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污染区域
㈠ 世界受污染严重的城市
1. 切尔诺贝利 乌克兰
切尔诺贝利是世界上臭名昭著的污染大城市。铀、钚、放射性碘、铯137 、锶和其它重或放射性金属都有这在里排放。要知道这个城市在其放射性污染达到顶峰时期竟然是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所引起的污染的100倍之多。真难以想象那里的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着的。
为此,切尔诺贝利有13.5万人被迫撤离,导致城市19英里之内都成为了无人区域。所以现在,更是很难探清那里污染状况了。
2. 捷尔任斯克 俄罗斯
俄罗斯的捷尔任斯克有30万常驻人口,同时这里也是俄罗斯冷战时期的化学武器生产基地。这里储备了大量的未处理完的有毒物质。这些成吨计算的有毒物质全排放到生活用水里,也为捷尔任斯克这个城市的死亡率一直高于出生率2.6倍。这也是一个人越住越少的城市。
3. 海纳 多米尼加共和国
海纳可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毒城”。这是一个仅有8.5万人口的小城市但是他却已“电池回收”地而出名。每年许多国家消费过的废旧电池都拿到这个没人管理的地方做简单处理。导致这里受到严重的铅污染。
唯一的好消息是,当地政府终于看清了这个问题,正集中全力改进这里的环境。
4. 卡布韦 赞比亚
卡布韦是赞比亚第二大城市,拥有25万人口。但是那里也是一个铅锌丰富矿区。由于胡乱开采和疏于管理,致使那里的铅锌污染非常的严重。据调查那里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是美国环保署规定的5到10倍。
你知道吗?世界上最秘密的十大社团组织(组图)
究竟能停多少辆车 体验全球最恐怖的停车场(组图)
会不会引诱更多犯罪?实拍没人想越狱的奥地利豪华监狱(组图)
㈡ 中国受污染的水资源地区哪里最严重
我国水来资源污染以辽河和海河流源域最为严重。具体情况如下:
1.江河湖泊整体污染严重
我国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大多处于富营养化,许多湖泊已经丧失供水、旅游、水产等功能,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只有珠江、长江总体水质比较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河流污染相当的严重。
2.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我国被污染的海域大都分布在沿海城市的近海岸。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近年来,由于营养物过剩,我国沿海的赤潮也偶有发生,近海海域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
3、地下水资源水质不断恶化
由于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过渡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塌陷;并且我国
的地下水的水质也在不断恶化。
㈢ 中国有哪些地方被污染啦!
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㈣ 请举出3个世界受污染的城市,并说明原因
1、中国山西临汾
2、多米尼加共和国港口海纳
3、印度拉尼贝特
4、吉尔吉斯斯坦梅鲁苏地区
5、秘鲁拉奥罗亚
6、俄罗斯捷尔任斯克
7、俄罗斯诺利尔斯克
8、俄罗斯鲁德纳亚码头
9、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
10、赞比亚卡布韦
原因:
一、大气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图3-1 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45微克/米。北方城市年均值为49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41微克/米3。34个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0微克/米3),占统计城市的36.2%。其中,广州、北京、上海三市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年均值浓度超过100微克/米3;济南、武汉、乌鲁木齐、郑州等城市污染也较重。
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291微克/米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微克/米3)的有67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72%。北方城市年均值为381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200微克/米3。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见图3~2)。
图3-2 199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
2.污染来源
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矾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
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 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微克/米3,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
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微克/米3,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微克/米3。
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由于在封团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柴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与由吸烟而产生的问题几乎相当。受室内空气污染损害最大的是妇女和儿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
㈤ 中国污染场地主要有哪些
城市工业遗留污染土地
中国的工业化已有60余年大规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国有和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时期、乡镇企业大发展和聚集发展时期、城市化“退二进三”和工业入园时期、产业转型和低端产业梯度转移时期等,粗略统计这些工业活动可能产生的潜在污染地块总量在100万块以上,由于目前中国尚不具备有效的土地污染发现基础能力和管理机制,目前已经揭露出来的污染地块主要集中在:
第一,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再开发区域,少量重污染行业,比如有色冶炼、铅酸电池、农药、钢铁、煤化工类等国家政策或国际履约重点关注的重污染地块;
第二,少数东部发达省份针对电镀、皮革等高能耗高污染淘汰工业聚集区污染地块,以及北京、上海等高度发达地低端产业退出工业地块等;
第三,大规模的钢铁、焦化、化工、石化等行业由于产业设备或工艺退出年限不到、地处欠发达地区难以短期清退等原因,这些污染地块或尚未发现或仍在工业生产,预计会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出来;
第四,工业地块已流转再利用或工业聚集区外的废弃物,这部分地块的数理十分庞大、产权关系复杂,预计会在未来土壤环境调查与排查过程中逐步被揭露出来。
受污染的农村土地
历史上由于污灌、有色采选冶炼、农药肥料不合理使用等导致受污染农牧用地以及林业用地、荒地等分布和面积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村土地针对特征污染物的积累问题普遍且突出,包括重金属、钛酸酯、抗生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硝酸盐等,不仅导致土壤一植物食物链健康受到威胁,危害农用地生态安全问题,部分地区还显著影响污染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问题。这些农用地污染问题的成因包括历史上十余年的污染灌溉导致的城效农用地遗留污染、乡镇企业密集区周边农用地累积性污染、重点行业企业长期生产导致的下游河流沿岸农田污染等,这些特征污染物在农田系统的输入一输出、环境行为、整体调控策略、污染演进趋势等仍未被清晰认识。
受污染矿区或流域
在中国的中南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导致的有色金属矿区、下游河流、冶炼企业周边地块存在着极其显著废弃矿石、遗留尾砂、河流底泥。沿岸土地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在铁矿、煤矿、其他非金属矿等矿区以及钢铁、水泥、电厂等周边,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壤无机和微量元素污染问题。
