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公共产品外溢

公共产品外溢

发布时间: 2021-02-17 06:17:17

1.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

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在某项经济活动中,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的影响其决策的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

3、外部效应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

4、公共产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5、收入分配不公

6、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市场不存在,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垄断市场的影响。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1)公共产品外溢扩展阅读

政府采取的措施

1、政府经常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西方很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把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或欺诈行为等规定为非法。

2、对非法行为依法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政府管制可以使价格管制,也可以是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

3、在进行价格管制时,政府通常把价格规定在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需求之处。在进行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时,政府可以采取市场需求与厂商平均成本相等的条件确定政策。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4、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纠正外狭隘性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2. 为什么要有多级财政麻烦举一个通俗的现实例子

政府是层级的,人员经费开支也是层级的,需要多级财政,如教师有拿县财政,回县管,市财政,市管答,省管,省财政,省管,国家财政,教育部管。教育就是公共产品外溢性,哪地方的名师,哪个地方收益是最大的,地方重视教育,财政支持资金,地方文化及经济就会受益。

3. 为什么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

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专它区别于微观经属济主体的个别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

(3)公共产品外溢扩展阅读

1、非加总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无差异性(集中性)。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代价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外部性。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外部效应往往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度与不足。

4. 财政学。我国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公共产品具有空间层次性(受益范围),回有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答分别适合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按受益范围确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符合效率原则
众多地方性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性,可采取主受益地区举办、中央补助的提供方法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有机结合
2、提供公共产品的收入来源(税源)具有层次性:不同税种具有不同的税源和调节功能,适合分级征管
凡税源普及全国且流动性大、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应归中央;凡税源较固定且税基较窄的税种,应归地方
因划分收支标准不同,一般会形成如下的分配格局:支出偏重于地方,收入偏重于中央。因此,必须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3、集权与分权关系
(1)主张集权者,从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外溢性、地区调节和收入平衡等角度提出集权更有效
(2)主张分权者,从公共产品的差异性、密切纳税人和地方官员的关系、部分零星税种适宜地方征收等角度提出分权更有效
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都不可取。集权与分权关系是不断调整变化的,但往往以集权为主,分权为辅

5. 为什么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

哈罗德-多玛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数学表达式为:G=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投资者满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n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34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它放弃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力不可替代及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前提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得出结论,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他们的理论具有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的痕迹,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提出该模型基本公式的是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E.Meade)。米德在分析中首先提出了与哈罗德不同的假设: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2.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资本一劳动比率是一个变化的量。3.储蓄总能转化为投资。即I-S。4.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根据以上假设,该模型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得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入均收入增长率(GY—GL)=(1)·(GK_GL),其中,GK-GL表示入均资本装备率。所以,要使入均国民收入上升,就必须使资本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而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模型为(GY—GL):(1吨)·(GK—GL)+X,可见,与没有技术进步时(k-0)情况不同,若X>0,则即使入均装备率不变。入均收入也仍然增加。3.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TheTheoryofEndogenousGrowth)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⑵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⑶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andRobson,1993,p.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andHowitt,1992,p.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1991,p.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1997,p.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6. 财政机制里的转移支付机制是什么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根据《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财政平衡制度或财政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富裕地区的财政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相对贫困的地区,达到平衡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水平的作用。
(一)转移支付的目的
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可以解决公共产品区域外溢性带来的损失、解决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弥合财政缺口以及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因此,中央政府可采取向贫困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办法,解决这种财政横向不公平,从而改善落后地区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条件,实现各地的财政地位均等化。同时,市场机制作用下,需要引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部分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由更高层次的财政承担,解决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二)转移支付特点
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弥合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稳定社会的主要措施,是城市财政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制度构成。二是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收入再分配中起主导作用。三是遵循均等化宏观调控的政策,各城市转移支付资金均倾斜于贫困地区,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抗压力。

7.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教育发挥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

