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改黑污染
『壹』 如何提高主次干道精细化作业水平
(一)街面秩序
1.占道停车整治。加强占道停车管理,公共交通站场及商圈、老旧小区等确需占道停车的,要做到划线停放、规范管理,新建小区及其他有专用停车场所的地区尽量做到停车入库,严控占道停车,保证公众出行方便和安全。
2.占道经营摊位(贩)整治。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原则,规范占道经营摊位(贩)管理。积极打造占道经营规范管理摊区,特别是对有市场、有需求的背街小巷、居民社区自发形成的摊区,要采取“三限、三有、三控”(即限时间、限地点、限规模经营,有经营许可、有垃圾收容器、有防渗漏地垫,控噪音、控油烟、控隐患)和组织引导摊主自律自治等措施,强化管理,努力实现便民利民与维护市容市貌有机结合。
3.城市道路附着设施整治。全面清理城市道路附着设施,规范、拆除设置不合理或已废弃的公用电话机(亭)等各类废弃道路附着设施。对确需设立或保留的杆、牌等,尽量一杆多用,并按市容市貌管理要求进行规范。
4.市容秩序整治。加大市容秩序维护管理力度,加强城市“牛皮癣”、占道散发卡片整治,防止乱搭建、乱设置、乱堆放、乱吊挂、乱张贴、乱刻画、乱涂写等现象。加强建筑工地管理,规范施工围档设置,落实文明施工措施。强化建筑垃圾密闭运输联合执法,采取集中上路、联合行动和堵源头、查沿线、守节点等措施,形成严控、严查的高压态势,确保建筑垃圾运输规范有序,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环境卫生
1.主次干道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提高主次干道精细化作业水平,加大机械化清扫和高压冲洗作业力度,确保车行道路面见本色、无积水、无垃圾杂物和其他污渍,路沿石立面、交通隔离设施和边沟边角干净整洁,人行道无垃圾杂物、污水和其他污渍。
2.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努力实现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全覆盖,做到环境卫生管理责任明晰、保洁队伍稳定、保洁标准固化、收集容器适用、垃圾清运规范及时,确保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工地环境整治。加强建筑工地生活垃圾收运,重点整治拆迁工地及周边的脏乱差、扬尘污染等问题,杜绝随意抛撒垃圾现象。加强待建工地管理,全面消除暴露垃圾,无围墙的要尽快修建围墙。
4.垃圾收运系统整治。严格执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主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清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2014〕2号)要求,加快推进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清洁工程建设,确保在2015年底全面完成城区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改造和设备采购投用。
5.环卫设施整治。加强环卫设施管理,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收集站(箱、桶)、果皮箱及垃圾运输车辆等维护管理力度,有效杜绝二次污染,实现环卫设施整治常态化、服务规范化。
(三)市政设施
1.车行道、人行道整治。继续推进城市道路提档升级,全面实施车行道白改黑、人行道铺装透水砖或石材。加大已改造道路维护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道路指示牌设置,加强清理维护,确保道路指示牌完整、明确、整洁。
2.排水设施整治。对现有排水管道进行疏通或改造,标准化设置进水口、检查井,确保排水通畅。
3.城市照明设施整治。完成路灯新建改建工作,消除城市照明盲区。开展老旧照明设施整治,确保照明设施安全运行。保持路灯干净整洁,及时清除灯杆上的“牛皮癣”,定期对灯杆、灯具进行清洗、涂装。同一路段(社区)路灯灯杆、灯具的规格、外型、颜色保持一致,路灯灯杆编号统一。按规定开启建成灯饰,加强灯饰维护管理,确保景观照明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
(四)市容市貌
1.户外广告和店招牌整治。严禁违规设置各类商业广告。禁止超规格设置围墙商业广告,不得在主次干道擅自悬挂户外广告条幅、布幅,杜绝展会活动超区域、超数量、超时限设置临时广告,严禁以公益广告名义发布商业广告。继续推进店招牌整治,强化店招牌维护管理,完善店招牌长效管理机制。
2.建(构)筑物外立面整治。临街建(构)筑物外立面清洗、维修及时,空调外机、各类管线等附着物安装规范,管理责任明确,确保外立面及其附着物整洁、完好。
(五)社区环境
按照“民生导向、投入合理、效果明显”的原则和“道路平整、排水通畅、秩序良好、路灯明亮、卫生整洁”的要求,各城区街道要制定分年计划,逐年改造,确保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尚未改造老旧居民小区的整治,实现市容环境整治全覆盖。
1.完善基础设施。确保道路平整畅通,绿化配套完善,地下管网规范,照明功能齐全,环卫设施配套到位。
2.加强秩序管理。加强占道停车管理,规范占道经营,拆除各类违章搭建等。
3.实施立面整治。加强建筑外立面维护、清洗,强化户外广告管理,规范整治店招牌,理顺空中管线。
4.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明确环境卫生责任主体,加强环境卫生日常管理,确保社区环境干净整洁。
5.健全长效机制。已改造完成的社区,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巩固整治成效,提高群众居住环境水平。
『贰』 抗裂贴用到路面白改黑的真正用途是什么
抗裂贴施工步骤:对路面的基本要求,路面板块必须稳固。其弯沉值和边版邻高差超过设计要求权时对路基应该进行加固。路面的各种缝隙,均先用柔性材料进行填密处理,填缝高度与路面持平。对破碎松动的路面应刨除,对缺损部位应修不平整,修补材料可以采用沥青混泥土或快干水泥混泥土。路面要求平整、干净、干燥,不起沙。涂刷基层清洁剂 铺贴抗裂贴(抗裂贴)之前,现在清理好的基面上涂刷基面专用处理(清洁)剂。其目的是将基面上的残留粉尘达到固结,提高产品的粘接效果。基面专用处理清洁剂表干后(以不粘手为准),抗裂贴厂家在哪即可铺贴抗裂贴(抗裂贴)。铺贴抗裂贴 以伸缩缝(裂缝)为中心,按设计要求的宽度,选择抗裂贴将其展开,排放在要做防裂的部位,隔离纸一面向下,随后将抗裂贴原地掀起一半,边撕除下面的隔离纸边向前铺贴,使抗裂贴平坦地铺贴在原位置基面上。抗裂贴铺设完毕后用沙包或压辊将抗裂贴压平。遇二块抗裂贴搭接,宽度应在8—250px,搭接处用压辊压实使其粘接牢固。随后在铺贴好的抗裂贴上面铺设玻纤格珊或直接摊铺沥青混泥土。
『叁』 人类生态文明举例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11-10-26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属杭州市管辖,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县内拥有丰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产,全国三大山水风光带之一——富春江穿境而过。桐庐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03年明确提出“环境立县”战略,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立县之本。从2006年起,举全县之力先后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浙江省生态县、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验收。2010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桐庐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资产更加丰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为经济较发达县域如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坚持生态理念,壮大生态产业
