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发布时间: 2020-11-20 12:45:44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主要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不仅是相互区别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这两种行政管理模式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依法行政主要是通过行政法律规范来实现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以德行政的实质则在于运用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功能。无论是作为一种民主宪政原则,还是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模式,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核心与精髓都在于实现行政规范对行政权力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作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依法行政主要是要从法律规范意义上实现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的权责一致,而以德行政则主要是要实现在主观责任层次上的权责一致。二者的最终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要促成责任行政原则的实现。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这两种行政管理模式与治理原则都具有实现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以及控制行政权力腐败、促成与巩固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成果等方面的具体行政管理功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它们所共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化、合法化与合理化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在当代中国,政府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石。然而,由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德行政对依法行政具有较为明显的补充特性。一方面,以德行政不但不会排斥依法行政,而且能够对依法行政发挥有效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则也需要以德行政原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Ⅱ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是什么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二,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

三,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扩展阅读: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当前,社会上对执法司法状况意见还比较多,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公正司法的目标,强调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明确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人民群众感到不公时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评理、有地方处理,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为社会撑起公平正义的天空。

参考资料:网络:法治

Ⅲ 行政官员的行政目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1/content_1431232.htm)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是《纲要》的重点和亮点之一。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是衡量依法行政的标准,包含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依法行政重在治权、治官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是,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授权一定要充分。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重任务,责任重大。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轨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违法行为的种类在增多,复杂程度也在提高,这都要求行政机关能够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如果行政机关没有相应的手段,就不能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比如,作为行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强制执行权,目前主要仍由人民法院行使。除公安、海关、税务等少数行政机关外,其他行政机关执行生效行政决定,都必须首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执行。而实际情况是,除刑事判决、裁定外,即使是法院自己做出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执行率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当逐渐将行政强制执行权转由行政机关行使。对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执法措施,也要充分考虑行政机关的真实需要而给予相应授权。

二是,法律、法规在授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要明确规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行使权力的条件和程序。随着人们对立法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已经成为立法所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立法法第6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1条第4项规定,起草行政法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制定法律规范要严格遵循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在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三是,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确保违法受追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了保证行政权力的行使能够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真正实现“执政为民”,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虚心听取人民代表的建议和批评;要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单位宣传报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对重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要重视人民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实施的监督;要创新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对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的,要严格追究责任。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损失的,要依法予以赔偿。

