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健康
A. 什么是生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说起来,我们对于生物污染并不陌生。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的人就会染上哮喘,甚至有的人年年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在鲜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到处散布着各种鲜花的花粉,这些花粉大部分非常微小,小到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才能看到。这些花粉小颗粒在空气中到处飘荡,飘到了同类植物花的雄蕊上与雄蕊相结合,完成生儿育女繁殖下一代的任务。但有的花粉却飘进了人的呼吸道,致使有的人因过敏而诱发了哮喘。当然,这还不能称之为空气污染或空气的生物污染,充其量只能算自然污染,如同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致使空气中颗粒物严重污染一样,这是自然(灾害)现象。但至少说明,自然界的一些有生命的物质,同样可能危害我们人类的健康。如空气、水体、土壤和食品中的致病细菌、某些致病微生物和昆虫,都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
大气中的微生物大多附着在灰尘微粒上随风飘荡。因此空气中灰尘的增多往往意味着微生物的增多。一般来说,空气中的微生物在城市就比农村多,交通频繁的街道比绿化地带多,靠近地面的空气比高层大气中多,当然这也与季节、气候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空气中的微生物绝大部分是非致病的,致病的仅仅是少数。由于空气中缺乏细菌和微生物生长的足够水分和养料,特别是致病的细菌和微生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干燥以及大气迅速稀释的条件下,很容易死亡。所以在室外的条件下,一般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而在室内就不同了,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环境中,灰尘、致病细菌和微生物就比较多,很可能引起疾病的传播。
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和细菌是怎样进入人体传播疾病的呢?一是附着在尘埃上被吸入人体;二是附着在从鼻腔和口腔喷出的飞沫上,有的可能直接被吸入人体,有的落地后因失去水分干燥而死亡,有的落在潮湿的地方继续繁殖,再飞扬起来被吸入人体。经空气传播可引起流行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病毒性肺炎等,细菌性传染病有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白喉、百日咳等。另外,有的病人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如痰液、脓血、粪便以及外科用敷料(即纱布、绷带等)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这些排泄物干燥后成为带菌的尘埃,因室内打扫、人员活动和空气流动而飞扬起来造成空气污染。这种污染了的空气往往可造成一些患有体表创伤、烧伤等的患者发生感染,引起化脓发烧等症状,使疾病进一步恶化。
所以,公共场所和居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环境卫生,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
水体的生物污染要比大气复杂得多。水是微生物广泛分布的天然环境,不论是地面水或地下水,甚至雨水或雪水,都含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钩端螺旋体、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是水中的天然的寄居者,另一些是来自土壤和与尘埃一起从空气中降落下来的,它们一般对人体无致病作用。此外还有一部分却会对人体带来不尽的灾难。这部分是随垃圾、人畜粪便、动植物尸体以及工农业、医院(尤其是传染病医院)废水、废弃物进入水体的,除了各种无机物(如重金属、砷等矿物质)、有机物(如油脂类、石油类、营养物质、洗涤剂)等外,还有某些病原体。一部分病原体可较长期地生活于水环境中,借助人与水的密切关系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通过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3类:①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有沙门氏菌引起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和副霍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②由病毒引起的,主要有病毒性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主要在肠道繁殖,随粪便排出污染水体。目前用口服减毒活疫苗作预防,效果非常好);③由寄生虫引起的,主要有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有80%以上的居民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因饮水不卫生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每年高达6亿人次,导致每天死亡人数以万计,儿童中约50%的死因与饮水有关。饮用水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理好饮用水。
微生物病原体同样污染土壤而危害人体,主要方式也有3类:①“人—土壤—人”方式,即人体排出的病原体直接经由施肥和污水灌溉等污染土壤,人直接接触土壤或生吃该土壤上种植的瓜果蔬菜而感染。除了与水体微生物污染同样引起的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外,主要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就是其中之一。蛔虫病遍及全世界,在我国有报道认为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显著高于城市。钩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也十分广泛,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②有病动物排出的病原体污染土壤,人与污染土壤直接接触而感染得病,这就是“动物—土壤—人”方式。这种方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炭疽原是食草动物的传染病,但炭疽杆菌可从损伤的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释放毒素。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或特异的黑痴,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败血症。③自然土壤中存在的致病菌,人接触污染土壤而得病,即“土壤—人”方式。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侵入后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主要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强直性与阵发性痉挛。破伤风杆菌广泛地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随粪便排出,在外界环境下形成芽孢,可存活多年。由于其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一般土壤中都存在,故认为是自然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
