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
Ⅰ 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专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属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
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
(1)公共政策的扩展阅读
公共政策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类是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一类是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从确认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前者从宏观的角度,关注问题从确认到政策终结的一个完整周期;后者从微观角度,研究政策方案的决策过程。
Ⅱ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①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③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2)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公共政策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Ⅲ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别是什么
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抄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公共政策主体进行分类时,通常可以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Ⅳ 公共政策过程的包括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五个方面。 相对于个人问题、团体问题和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特别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具有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的特征。 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只有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policyagenda)”。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议程包括两种情况。系统议程(system agenda)又称公众议程(publicagenda),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正式议程(formal agenda)又称政府议程(governmentagenda),指某些社会问题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称政府议程在程序上较为固定和正式,在方法上更为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较为具体和集中。
社会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受到公民个人、利益集团、政治领袖、政府体制大众传媒、专家学者以及问题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府体系的封闭、决策者承受能力不足、表达方式不当都会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和传媒曝光则是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为解决政策问题而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就是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制定政策目标
选择政策目标(policygoals)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它是政策方案设计的基础依据,是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也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政策目标的制定应尽量排除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多目标冲突的干扰。设计评估方案
决策者要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步骤在于设计备选方案。
1) 政策方案的轮廓猜想
方案的设计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多种实现政策目标的思路和轮廓方案。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提出多个可选方案;并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进行初步设计。
2) 方案的细化设计
在勾勒出方案轮廓之后还需进行细节设计以构造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方案。这个过程要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细致性的规则。
论证评估方案
设计出各种方案之后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其中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可行性评估是重点内容,它又包括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的评估。
抉择评估方案
抉择政策方案即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所设计的政策方案的优选。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有:效益(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充分性(adequacy)、公平性(equity)、回应性(responsiveness)和适当性(appropriateness)。 经过评估优选的方案并不能立即执行,还需按一定的程序审查,取得合法地位,才能在社会中具有约束力和权威,这一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legitimization)。
由于合法化主体的不同,政策合法化分为立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前者的程序为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后者的程序为法制工作机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
政策执行过程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包括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做好组织准备;二是实施阶段,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监督控制;三是总结阶段,包括效果评估、追踪决策。
政策执行手段
政策执行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技术手段。这些手段按其排列顺序,强制性逐渐减弱,公众参与度增强,因此适合不同的政策执行选择。 公共政策评价要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该阶段又包括确认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标准、规定评价手段四项内容。
实施阶段
该阶段包括全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评价并得出结论这三项内容。
总结阶段
该阶段内容主要是写出评价报告和总结评价工作。 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价得知现行方案的信息,并做出抉择,或对其补充,或对其修正、或终止方案。公共政策终止(policytermination)是终止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方案。
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可以是某项政府功能、某个组织、某个政策或计划。其中以功能最难终结。
公共政策的终止面临着各方面的障碍,例如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联盟、法律障碍以及高昂的成本。
Ⅳ 试述公共政策的内涵
内涵: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可以将公共政策界定为,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关于公共政策含义的解释:
1、公共政策必须是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的。所谓公共问题,就是与那些影响有限,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私人问题相对的,影响广的问题。公共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共利益的一种表达。
公共政策必须用于解决公共问题,并且,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主要在于它以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将越来越与市场决策相分离。
2、公共政策只能是由公共权威制定的。只有公共权威制定的政策,才是公共政策。 安德逊曾将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和非官方的,只有前者制定的政策才是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公共权威,主要是指广义的政府。
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的功能由消极转向积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体现为行政主导型。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一种“为”或“不为”的倾向,表现为合法的命令、方案等规范和具体的法律文件。广义的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三种表现形式,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性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命令、方案、决议等行政性规范;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对两种政策规范进行的司法解释。