Ⅳ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民主执政的重要体现。

错误

Ⅳ 领导干部法制精神和法治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法治信仰认同普遍缺失。
这是一个最为严重而又被熟视无睹的问题。“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在现实生活中不过是一个概念现象、一种实用工具,甚至没有被广泛认知,更不要说被普遍信仰。一些领导干部在施政过程中,常常考虑的是GDP、看得见的政绩或民心工程、上级领导的满意度、协调甚至是媚顺舆论媒体,依法治市(县、区)、依法行政自然而然地成了摆设。现如今很少有不强调依法行政的,他们甚至会认真讲,只是不会认真对待。
二、法治权威远未形成。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人们不信仰法,也在于实践中,法治没有形成应有的权威。法治一直在受到各种挑战,并且似乎还没有胜利过,更不用说显得强势。在影响地方和基层的事务中,法治无论如何排不上前列。本来“法治”或“依法行政”应该是理念、精神,而不是事务,但常常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报告中成为一项具体事务。从量化工作而言也不能说不科学、不应该,但就其排位来讲,肯定在较后的文字里出现。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行政状态,法治给人的力量还是输给“人治”。
三、法治氛围整体淡薄。
任何社会活动都与其环境密切关联。如前所述,不少地方党政领导的关注点其实不在法治,在我们这个强调“让领导满意、放心,让群众满意、舒心”而重在“领导满意”(因为即便群众满意了,领导不满意也白搭)的施政思维中,难免分出轻重缓急,无形中“法治”的思维就淡了,氛围当然也就淡了。而事实上,依法行政所处的环境也比较尴尬,一方面被较高期待,另一方面则被不信任、不支持、不宽容。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公民个体切身利益的执法过程,往往进行得不顺利,大大增加行政成本,甚至付出形象代价。与此同时,人们骨子里固有的传统的“官本位”或是“权本位”思想至今还大行其是,没有真正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围。
再看看我们享受的法治之文化。满眼、满街的是商业广告,法治广告和栏目相形见少,有的地方几乎是全面让位。我们参与的活动如果不是统一的要求,几乎不会与法治相关。文艺是人性的、煽情的、冷峻的、嬉皮的、批判的、娱乐的,如果要找和法治关联的,就要很费心思地专门找,而且找得到的作品几乎很少关心法治精神。电视剧上常有警匪片之类,主题很正义、正气的也有,但多数更关注剧情的娱乐性。这也难怪,法治如果不找到看点或卖点,几乎很难产生经济价值。因此,整个社会实际消费和享受的文化作品和产品中,法治类作品或产品只占极小的份额。这对于广大的公民来说,受教育的频率和强度显然偏低了。
四、法治文化投入缺乏机制和保障。
文化建设无疑需要投入。但文化已经市场化,我们不能责备非财政资本的投资者和工作者没有把他的作品创作成一部完好的法治作品,毕竟投资的目的首先是利润。问题是,谁来创造影响公众的法治文化产品,谁有这个当仁不让的责任,谁应该投资。
当然是政府。遗憾的是,法治文化建设在地方被“轻”被“缓”了,几乎很少有地方政府会把法治文化建设当重要工程做的。我们常看到公路、广场、体育馆场、剧院被当作民心或民生工程列入日程,甚至是举全市(县、区)之(财)力,加班加点赶进度,但没有听到哪里的党政领导把法治文化建设列进了工程项目表。地方党政领导往往关注了“文化建设”的形,而没有关注建设的实(内容)。因为要繁荣的文化太多,一地的一届政府怎么做得了,于是大家乐得装糊涂,绝不想再为“法治文化建设”专门规划专门投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财政不列支,政府不主导,长此以往,法治文化建设的处境难免成没有封地的王子,穿着黄马褂,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五、依法行政主体缺乏组织约束机制。
除了历史文化的原因,为什么主政者的执法主张、执法行为与执法理念之间会形成落差?组织约束机制失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讲会令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不满意,因为实在地讲,组织人事部门在这方面的努力是自发的、巨大的,而且确有刚性举措,但我们要探讨的是实际效果。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是否优秀,是否有作为,本来很难把握,当前我们往往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规制。但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怎么体现在考评体系中就有难度了。特别是对于“没有执法权”的公务员,如何评价其法治能力?几乎没有依据。但在整个公务员体系中,没有具体执法权的人数巨大。这些人虽然不具体执法,但可能会决策执法、监管执法、保障执法。对这部分人,在法治考评时,往往是凭印象或虚拟为优。这刚好说明,许多行政人员游离在法治考评之外。而即便是具体行政执法人员,以其行政过程、程序是否合法、结果是否适当作为法治水平考评依据,已然不够全面。执法的效果如何,不仅要考虑法律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不仅是一时的社会效果,还有长远的社会影响。对这个层面的关注,公务员的组织人事考评体系显然不够。
共产党是执政党,面临如何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执政理念,不可能不体现在组织人事制度这个关键环节中,毕竟“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那么,在抽象行政行为暂时没有法律调整之前,法治理念和能力纳入组织考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委政府如何行使非法律调整的权力,如何规范约束抽象行政行为,其实对于法治的权威和信心至关重要,比如行政决策、行政审批制度、经济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收费等等,如果让这些行为游离于组织考评机制之外,即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再体现依法,也难拢住群众游离于法的心。
六、依法行政面临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
中央政法委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地方政府执政执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和维稳的任务都相当繁重。比如信访问题,“维稳是硬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莫不重视,为了缓解矛盾,中央、地方都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为了解决信访问题,地方受到高压,总结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用人民币来解决”等经验,因而措施服从于结果。各个部门纷纷在各种“特殊敏感时期和日子”无可奈何地急于处理一些历史问题和社会矛盾,但往往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常常求助于亲情伦理,亲戚宗族,最终都以政府出钱了事,将法与理的和了稀泥。“上访就有理”、“政府最怕上访”成为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同。这种变态的文化认知,无疑成了法治精神的最大伤害。
之所以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在于文化具有导向性、先进性和渗透性。不认知、不重视、不投入、不弘扬,法治便没有文化可言,依法行政便不会有执法氛围,法治被信仰便是无稽之谈,依法治省、治市(县)便是纸上谈兵。如是这样,难免空谈误国!因此,必须从领导特别是地方首长做起,认真思考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真诚信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垂范,做法治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如是这般,则重造法治信心,再造法治权威,建立法治秩序有望。

