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污染
1. 如何消除农药地膜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 000万人和6 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 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 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β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
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提案建议,要在农村宣导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让更多农业科技人才下乡传授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注重节能减耗,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使种植业、养殖业、林草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建立农业示范田,率先垂范,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带给他们的益处。此外,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如,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有机肥,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充分利用使用寿命长的地膜,使用后可回收,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2. 普通地膜能造成什么祸害
1、不能自然分解,造成所谓的“白色污染”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
2、不可专以焚烧,属会产生有毒物质,致癌。严重污染环境;
3、1)使用生物材料,可以节省石油的使用,节约能源;
2)可降解,不产生“白色污染”;
3)因为来自自然农作物肥料(能使农作物增产20%),减少了化肥施用量。间接减少了来自化肥,及生产化肥时的污染。
(专业人士回答,要求追加分)
3. 如何防止地膜对土地的污染
(1)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组织人力回收农田中的废旧地回膜。同时,在翻地、平整答土地、播种前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废旧地膜。
(2)地膜玉米多是活秆成熟,要适期收获。收获后结合整地把废旧膜捡到地外,统一处理。同时,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光降解和草纤维等农业地膜,可较好地防止农田污染和公害,降低成本。
4. 当地地膜污染现状及防治途径有哪些
针对农用地膜残留及造成污染的途径,可从以下几点措施对其进行改善:通过添加抗老版化权物质、生产宽幅地膜、研发可生物降解地膜等手段改进地膜的可降解性,加强地膜回收机的研究,提高地膜的回收利用率;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农用地膜的认知度,自觉回收残膜和减少对普通农膜的使用;用政策手段标准化、规范化农用地膜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农用地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天#猫美国进口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5. 地膜覆盖会造成环境污染吗
不能分解的塑料会污染环境。
6. 为了避免农村田间地膜污染,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地膜由于是采用聚乙烯等难以降解的材料,让它残留在田地里将会对土地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减少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对于他们的治理刻不容缓。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下手,
首先在材料上面,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政策来支持光大购买者购买严格的标准产品,不要去贪小便宜而买那种劣质的产品,那种产品因为危害大、污染重过不了产品检测,所以他们才卖的那么低。所以,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奖励制度,凡事购买正规合格的产品都能拿到回扣,买的多的还能另一些家用小电器,通过这些奖励性的机制来促进农民或者生产者更多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
7. 如何有效防止废旧地膜的污染
废旧的地膜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污染呢? 大家一块分析一下:
残膜的回收治理需要注重三个环节。一是地膜生产厂家应生产可降解塑料地膜,同时生产质量可靠、耐老化、厚度高于0.01毫米的地膜,使地膜覆盖给农业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地膜使用量增大的同时促进地膜生产企业的发展;二是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和膜侧栽培技术,进行残膜回收,减少污染,保证地膜覆盖的持续发展;三是做好残膜的再生利用,给残膜回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残膜回收技术的发展及回收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促进地膜生产。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带来严重的后果。
1: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形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于推广应用。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3:加快制定有关残膜回收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农膜的企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
4: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出各种作物的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是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
5: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菜、药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的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的污染危害。
6:加强宣传引导 防治废旧农膜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废旧农膜的自觉性。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残留农膜的危害,开始主动清理收集,但处理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焚烧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加之地膜使用量大、污染面广,仍有大量的地膜残留在土地中,直接威胁着农业的持续发展。
8.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 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 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 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 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
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 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 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8是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 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禾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术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
9.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你怎么看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加强宣传教育。
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
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 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
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
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
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
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
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
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8.优化耕作制度。
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 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禾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术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同时使用巴内达碧卡菌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
10. 地膜覆盖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环境污染
它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提前播种一个月左右。至于污染,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