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成就
⑴ 如何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
近年来,我国在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理念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形成、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表达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少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当我们的报道所述事实不能令人信服时,就会令读者产生困惑,如果我们的报道平淡、枯燥、乏味,宣传味太浓,就不被读者认同,不但谈不上有效传播,还会降低法治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
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不仅仅是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需要,也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政法宣传的主阵地、主喉舌、主渠道,法治媒体的法治成就报道,须增强理性认识,尊重传播规律,回归新闻本质,加强传播过程的公信力与感染力,使传播对象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认同传播者所陈述的事实、接受传播者的观点,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信息真实是大前提
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以及对问题的透明开放,是法治成就报道引发受众认同,并进而培育受众行为和情感忠诚度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成就报道不仅要事实真实,而且要表述得当,不夸大其词。2008年,我们曾以《都安,一切都平安》为题报道广西都安县平安创建工作,当时记者对自己巧借县名突出都安县平安创建成就的标题很是得意。不料报道刊发后,一群来自都安县的群众就到报社拉横幅表示抗议,据了解,他们因一起斗殴事件未获得满意的赔偿而质疑当地司法部门执法不公,他们认为:“既然都安一切都平安了,就不应该发生斗殴事件,更不应该出现执法不公的问题。”我们不去评判这起由斗殴引发的官司是否存在司法不公的问题,单从这起标题事件中就可得出警示:法治成就报道应体现严格的真实性,不能偏离新闻规律,不能以“宣传需要”为借口,任意地拔高典型或说过头话。
一些法治成就报道之所以让读者难以信服,并非都是无中生有的假新闻,主要是不尊重新闻规律,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当新闻去做,以新闻的名义推销给受众;有些媒体的做法,就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既无针对性,更无创造性,硬是把以往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说成是贯彻落实的结果。由此写出的成就报道不仅会因“穿靴戴帽”而失实,还相当于肯定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广西法治日报社在《广西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大型系列报道策划中就强调了让成就报道回归真实的问题。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在话语表达上,力戒炫耀、吹嘘、不切实际的表达,回归新闻的客观表述。比如在《社区矫正让失足者重获新生》一文中,一开始就交代了“作为新的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尤需规范”的背景,对成就则表述为“我区各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新路子,有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由于使用了“一些”、“有些”的限定词,表述有分寸,也更客观准确。
找准关联点是黏合剂
与受众的关注点分歧,是影响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无效的新闻信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带来社会效益。政法综治工作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很多职能都涉及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在各报的市场调查中,法治成就报道却不被看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准要宣传的法治成就给群众的受益点,未形成与读者的关联。
能动司法是中国司法顺应时代挑战在工作思路和运作上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人民司法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这项改革成就涉及面广,对这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对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遗憾的是,不少聚焦“能动司法”的稿件,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角度,远离读者的感受,导致受众无法解码新闻信息。而《光明日报》发表的《司法,在改革中前行》在对这一司法改革成就进行报道时,没有选择大而空的角度来报道最高法院的做法,而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心理,以“王四叫花鸡、王四桂花酒……这是江苏省常熟市赫赫有名的美食。然而,就在2011年12月,常熟的市民们突然听说,以后可能吃不到这些东西了。”这个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常熟市人民法院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小故事,仅仅用了不到900个字,就将“能动司法”的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这三个显著特征诠释得非常生动,正是因为找到了成就报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用小故事把看似遥远、抽象的法治精神内核与法治理念转化成离广大人民群众最近、最熟悉的新闻事件,既回答了读者欲知的事情,又宣传了司法为民的成就。
由静转动是保鲜剂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成就报道属过去时,最大的缺陷就是因为有一定时间跨度而缺乏时效性。要改变成就报道时效不强的状况,除紧追线索,以独特的视角从法治成就中挖掘读者想知道的信息,从而达到相对延长时效的目的,还要设法把静态转为动态,把过去进行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
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一等奖的《“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就是从旧闻中发掘的好新闻。记者在2012年春节期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时,从众多基层事件中选取了江西省贵溪市和谐拆迁的旧闻,通过搬迁前后的对比,把江西省委、省政府“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这个大主题通过一个很小的画面展开,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折射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的“落地生根”。该文无论是立意、谋篇、文笔、采访的深入以及思想的深度提炼都令人称道,而记者化旧为新,化远为近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将他们走进江西省贵溪市滨江生态小区时所听到的歌声作为文章的开头,从描述一位搬迁群众“生活在画里”的喜悦心情入手,把“和谐搬迁”背后的各级党委、政府“不搞强行搬迁,不伤群众感情,把群众满意作为搬迁安置工作的基础”这一理念通过所见所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在谋篇布局中,作者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运用鲜活的事例和细节,生动地展现“和谐搬迁”的起因、过程及成效,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文章的结尾又再次引领读者回到“红灯笼、红对联、红窗花、红辣椒……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红红火火。美滋滋、喜洋洋、乐呵呵、笑哈哈”的现场,首尾呼应再现场景的手法将全文中最新的事实拎出来,使这个材料堆里挖出的新闻接“地气”、冒“热气”,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
独到视角是杀手锏