对施加于土壤的人畜粪便及污泥等先经过无害化的灭菌处理,是防止土壤生物污染的有效方法。
微生物同样会污染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品、食油食盐糖等调味品和糕点茶叶及乳类、酒类和冷饮等。食物的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致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和引起寄生虫病3类。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受到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鱼、肉、奶及其制品,当然其余的被污染食品也可引起中毒。食品被致病性细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致病细菌大量繁殖,食物在食用前又不经加热或加热不彻底,食用后使人中毒。能引起人体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很多。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它是一种嗜冷菌,在低温情况(0℃)下仍能繁殖,主要通过污染的肉类和奶类引起食物中毒,婴幼儿感染率较高。常见症状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所以,冰箱内的食品不宜储存过久。此外还有肉毒梭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属及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毒梭菌存在于土壤、尘土及动物粪便中,在缺氧情况下可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可引起肌肉麻痹、损伤颅神经,并伴有走路不稳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我国发生的肉毒中毒多由植物性食物引起,如家庭自制的豆豉、豆酱等。肉毒毒素对热不稳定,只要加热到100℃约10~20分钟即可完全破坏。蜡样芽胞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室温下即可繁殖,引起米饭、熟食变质变馊。副溶血弧菌则是一种嗜盐菌,它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和洗肉水样血小便。
某些真菌在粮食和饲料中寄生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或毒素,这些毒素抗热能力较强,不因通常的加热而被破坏,一旦人、畜食入被它污染了的粮食或饲料时,就可能发生中毒现象。目前已发现的真菌毒素多达300种以上,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有黄曲酶毒素、赤霉病麦毒素。
黄曲酶毒素是黄曲霉、寄生霉等菌株的代谢产物。已明确结构的有十多种,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对实验动物毒性比氰化钾还高,亦可使人发生急性中毒。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可诱发肝癌,但对人类肝癌的关系尚难以得到直接的证据。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国家都对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容许含量制定了卫生标准,一般规定在5~20微克/千克范围间。
麦类赤霉病是粮食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农民很早就发现赤霉病麦,因其食后可引起昏迷而称其为“昏迷麦”,引起此病的霉菌是禾谷镰刀菌。人误食赤霉病麦后,轻者头昏腹胀,重者有较重的消化道症状及头痛、颜面潮红等。
食物受到寄生虫的污染可引起各种寄生虫病,最常见的有蛔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阿米巴病、肝吸虫病等。值得一提的是绦虫病,绦虫病包括牛肉绦虫病、猪肉绦虫病等,系不同种的绦虫所致。猪肉绦虫中间宿主主要是猪,其次为狗、猫、羊等,终宿主是人。含有虫卵的绦虫孕节随粪便被猪吞食后,孵化出钩蚴钻入猪身体各部长成囊尾蚴,以肌肉中为多,肉眼即可见的细小颗粒,俗称“米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而被感染。囊尾蚴在人肠中发育为成虫,可长达2~4米,引起肠黏膜损伤症状。
B.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种类虽多,但作用于人体健康有其共同特征:(1)作用对象广泛。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大,涉及地区、人口多。(2)低剂量长期性。环境污染中污染物浓度均较低,而接触者持续24小时生活于污染环境中而不仅仅是8小时工作时间。(3)作用多样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种类很复杂,它们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因此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危害有局部和全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远期危害和近期效应等各种影响。(4)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环境污染中不是单一因素存在,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5)研究目标的长远性。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健康,延长寿命,而不只是研究有毒或无毒、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也不能只研究眼前存在的环境污染,还要考虑它的远期危害。
C. 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水是人体每天必须的而且是摄入量最大的营养素(没有之一),所以水的质量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水体污染也分为很多种类,大体来说分为化学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生态性污染,每一种污染对人体健康都有不同的影响,但不管哪一种污染,最终的结果都会使人得病,而且因为水污染造成的疾病一般都非常的麻烦,甚至危害到生命,如癌症,重金属中毒等。
D.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许多国家开始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研究污染物质对人致突变、致畸变、致癌的作用与机理,普遍开展了化学物质的毒理试验,进行污染物的筛选工作。经试验已证实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1000多种,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10多种。研究表明,这些物质作用于体细胞,引起体细胞的突变,在有机体未能抗御的情况下,则发生肿瘤或白血病。
