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污染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记者从青海省出发,途经甘肃、宁夏,到达内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黄河流域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祸首”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八九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的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
“消亡”现状: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呈现加重趋势乌梁素海湖已经濒临消亡
在沿途调查中记者发现,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
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导致河道中的水生物濒临灭绝。上世纪五十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的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据甘肃省环保局统计,黄河甘肃段年排放废水2.37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1.41亿吨,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9.5%。黄河流经甘肃四座城市,目前仅有兰州市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有15.8万吨。而且兰州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维持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记者发现,这一问题许多沿黄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黄河,不仅影响了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更为严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态环境和沿黄百姓的饮水安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现在每年有5亿立方米的废水注入湖区,其中排入黄河有0.5亿立方米。记者在乌梁素海看到,水体已呈现酱黑色。由于工业废水,特别是农药、化肥含量很高的农业退水注入湖区,使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剧,水草、芦苇疯长,湖区明水面萎缩,湖底抬升加快。
巴彦淖尔市环保局局长杨介中介绍说:“乌梁素海水质目前基本处于劣五类,昔日的渔场现在已有19种鱼类灭绝。2002年,找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还不足3两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治理,不仅危及黄河,而且这块重要的湿地也会在20到40年间消亡。”
“毒水”水质: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水后被烧死村民饮水后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内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农业生产。然而,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达到近2亿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质污染急剧恶化。特别是进入西宁市后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质基本在五类或劣五类。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正在田头浇地的东庄村村民王成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在甘肃省靖远县靡滩乡,村民们长期饮用的是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村民们说,锅里经常有白色的沉淀物,饮过水后常拉肚子,洗过脸后皮肤龟裂起皮。“这个水咸得人吃不成,沏出来的茶咸得喝不成。河流里漂着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有油。”村民陶国才说。
记者在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采访时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这家水厂还曾两次被迫停止处理。水厂副厂长张玉和说:“枯水期最严重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处理污水,即使目前处理过的水,口感还是比较差,有时还有些怪味。现在大约有7万多人在饮用这样的水,今后水厂的供水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黄委会宁蒙水文水资源管理局局长钞增平说,黄河污染问题也到了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的地步了。
作者:肖敏马维坤侯德强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谢玲
回答者:冰月蓝樱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7 20:30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Ⅱ 急!黄河资料!!!!!!!!!!!!!!!!!!!!!!!!1
第一个资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图文黄河资料)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Ⅲ 黄河的污染和破坏原因
如下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Ⅳ 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中国第二长的河流。
黄河北源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哈拉山脉的一个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于巴彦哈拉山脉各亚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于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经论证的宗列曲。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部流经中国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故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之为“母亲河”。每年将产生16亿吨泥沙,其中12亿吨将流入大海。其余4亿吨将长期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有利于种植的冲积平原。
