,As,Cu安全区域达100%。 表5-9 研究区小麦Cd,Cr,Cu,Zn生态安全现状预警结果表 表5-10 研究区小麦Hg,Pb,As生态安全现状预警结果表 研究区绝大部分小麦籽实P b是安全的,占到整个面积的97.33%,黄色较安全区域约2.33%,发出红色警报超标的小麦区域仅0.34%,零星分布,与人类活动造成土壤点源污染有关。小麦籽实Cd超标的红色警报区域约1.35%,主要由土壤Cd全量偏高、pH 值偏低导致小麦籽实对Cd元素吸收率升高而引起。小麦籽实Cr超标的红色警报区域约7.13%,是影响本区小麦综合质量的主要因子,前面研究表明,小麦籽实Cr含量超标是土壤理化指标如OrgC,pH,CEC偏低,Cr全量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麦籽实Hg超标的红色警报区域约1.32%,超标主要与金矿伴生Hg及矿山污染造成土壤Hg含量过高有关;黄色较安全区主要分布在预警区外围,小麦籽实Hg含量大于绿色标准小于限量标准,处于过渡区域,也应注意防范,见图5-37。 小麦籽实Se含量预测结果显示,小麦Se整体偏低,以贫硒和足硒为主,二者累计占96.50%,其中Se含量<0.04×10-6属贫硒范围的小麦样品占46.07%;Se 含量介于0.04×10-6~0.07×10-6之间属足硒的小麦样品占50.43%;籽实中Se含量介于0.07×10-6~0.3×10-6之间属富硒的样品仅占3.47%,是很好的富硒小麦种植区;发出红色警报小麦Se含量超标的区域仅占0.03%,主要与“点源”污染有关,见图5-38。 图5-37 区域小麦Hg元素生态安全现状预警图 采用As,Hg,Pb,Cd,Cr,Cu,Zn等7元素“一票否决”的方法对研究区小麦生态安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表5-10;图5-39),结果显示:目前研究区绝大部分小麦是安全的,占到整个面积的90.15%,其中安全区域占86.14%,较安全区域占4.01%。发出红色警报超标的小麦区域约9.85%,主要是在研究区的西部,而研究区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开展大面积农产品种植和名特优绿色食品的开发。 (三)区域生态安全未来趋势预测预警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土壤Cd,Cr等重金属元素污染和土壤酸化已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一大障碍。在前面研究表明,小麦籽实Cd,Cr富集系数与pH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函数关系式为 鲁东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根据实测的土壤pH和Cd,Cr含量,就可以通过上式计算得到小麦籽实中Cd和Cr的估测值。为了更加突出表示土壤pH变化导致小麦籽实含量变化,在小麦籽实Cd,Cr元素评价标准的划分上作如下改动: 在小麦Cd安全性预警图上,籽实Cd含量<0.1×10-6,达到绿色食品安全,在图中用绿色表示;籽实Cd含量介于 0.1×10-6~0.2×10-6之间,在图中用黄色表示;籽实Cd含量介于0.2×10-6~0.4×10-6之间,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但低于国际食品标准,在图中用浅红色表示;籽实Cd含量>0.4×10-6,超过国际食品标准,在图中用红色表示。 图5-38 区域小麦Se元素生态安全现状预警图 籽实Cr含量<1.0×10-6,达到绿色食品安全,在图中用绿色表示;籽实Cr 含量介于1.0×10-6~1.5×10-6之间,在图中用黄色表示(警戒区);籽实Cr含量介于1.5×10-6~2.0×10-6之间,在图中用浅红色表示(报警区);籽实Cd含量>2.0×10-6,超过食品卫生限量值的2倍,在图中用红色表示(严重报警)。 1)假设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保持不变,主要受到酸沉降、水土流失、人类活动等酸化因素影响,假设过若干年后,土壤由现在的pH下降0.2个单位、0.5个单位、0.7个单位、1个单位,对全区的小麦生态安全进行预测。 2)假设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保持不变,通过改良酸性土壤pH,可以求得当酸性土壤pH增加0.2个单位、0.5个单位、0.7个单位,1个单位,对全区的小麦生态安全进行预测。 表5-11和图5-40可见,研究区土壤pH在提升0.2个单位后,Cd元素红色报警区、黄色警戒区迅速向绿色安全区域转换,使小麦Cd质量绿色安全区域达到100%。而研究区土壤酸化程度加剧1个pH情况下会有0.97%的面积红色报警,是现状红色报警面积的3倍多。 图5-39 小麦综合生态安全现状预警图 表5-11 研究区土壤pH变化时小麦籽实Cd,Cr预警区域面积变化(土壤Cd,Cr含量不变)表 图5-40 区域小麦Cd生态安全预警(pH变化)图 a—区域小麦Cd 生态安全现状图(pH 下降0.2个单位)b—区域小麦Cd 生态安全现状图(pH 下降0.5个单位) c—区域小麦Cd 生态安全现状图(pH 下降0.7个单位)d—区域小麦Cd 生态安全现状图(pH 下降1个单位) 图5-41为研究区土壤pH变化时Cr预警区域面积变化表和变化趋势图。