许多国家大力研究无公害和少公害的工艺技术,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日本的环境科研费用大部分用于研究防治工业公害的新技术,如无公害炼铜、无公害电镀、低噪音的压力机、防治飞机公害等,以及各种封闭工艺流程的研究,试制电动汽车和减少尾气排放的无公害汽车等。有的造纸厂碱回收率已达到98.5%,每吨纸只耗水70吨左右。加拿大研究成功用漂白废水制浆,不外排废水。日本烧碱厂每吨烧碱耗汞量大幅度下降,现已推广应用离子交换膜制碱,彻底消除了汞污染。美国重点研究工业闭路循环技术,发展精密的分离技术,回收利用废水中的有用物质和水。美国有将近一半的炼油厂部分采用气冷代替水冷,减少废水排放。美国乔立爱特炼油厂每炼1吨油仅耗水0.5吨。在消除大气污染方面,美国于1970年成功地研究出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装置。汽车采用催化转换器后,排气污染减少80%。
从公害防治技术来看,国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60年代初期,一般采取污水净化处理和高烟囱排放的办法,这些措施虽可消除部分污染,但投资大,经常运转费用多。第二阶段即70年代初期,发展闭路循环,减少废气的排放。第三阶段开始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尽量把资源利用起来,不排废物;把许多有原材料供应联系的工厂集中在一起,相互协作,相互依存。有的国家把资源循环利用,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制造,甚至最终弃置、再利用或再循环,作为全面估价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环境监测预报技术,普遍采用自动分析仪器,建立自动化监测站,利用电子计算机收集、整理和储存监测数据,并且逐步实行污染预报。新加坡城市美化、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美国纽约建立了监测水质和大气的自动电子监测系统,包括12个水质监测站、11个大气监测站、一个情报中心和一个计算中心,采用B3500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有自动化的大气监测点。
环境分析测试技术正向着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化、监测技术自动化、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发展。各种近代先进技术,如激光雷达、红外照相等已成功地应用于环境监测。美国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观测卫星“ER-TS-A”装备有监测海洋污染的仪器,包括多谱摄影机、电视摄影机、多谱扫描器、微波扫描器和多谱辐射计等。美国最近还利用激光射线技术作为环境污染的遥测工具,在飞机上装置激光射线区域剖析器,可以精确地测定采矿区环境污染的程度、河流无定点污染、河流热污染、海洋油污染等。瑞典应用激光射线来监测烟囱排放的烟尘。日本研究用电磁场监视海洋污染技术。
E.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当今世界上已有化学物质达500万种之多,而且每年还有数以千计的新化学物质合成。据估计,进入人类环境的约有96000种。全球每年有多达上千万吨的石油、数亿吨的垃圾、600×104t的磷、200×104t的铅以及数万吨的As2O3等致癌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中。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副产品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排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从而对土壤、河流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支持成立的21世纪世界饮用水委员会经研究指出,全球一半以上的主要河流正面临干燥与污染的威胁,1999年全球因污染造成的“环境难民”多达2500万人,首次超过因战争而造成的难民人数。
目前,全球有近50个国家严重缺水,20亿人饮水困难。在发展中国家因缺乏安全和足够的饮用水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平均每天发生与水有关的疾病65万起,每天要夺走2.5万人的生命。联合国人口与居住环境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发展中国家175个城市的居民得不到充分的供水,“污染问题是最终引发日益严重的城市供水危机的第一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水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108t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库,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家环保局公布的一份报告(1999)指出,全国32个重点城市的71个水源地,有30个达不到二类饮用水标准,占总数的42%。每年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1.5×108t的粪便污水被排放到各类天然水体,其中95%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全国90%以上城市的地表水水域污染严重,约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近3亿城市居民在饮用不洁的水。
由于水质污染,长江水生物处境岌岌可危。据不完全统计,全流域共有污染源4万多个,日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达1069×104t,占干流接纳污水量的75%,使长江沿岸污染带总长达500多千米。2000年2月25日起,长江支流汉江水体开始发生变化,藻类急剧繁殖,截至3月2日,藻类含量已由过去平均每升300万个骤增至每升4400万个,创历史最高纪录,出现我国内河流域极为罕见的“水华”现象。污染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鱼类饵料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破坏了鱼类的食物链,直接影响鱼类生长。
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致使人类疾病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以传染病为主的疾病现已被心脑血管病、公害病、职业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代替。环境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1.环境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污染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三类:
1)一是化学污染,它是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影响最广,常见的有各种害气体、有毒重金属及各种农药、石油化工污染物等。
2)生物性污染,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等。
3)物理性污染,常指噪声、电磁辐射等。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是指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发生的迁移转化过程。这种迁移、转化、循环和富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非生物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迁移;在生物体中,具有蓄积性的化学污染物很容易在生物体中富集,使污染物逐级浓缩,生物死亡后,经过腐败分解,这些污染物最终又回到环境中去。污染物在环境中转化,既有降解过程,又有合成过程;既有有机物的无机化,又有无机物的有机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十分复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物理性迁移转化(稀释作用、沉淀作用)、化学性迁移转化(中和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光化学反应)和生物性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生物积累、浓缩、放大作用)。