(4)岚县污染扩展阅读:
关于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Ⅳ 山西148家重污染企业被列入淘汰“黑名单”,请问这148家都有哪些
2007年环境污染末位淘汰企业及设施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代码 实施环境污染末位淘汰生产设施 淘汰期限 责任单位
太原市
1 山西龙辉(原黄寨)煤炭气化有限公司 78850167—8 70技改型焦炉 2007年4月30日前 阳曲县人民政府
2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1011439—1 烧结车间1#和2#(2×90M3)烧结机 2007年6月30日前 太原市人民政府
炼铁车间1#(324M3)、2#(296M3)、3#(1200M3)高炉
大同市
1 新荣区西村乡煤矿 全部生产及排污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新荣区人民政府
2 大同市南郊区小站玻璃厂 小平拉玻璃生产线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3 大同市南郊区小石子炼油厂 简单炼油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4 大同市南郊区马营保温材料厂 简易膨化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5 大同市南郊区东坟村贾君铸造厂 简易化铁冲天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6 大同市南郊区永鑫活性炭厂 简易活化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7 大同市南郊区源全活性炭厂 简易活化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政府
8 灵丘县恒生铁选厂 全部生产及排污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灵丘县人民政府
阳泉市
1 阳泉市郊区韩庄矾石矿 燃煤物料混装矾石竖窑 2007年4月30日前 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
2 阳泉市郊区杨树沟矾石矿 燃煤物料混装矾石竖窑 2007年4月30日前 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
3 平定县锁簧镇东锁簧煤矿 81070047—1 1#井、2#井坑口及附属设施 2007年6月30日前 平定县人民政府
4 平定县前梨林头村煤矿 81070051—9 坑口及附属设施 2007年6月30日前 平定县人民政府
5 阳泉市郊区西垴矾土矿 11067886—7 燃煤物料混装矾石竖窑 2007年6月30日前 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
6 阳泉市郊区东垴矾石矿 L0104801—7 燃煤物料混装矾石竖窑 2007年6月30日前 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
7 阳泉市郊区火石岩矾石矿 79022284—6 燃煤物料混装矾石竖窑 2007年6月30日前 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
8 阳泉市永固水泥厂 11062923—X 水泥竖窑 2007年11月30日前 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9 山西亚美建筑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72814478—702 水泥竖窑 2007年11月30日前 阳泉市人民政府
晋中市
1 介休张春生碳素厂 焙烧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2 介休宋二兵碳素厂 焙烧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3 介休东内封碳素厂 焙烧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4 介休西内封碳素厂 焙烧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5 介休三源盛洗煤公司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6 介休泰丰煤化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7 介休俊鑫洗煤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8 介休荣兴煤化公司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9 介休龙翔选煤有限公司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10 介休新寨洗煤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介休市人民政府
11 太谷县胡村庄管道器材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太谷县人民政府
12 太谷县石象铸造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太谷县人民政府
13 太谷县李志强热镀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太谷县人民政府
14 祁县恒盛源玻璃厂 玻璃圆炉 2007年4月30日前 祁县人民政府
15 太谷县胡村庄铸造厂 X0276061—3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太谷县人民政府
16 太谷县金三角铸造有限公司 X0276072—9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太谷县人民政府
17 晋中开发区三和钢结构厂 76713927—8 电镀生产线 2007年11月30日前 晋中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18 灵石县建材工业总公司 11306528—1 机立窑 2007年11月30日前 灵石县人民政府
19 灵石县宇冶化工有限公司 11306261—1 2组120支硫磺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灵石县人民政府
20 灵石县河东建筑材料厂 77818634—6 石膏粉等生产设施 2007年11月30日前 灵石县人民政府
21 灵石长龙建材有限公司 70108680—4 石膏粉等生产设施 2007年11月30日前 灵石县人民政府
长治市
1 长子县东南冶炼厂 冶炼炉 2007年4月30日前 长子县人民政府
2 长子县田宝冶炼有限公司 冶炼炉 2007年4月30日前 长子县人民政府
3 长治县中和金鑫化工厂 84087001—6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4 长治县东申家庄二硫化碳厂 81087261—X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5 长治县西和二硫化碳厂 84087001—6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6 长治县仝家岭二硫化碳厂 84087001—6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7 长治县寨沟二硫化碳厂 84087001—6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8 长治县长征化工厂 11087522—X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9 长治县东贾星火化工厂 81087050—X 反应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长治县人民政府
