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
❶ 古人注重公共精神的事例
古代文人精神调控有四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信仰,寻找精神家园。二是兴趣爱好,交友,一种雅的生活方式,有一种精神上寄托或者宣泄的方式。三是饮食与生活习惯。四是要懂得医学、疾病治疗与养生。
❷ 公务员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一、什么是“公务员精神”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
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关键。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点。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公务员做好工作的保障。
二、公务意识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责任意识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让公仆精神成为公务员的核心职业精神
三、公务员精神是一种由多种品质构成的价值共同体。追求公共利益是公务员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取向要求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作为“公共人”而非“经济人”存在,以公共利益为信仰,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职业标准,强化责任意识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四、公务员精神的实质:是大公无私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公务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公共性和社会自身要求的结果。
五、公务员精神是公务员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工作态度、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公务员队伍一贯的严格要求。
它既是对长期以来广大公务员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的新概括,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公务员的新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当代政治文明成果;既是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概括:公务员精神的核心是:公务意识;责任意识;公仆精神;大公无私的公共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❸ 公共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
公共空间的公共精神
公共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本身特有的人文环境形态。在公共空间里,不只是满足人的个人需求,还应满足人与人交往对环境提出的各种要求。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每个型式的公共空间都应该具有多元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不同的空间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如餐饮、售展、娱乐、观演和综合空间等,本身就相对复杂,但表现最终都要通过形式语言以某种组织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现代财物中心需要人气、标新立异、购物环线清晰;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则需要秩序、文化气息和安谧氛围;酒店讲究华贵富丽、个性时尚。
所以设计工作首先要抓住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创造出有多元性格和个性特征的空间感受,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理解和感觉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❹ 公共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公共精神是来个庞大的体系,自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公共精神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
简单地说,公共精神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❺ 如何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
第一,文化再造、营造德性环境。公共精神要求青年以公共利益为重,能够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与无私的精神投身公共活动。公共精神是通过外部教化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用以指导青年人的行为。
要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让这一精神内核逐渐为广大青年所接受、领悟,并用以指导其言行。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滋养青年养成良好德性的重要法宝。只有不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德润人心。
第二,自我反省、促进德行发展。外部文化环境的再造与滋养只是让青年人养成正确德性评价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在于,青年人要真正将公共精神的内涵内化于心,并实现从德性到德行的转换,这才是最重要的。
(5)公共精神扩展阅读:
要建立对青年价值观的导引机制,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教育实践。一方面需要依靠大众传媒的力量,净化社会舆论氛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
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价值观教育实践。这首先需要对价值观教育设置明确的目标,制定严格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让教学实践有章可循;另外,合理选择、筛选价值观教育内容,应既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也包括培养青年人独立自主意识的部分,令其能够独立、正确评价社会公共事务;
最后,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使青年在价值观的实践教育中切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
第二,夯实思想道德,提升理性修养。外部的宣传与教育的教化功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青年做出价值评价的能力,但更要靠不断传达思想道德基础知识,让青年在不断接受熏陶中进而提升理性修养,不断进行正向刺激与激励,鼓励更多类似的价值观念涌现。
❻ 网络社会公共精神构建
当下中国 公共精神的缺失,根源在于:(1)中国缺乏公共精神孕育的 历史 土壤,尽管古人也强调天下为公的道理,但在封建专制背景下,他们所谓的“公”实质上并非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于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的主导地位,使得普通民众只能通过向封建官僚机构及其家族的“忠”、“孝”来求得生存空间,结果造成大批心理畸形的臣民,公共精神无法立足。(2) 现代 社会 的市场化氛围导致民众价值观的分化。市场 经济 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公共空间壮大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们的距离。戴维·米勒(David Miller)指出:“在市场指导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有内在的、本质的平等。”在竞争中为求生存而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最终使人和社会走向分裂。(3)公民社会 发展 的滞后性。公共精神的养成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正相关性,没有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及由此伴生的公共生活,民众公共意识不可能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社会团体方面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无论是宏观数量,还是微观质量都还远远不够,这也构成了民众公共精神缺失的现实障碍。
