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依法纳税教案

依法纳税教案

发布时间: 2020-11-23 02:45:35

⑴ 高中政治课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哪些

英盛观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先将导入新课方法总结如下:

1.热点导入法

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漫画导入法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身临其境。

3.音乐导入法

美好的生活需要音乐,思想政治课也需要音乐。如果,把政治课与音乐结合起来,用音乐导课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一国两制”时,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东方之珠>》,在由学生的问答中引出正文。

4.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具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节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下海南省东方市戚火贵的公仆形象和论为阶下囚的照片,通过给学生讲述他前后的变化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引出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

5.寓言故事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就可以讲述“画家画牛”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将学的内容。

6.多媒体导入法

巴浦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起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可以现用多媒体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生活中。

7.活动导入法

通过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初中生,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才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爱学。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动。在讲“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时就可以编演小品,分组进行,让学生来体会,加深理解。

8.模仿电视节目导入法

许多电视节目喜闻乐见,深受大家欢迎,用同学们熟悉的电视节目导课,能烘托学习气氛,对相对沉闷的政治课来说至关重要。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引入教学中。如在讲“依法纳税”时就可以采用“猜猜看”的活动环节----猜猜260公里的高速公路的造价是多少来导课。在学生报价后,在“高了”、“低了”的评价中,再加上最后一句“价值10亿4000万的杭金衢高速公路不能给你”就是“幸运52”节目的翻版。

9.学生自主导入法

在上节课结束后,将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自己归纳成几个问题,在上课前,再让学生自己论述解答,然后有老师纠正其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还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10.提问导入法

在讲新课前,有针对地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因为,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提问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把人为用章节分割的知识再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科学。

⑵ 《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一、概述基本权利是权利宪法化的一种结果,构成了权利的宪法地位。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种行为。根据权利所表现的内容与内部结构体系,权利分为普通权利和基本权利。普通权利是普通法中规定的权利,是权力主体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的权利,反映了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而基本权利是宪法规定的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反映了权利主体的宪法地位。

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范所确定的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体系,所谓基本权利就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体现权利的根本性、基础性与决定性,在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关系,形成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利益分配和权利制约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的基础。基本权利的主体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法人。基本权利直接适用于社会生活是当今宪法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具体的基本权利直接约束国家机关,具有直接的效力,抽象的基本权需要通过具体的立法变为现实的具体的基本权利,具有间接的效力。

从基本权利的内容看,我国采取列举式的方式设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具体范围包括:1、平等权。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结社、示威自由。4、人身自由。5、宗教信仰自由。6、文化教育权利。7社会经济权利。8、监督权与请求权。9、特定主体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范围基本上反映了世界权利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体现了公民在宪政体制中获得最根本的权利地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主体的某一部分基本权利作限制是必要的。但限制基本权利须有以下条件:1、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该法律具有合宪性。3、有明确的公益目的。4、对特定的权利不得限制。5、不能侵害自由和权利的本质。

二、公民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和原则。确立了国家机关活动的界限和基本出发点,也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或手段。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法治国家的宪法原则。内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差别待遇。

(二)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一方面表现为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组织与管理即政治权利,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范围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权是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被选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没有利益就没有选举,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选举权是具体的权利,能带来一定的利益,具体包括选择权、投票权、表决权、监督权、罢免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宣传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宪法中主要指政治言论自由,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包括思想表达与传达自由、言论机关的自由以及了解权和反论权。在政治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具有政治监督作用。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见解和看法。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具有政治监督和信息传播功能。

3)结社自由: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进行,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公民表现意愿的强烈形式和手段。此三项自由相互联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与政府进行沟通和表达意愿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防止缺少此种渠道后逼上梁山实施暴力。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内容上包括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这种或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教派或那教派的自由,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又称身体自由,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以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权利体系,是公民参加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内容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权,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信及其它通讯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体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属私生活秘密与表现行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隐匿、毁弃,公民通信、通话的内容他人不得私阅或窃听。

(五)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物质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是一种复合权利,出现了如消费者权利、环境权、社会保障权等新的权利类型。我国宪法规定了以下内容:1、公民财产权:指公民个人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范围包括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其他合法财产,投资权、经营权、继承权也在其列。

2、劳动权: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具有双重性,也是一种义务。包括劳动就业权、取得报酬权。

3、休息权:指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权利。是劳动力延续的条件,也是劳动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权利。一周五日工作8小时,享受公休假、法定休假、年休假、探亲假等。

4、社会保障权:指因社会危险处于保护状态的个人,为了维持人的有尊严的生活而向国家要求给付的请求权。是宪政国家必须履行的义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作为一种权利体系,包括生育保障权、疾病保障权、残疾保障权、死亡保障权与退休保障权等具体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