(2)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迁移转化
环境污染物(毒物)作用于人体后,是否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首先取决于污染物的浓度大小和污染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一方面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中毒或产生潜在性危害;另一方面,人体通过各种防御机制与代谢活动使污染物降解并排出体外。因此,了解环境污染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对研究污染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污染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迁移、分布转化和代谢等。
环境污染物通过人体细胞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血液是污染物在人体内得以迁移的主要介质。污染物与血液中何种成分结合将影响其在血液中的迁移速度。
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污染物的毒性溶解性、存在状态、代谢特点以及器官的特殊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如经肺部吸入的汞蒸气,随血液流向脑组织的侵入率比较大,这一特点是汞蒸气主要造成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溶性的铍盐吸入后主要沉积于骨骼内,而不溶性铍盐则主要存留在肺内。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转变成其他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污染物的极性增强,成为水溶性更强的化合物。代谢产物或污染物易于排出体外,其毒性也相对减弱或消失,但有少数污染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更强。
排泄是污染物以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人体物质代谢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排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肾脏进入尿液或经过肝脏的胆汁进入粪便。此外,人体的呼吸、汗液、乳液、唾液、泪液、毛发脱落也都是排泄途径。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其排出的污染物数量超过其他各种途径排出量的总和。
2.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大、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物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或轻或重的影响。化学污染物按其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根据化学组成,又可将其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低浓度长期效应、多因素联合作用和远期潜在性的影响。
环境的任何污染,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持续时间和人体的耐受限度。有的环境污染在很短时间便可造成严重的急性危害,有的则需经过很长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的慢性危害,甚至可通过遗传而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根据人体中毒程度和病症显示的时间,可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急性影响、慢性影响和远期影响三种类型。
急性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中毒事件。如1983年4月,中国湖北省江陵县农药厂排放含砷废水,严重污染附近的饮用水源,致使1046名工人和农民患急性砷中毒,中毒者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眼睑浮肿,许多人还出现咳血、吐血和便血等症状。此种影响往往后果严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震惊世界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及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均造成数千人死亡。
当污染物浓度较低,并长期作用于人体时,可使人产生慢性中毒。由于慢性中毒潜伏期长,病情进展不明显,很容易被人忽视,而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产生不可挽救的后果。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远期影响只是慢性影响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危害结果的显露时间可能更长,大多数远期影响具有致癌、致畸胎的作用,故危害很大。
3.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从环境地球化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无非是一些人为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叠加在自然地球化学背景值之上而已。因此,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大多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运用环境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各层圈之间的迁移、转化、分布和富集规律,从理论上阐明环境污染的机制及其效应,研究对策,指导环境综合治理,是地学工作者的又一项历史重任。
为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必须开展以下工作:
1)以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填图为手段,通过区域环境背景调查,污染物性质、污染源及污染范围的调查,从地球化学角度评价环境质量。
2)从环境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人为污染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3)通过污染物的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利用污染物的地球化学特性来确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方案。
4)核废料污染及处置的地球化学研究。