2、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把对民众公共精神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这需要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 理论 中的合理元素。中国古人强调立公去私,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在治国理念上存有分歧,但对公私分明、存公去私的基本信念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总的说来,这些相关论述对推动社会 政治 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中国古人对公的崇尚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封建统治提供合法支撑,加上长期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 影响 ,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社会公共精神的孕育。而近代以来的西方学者则对民主、自由、正义、财产权、公共利益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突出个人权益,并以此作为一切社会政治 哲学 的出发点,这就使公与私在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当然近代以来的一些西方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其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对这些理论进行合理扬弃,吸收其中的精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夯实民众公共精神生成的制度保障。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各参与者往往谋求的是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当任何一方的自我逐利动机损害到他人利益时,和谐社会将受到影响。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认为,社会公共秩序是一个博弈过程,在存在大量搭便车、背弃承诺的情形下,制度的有效供给对于社会公共秩序的良性演进极为重要。因此,当前要积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这也是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解决道德失范 问题 的迫切要求。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将民生放在首位,这既是政府本性所在,也应是其制度设计的理念原则,以使社会在公平与效率、经济与环保、城市与 农村 、东部与西部等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政府本身也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在坚持总体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公共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在谋求政府与市场、社会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善治,为维护社会公正、稳定和法治奠定基础,使社会在公共精神的发挥中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加强公民 教育 ,优化民众公共精神孕育的启蒙手段。由于受封建专制统治和奴化教育,民众的公民身份长期被淹没,现代民主社会本质上渴求具有强烈自主理性和公共理性公民的形成。作为一个政治 法律 概念,公民本质上即指具有一国国籍之人,它所表征的是在该国宪法和法律框架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显然这种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现代民主制的不断完备,而且也需要民众能积极摆脱封建社会遗留的臣民心理,强化对自身权责的自觉认知。这就需要加强公民教育,以促进其形成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也是一项最根本的艰巨工作。从当下中国的教育实践来看,当前无论如何都应在价值层面上确立公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位置,以根本改变现有教育理念中的种种功利性倾向,使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相关责任人员的主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各种有利于公民教育发展的 方法 措施,既要创新学校公民教育 内容 ,又要广泛开展全社会的公民教育,利用报纸、杂志、电视、 网络 等媒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还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以促进民众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的普遍提升。
最后,努力培育公民社会,构筑民众公共精神发育的现实载体。民众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公共生活实践,才能逐渐认识到公共精神的重要性,但发达的公共生活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公民社会是民众公共生活的土壤和“公共价值的潜在储备库”。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公民社会发育不充分的社会,就不存在充分的公共精神。近年来我国各类民间社团的不断兴起为民众公共参与提供了渠道,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政府自觉的扶持和推动,这虽然保证了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但也给民间组织烙上了深深的政治印记。培育公共精神,必须促进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发育。首先要着力剔除国家对民间社团的一些不合理的管制措施,强化相关立法,严格界定民间团体的性质、职能、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其次要完善民间组织的外部支持体系,既要强化宏观规划和引导。又要给以必要的物质支援,并辅助其作好微观管理,使民间社团真正发挥出公共服务之本性;最后要促进民间组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变单个服务的“孤岛”为整个社会共同奋斗的“森林”,以此带动整个社会公共精神的普遍提升
❼ 如何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
公民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共生活中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及行为,并以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对“私人领域”的超越和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其中,它包括着对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定.此外,公共精神还包括独立人格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意识等基本内涵和公共性、公正性、渗透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对于我国推进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精神在我国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与今天所产生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化的基础上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有一定的差别.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共精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还不成熟,在社会各方面存在缺失的现状.这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如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缺乏公共性的公共权力、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和公共空间的狭窄、社会成员缺乏自律自控意识等.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地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公共精神的基本概述.主要对公共精神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引出公共精神的概念,并探讨公共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重点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集中体现为诚信守诺意识弱化、社会公民意识淡薄、文化创新意识不足、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民责任意识缺乏、公平正义意识薄弱这六个方面.第三部分:培育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寻找与之相应的指导思想,即借鉴西方正义理论的积极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第四部分:完善社会各项制度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具体从建构公民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治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培育公共精神的路径.第五部分:落实社会文化教育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思想保障.
❽ 下列属于公共意识的是
【答案】B。解析:公共意识的定义要点是:①独立自由的个体;②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A项只是一种期望,不符合②;B项符合公共意识的定义;C项不符合①;D项中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不符合①。故答案选B。
❾ 公共精神是公共政策应该体现的精神吗
何谓“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就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涉及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利益的版分配,公共管理者与权公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所形成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公共行政是公共精神的表达方式。公共行政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这就是公共精神,这是一种“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的、持久的承诺”。
❿ 大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还是权利意识
我觉得大学生应该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权利意识的两个方面,因为公共精神是为了让学生去奉献而权力意识,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