10 武乡县兴武化工有限公司 71366744—6 碳酸钾生产工艺 2007年11月30日前 武乡县人民政府
晋城市
1 晋城市水泥厂 11120009—9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晋城市人民政府
2 晋城市振兴水泥有限公司 81123066—X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
3 山西晋城春光热电有限公司 11120006—4 发电机组 2007年6月30日前 晋城市人民政府
4 晋城长征水泥厂 11123289—1 机立窑 2007年11月30日前 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
5 晋城市天友水泥有限公司 70105769—1 机立窑 2007年11月30日前 泽州县人民政府
临汾市
1 临汾市丰达工贸有限公司 105m3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政府
2 尧都区海龙冶炼厂 128m3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政府
3 翼城县永茂铸造有限公司 105m3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4 汾西县太阳山一铁厂 128m3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汾西县人民政府
5 蒲县思源实业有限公司 99—III型焦炉 2007年4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6 蒲县伟轩煤焦有限公司 99—III型焦炉 2007年4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7 洪洞县浩溢煤焦化有限公司 72591325—3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洪洞县人民政府
8 洪洞县堤村八一煤化厂 60284169—1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洪洞县人民政府
9 蒲县海仓煤焦有限公司 75150052—4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10 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冶炼厂 71361012—4 113m3高炉2座 2007年6月30日前 临汾市人民政府
11 尧都区宏富强钢铁有限公司 75981018—0 126m3高炉2座 2007年6月30日前 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政府
12 襄汾县宇翔炼铁厂 75408256—7 10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13 襄汾县毅惠冶炼有限公司 X0283504—4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14 襄汾县鑫盛冶炼有限公司 75150725—9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15 曲沃县信海铁业有限公司 75150727—9 105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16 山西华鑫铁业有限公司 73403828—6 100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17 曲沃县丰源铁业有限公司 74855584—X 100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18 曲沃县晋宏钢铁有限公司 74602830—9 10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19 曲沃县光彩铁业有限公司 11318477—4 110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20 曲沃县吉利钢铁有限公司 75984294—0 109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21 曲沃县彦明钢铁有限公司 74604595—0 100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22 翼城县晋源实业有限公司 75409339—7 105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3 翼城县鑫华钢铁有限公司 74857478—4 105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4 翼城县华煜球墨铸管有限公司 75400112—36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5 翼城县亨隆钢铁有限公司 11321071—7 10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6 翼城县长峰冶炼有限公司 71982903—9 125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7 蒲县果金冶炼厂 71361548—6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28 翼城县岳星化工有限公司 72590489—1 碳黑生产设施 2007年6月30日前 翼城县人民政府
29 山西振龙焦化有限公司 75151184—8 99—III型焦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30 蒲县红鑫煤焦有限公司 71987313—6 99—III型焦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蒲县人民政府
31 襄汾县襄陵三八铁厂 60283608—3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32 襄汾县鑫荣冶炼有限公司 75980601—8 125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33 襄汾县新鑫源冶炼有限公司 74859047—7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34 襄汾县裕达炼铁厂 74600102—6 128m3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襄汾县人民政府
35 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 60280500—9 TJL—810型焦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政府
36 霍州市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焦化厂 81330491—7 70改进型红旗3号焦炉2组 2007年11月30日前 霍州市人民政府
37 洪洞县同盛焦化有限公司 74352642—5 SK3230焦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洪洞县人民政府