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甘肃等地,有色采选和冶炼导致的数百平方公里矿区土地污染和近百公里河流尾砂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这些区域一般地处大江大河的源头,会长期威胁下游水质安全。20世纪末大量形成至目前未被发现或重视,已经遗弃在上游区域的非正规尾砂堆场和尾矿库依然在局部区域威胁着下游河流的和土地的环境安全。其他一些不在重点管控行业之内(如钢铁、火电等)的土地和河流特征污染问题尚未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监管部门对这些流域级巨型场地的环境调查与治理修复的艰巨性、长期性、巨大危害和整体管控治理的困难估计和重视程度仍十分不足。
㈥ 环境污染的地区 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越来越多,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影响我们生存环境的物质就叫做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来源于自然和人工两个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大致分为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三种类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环境污染物:
粉 尘
粉尘是大气环境中涉及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污染物。大气环境中的粉尘分为飘尘和降尘两种。所谓飘尘就是指尘粒在10微米以下的浮游粒子,所谓降尘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由自身的重量而沉降的物质。
不论飘尘或降尘,对大气环境、气温、气候、日照、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动、植物都有影响。粉尘中尤其是0.5-5微米的漂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因为这类漂尘中含有多种有毒金属或致癌物,极易随呼吸进入人体,约有一半可附在肺壁上,构成或加重人体的呼吸道疾病。据调查,飘尘浓度为100微克/米3时,儿童呼吸道感染显著增加;飘尘浓度为200微克/米3时,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飘尘浓度为300微克/米3时,呼吸道疾病急性恶化;飘尘浓度为800微克/米3时,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交通事故严重。因此,国家规定居民区大气中飘尘最高容许一次浓度为0.50毫克/米3,日平均浓度为0.15毫克/米3。
氟化物
氟化物常以氟或氟化氢的形式计量。除地方氟污染区域外,在钢铁厂、磷肥厂、电解铝厂、玻璃陶瓷厂及氟塑料生产厂的空气和排水中均含有氟化物。
氟化物对动、植物及人体均能形成危害。对植物的影响比二氧化硫大10-100倍,氟在植物中能积蓄,当氟的浓度达到50-100ppm时,植物叶的组织就会坏死。牲畜饮用含氟高的水和饲料,会引起牙齿、骨骼等病变。氟化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比二氧化硫大20倍,主要是骨骼受害,表现为四肢长骨疼痛,重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或型变,易发生自发性骨折;其次损害皮肤,使皮肤发痒、疼痛、湿疹及各种皮炎。
因此氟化物(换成氟化氢)在居民区大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植为0.02毫克/米3,日平均浓度值为0.007毫克/米3;车间空气中氟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为1毫克/米3;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氟浓度为1毫克/升;饮用水中氟浓度不得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
氯化物
气体中的氯化物主要是氯气、氯化氢;水中的氯化物主要是盐酸盐。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异臭的有毒气体。它是一种强氧化剂,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COCL2)。氯气的比重为2.49,所以氯气排放或逸漏时主要是沿着地面沉于空气的底层。氯气主要来源化工、轻工、有色金属冶炼的氯化焙烧或氯化挥发等过程。
氯气刺激眼、鼻、喉及上呼吸道和深呼吸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产生危害。轻度中毒时感到胸部紧闷、喉头发痒、干咳眼刺痛;深度中毒时体温升高、并发中毒性肺水肿乃至休克。因此,居民区大气中氯气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值为0.1毫米/米3,日平均值为0.03毫克/米3。
氯化氢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危害人体健康。长期接触氯化氢可引起喉粘膜刺激,鼻粘膜溃疡,牙齿腐蚀及胃肠疾病等。氯化氢气体对金属也有严重腐蚀作用。因此,氯化氢气体在居民区大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值为0.05毫克/米3日平均浓度值为0.15毫克/米3。
氮氧化物
气体中氮氧化物是无色的一氧化氮、红褐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及其混合物的总称。
氮氧化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对人体产生危害。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道炎症、咳嗽、气管炎、肺炎等。吸入高浓度氮氧化物可迅速出现窒息、痉挛以至死亡。因此,在居民大气中氮氧化物(换算成二氧化氮)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值为0.15毫克/米3。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的数量最大。一氧化碳又称煤气,是无色无味有剧毒的气体。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人吸入一氧化碳后,经肺进入血液,很快形成碳氧血色素,使血色素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全身组织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氧而产生中毒。一氧化碳为10ppm时对人引起慢性中毒,100ppm时人会感到头疼,恶心,10,000ppm时人会立即死亡。一氧化碳轻度中毒会头疼、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或短暂昏厥。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出现昏迷或虚脱,皮肤和粘膜呈樱桃色。严重中毒还会发生突然晕倒,昏迷持续数小时,并发心肌损害等症状。
一氧化碳在居民区大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值为3毫克/米3,日平均值为1毫克/米3。
㈦ 什么能反映区域内不同地方环境受污染和破坏程度的差异
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一个量化指标
我个人认为,可以用监测值与背景值的比值来衡量
大的区域,比如一个县域范围内,各个乡镇的背景值是有差异的
如果单纯用监测数据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㈧ 中国有百分之几的地方受到了环境污染
雾霾到处都是,全国都空气污染了,只是污染的严不严重的问题,城市都是空气污染,甚至农村的污染都严重了。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
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个方面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
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
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
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
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9、天猫美国进口普卫欣
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下面就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论述
资源有限
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浪费严重
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
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