是一种综合的权利体系,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方面体现为受教育权,文化方面体现为科学研究自由、文艺创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自由。

1、受教育权: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训练的权利。是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按照能力受教育,享受教育机会平等。

2、科学研究自由:公民有自由地对科学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的权利,不允许非法干涉;公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家有义务提供必要条件;国家应奖励和鼓励科研人员,保护科研成果。

3、文艺创作自由:公民有权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并发表成果。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存在,国家权力不得非法干涉文艺创作,做出限制时应注意合理界限。

4、其他文化活动自由:指观赏、欣赏、享用文化作品和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七)监督权与请求权

1、监督权: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具体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等。

2、请求权:公民依照宪法规定,要求国家作一定行为的权利。是基本权利实现的手段性权利,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体的现实的权利。包括国家赔偿请求权、国家补偿请求权、裁判请求权,广义上还包括监督权。

(八)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1、妇女权利的保护: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培养妇女干部。92年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其家庭生活平等权、同工同酬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劳动保护权、生育权作特殊保护。

2、儿童权利的保护:通过《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对儿童的抚养、受教育、社会安全、人格、收养、残疾儿童成长作特定保护。

3、老年人权利的保护:通过《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老年人的退休、赡养、生活保障作特定保护。

4、残疾人权利保护:通过《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对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权、劳动就业权、受教育权、政治权利、人格权利做出特定保护。

5、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保护:对华侨的保护适用国内法和外交保护两种方式,对归侨、侨眷的保护通过《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