4、公共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必须能够解决某种公共问题。公共政策必须是能够解决某种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全部价值在于能否在“实际行动”中解决公共问题,即是否可执行。
当代国家及其政府在行驶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有一系列旨在解决公共问题的纲领、路线、战略、理论等思想,但它们一般因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还不能称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的政策。
5、公共政策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是以公共名义制定的;政策总的来说,是由政府制定或发起的;政策是由公共和私人行动者解释、执行的;政策是政府打算要做的;政府政策是政府选择不做的。
(5)公共政策的扩展阅读: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Ⅵ 公共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能是经济政策吗
公共政策中,包含部分经济性的政策措施,经济政策中也会包括一些公共政策措施,但二者有很大区别。
其一,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于政治学和行政学,并非产生于经济学,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不属经济范畴。也可以认为公共政策是管理学范畴,经济政策是经济学范畴的。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公共政策是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进行分析的,和经济学原理及经济模型分析迥异。
其三,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而经济政策是对经济资源进行分配。
Ⅶ 公共政策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 、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
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特大水灾、强烈地震、严重旱情等)、非预期的人文事件(如抗议、暴动、军事政变、暗杀、劫机等)、社会的变迁(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的科技变迁、资源分配不均、生态变化、社会解体、价值失序等都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国外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等,都引发诸多国际问题)、武器的革新与发展(易于引发战略武器的控制、裁军、军备竞赛升温等)、国际关系以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易于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等。
2 、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
能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例如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致使我国诸多社会领域都程度不等地存在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等)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当然价值观的进步和人们预期目标的降低,也可能带来以往认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被淡化。
二、由谁提出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或公共问题通常由哪些社会主体提出并有可能进入相应的政策议程呢?这就是政策诉求问题。所谓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
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通常是指通过法定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最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在现代民主国家,他们大多要经选举产生,或经过最高领导人物或机关的任命。无论在何种体制下,政治领袖总是影响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体,在专制政体下自不待言,在民主政体下同样如此。
2 、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主体。
利益集团往往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为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公共组织提出公共政策问题。
3 、民意代表
在代议民主制下,公民通常只能通过参加选举活动及其他有限的参政渠道向政府及有关公共组织提出自己的政策问题诉求。公民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自己推选出的政治代表,来提出和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
4 、大众传媒
就公共政策而言,许多政策问题的提出者都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可以说,大众传媒往往既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中介,又可能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直接提出者。
5 、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成为提出公共政策问题的一种重要主体。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很多,如官方型、半官方型、民间型以及大学型。他们虽然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合在一起就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研究体系。
6 、政府部门本身
政府也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之一,甚至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通常由政府本身提出的政策问题往往很容易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在现代政府构成中,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都会成为政策问题的提出者,其中行政部门及其官僚提出的政策问题往往最多,也最易于受到重视。
Ⅷ 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过正向提倡、激励的方式为有关法人、自然人指明行动方向,从而使政策对象朝决策者所希望的方向努力、以决策者期望的方式采取行
(2)控制功能。公共政策的控制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过规范、制约的方式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使之不采取决策者所不希望的行动。
(3)分配功能。除了调控政策对象行动的公共政策之外,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宗旨是对全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配置进行调节,有些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导致利益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化,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如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涉及利益的分配。
拓展资料
公共政策(Public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于政治学和行政学,意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
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Ⅸ 当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
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
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
(9)公共政策的扩展阅读
公共政策的特征:
1、价值相关性。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Ⅹ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1. 论证图解(Argumentation Mapping)
2.假设分析法(Assumptional Analysis)
3.边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
4.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5. 因果模式(Causal Modeling)
6.类别分析法(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
7. 维度分析(Dimensional Analysis)
8. 事件分析(Events Analysis)
9.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10.层级分析法(Hierarchy Analysis)
11.诠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
13.多角度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
14.问题树分析法(Problem Tree)
16. 利害关系人分析(Stakeholders Analysis)
17. SWOT分析(SWOT Analysis)
18.分合法(Synectics)
19. 决策研讨(Technique of Decisions Seminars)
20. 追根究底法(Why-why 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