实事求是地说,解决中国当下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焦点有三个:开源、节流、治污。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与目前的管理体制问题关联性不大,着力渲染“一龙治水”,对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没有益处!
下面从互相关联的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说明:
开源:
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里决定水资源总量,天然因素占了绝对的成份。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开源方面有两个思路:一是实施远距离调水,筑坝蓄水是必备条件;一个是寻求新的水源包括污水资源化、海水(苦咸水)淡化等。积极推动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海水综合利用增加了实际“可用”的水资源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源。如何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和扰动的条件下,增加可用的水资源量,需要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努力。实际上,调水并没有开发新的水源,只是对水资源存量的重新配置,这种重新配置可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必须指出的是,远距离调水特别是跨省、市的调水成为必要时,不可能由政府哪一个部门,独自主宰,甚至简单地发一纸文件就能解决。强势政府的存在是水资源重新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支撑,协商机制、市场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区利益的博弈,相关地区政府之间的友好协作等等是水资源重新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当然,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技术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期望“一龙管水”解决水资源的配置问题并进而解决开源问题简直是异想天开!
节流:
从全局上说,节约用水主要体现在三大部分:一是农业用水,一是工业用水,一是城市居民用水。概括地说,节约用水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即用水主体观念上的革新和重视,节约用水习惯的养成,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更新,用水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等等。在这些方面上,政府、企业l单位、居民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农业用水是中国水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部门,农业用水的集约化、科学化,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意义十分重大,而这有赖于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受制于农民成本收益的计算、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技术革新及其推广应用;种植结构的调整受制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水利部门为此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农业节水的潜力挖掘和行动实施及其所做的贡献距离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相距甚远。工业节水,一与国民经济布局相关——水资源缺乏地区不上高耗水项目,二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相关——科学利用工业循环水,三与水价密切相关——超定额加价是基本手段。这些方面与政府的决策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城市节约用水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互相配合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节水,主要与城市居民的节约用水观念和习惯,与水价的高低和构成有关。另外,从大概念上说,与城市规划、建筑物的构造、城市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城市水处理单位的运营绩效等也很有关系。目前,阶梯水价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发挥杠杆调节作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改造的国债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建设部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控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城市供水企业正在积极行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企业资金的筹措和落实。必须说明的是,漏损控制也还要考虑经济核算的合理性问题,换言之,并不是漏损率越低越好。
治污:
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是中国水污染的三大主体。污染治理既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又有水源保护的意义。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但农业的水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损害,对城市水源也构成很大的威胁,只不过由于农村地域广大,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农业用水污染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包括城市里的工业企业和位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治理的关键是革除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屈从于当地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畸形发展经济的压力,对企业违法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远不是“一龙治水”就能解决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作为重要的城市公用设施纳入城市规划,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改革成效显著,城市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目前,城市居民污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体系和监管体制,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的配套,加快提高处理率,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和提高水平。
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应该及时厘清和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坚决舍弃“一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公众参与,积极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政府各部门更应该立足大局,立足“三个代表”,超越门户之见,各尽所能,协同作战,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为国家、为人民做有益的事。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科学性,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统筹,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政府正常工作的负面影响,避免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支付昂贵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