三、公民的基本义务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依据法律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我国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规定了我估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⑶ 求《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牛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仅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而且还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2.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问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适应依法治国所必需的法律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法律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一)宪法 。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宪法的特征,了解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努力做到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人权的涵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2.识记:我国宪法关于治国方略的规定;我国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3.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国家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
运用
1.举例说明: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
2.分析判断:根据实例分析判断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宪政原则。
教学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与基本国策
(2)规定和保障墓本人权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
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3)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二)行政法
教学日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行政机关的构成及行政机关管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明确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掌握行政处罚的有关知识,提高遵守行政法规、依法监督行政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行政主体的范围,行政机关管理国家的墓本方式;行政许可的涵义;行政处罚的基本程序;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
2.识记: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行政违法的特征。
3.理解: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
运用
1.举例说明:通过实例区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2.分析判断:根据实例分析判断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
教学内容
1.行政机关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机关
(1)行政与行政法
(2)我国的行政机关体系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3)行政法律关系及其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行政管理关系和行政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2.行政机关管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1)通过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和调整社会事务
抽象行政行为的插义。
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
(2)通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维护行政管理秩序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3)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行政许可的涵义和种类。
行政处罚的种类、设定权、处罚程序。
3.制裁行政违法,维护社会秩序
(1)行政地违法及其特征
行政违法的涵义。
行政违法的特征。
(2).行政违法的制裁
行政违法制裁的涵义。
行政法律责任。
(三1民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主要民事权利;自觉依法进行民事活动,提高保护自身民事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识
1.了解:民法调整的对象;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2.识记: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合同的订立程序;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
3.理解:我国民法的摹本原则;民事行为能力分类的意义;合同担保的形式和作用.
运用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违反平等原则的现象;结合生活实际,指出侵犯公民、法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主要有哪些,怎样运用民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合同担保的运用。
2.分析判断:根据实例,区分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
3.实践体验: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模拟合同签订;收集有关资料,结合个人学习体会,说明公民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如何寻求民事司法救济。
教学内容
1.民法的墓本原则
(1)民法的涵义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2.民事主体
(1)自然人
自然人的涵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
(2)法人
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的分类。
法定代表人。
3.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
物权及其种类。
债权及其种类;合同的订立、履行、担保。
知识产权及其种类。
人身权及其种类。
(2)取得民事权利的途径
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4.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种类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
(2)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和方式
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3)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四)经济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明确企业设立的条件、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依法从事经济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企业的分类;产品质量的监督方式;税收的种类;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程序;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2.识记:企业设立的条件;构成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
3.理解: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扒法律责任;依法纳税的重要意义;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违反劳动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运用
1.举例说明:企业与其他法人的主要区别;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发生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主要有哪些。
2.分析判断:结合有关资料或者个人生活经历,分析产品质量对人们生产、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列举事例,说明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实行特殊劳动保护的重要意义。
3.实践体验:根据个人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模拟一份个人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
教学内容
1.规范市场主体 依法设立企业
(1)企业设立的条件
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设立企业的必备条件。
设立企业的禁止条件。
(2)企业的法律责任
企业法律责任的主体。
企业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2.加强质量监督 保证产品质量
(1)产品质量法概说
产品质量法的制定。
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原则。
(2)产品质量的监督
监督主体。
监督形式。
(3)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4)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构成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条件。
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范围。
3.加强税务管理 自觉依法纳税
(1)税收与税法
税收的种类。、税收法律关系。
(2)税收征收法
流转税法。
所得税法。
(3)税收征收管理法
税务管理。
税款征收。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
4.履行劳动合同 强化社会保障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制定。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3)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内容。
(4)劳动争议的解决
协商解决;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5)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立法。
(五)刑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理解刑罚在打击犯罪中的作用;认识几种常见犯罪的危害发生性,提高同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分类;累犯、自首和立功的构成条件;常见的几种犯罪。
2.识记: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刑事责任年龄。
3.理解:犯罪的构成要件;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刑事责任能力。
运用
1.举例说明:联系具体犯罪案例,指出犯罪嫌疑人所触犯的罪名。
2.实践体验:收集案例,体会打击经济犯罪的意义。
教学内容
1.犯罪
(1)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及其特征。
犯罪的构成要件。
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2)犯罪的分类
根据犯罪客体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犯罪主观方面不同进行分类。
2.刑罚
(1)刑罚的种类
主刑和附加刑。
(2)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3)累犯、自首、立功
3.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1)打击与职务有关的犯罪
(2)打击与生产经营有关的犯罪
(六)专业法规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专业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七)诉讼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诉讼途径的种类及其各自的管辖范围,知道非诉讼途径的特征及法律服务机构的种类;掌握几种主要非诉讼途径的运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诉讼的种类;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沂讼的受案范围。
2.识记:非诉讼途径的种类;法律服务的机构。
运用
1.举例说明: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纠纷,选择恰当的解决途径。
2.分析判断:结合诉讼案例材料,分析判断应适用的诉讼程序及确定应管辖的具体机关。
3.实践体验: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旁听审判、实地参观等活动,体验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教学内容
1.诉讼途径
(1)诉讼的种类
(2)受案范围和管辖
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3)审判程序和举证责任
2.非诉讼途径,
(1)非诉讼途径概说
非诉讼途径的涵义。
非诉讼途径的特征。
(2)非诉讼途径的种类
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
3.法律帮助
(1)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的涵义。
法律服务的机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
(2)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条件、法律援助的机构、法律援助的程序。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释问题,确保理论观点的正确性。
(2)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制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当努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宪法和一些主要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让学生在学法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自觉遵纪守法。
(3)学科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法律基础知识足由多门法学分支组成的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完整性、系统性,而应强调和体现它作为德育课的综合性。要从德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把学科性和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公民日常活动的联系非常紧密。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应注意教育和指导学生用法,做到学以致用。
要多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旁听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维权、依法问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思想状况的差异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采用以例说法的方法,有条件的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
3.活动建议
配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举办各种法制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及总结等形式考核成绩。
4.教学用具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及教学参考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校园网等进行辅助教学。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
│序 号│ 课 程 内 容│学 时│
├———┼—————————┼———┤
│ │法律基础知识课介绍│ 2 │
├———┼—————————┼———┤
│ (一)│宪法 │ 2 │
├———┼—————————┼———┤
│ (二)│行政法 │ 3 │
├———┼—————————┼———┤
│ (三)│民法 │ 6 │
├———┼—————————┼———┤
│ (四)│经济法5 │ │
├———┼—————————┼———┤
│ (五)│刑法 │ 5 │
├———┼—————————┼———┤
│ (六)│专业法 │ 3 │
├———┼—————————┼———┤
│ (七)│诉讼法 │ 6 │
├———┴—————————┼———┤
│ 复习考试 │ 2 │
├—————————————┼———┤
│ 机动 │ 2 │
├—————————————┼———┤
│ 合 计 │ 36│
└—————————————┴———┘
法律基础知识一般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36课时,其叫J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五、教材编写和选用
1.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
法律基础知识课教材,由教育部统—组织编写,在部分职业学校试用后由教育部组织审定。
各中等职业学校应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教材
2.教材的范围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料。
3.课本的规格
课本作为实施教学大纲的基本工具,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该图文并茂,既有正文也有辅文、事例,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提供新颖活泼的版式设计,文中穿插思考题、判断题,力求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1.评价目的
学习评价是通过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以考查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途径
评价应采用书画测评考试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具体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文书撰写和实践活动考查等。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认知水平评价分为“了解”、“识记”和“理解”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知识和原理;“识记”指对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
运用能力分为“举列说明”、“分析判断”和“实践体验”三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出事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