1.控新治旧,发展生态工业。桐庐县分别建立县招商引资项目把关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严把项目审批关,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7年来共否决高污染、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501个;另一方面,大力开展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强势推动工业企业治污设施的提标改造,对“低、小、散”企业实行关停并转,7年来共关闭电镀、造纸、冶炼、水泥、废塑料粒子等污染企业180多家,腾出环境容量,为做大做强桐庐县域经济留出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引导各乡镇做强做精板块经济,形成了针织服装、制笔、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箱包、玩具等“块状特色”。横村镇、分水镇、富春江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制笔之乡”、“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2.循环高效,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按照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要求,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升发展蜂业、茶叶、蚕桑、水果、水产、畜禽、蔬菜等7大优势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4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48 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 66个 。蔬菜、茶叶、粮油、水果、水产品无公害基地面积共15.41万亩,占全县可认证面积26.74万亩的57.63%,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3.扩容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参与性强、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产业和会展业。积极改造提升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严子陵钓台等老景点,开发建设分水江库区旅游、潇洒休闲运动公园、富春江休闲度假区等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目前,全县建设风情小镇2个、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同时着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文创经济,积极培育特色街区,重点引进金融、信息、科技、现代商务等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
(二)坚持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
1.打造“精美城市”。坚持“显山露水、师法自然”,着力打造精美现代化山水城市。一是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集全力打造“一新城、一区、三大综合体”,即凤川-江南新城、迎春商务区、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杭州潇洒休闲公园综合体、桐庐滨江商住综合体。二是努力打造“精品景观”,建成县城迎春南路景观带、梅林溪景观带、滨江区块景观带等20多个公园式景观带。三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县城滨江区块等“城中村”拆迁改造。四是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区建筑立面、住房坡面、道路路面改造提升。推进城市主要道路“四改”,即行车道“四改六”、路面“白改黑”、管线“上改下”、绿化“绿改彩”。
2.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深入实施“清洁桐庐”行动。2008年启动的“清洁桐庐”行动,打造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配套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形成全县“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配备农村保洁员1712名,制定考核奖励补助标准,县乡两级财政1:1配套每人每年60元卫生保洁补助。同时,采用暗访考核、排名公示、专项督查等制度,使“清洁桐庐”行动从突击整治向长效保洁转变,实现了卫生保洁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县城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城乡三级联动污水处理体系,对于不能纳入城镇管网的污水,采用分散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处理。自2009年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全面治理工作以来,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完成80个行政村、132家农家乐污水治理,建成分散式治理工程1300余个,实现了“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目标,并计划在2012年底前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制定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对每个治理工程均确定有专人维护,并在全国首创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0个、市级生态村14个以及县级生态村108个。
3.保护“清洁水源”。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区创建,全县依法划定的1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达标区创建。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拆除位于一级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3个。推进“两江”采砂集中整治,取缔非法开采砂机21只,规范砂石开采企业8家,砂石开采区域、砂石开采量明显缩减。开展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关停和搬迁养殖场6 家。全面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200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亿元,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1.4万人,使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放心、方便的自来水。
(三)坚持示范引领,培育生态文化
为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培养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培育生态心理和提升生态道德,桐庐县多举措、多手段、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一是坚持项目带动。通过民生工程实施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主动配合,彻底改变了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不卫生、不文明、不科学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素养,也提升了农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二是每年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环保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举办“爱我家园”环保原创歌曲大赛、“生态文明”童玩节、青年环保辩论赛等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报道创建动态,曝光反面典型,使生态文明广为传播。三是依托党校培训基地,面向干部、面向公众、面向企业,举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益讲座,普及环保知识,有效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质。四是积极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通过国家、省、市、县各级生态乡镇(街道)、行政村创建和各级多层面绿色系列创建,不断浓厚生态创建氛围。