38 曲沃三星焦化实业有限公司 11318461—9 H—T型焦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曲沃县人民政府
39 古县正泰焦化有限公司 11333206—0 TH3020焦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古县人民政府
40 山西省乡宁县煤气焦化有限公司 70111416—6 66III改造型焦炉 2007年11月30日前 乡宁县人民政府
吕梁市
1 文水县恒升化工厂 淘汰生产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文水县人民政府
2 兴县化肥厂铁厂 炼铁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兴县人民政府
3 兴县晋峰铁厂 炼铁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兴县人民政府
4 岚县新达铁厂 炼铁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岚县人民政府
5 岚县袁家村兰宝铁厂 炼铁高炉 2007年4月30日前 岚县人民政府
6 汾阳市钟岳化工厂 淘汰生产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汾阳市人民政府
7 汾阳市聚源精密铸钢厂 冲天炉设施 2007年4月30日前 汾阳市人民政府
8 岚县长虹冶炼有限公司 14232970—1 炼铁高炉 2007年6月30日前 岚县人民政府
9 孝义市晋贸煤焦有限公司(一期) 0264945—2 生产设施 2007年11月30日前 孝义市人民政府
运城市
1 河津腾达钢铁公司 125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 河津达康铸造公司 128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3 绛县丰达冶炼有限公司 125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绛县人民政府
4 垣曲旺瑞铁厂 10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垣曲县人民政府
5 运城华龙钢铁公司 106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
6 河津晋海冶金公司 128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7 河津鑫光炉料公司 128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8 河津理成科工贸集团 10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9 河津永大钢铁公司 10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0 稷山晋源钢铁公司 12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稷山县人民政府
11 稷山三界联合铁厂 10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稷山县人民政府
12 河津安达公司 15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3 河津腾达公司 158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4 河津夏鑫公司 15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5 河津永达公司 150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6 新绛宝丰炼铁厂 158m3高炉1座 2007年4月30日前 新绛县人民政府
17 河津理成钢铁 180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18 绛县金泰冶炼公司 75172887—7 85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绛县人民政府
19 绛县来利煤气冶炼公司 74602261—X 70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绛县人民政府
20 河津市三联集团 11387215—5 126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1 河津永鑫公司 71591915—X 128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2 河津株达公司 60296472—0 128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3 平陆金鑫冶金公司 70110638—5 128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平陆县人民政府
24 平陆三门千社冶炼厂 11399114—2 108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平陆县人民政府
25 新绛华丰冶炼集团 70110540—3 124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新绛县人民政府
26 河津红光科工贸集团 72460942—8 128m3高炉1座 2007年6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7 河津宏达钢铁集团 71591020—0 105m3+158m3高炉2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8 河津民兴铁厂 14270310—9 158m3高炉1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29 河津丰达科工贸集团 82387139—9 158m3高炉1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30 稷山永恒工贸公司 11384590—7 150m3高炉1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稷山县人民政府
31 河津银鑫钢铁公司 74108859—9 200m3高炉1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河津市人民政府
32 垣曲宝鑫铁业公司 74603424—X 186m3高炉1座 2007年11月30日前 垣曲县人民政府
忻州市
1 五台八一机械厂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五台县人民政府
2 原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厂 11198841—0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原平市人民政府
3 定襄化肥厂 11192318—2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定襄县人民政府
朔州市
1 怀仁县牛心山煤矿 整体关闭 2007年4月30日前 怀仁县人民政府
2 怀仁县里八庄造纸厂 卫生纸生产线 2007年4月30日前 怀仁县人民政府
3 怀仁县中华陶瓷厂 陶瓷生产线 2007年4月30日前 怀仁县人民政府
4 怀仁县生慧贴花厂 陶瓷生产线 2007年4月30日前 怀仁县人民政府
5 怀仁县刘跃瓷坊 陶瓷生产线 2007年4月30日前 怀仁县人民政府
6 朔城区供热公司1号供热站 11144184—5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政府