由图541可以看出,研究区内红色报警区域的小麦质量会随着土壤pH的提高向绿色安全区域转换,即通过提高土壤pH能大大提高小麦质量,pH提高0.7个单位,能使小麦Cr绿色安全的面积达到99.09%,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田生态安全恶化的趋势,这是未来提高研究区生态安全的一项必要措施。 图5-41 小麦Cr生态安全随土壤pH变化量预警趋势图 四、土壤酸性缓冲能力现状及预警 土壤酸化是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土壤pH值下降的现象。土壤酸化的自然过程非常缓慢,但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影响,土壤的酸化进程大大加速。影响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气环境污染导致酸沉降的增加,使受酸沉降影响地区的土壤酸化速度加快。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当的农业措施。这些农业措施主要有:①豆科作物和牧草的种植,这些豆科植物通过生物固氮增加了土壤的有机氮水平,有机氮的矿化、硝化及随后的 (一)基于盐基离子土壤酸化模型的建立 土壤酸化都与土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有关。一方面酸沉降输入到耕层土壤后,主要是淋滤土壤内的盐基离子,使得土壤pH降低,最终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随着氮肥的过量施用,在水、热条件适当时,迅速水解形成 统计全区表层土壤13 674件样品数据,进行一定含量区间均值后,将 K,Ca,Na,Mg 之和与土壤pH作图(图5-42)。从图5-42中明显可以看出,土壤pH与盐基离子含量关系具有分段函数特征,可用如下4条直线方程来表示。将方程联立求解,从左到右,可以得到交点分别为(5.47,5.89),(7.13,5.59),(7.64,5.79)。 图5-42 土壤中主要盐基离子含量与pH关系图 1)Y盐基离子总量=0.1372XpH+5.1408,R=0.348,n=31(pH≤5.40); 2)Y盐基离子总量=-0.1846XpH+6.9025,R=0.658,n=81(5.40<pH≤7.10); 3)Y盐基离子总量=0.3962XpH+2.7614,R=0.608,n=36(7.10<pH≤7.80); 4)Y盐基离子总量=1.2374XpH+3.6995,R=0.821,n=27(pH>7.80)。 由图5-42可见,当土壤pH>7.64,土壤受到酸性物质侵害时,通过中和大量金属离子,使土壤中pH保持相对较小的变动,此时,土壤中存在的大量金属离子起到了非常明显的酸缓冲作用;而当土壤pH在7.13~7.64之间呈碱性时,盐基离子对土壤酸性缓冲能力下降,酸碱中和作用基本消失,土壤pH值迅速下降,因此把土壤pH 为7.13~7.64的区域作为碱性土壤酸化预警区。当土壤pH在5.47~7.13之间时,随盐基离子的流失,土壤pH又有一个升高的过程,但当土壤pH<5.47呈酸性时,由于受到酸性物质的侵害,土壤中大量盐基离子淋溶,当淋溶的盐基离子得不到补充时,丧失对土壤酸性缓冲能力,土壤开始迅速酸化,将土壤pH 5.47作为酸性土壤的酸性缓冲能力预警点。 (二)研究区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 根据土壤酸化的地球化学模型,将预警判据作如下处理: 将pH>7.64定义为高度安全区域,用深绿色表示,表明该区土壤酸性缓冲能力极强,是放心安全区;将pH=7.13~7.64,定义为碱性土壤酸化预警区,用粉红色表示,表明土壤缓冲能力处于由碱性向酸性的过渡状态,土壤缓冲能力较弱,但如果加以治理,提高土壤的pH值,也会较快改变酸性缓冲能力;pH=5.57~7.13范围内随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土壤pH迅速升高,即土壤中K+Ca+Na+Mg由5.89%下降到5.59%时,土壤pH由5.47迅速升高到7.13,表明该区土壤也具有较强的酸性缓冲能力,是放心安全区,用浅绿色表示;将酸性土壤酸化临界点附近pH=5.47~5.57,定义为过渡预警区,用橙色表示,表明土壤缓冲能力处于过渡态,靠近酸化爆发点,一旦环境恶化就会引起爆发,需要高度警惕;将pH<5.47区域定义为酸性土壤酸化预警区,用红色表示,表明土壤已基本丧失酸缓冲能力,需要报警,如果要提高酸缓冲能力,需要很大的努力才会对土壤pH有大的提高。 从图5-43可以看出,研究区近一半以上面积的土壤酸性缓冲能力很强,但是全区近34.43%面积的土壤酸化问题十分严重,酸性缓冲能力不容乐观。碱性土壤酸化预警区占13.84%,主要分布在潍河以西及烟台市东部、南部一带;全区近20.59%的面积处于危险区域(酸性土壤预警区),分布在南部基岩区、沂沭断裂带中南段、烟台市西部及威海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亟待提高pH,避免酸化加剧丧失酸性缓冲能力。 图5-43 表层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图 ❽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步骤一般是什么
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❾ 火灾事故产生的次生污染物co进入空气对外环境造成的影响预测怎么做
、气污染 ❿ 环境规划方面的问题
[编辑本段]环境规划的原则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