5)拟建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调查与环境质量参数的确定,为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治理环境污染,要做到标本兼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首先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地质矿产开发,应根据矿物元素的共生组合规律,预测预报开发可能引起的污染类型和性质,提出预防措施;对已经造成污染的矿山,应加强监测工作,尽快查明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尽快确立整治方案并开展污染治理工作。
F.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食品污染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为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引起机体急慢性中毒、对机体的远期危害,如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具体的危害依食品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
1?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与人体健康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等引起的。肉、鱼、蛋和奶等动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导致食用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致病菌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过空气、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经煮熟或未经必要的加热处理,会引起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还可引起炭疽、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传染病;其他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肝大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有些细菌还含有可分解各种有机物的酶类,并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食品被这些细菌污染后,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状恶化,营养价值降低,甚至腐败变质。
如果食品被寄生虫或寄生虫卵污染,人食用后则可引起相应的寄生虫病,如绦虫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蛔虫病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过病人或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后再使家畜、鱼类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受真菌污染的农作物、空气、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部分真菌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即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很强的毒性。一次大量摄入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会造成食物中毒;长期、小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也会引起慢性病或癌症。如黄曲霉毒素不仅具有很强的肝脏毒性,导致急慢性肝中毒,甚至导致死亡,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可引起肝癌、胃癌、肾癌、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活性物质。黄曲霉菌是真菌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空气和土壤中,在有氧、温度较高和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易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麦、棉籽和大豆等农产品上生长发霉。黄曲霉素对食品原料和成品的污染很普遍,我国南方地区、印度、美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粮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率均较高。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对肝脏造成损害,造成肝细胞变性,脂肪浸润、胆管增生等。黄曲霉毒素不仅引起家禽、鱼类、家畜和其他动物的肝癌等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类肝癌发病率也较高。国际癌症研究所将黄曲霉毒素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
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严重者在2—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
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因食用霉变的谷物引起某些疾病,导致孕妇流产、畸胎的记载。霉变的饲料可使家畜的生长减缓,出现畸胎或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家农场10万只火鸡食用霉变的花生粉后,相继在几个月内死亡,研究人员发现有些真菌毒素不仅具有很强的毒性,而且也是重要的致癌物质。
粮食和各种食品的贮存条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种仓储害虫。例如粮食中的甲虫类、蛾类和螨类;鱼、肉、酱或咸菜中的蝇蛆以及咸鱼中的干酪蝇幼虫等。枣、栗、饼干和点心等含糖较多的食品特别容易受到侵害。昆虫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坏,食用了这些受昆虫污染的食品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食品中化肥污染与人体健康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近几年大量长期地乱施化肥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进而给食品带来了污染。在蔬菜种植中,施用过量的氮肥,再加上蔬菜是富集硝酸盐的植物性食物,从而对叶菜类蔬菜含硝酸盐影响最大。人类摄入硝酸盐约有80%—90%来自蔬菜,虽然蔬菜中的硝酸盐对人体无害,但它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导致癌症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3年就规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36毫克/千克(体重),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13毫克/千克(体重)。从一次测定结果来看,有些蔬菜(叶菜类)硝酸盐含量已经超标,大多数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尚未超标,但腌制的芥菜已明显超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存在着一种潜在威胁,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被硝酸盐污染的蔬菜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硝酸盐含量高可能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二是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前体,可诱发消化系统癌变。