信息越泛滥,越需要思想的指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要使法治成就报道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经常“享受”思想盛宴,就少不了新闻评论这个杀手锏。法治成就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法治成就,更重要的是肩负宣传依法治国的主张,担负着指导工作的重任。所以在推出重大典型时,配上一篇指导性强的新闻评论,使新闻与评论相互深化,互相延伸,不仅可以让读者正确认识成就,也将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指导性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以突出思辨色彩,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效果。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常态化,是广西靖西县创新社会管理、破解工业化进程中矛盾纠纷高发带来的诸多社会难题的一个创举,实现了企业、党委和政府、企业和周边群众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广西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我们通过深入靖西县最大的民营企业广西信发铝有限公司采访,将其经验中最具特色的每年缴纳400多万元共建资金,企业、周边百姓和政府利益“捆绑”作为引题,以《信发铝:社会责任制度化下活地企三赢“好棋”》为主题,通过企业进驻之初,由于征地、采矿、文化差异、沟通不畅等等原因,造成企业与周边群众纠纷不断的背景,再现了靖西县委在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时如何既考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又维护群众利益的做法,信发铝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为农民发放失地补偿费,还投入巨资对开采过的被征地复垦换来三赢结局的故事。为给读者以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和判断标准,我们给这篇文章配发了短评,指出靖西成功的经验,在于信发铝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手段,拿出有效办法,协调各方利益。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一位领导说,长期以来企业发展与百姓利益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这篇报道把新闻事实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写得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作法。
传播技巧是调味剂
法治成就报道题材时间跨度大,文章框架大,如果把新闻简单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很容易写枯燥。传播的表现形式与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一致,就必然使读者产生厌恶。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在写作时将硬题材做软处理,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宏观的东西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大胆地把比喻、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在硬题材的写作上,努力把文件语言和法律术语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无异于烹调中的调味剂,给读者必读、易读、悦读的法治成就报道。
广西首府南宁市在深化平安建设过程中开展“人人积小安,共建大平安”活动,从民生的角度去解决平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实施七大政法民生工程、通过文化建设为平安建设注入活力,至2013年已经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管理优秀城市”称号。对于横跨5年的成就报道,怎么写,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甚至过分“拔高”的空泛空洞?写什么,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赢得读者的信任、激发人们的信心?记者在采访时既注意收集宏观、综合、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数据,又注意收集感性、典型生动的软性素材,注重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细节、充满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写作时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写稿时尽量采用诸如“赌棍”如何变队长,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之类故事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材料说明观点,用诸如“百舸争流千帆竞,扬帆破浪正当时。匆匆的步履,是为追寻共同的‘平安梦’,不倦的探索,是为了把追梦路上那盏灯点得更亮”之类的文学语言让读者产生愉悦之感,用“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之类的群众语言从感情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将南宁市平安创建工作表达得有声有色。现场、细节、气氛、与文气浑然一体,让人眼前一亮,留给读者新、美、酣畅、大气、文气而不霸气的感觉,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提出与弘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运用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智慧、分析和思辨能力,看到受众无法直接洞悉的新闻事实本质,将其提炼出来,以一种平和、亲近、可信的方式告知受众,以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广西法治日报社副总编辑)
员宁珠 《 新闻战线 》(2014年第6期)
⑵ 我们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成就与展望
二0一四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下面五点来分析: 一.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二.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 三.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四.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5.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前进的道路上也必然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 (二)法制完备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一陆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依法治国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郡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第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第三,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严格依法办事,就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要求必须做到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一陆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比较完备的法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不少混乱现象,如失信毁约、制假贩假、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破坏了市场秩序,干扰了国家建设,损害了群众利益。这些都与我们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以及执法不力有直接关系。 再次,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教育发展。比如,我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收养法等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道德义务转化为公民的法律义务,从而增加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这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改善。又如,我国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把严重破坏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或行政违法行为,并对违反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制裁和处罚,直接保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最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宏大的系统工程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多方面努力。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现在,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所处环境和队伍结构已经发生许多重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秩序之中,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封建秩序之下,那时已经有了许多的法律条文,但它们大多都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所有的大权都在君主的手中,君主容易凭一时的好恶来决断国策,随意按自己的意志制定与修改法律,造成政策上的反复法律成为统治阶级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造成了社会混乱,乃至崩溃。