7 平鲁区科峰溶济厂 75153890—1 整体关闭 2007年6月30日前 朔州市平鲁区人民政府
8 山阴县陶艺玻璃有限公司 75405722—2 耐火砖生产线 2007年6月30日前 山阴县人民政府
9 应县明禾陶瓷有限公司 75S80876—9 燃煤隧道窑 2007年6月30日前 应县人民政府
Ⅵ 帮我查一下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名单
一、2010年炼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序号 省(区) 企 业 名 称 淘汰生产线(设备)
型号及数量 产 能
(万吨)
1 天 津 天津友发集团天丰钢铁有限公司 310 立方米高炉×2 90
2 天 津 天津天钢联合钢铁有限公司 215 立方米高炉×2 50
3 河 北 辛集市澳森钢铁有限公司 300立方米高炉×2 69
4 河 北 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300立方米高炉×1 35
5 河 北 张家口冀钢钢铁有限公司 120立方米高炉×1 14
6 河 北 河钢集团宣化钢铁公司 300立方米高炉×1 35
7 河 北 唐山市清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49
8 河 北 唐山贝氏体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49
9 河 北 唐山贝氏体钢铁(集团)顺兴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0 河 北 唐山贝氏体钢铁(集团)荣程特种钢材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1 河 北 唐山瑞丰钢铁(集团)粤丰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2 河 北 唐山瑞丰钢铁(集团)金友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3 河 北 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泰丰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3 73
14 河 北 唐山市丰南区经安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15 河 北 唐山安泰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16 河 北 滦县荣义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17 河 北 唐山兴隆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8 河 北 唐山佳宾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19 河 北 唐山钢铁集团华西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0 河 北 唐山市荣程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1 河 北 滦南鹏程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2 河 北 唐山长城钢铁集团鑫达钢铁有限公司 258立方米高炉×1 30
23 河 北 唐山兴业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205立方米高炉×3 63
24 河 北 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5 河 北 唐山市汉沽钢铁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6 河 北 唐山东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2 50
27 河 北 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205立方米高炉×1 21
28 河 北 邢台龙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20立方米高炉×1 25
29 河 北 邢台顺达钢铁冶炼有限公司 220立方米高炉×1 25
30 河 北 武安市鑫山钢铁有限公司 230立方米高炉×1 27
31 河 北 峰峰矿区顺鑫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21
32 河 北 峰峰矿区合信钢铁有限公司 230立方米高炉×1 27
33 河 北 邯郸县三联钢铁冶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210立方米高炉×1 24
34 山 西 汾西县青云实业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35 山 西 汾西县朝阳煤化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36 山 西 汾西县盛煜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37 山 西 汾西县鑫源铁厂 128立方米高炉×1 9
38 山 西 洪洞县洪永冶炼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39 山 西 洪洞县融通煤化厂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0 山 西 翼城县龙晖实业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8
41 山 西 翼城县天源铸业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42 山 西 翼城县兴浍铸业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43 山 西 临汾市汇丰钢铁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4 山 西 临汾市尧都区崟海冶炼厂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5 山 西 临汾市煜通冶炼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8
46 山 西 临汾市桃园钢铁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7 山 西 临汾市尧都区矅泰冶炼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8 山 西 临汾市尧都区建明冶炼厂 158立方米高炉×1 10
49 山 西 临汾市志强钢铁有限公司 208立方米高炉×1 16
50 山 西 临汾市德豪蒲达焦铁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8
51 山 西 文水恒基铁合金公司 208立方米高炉×1 12
52 山 西 文水恒基铁合金公司 208立方米高炉×1 12
53 山 西 汾阳市盛佳源钢铁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54 山 西 汾阳市盛佳源钢铁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55 山 西 交口县兴荣冶炼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7