3?食品中的农药污染与人体健康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使用长达30余年。虽然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类农药,但它们的残留问题仍不容忽视。如DDT、六六六的残留期长达50年。有机氯类农药挥发性不高,脂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在动植物富含脂肪的组织及谷类外壳富含脂质的部分中蓄积。
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农药的食物后,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此外,农药还具有环境激素的作用,对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也会造成一定损害。
在肝病高发的某县,肿瘤病人体内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残留量都高于健康人的水平。国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现在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在10—20年内也不会改变。
我国自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以来,有机磷类农药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类农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叶等用量较大。据某市调查,在蔬菜上使用较多的是乐果、DDV、甲胺磷、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这些农药后都难于做到安全间隔以后进入市场。
经常摄入微量有机磷农药可引起精神异常、慢性神经炎,对视觉机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响,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
4?食品中重金属和非金属的污染与人体健康有害金属与非金属对食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不经处理随便排放,使水和土壤污染,再造成种植、养殖的粮食动物污染,这是食品有害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经处理随便排放的“三废”中含有大量的汞、镉、砷、铅、镍、锑、锡、钴、铬、氟和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严重污染。通过灌溉、养殖和栽培,有害污染物经动、植物的吸收、富集,进入食物链,使鱼虾等水产品和粮食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等受到严重污染。
汞的污染:据调查,江苏省主要水系中鱼体内汞的检出率达100%。鱼体内的汞有95%以上是毒性很强的甲基汞,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但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而且遗传,易发生畸胎。
在日本水俣地区就有6%的“水俣病”是先天的,这些小孩表现为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畸形,有的瘫痪而死。经过“三废”中废水灌溉后的粮食、蔬菜、瓜果中的汞检出率也很高,有些含量已超过了国家标准。
镉的污染:镉在一般环境中相当低,但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后,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由于含镉工业废水排入水体,水生生物能从水中浓集镉。其体内浓度可比水体含镉量高4500倍左右。食物是摄入镉的主要来源,人体每天所摄入的镉,仅有很小一部分排泄出来。随食物进入体内的镉经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镉大部分进入肾脏和肝脏,并在体内蓄积,引起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临床上出现高钙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最后导致负钙平衡,引起骨质疏松症。
5?食品中有机、无机物的污染与人体健康食品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种类复杂,污染途径也多种多样。它们的主要来源有:工业“三废”的排放等环境污染物导致食品生产过程污染;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
多环芳烃类是一类数量多、种类复杂、分布广,与人的关系密切及对人的健康威胁较大的化学致癌物质。多环芳烃主要由各种有机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及香烟燃烧不完全而来。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食品的一种主要的致癌性污染物。在新鲜肉、烟熏制肉、煎炸烘烤食品、各类蔬菜、水果类、粮食类、海产类、植物油及酒类中都能检出苯并芘,特别是油炸、烧烤、烟熏食品中致癌物质会大大增加。多环芳烃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可能是致癌。
流行病专家为了预测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对人体致癌的危险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区胃癌明显高发,调查认为与该地区居民经常吃家庭自制含苯并芘比较高的熏肉有关;前苏联曾报道拉脱维亚一个沿海地区胃癌明显高发,据认为是吃熏鱼较多而致。
亚硝胺也是公认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对动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发生作用,但以肝脏和食管最为敏感,由于生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二级胺和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并可在动物和人体内生成,因此亚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质,亚硝胺与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都与加工方法有关,如生鲤鱼的亚硝胺为4微克/千克,经熏制后增至9微克/千克;如经硝酸盐发色后再烟熏处理,可增至14—26微克/千克。
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装、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氯乙烯是塑料制品的单体,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剂(苯二甲酸二辛酯)、稳定剂都有一定毒性,当接触水、油、酒精、酸、碱时可能溶解迁移到食品中去。如果用了含氯乙烯的塑料制品做食品包装,则可导致食品的污染;如使用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饲养鱼时,可导致鱼死亡。据试验,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细胞增加、贫血、血尿、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细胞死亡等。