这一点从我国封建社会不断的更换便可以看出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个人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利控制法律。而统治阶级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即使是出现一时的"明君"什么的,也只是一时的现象,因为利用统治者自己约束是不现实的,在我国建国初期,虽然制定了宪法,却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制约领导人的权力,在文革时期甚至出现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权威思想,领导人的权威大于法的权威,林彪,四人帮正是利用人治的政治运作机制,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历史的进步总是建立在灾难上,文革证实了人治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一9漆吧年,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使中国慢慢开始了法制的建设,一99漆年党中央又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政策,依法治国与依法制国有什么区别呢?法治不是简单的执行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更重要的是其法律的运行方式,程度和过程。它包括了法律的至上权威性,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等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以法律来约束统治者,对权力的限制。只有在法治的条件下,才能对权力的执行者实行着有效的监督及惩罚手段。法制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没有法制也就谈不上法治,但法制的却不足以表达法治的实质。法制的焦点是秩序,而法治的重点则在有效的制约和合理的运用权力,也就是说法制是用来规定国家的秩序的而法治通过对权力的制约与合理利用使法律真正能够得到应用与发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的建设更是离不开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引导经济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实现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与管理,并确保社会公正,没有法制市场经济是难以运转与发展的,但有了法制并不代表市场经济能够建立与发展,最终还是需要法治,法治并不单纯的强调市场经济,而且还调整各种市场行为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确立了合法的原则,法在市场经济中有着最高的权威性。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依法治国的主体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表明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回望历史文革便是由于没有将党内民主以及国家社会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于个人,党内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滋长,也就使党难以防止与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发展。因此发展民主的时候还要注意法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法治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加强的同时法律也会有了稳定性,不会因领导人看法与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民主又可以保正法治的行之久远。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完整与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健全与否的前提,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立法时要做到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做到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各项人格尊严、人生自由、民主权利、政治自由、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社会主义法在实质上应当实现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规律性几个方面的深刻统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法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之所在。要经由民主的、科学的立法程序制定,这是保障法律科学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础。民主的、科学的立法程序有助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立法,广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单纯受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驱使,或者完全依领导人个人的意志而立法。要讲究立法技术,注意借鉴历史上的和国外的立法经验,更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立法经验。 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要切实做到: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权力的配置,包括中央与地方、领导者个人和领导集体、执政党和国家机构、其他政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都要充分体现民主原则。人民应能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进行重大决策,管理国家大事。司法与执法体制和程序的各个环节,也都要贯彻民主原则,保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与民主制度相连的是监督制度。我国当前应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就难以保证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完全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也很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 要继续加强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公正的司法制度。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法定程序实施,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不得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滥用行政权力造成的损害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予以救济。同时,还应建立对行政违法责任人的追究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对受到侵害的人民权利给予补救的关键一环,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确实施的最后一关。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机关依法享有的地位应当得到保障;要有公正的审判制度,保证案件的审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严明的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要继续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素养高的执法队伍,包括公务员队伍、行政执法队伍、法官队伍、检察官队伍。同时,还要建立从事高质量法律服务的律师、公证员队伍。所谓素养高,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要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和具有以身殉法的精神;二是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避免一些庸才滥竽充数;三是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 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大计,是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是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增强"依法治国"的思想观念,扩大"依法治国"的民主基础,完善"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强化"依法治国"的监督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更大的努力,从而朝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前进