⑷ 求高一政治课教材分析,不管哪一课的都可以~~

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gaozhong/zheng/jcfx/34Z309070301.html

这个可以不,网络一下第一个= =

高一政治第五课教材分析
一、地位分析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财政和税收等问题。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税收等基本知识。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首先,从社会产品分配的理论来看,它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状况决定。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比例,以及财政、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成员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自觉纳税,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所以,本课涉及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结构分析

本课介绍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包括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基本知识,由两节组成。

第一节“国民收人的分配与财政”。本节分为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三框。

第一框介绍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在这里,重点分析了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框集中分析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支出)。

第三框分析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节分析了财政及其作用之后,转入第二节,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本节分为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三框。

第一框首先阐明了税收的基本含义。然后,重点分析税收的基本特征,以及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

第二框分析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我国税收的作用。

第三框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介绍几个主要税种及其纳税人,强调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3)税收的基本含义。

(4)税收的基本特征。

(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并且会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用于积累的多了,用于消费的必然相应减少;反之亦然。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在处理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少积累,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将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而都是有害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应当使学生懂得,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绝不能抓住一点而不顾其他,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工作失误。

3、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人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出现一定的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节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不可能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4、在课文的练习中,要求按确定的主题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具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存在形式。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虽然直接表现为价值的分配,但积累基金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基金形成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必须考虑价值与实物内在的一致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状况,凭主观愿望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就可能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紧缺或积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照章纳税是守法的表现,人人都应当做守法公民;公民纳税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做贡献;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光荣的,在我国,目前由于税收征管制度技术手段尚不健全,偷税等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甚至由此而成为“大款”。但是,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比,上述行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并非是什么可耻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纳税人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四、重难点分析及处理

教学重点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高消费。这种观念和行为是有害的。懂得了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多占用一点时间,从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到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都要认真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这一段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统一性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例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副食品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再如,1997-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再加上居民收入增势趋缓,导致消费增长缓慢,许多商品销售不畅,严重制约了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增加。可见,积累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除了统一性的一面,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间又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对下游沿江居民的好处是明显的,而对上游居民的直接影响是利益受损;工程的建设周期很长,在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并且国民收入是个既定的量,那么二者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因为积累与消费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如何实现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在这里;前提是国民收人有所增加,这时,积累和消费二者不可偏废。进一步讲,积累和消费的增长各应达到什么程度?教材中提出了积累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消费的最高限和最低限。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积累和消费之间很难确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固定比例。所以,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也就是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突破这两个界限。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教材中先说明,在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称积累基金,消费部分称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具体而言,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用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会带来什么问题,教材中都已列举清楚,容易理解。教学中可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现象曾多次出现。

最后,国民收人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强调国家、企业都要有积累,但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在这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

此外,应结合教材中设置的“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集中的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中央财政同中央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财政赤字过大,教科文卫经费不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几千万人尚未脱贫,等等。因此,必须改变上述两个比例过低的状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人民群众加深对财政的作用的理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出重点,在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概念之后,应对财政几个方面的作用逐条深人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教材主要强调,财政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列举了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对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改变成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教材中插图就是南昆铁路的一段。为这条铁路的建设国家投资一百八十多亿元,这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教材主要分析了两点。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比较简单明了。二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例如,通过财政支出,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物价稳定;通过财政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状态。教材中的插图说明,由于国家财政的投资,公路质量大大提高,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这里主要应当讲清,上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财政的支持。但在目前,学生感触较深刻的是我国教育落后,有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社的大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这里的插图说明,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山区的中学有了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所以,这里讲了两点:一是财政支持经济建设,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二是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用,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人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其扩大,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限制了过高收入;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五,巩固国家政权。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安、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这里的插图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军队的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要由财政来支持。

此外,可结合插图讲授,并让学生列举实例。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

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占到财政收入的95%以上。(1995年为96.7%)。但是,许多人对税收的性质、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一无所知,违反税法的行为经常出现。而更多的人对违法行为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起码没有同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等同看待。所以,深刻认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依法纳税、自觉纳税的意识。

(1)在分析了税收的基本特征之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归纳:一是税收的来源,税收的增长,税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3二是税收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最后归结为: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材中的“议一议”,要求列举税收用之于民的体现,目的是加深对税收性质的理解。如:税收用于公安、司法,保证国家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税收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服务:税收用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等等。使学生真正明确税收强制性的含义,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税收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也可以讲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在这里,一是强调这个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二是明确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即95%以上,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三是说明运用税收形式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就这一点具体说来.,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从而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保证。以国有企业为例,它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国家要求企业纳税,是以国家政权机构的身份出现的,具有强制性,不容打折扣、讨价还价;而国家要求企业上缴利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双方的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可见,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上缴利润不如纳税那样稳定可靠。这也是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其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税收的这一作用在上一节财政的作用中已涉及到了,似乎有些重复。但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仅限于通过税收,而要广泛得多。这里集中阐述税收的调节作用,即使有些重复也是必要的。教材中主要讲了这种调节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就可以了。