又如仿瓷餐具,也叫密胺餐具,是一种在餐馆、家庭广泛使用的新型餐具。据中新网2009年4月12日报道,最近,北京、河北两地在对仿瓷餐具的检测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甲醛超标等质量问题。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竟然在用禁用原料尿素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尿素甲醛树脂遇高温易分解出甲醛,而甲醛是公认的致癌物质,用这样的餐具盛装食品,必然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G. 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有几点
空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各种大气污染物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二、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三、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
四、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1.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在离地面10—55千米的平流层里,大气中的臭氧相对集中,形成了臭氧层。大气中有了臭氧层,起着净化大气和杀菌作用,可以把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都过滤掉,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而且使许多农作物增产。臭氧过浓会使人体中毒,而臭氧含量减少,紫外线就长驱直入,使人体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减产。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好象天空坍塌了一个空洞,叫做“臭氧洞”。紫外线就通过“臭氧洞”进入大气,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臭氧洞”的出现,同广泛使用氟里昂(电冰箱、空调等的制冷材料)。现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决定,自2000年起,停止生产氟里昂。
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危害:
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 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小孩呼吸道鼻、 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且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更易受到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人长时间处于雾天中,可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 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9]
H. 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生专理机能障碍属、消化系统紊乱、神经系统异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残。
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8)污染健康扩展阅读:
污染源主要有:
1、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2、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3、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4、矿山废水、废渣。
5、机器噪音,电磁辐射,二氧化碳污染等。
I. 环境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空气中如氟污染严重,还会引起骨质增生,长骨刺,骨质变脆易折或驼背。
大气污染还会造成空气中的正负离子失去平衡,使人的健康受到危害。实验证明,将动物置于排掉负离子的空气中,2~8天中即死亡。因为负离子对于动物呼吸起重要作用,氧只有靠负离子才能存在于血液中。
目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癌症,大多与空气污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当煤燃烧时,由于高温裂解,会产生一种强致癌物质3.4苯并芘。每燃烧1千克煤便可产生6~14微克3.4苯并芘,当人吸入0.4微克时,就足以使人致癌,这已为医学界所确认。浓缩了的烟雾可致癌;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如含有微量的砷、铬、镍、铍、氧化氮和氮氢化合物等,除直接引起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外,还会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20多年来,我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1.45倍,癌症死亡人数在死因中已从原来的第九位上升到第二位。
据日本首相府发表的文件说,每3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健康是由于工业废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而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损害。
J. 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污染的大气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在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的长期作用下,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肺气肿等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也是空气污染。癌症,尤其是肺癌的多发,更与空气污染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空气污染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生。大气污染对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的危害也十分严重。一般植物对二氧化硫的抵抗力都比较弱,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就能影响植物的生长机能,发生落叶或死亡现象。在一些有色金属冶炼厂或硫酸厂的周围,由于长期受二氧化硫气体的危害,树木大都枯死。工厂排出的含氟废气除了污染农田、水源外,对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