(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机制保障
1.强化工作合力
桐庐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均建立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县生态办、治污办和清洁办等协调机构,每年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乡镇、部门“一把手”签订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纳入乡镇、部门年度业绩综合考评。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人力等资源协同推进,每年将项目倒排建设进度计划,并将重点项目建设列入县领导联系项目,强化推进,对实施较好的加大补贴力度。如在农村环境联片整治工作中,各部门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县环保局主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农办主抓农家乐污水治理,县旅游局主抓旅游景区污水治理,县卫生局主抓农村改水改厕等。同时积极发动基层力量,充分调动基层和村民的积极性,在该县2009 年市民对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评价及2010年建议的调查中,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满意率、知晓率、继续开展率都位居前三名。
2.创新政策机制
创新考核方式,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终综合考评,并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出台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联合金融系统启动“绿色信贷”机制,完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商务区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旅游业升级改造等政策,为生态建设工作推进提供保障。同时,通过科技支撑、排污权交易、生态资金补偿奖励等实用的制度建设,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引导社会力量、中介组织、专业机构投入生态建设上努力实现突破。
3.加大资金投入
桐庐县专门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实施生态环保项目平均达 80 余个,资金投入年均在2亿元以上。例如,200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亿元,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1.4万人,使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放心、方便的自来水。先后投入3.8亿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一、二期工程和富春江镇、分水镇、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新合等6个乡镇(街道)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到8.2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近2年共投入9000余万元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完成8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污水处理。投入1.02亿元,建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处理能力达300吨/日)并投入试运行,12个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完成,全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另外桐庐县在资金筹措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桐庐县提前谋划,脚踏实地地做好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初见成效后引起省市关注,得到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扶持,不足部分再由县财政全额补贴到位,基本做到农村治污村民“零投入”。
4.健全管理机制
桐庐县在项目推进中始终坚持建管并举,每项工作都能及时出台和实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落实专项资金和管理人员对已建工程进行运行维护,同时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3套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村污水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工业污染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平台、交界断面水质和大气在线监测站。
二、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桐庐的产业结构更优,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居环境更美,全县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更加牢固,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1.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建设,桐庐县的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水、气、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县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全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2天;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品质。据环保部门的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显示,桐庐2010年出境断面水质全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断面水质净化率明显优于2009年,基本实现了“碧水、蓝天、绿色、清静”目标。
2.生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桐庐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7.86亿元,比2005年增长90.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7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0∶61.4∶30.6。财政总收入达到2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26.7%和157.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09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8.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214.3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9.9%。同时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了农家乐品位,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持续的污水治理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桐庐县打造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精美现代化中等城市、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3.生态社会发展进步显著