领导干部认识上的误区是制约其法治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虽然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实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法律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认为懂业务是硬条件,学法律是软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工作,看重业务工作,认为在业务上要多下些工夫,学通弄懂,这样有利于出成绩、出政绩,对职业发展有利。法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平时用不上,不学法、不懂法照样可以把工作做好,需要法律时再学也来得及,不行可以请律师及懂法律的人来帮忙。
二是认为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领导干部的大事,是其他部门领导干部的额外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法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干部的工作需要,对他们来说,学法、懂法、用法是一项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情,而其他部门的干部职工有自己的专业及本职工作,不从事实际的法律工作,学不学法,懂不懂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
三是认为领导干部从事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学法、守法是群众的事。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党政部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政部门的工作是日常的工作,不必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有的领导干部将法治视为管理者的特权,仅仅当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搬出来用一用,对自己不利时就搁在一边。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认为老百姓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秩序,滥用法律条例,与政府“作对”,与官员“捣乱”,应该多学法,自觉守法,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对老百姓的单向的法制教育。四是没有从正面认识和理解法律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反而认为通过多年的普法,使得老百姓动辄上法院去告政府或官员,“不那么好管了”。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及时消除,不仅影响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进程,也损害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Ⅵ 求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期中考试复习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地 政治责任感。

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5.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6.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1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9.我国政府的作用?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2.什么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6、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2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2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按国家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3、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4、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5、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6、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0“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P64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内容:(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1)确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吉贝尔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5、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核心、本质)
(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3)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46、中国共产党为何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47、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49、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52、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3、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4.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由宪法予以确认,也是我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57、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8、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怎样弘扬科学精神?
原因:(1)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怎样:(1)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2)不断提高科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5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原因、要求、根本特点?
含义: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要求:(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2)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6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2、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6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6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65、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66、为何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67、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68、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9、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0、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1、各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72、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73、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也读高一,可是我们学的是必修五呀!看看吧,也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呵呵

Ⅶ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 的重要体现 A.科学执...

B

Ⅷ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法律意识的落后,严重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法律、近90%的法规都要靠行政机关执行,靠公务员来落实。可以说,公务员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否得以实现。然而,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法律意识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一些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把法律当成管老百姓的工具,把依法行政简单化,认为依法行政就是依章办事,遵守上级下达的有关红头文件就是依法行政,而不管所奉行的“章”,所遵守的“法”的等级、效力和内容如何。

其次,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就是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行政命令是行政活动的唯一方式。而市场经济则相反,它是一种自由经济,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即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生作用。这样公务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发生变化,由过去经济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指挥者转变为间接的监督者、调控者,也就是说公务员由市场秩序的组织者、策划者变成了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规则的执行者。

为此,这就要求公务员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行政管理,即熟悉与其专业相关的各种法律规则,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会恰当得运用法律规范,依法执行行政职能,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然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还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方法。比如执法定任务,罚款定指标,运动方式执法,以政策替代法律,以文件作为管理依据等。所有这一切,表明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弱化了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培根有句名言说得好,“一次枉法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是水源”。可见,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依赖于公务员素质的高低。

所以,现阶段公务员要提高自身的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公务员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

二、公务员法律责任意识有哪些错误观念?