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合一的特性,这是我们党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要认识,也是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理论的根本依据。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深度分析和详细解读,陈述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并且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都越来越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党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要认识。邓小平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他把教育与农业、能源和交通相提并论,相对于农业、交通和能源,教育更关键,高等教育是事关全局、必须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
一、高等教育的基础性
高等教育在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生必然联系的现代社会,凸现了它的生产性,具有基础性产业的性质。它的基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生产出的人力资本,是构成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又说教育能生产出一种“可卖的商品”,即劳动力本身。高等教育的产品是劳动能力,是一种体现在劳动对象身上的知识、能力、技巧和创造力等,也就是人力资本,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知识水平,培养劳动技能,把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造就成为专门的、高级的、掌握了更多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及经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今天,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因为高等教育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由手段。
第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由高等教育作为基础。邓小平说过:“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概括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不但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和基础地位,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中介”作用。因为科学技术毕竟只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要实现知识到现实的转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生产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技能,这就需要培养和训练,也就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后着眼点应落实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上来。
第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必须要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是也没有孤立地看经济问题,始终紧紧抓住科技和高等教育两个关键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具有继承发展和创造的必要条件,能高效率地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扩大再生产。这是因为为数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开发者都要靠高等教育来培养,科技的辐射速度和吸收能力与高等教育水平成正线性关系,科技潜力的挖掘与发挥要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实现。在当代,高等教育是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的全局性
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进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它产出的是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提高了素质能力和知识以后的人才和科研成果,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知识的进步,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首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多效性,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局部和全部。高等教育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还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具有多种功效,从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到地区、部门的经济振兴、事业发展;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上层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和科学的继承、繁荣和发展到人们的思想观点、精神文明的科学化、现代化;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来满足它们对人才和智力的需要以及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需要。可以说,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渗透于一切领域,贯穿于每一环节。实际上,由于高等教育效益的外在性,高等教育的社会功效可涉及到一个地区、国家范围,甚至国际社会,也可影响到高等教育以外的政治、文化科技或家庭、个人、企业等社会单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发展——知识进步——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具有全局性的基础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知识的进步,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内容的调整、更新,高等教育手段、方法的改进,都会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发展格局的变化。高等教育产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其他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成果中,它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辐射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它几乎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息息相关,它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其次,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在与未来。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邓小平同志是站在现代化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论述高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的,从实现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出发,认为经济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依靠教育和科技,强调要把高等教育和科技放在发展战略第一位。他规划了著名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认为实现这个战略第一位的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他总是谆谆告诫各级领导要千方百计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呼吁他们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方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所不可比拟、不能代替的。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引进技术,也可以引进设备,但是却不能引进国民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素质低,即使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难以发挥作用,更谈不上消化吸收和改造发展。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现在,而且也关系到长远,体现在未来。这是由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周期长的特性所决定的。由于周期长,所以其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具体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投放市场后,不像其他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那样马上就可以体现价值,人力资源需要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工作经验的逐步升值后,才能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效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决定了今天的高等教育会对明天的社会产生很大的关联作用。所以说,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就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储备水平与未来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高等教育的先导性
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社会总是在朝着高科技方向在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都必须以先期的高等教育为前提,所有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同步高等教育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进步的前提是高等教育要先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又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具体体现在:
第一,高等教育具有先行性。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创新人才,它的生产目的是传授知识、能力或技巧和技能,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具有特殊劳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是发挥和挖掘科技潜力的原动力,是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正是由于高等教育对于其他产业的无可比拟的后关联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最后的着眼点应该落实到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上来。高等教育效益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决定了今天的高等教育成果,将在未来几年、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正如邓小平说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因此,现在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同步不行,滞后更不行,必须要先行。
第二,高等教育具有超前性。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它将会创造经济奇迹。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来办好高等教育。邓小平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只有高等教育投资超前增长,高等教育改革超前进行,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大致都有一个适度超前的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能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经济的加快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也必须包含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具有导向性。高等教育的导向性首先表现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并不否定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不仅作为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发挥作用,而且他们在制造生产工具,改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引导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同样地,诸如劳动者劳动能力发挥的方向,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革新创造精神、经济道德以及应该具有的现代意识和思想观念等等,也一样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潜力的发挥、经济运行的优质高效起着导向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属于精神世界的因素,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和养成的。可见,高等教育在物质生产中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它的导向性还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高等教育具有生产科学技术和文化产品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高等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面对21世纪,如何使每个人在知识和理性、情感与意志、兴趣与爱好等诸方面得到正常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是否真正拥有未来。未来社会的任何一种机遇和选择的把握都取决于人类自己的能力,取决于人的情感、智力、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人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另外,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个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等等,都离不开教育工作,是教育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现代高等教育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导向性的功能和特性。在实践中,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的全局性则是高等教育潜在整体价值的反映,而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则是全局性和基础性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既是由它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乃至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是在深刻认识了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8. 公共经济学分析方法,学习资料,问题求助

城市公共交通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2007年第8期 江苏城市规划
【摘要】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如何做到高效、公平地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交通所带来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交通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城市交通的有效供给与现有资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提出了“公交优先”的政策。为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政府在城市公交上必须有所作为,提供有效供给。
【关键词】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公交优先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公共产品界定
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
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在公共经济学的分析中,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sive)和非竞争性(nonrivalness)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使用的,其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无法在技术上有效排他,或技术上可行但排他的成本过高,因而具有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即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或者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与质量。布坎南在其著名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同时具备以上两个因素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goods),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pure private goods),而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称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 goods)。广义的混合产品包括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以及狭义的准公共产品,其中狭义的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
根据公共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确定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于混合公共产品: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共同平等地乘坐公交系统,其消费行为具有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特点,任何人对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交产品的消费即其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城市公交有运营成本,每一位想要获得城市公交的使用价值的人需要付费即公交费;而当城市公交出现满载,就会存在边际拥挤成本,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因此,城市公交呈现出竞争性的特点。同时,城市公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显著特征即具有利益外溢性,即在私人交通拥堵严重的大城市,公民乘坐公共交通在享有公交带来的利益的同时,降低了如果人们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而给城市正常运行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