⑶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取得的成就,并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以空前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它提升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2.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⑷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并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成就】
2003年至2011年近10年间,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共计72人。而十八大至今,在省部级官员防腐这一项上的成绩已超过过去十年的70%。
数据说明了一切,并且从数据中我们不光光看到的是落马的“苍蝇“,“老虎”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而且能够看到这种高严态势对国家的各个领域取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
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党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坚决查处严重违法乱纪的一批“大老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铲除了一批危害社会、危害党的蛀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深刻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让党员干部们认识到了党中央对于违法乱纪行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从根本上遏制了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意义】
依法治国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国家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各项制度和方针、政策能够符合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条件。实行依法治国,能够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是有人类社会以来最高类型的民主,这种优越的民主要真正成为现实,这要靠法制来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其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一切经济活动和行为者都要遵循价值规律,各种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交易和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产权的明晰化、运行机制的竞争化、市场行为的规范化、宏观调控的科学化是它的主要特征。这种具有自主、平等、诚信、竞争等属性的经济形态,除了依赖经济规律来运作,同时又主要依赖法律手段来维系,它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其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外历史上,从字源上看,“法”字一出现就具有正义、公正等含义。
其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它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基本国策和根本保障。
⑸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出现不适应不符合问题有哪些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我国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
2、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形成的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新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是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新时期立法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
我国法治建设出现不适应不符合问题:
1、中国历史缺乏法治传统,权力大于法律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人治而无法治,有律法而无律政,重权力而轻权利,有法理精华而无法治精神。法家思想源远流长,甚至在独尊儒学以后,国家治理仍然是“外儒内法”。
2、中国社会缺乏法治需求,关系大于公正
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刺激需求。在关系大于公正,人情面子压倒一切的社会现实中,法治需求长期不足,导致法治供给萎缩;法治供给萎缩,反过来又不能有效刺激法治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5)依法治国成就扩展阅读:
中国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从历史经验来看,走自己的路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法律理论与法律制度。但无论是清末的改良立宪方案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都没能取得成功。可见,法治建设如果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必然导致失败。
从国外实践来看,走自己的路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明智之举。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两大法系,即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这两大法系在法典编纂、法律适用技术以及诉讼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呈现较大的不同。
⑹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工作取得那些成就并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特点成就一:
高层亲自推动。
特点成就二:
密集出拳①查办②约谈③巡视④清退会员卡⑤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十八大以来,中纪委频频出手,打出一套查办、约谈、巡视、清退会员卡等环环相扣的密集组合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点成就三:
群众参与,形成反腐的人民战争。网络反腐成效显著。情妇反腐成为利器。实名举报不断涌现。
依法治国的意义:
1.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2.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
3.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4.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5.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前进的道路上也必然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⑺ 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
(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版比较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
⑻ 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化社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依法治国方面,主要是扭转了我国传统上的在东方社会非常普遍的人治制内度和人治观念,容颁布了宪法和法律,建立了公检法机关,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基本做到了依法治理国家处理国家社会事务等,但是因为我国建国时间段,而且人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民精神深处,所以现实中还是存在了很多问题。
⑼ 在1979到1999年,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那些重要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二)修订完善了宪法
(三)发展完善了立法体制
(四)改革完善了司法制度 健全行政诉讼制度。
(五)发展了公民人权保障法制
⑽ 实施依法治国10余年来我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二)修订完善了宪法
(三)发展完善了立法体制
(四)改革完善了司法制度
(五)发展了公民人权保障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