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共政策
⑴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⑵ 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并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系统构成: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巨系统,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政策主体系统是由各种政策行为者,特别是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又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这一系统又是由信息传播系统(信息沟通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的。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系统。
政策系统的上述三大子系统构成的政策巨系统在内部关系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⑶ 公共政策分析
1、全体一致规则:指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投票都对某项行政决策方案投赞成票。在这种决策规则之下,一项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取决于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投票人投了反对票,其他人的一致选择结果就无效。
2、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
3、内在创始型:决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4、外在创始型:决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决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决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1、
(1)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弹性,难于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表示。
(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于测定,给政策平价带来很大困难。
(3)政策资源的混合使得政策的成本难于核定,而政策行为的重叠使得各种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效果中区分出来。
(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例如突发事件的介入等。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不同,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取决于政策评价结果对其利益的影响。
2、
(1)行政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等特点,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等现象,因此不能滥用,必须有强而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3)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
(4)说服引导手段——较少有强制性,采取循序渐进、耐心说服的手段,是更易被政策对象接受的执行方式。
(5)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例如网上工程招标、网上征税等电子政府工程的实施。
3、
(1)政治原则的偏离——威胁社会稳定的问题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2)价值体系的排斥——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问题难进入政策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政务信息闭塞、决策过程封闭、公众与决策者互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察觉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4)承受能力不足——政策问题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遭到其排斥和回避。
(5)表达方式的失当——有法定的正常渠道不选,偏选择非法的渠道;不去正式场合阐述,偏喜爱地下活动;原本可以和平解决,却非要采取过激行为等。
4、
(1)政治领导。
(2)危机事件。
(3)抗议活动。
(4)传媒曝光。
⑷ 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的区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⑸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是什么
(一)系统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复杂系统,政策系统就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在政策系统中,各项政策相互联系,彼此协调,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功能的开放性政策体系
(二)预测性原则
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制定政策依据的是所获取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行为和结果的参数和变量,但它又是发生效用于未来。制定政策可以说是对未来行为所作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一种预先分析与选择,因此,制定政策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三)协调性原则
政策的协调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策所指向的社会利益与价值的协调,一是指政策系统中各层次、各类型的政策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某种平衡。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事物具有不一致的一面,即对立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尤其是互补的一面。
(四)信息化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活动过程就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在政策过程中,对社会问题的感知是其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搜集或察觉信息,这是发现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环节。
(五)科学性原则
政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历史经验证明,科学的政策能带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相反,一项违背了科学原则的错误政策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应遵循科学的规律、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
(六)民主性原则
首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公共政策必须保障民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中,享有同等的权利与公平的利益;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定的、科学的、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政策过程的各阶段都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
⑹ 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书有哪些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 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孙兰英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威廉·N·邓恩著.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戴维·L·韦默、艾丹·R维宁. 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美]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英译,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美]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李普希著.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美]弗兰克·费希尔. 公共政策评估. 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 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澳]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3.[美]海伦·英格兰姆、斯蒂文·R·史密斯.新公共政策.钟振明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4.[美]B·盖伊·彼得斯等主编.公共决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德评价.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美]德博拉·斯通著.决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美]拉雷·N·格斯顿著. 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 17.[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 政策制定过程. 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8.[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 公共决策. 唐亮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9.[美]R·M·克朗著. 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 陈东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0.[美]史蒂文·凯尔曼著. 制定公共政策. 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1.[美]叶海卡·德洛尔著.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王满传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2.[美]布坎南著. 自由、市场和国家. 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3.[美]曼瑟尔·奥尔森著. 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5. 24.[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著. 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陈晓敏、孟岳良译.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5.[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 公共政策经典(原版影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韩]吴锡泓、金荣秤编著.政策学的主要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7.Michalel Morgan,Matin Rein Robert E.Goodin(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
⑺ 试述公共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要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