其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税收的这一作用也是财政的作用,但由于在那里讲会更难一些,就放在这里来讲了。教材中首先是从广义上分析税收的监督作用。因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在税收上得到反映,据此,国家可以及时采取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又如,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上缴所得税的情况,反映了各部门企业的经营状况。从狭义上,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例如,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河北某县的一家私营企业,在工商局有关人士的劝说下,为争虚名,将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利润额进行改写、虚报。不久,税务部门到企业中来,根据企业帐目要求企业补缴税款。企业主这才感觉到上当了,虚报浮夸的活动暴露出来了。教材的辅助文列举了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表明税收的监督作用是其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这里的插图说明,税务干部是代表国家向企业征税,他们有权检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帐簿、凭证等,企图通过做假帐、用假发票等手段偷税是不能得逞的。

(3)如有条件,可请当地税务干部做专题讲座。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介绍有关财政、税收的基本知识的;讲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问题是为落实到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上来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为了突出重点,首先,要联系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来强调公民应自觉依法纳税。

其次,要讲清“纳税人意识”的含义。一方面,履行义务自觉纳税,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公民应当自觉纳税。同时,权力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生活中,公民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的权利,因而必须承担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公民,就应当自觉依法纳税。另一方面,要行使公民的权利。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教材中的“议一议”提出:中学生与纳税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从纳税人的角度讲,有些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车船使用税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为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显然;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人,已经成为纳税人。而且,中学生是家庭的一员,如果家庭其他成员从事了应税活动和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有责任督促其自觉纳税。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中学生应当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再次,可运用教材中的“议一议”及“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议论,加深认识,教师作必要的归纳小结。

教学难点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财政收入从动态看,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财政支出,从动态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为了突破难点,无论讲财政收人还是财政支出,统一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讲解财政收入,要强调它是国家财政集中起来的资金。讲解财政支出则需强调,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预算而支出的财政资金。

此外,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时,不要刻意分析含义,而要注重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范围。

五、热点分析

1、2000年财政支出重点

[分析点拨]该热点问题,反映了财政的重大作用。①运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观点,说明在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中财政的作用。②运用财政可以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保证教育、科学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中财政的作用。③运用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观点说明足额安排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经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财政的作用。④运用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的观点分析说明保证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必需的经费所体现的财政的作用。

2、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分析点拨]该热点反映的主要内容:①运用国债的有关知识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措施和途径。②运用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3、恢复对居民储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分析点拨]①该问题体现了税收杠杆对居民储蓄的调节作用乃至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运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的理论分析说明,恢复征收利息税对进一步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②该热点问题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作用;运用个人所得税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个人所得税在抑制少数人收入畸高而形成的收入悬殊现象中的作用。

⑸ 求《经济政治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第二版)教学计划,课件及教案,请发到[email protected]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面向农业中专各专业学生的一门的必修德育课程。本 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 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 和社会环境,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积极投身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建设。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总学时为 90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54 学时,实践学时 36 学时。 四、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 探究式教学、 情景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 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 采用撰写作业测评、课堂讨论、能力测试、试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 法。 六、教材资料 本课程主教材系沈越、张可君主编《经济政治与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集团 2009 年版) 。 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 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 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
1
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 情感态度观念 :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 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 : 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 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内 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 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 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2.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的主要途径。

⑹ 某保险公司今年七月份的营业额为56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七月份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纳税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纳税的问题.
板书:纳税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纳税概念,了解纳税有关的知识.
1.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说自己的感性认识)
2.教师归纳后板书.
板书:应纳税额、税率
3.小组讨论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那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做的.
4.教师总结
(1)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事业.
5.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
小结:看来,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二)教学例6
例6.一家大型饭店七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
3.学生汇报.
求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就是求3000万元的5%是多少.
教师板书:3000×5%=150(万元)
答: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150万元.
三、巩固练习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3.一个卷烟厂上月香烟的销售额为1500万元.如果按销售额45%缴纳消费税,上月应缴纳消费税款多少万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某保险公司今年7月份的营业额为56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7月份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万元?
2.小红的爸爸上月的应纳税所得额是42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⑺ 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小学六年级的《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教案

到智乐园教育网上去,自己找不到问客服!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