(一)法律就是管治百姓的

这种错误的观念代表了一部分公务员的思想状况。他们认为,法律就是管老百姓的法,强调法律责任意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管治老百姓。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必须纠正,首先,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最终来自于人民所赋予,人民赋予公务员权力并不是期望得到片面的管治,而是希望作为政府行政主体的公务员能够贯彻法治精神,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同时,法律也不只是仅对老百姓有约束作用,公务员同样也要受法律制约,所以公务员不能把法律单纯地看成是只针对老百姓。

(二)法律居于人权之上

部分公务员在执法的过程中,不注重执法对象所应拥有的基本人权,他们认为法律和人权是不能同时共存的,要执行法律就必须铁面无私,而不能注重人情。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因为把法律和人权看成互相对立的两个层面,没有理解法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权。其实法律和人权是相互促进的,法律维护基本的人权发展,而人权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社会法制的进步。二是因为把人权和人情混为一谈,以为在执法过程中,尊重人权就是看重人情,就是违背了法律责任。

(三)执法时不用顾及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是发现民众有了违法行为,就必须坚决的打击,积极“斗争”,决不手软。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在于把自身和民众放在了一个对立的立场上,把自己塑造成大公无私的执法者,而把民众看成对立阶级;原因之二是认为执行法律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坚决打击,而忽视了对待民众要以教育为主,法律为辅。执行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让民众变得惧怕法律,而是要让民众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更好地守法护法。

(四)法律就是用来阻止老百姓非议的

这种观点认为,保持和谐就是要消除民间的不同声音,不准许民众有任何异议。比如某些民众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有误解,可能产生类似上访、投诉等行为。一些公务员就把这部分民众视作危害正常社会秩序的捣乱分子,动辄以履行公权力的名义阻挠老百姓的诉求。出现这种误区的原因,一是在于这些公务员受到传统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自以为是;二是在于这些公务员执政方式仍停滞不前,没有随着时代实际需要而改进。

(五)法律就是让权力不作为

这部分公务员明白了法律对于权力的监督作用,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做到自己不违法乱纪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作为或少作为,多做多出错,少做少出错,不做不出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在机关工作中可能经常看到,一些人安于现状,不动脑筋,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对责任意识理解上的偏颇,不敢承担责任,认为什么都不做就代表是遵纪守法。事实上,消极的不作为已经背离了法律所要求的责任意识,有时甚至出现更大的责任事故。

由于公务员法律责任意识存在以上方面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公务员的公权力的正确履行,影响了政府的威信,降低了政府的能力,引起民众对公务员公权力的质疑。

当前,必须要更新和改变公务员的法律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公务员对于法律责任的了解,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执法能力建设,杜绝公务员阶层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继续加强对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纠正错误的执法理念,树立正确的法律责任意识。

三、培养公务员法律责任意识有什么意义?

现代文明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它要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遵循规则,遵守法制。公务员的法治意识的本质在于以思想上的规则意识,指导、控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从主观意识上自觉地约束自己,保证个人行为过程的合法性与行为结果的合理性。

公务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就是要改变因人废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的局面,防止执法不严、滥用职权、违法不究的现象;就是要尊重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以“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行动指导方针,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我国个别地方行政管理有着浓厚“人治”色彩,按领导意志行事,“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存在;视法律为儿戏,目中无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践踏法律的行为时有发生;法制意识淡薄,随意行政的习惯依然存在。

这些轻视法治的行政行为极大地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破坏了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公民的利益,扰乱了行政活动的正常秩序和正义原则。

公务员法律责任意识的要旨,就是以法治精神指导自己的日常行政行为;将法治的理念在内心扎根,使法律成为高于一切的权威,使行政行为的指导思想法治化,行政行为的运作合法化;使法律所体现的正义、公正、自由、平等的精神大行其道,成为行政活动的主导价值原则。

宪法及法律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服从和遵守。

公务员如果没有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意识,在行政活动中就可能无视甚至突破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可能违背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失去人民支持,最终便可能使政府失去其合法性基础。

公务员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责任意识,才能以规范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处理好用权与守法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法纪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不以权代法,以权抗法;才能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把权力与责任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升官发财等封建意识,从而正确运用手中权力,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处理好权力与权威的关系,以自己的模范守法行为赢得群众的信任,而不以权压人,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公民利益;才能处理好公权与私利之间的关系,做到公权公用,不图私利,不贪便宜,对家属、子女、同乡、同事、战友、朋友等都一视同仁,按规则办事,不徇私枉法。

Ⅸ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 克 思 主 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