通过环境治理,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减少了蚊蝇滋生,降低了传染病发病机率,维护了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堂极为生动的生态课,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认知度、支持度和参与度,改变了广大农民根深蒂固的陋习,使得生态文明观念广为传播。
4.生态文化合力日益增强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日益融合。桐庐的传统文化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相连,包括以“桐君鼻祖”为代表的中药养生生态健康文化、以富春山居和深澳古村为代表的生态人居文化、以严子陵钓台和七里扬帆为代表的森林、山丘、河流协调共生的生态景观文化。桐庐人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是桐庐生态文化培育的一大特色。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和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等多位领导先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将桐庐县的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浙江省、杭州市均在桐庐县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30多个省市县考察团到桐庐学习考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多家媒体对桐庐县生态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大大提高了桐庐县的美誉度。
三、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桐庐县充分利用生态县建设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效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了一个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科学的发展观念、系统的战略部署;有效的资源整合、强力的项目带动;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制度保障;广泛的宣传动员、积极的公众参与。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1:生态文明建设是优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桐庐县坚持“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生态优势,做新做精生态经济,以拓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工业为重点,以培育生态旅游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使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局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启示2:转变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
桐庐以生态经济引领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着力培育板块经济、旅游经济、文创经济,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参与性强、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产业。桐庐县没有把经济结构调整看作负担,而是以发展和增值的理念来看待环境保护和经济结构调整,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再提升,狠抓载体不放松,通过强化环境优势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启示3: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生态环境既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发展瓶颈,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价值和最大资本。桐庐县认清当前生态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积极创新,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环境再造”来带动区域升值,把对区域环境治理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使环境保护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了综合效益。
启示4:以人为本、保障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桐庐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观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园林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同时,桐庐县牢固树立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意识,解民忧、集民智、借民力,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过程中的主人公作用。
桐庐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之路,也是上下共同参与和机制体制创新之路。桐庐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县级行政单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肆』 抗裂贴是用在什么部位
防裂贴用于白改黑,铺完预留缝直接铺抗裂贴,再就是表面基层摊铺沥青前铺设防裂贴抗裂贴。该产品在全国推广的很好,既能防裂也能防水,称得上是路面养护的救星。
『伍』 现在城市路面都白改黑(草沙路),这种路面对环境污染有影响最重要是对人身体有威害在铺设是味道真大
当时有些味道,但是过不了10天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路是开放的,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会对周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
『陆』 路面贴缝带与抗裂贴有哪些区别
贴缝带(或称道路压缝带,贴缝条,路面贴,压缝条,封缝贴,裂缝贴,马路创可贴版,权面层贴)是我公司研发生产的专用于道路裂缝治理的复合土工材料。具有耐磨性好,抗拉性强,封水性强,成本低廉,美观耐用等众多优点。贴缝带简单快捷,随时随地,粘贴完毕,即可通车;能100%的沿着裂缝封缝,保证封缝质量;在路面高温时,本产品不会被挤出而污染路面。贴缝带常规宽度主要有15公分、8公分、5公分、3公分,可根据需要现场剪切或拼接,也可按要求定制。贴缝带与防裂贴大致一样,贴缝带生产工艺与防裂贴一样,防裂贴用于大裂缝的使用,然而贴缝带则适用于小裂缝的补贴。贴缝带价格便宜质量高是客户们的最佳选择。
『柒』 重庆道路为什么要实施白改黑
因为沥青路面比水泥路面更加环保, 沥青路面不容易产生扬尘,路噪要小很多 ,防滑等很多方面都比水泥路面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