56 山 西 孝义城财鑫泰冶炼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9
57 山 西 富成钢铁有限公司 124立方米高炉×1 9
58 山 西 泽州鑫盛源铸造有限公司 117立方米高炉×1 9
59 山 西 灵石县紫嵘铸管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9
60 山 西 灵石县紫嵘铸管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9
61 山 西 五寨县新飞铸件厂 120立方米高炉×1 6
62 山 西 五寨县新飞铸件厂 120立方米高炉×1 6
63 山 西 原平钢铁有限公司 110立方米高炉×1 9
64 山 西 河曲县汇源焦化厂 125立方米高炉×1 9
65 山 西 泽州县双星工贸有限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15
66 山 西 泽州县永兴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15
67 山 西 晋城市泽西经贸有限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15
68 山 西 泽州县鸿钰铸业有限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15
69 山 西 泽州县龙鑫冶炼有限公司 179立方米高炉×1 15
70 山 西 阳城县直源高精磷铁铸业有限公司 162立方米高炉×1 13
71 山 西 阳城县华王通用离心铸管厂 140立方米高炉×1 11.5
72 山 西 娄烦县继亨铸造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11
73 山 西 绛县金泰冶炼有限公司 97立方米高炉×1 8
74 山 西 绛县来利煤气冶炼有限公司 150立方米高炉×1 12.5
75 山 西 偏关县蒙鑫冶炼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0.5
76 山 西 繁峙县鸿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0.5
77 山 西 古交市汇通冶炼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11
78 山 西 古交市星火炼铁厂 128立方米高炉×1 11
79 山 西 蒲县晋源永红煤焦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0 山 西 蒲县光明铸造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3
81 山 西 蒲县腾岳铸造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2 山 西 蒲县泰裕焦铁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3 山 西 临汾市灵民鑫贸源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4 山 西 蒲县锦英钢铁铸造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5 山 西 蒲县永鑫生铁有限公司 105立方米高炉×1 9
86 山 西 山西省交城县兴龙铸造有限公司 124立方米高炉×1 10.5
87 山 西 交城县鑫宇离心铸管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3
88 山 西 山西星宝铸造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3
89 山 西 山西顺恒铸管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0.5
90 山 西 孝义市大金钢铁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3
91 山 西 孝义市双丰铸造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3
92 山 西 交口县龙盛铸造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0.5
93 山 西 岚县恒升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150立方米高炉×1 12.5
94 山 西 岚县泰鑫铸造有限公司 120立方米高炉×1 10
95 山 西 山西新星冶炼集团有限公司 150立方米高炉×1 12.5
96 内蒙古 包头市巨鑫炼铁厂 108立方米高炉×1 8
97 内蒙古 包头市康富炼铁厂 78立方米高炉×1 6
98 内蒙古 包头市希宇钢铁有限公司 138立方米高炉×1 10
99 内蒙古 包头市鑫宇钢铁有限公司 180立方米高炉×1 13
100 内蒙古 包头市宏伟铸造有限公司 228立方米 、206立方米高炉×1 31
101 内蒙古 包头市乡街工贸炼铁厂 165立方米高炉×1 11
102 内蒙古 包头市土右旗青山特铸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2 17
103 内蒙古 包头市溶增化工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2 8
104 辽 宁 海城市西洋钢铁有限公司 225立方米高炉×2 50
105 辽 宁 辽宁广铭钢铁有限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12
106 辽 宁 本溪万利钢铁公司 28立方米高炉×1 3
107 辽 宁 辽宁凤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20立方米、138立方米高炉×1 30
108 辽 宁 辽鞍钢铁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15
109 辽 宁 辽阳兴华钢厂 80立方米高炉×1 10
110 黑龙江 鸡西北方制钢有限公司 75立方米高炉×2 20
111 黑龙江 七台河聚丰铁业有限公司 125立方米高炉×1 10
112 黑龙江 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130立方米高炉×1 13
113 江 苏 徐州牛头山钢铁有限公司 206立方米高炉×1 20
114 江 苏 铜山县利国钢铁有限公司 206立方米高炉×1 20
115 江 苏 徐州荣阳钢铁公司 206立方米高炉×1 20
116 江 苏 徐州成日钢铁有限公司 206立方米高炉×1 20
117 安 徽 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258立方米高炉×2 60
118 福 建 龙岩市马坑冶炼铸造厂 45立方米高炉×1 4
119 福 建 福建省安溪三安铁合金有限公司 75立方米高炉×1 7
120 福 建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冶炼厂 75立方米高炉×1 15
121 山 东 张店钢铁总厂 128立方米高炉×3 55
122 山 东 淄博新冶实业有限公司 208立方米高炉×2 45
123 山 东 山东隆盛钢铁有限公司 208立方米高炉×2 45
124 山 东 烟台渤丰钢铁建材有限公司 55立方米高炉×1、38立方米高炉×2 9
125 山 东 临沂市明兴铸业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0
126 山 东 沂州钢铁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28
127 山 东 临沂市隆兴铁合金有限公司 158立方米高炉×1 18
128 山 东 山东鑫山铸业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2 20
129 山 东 临沂庆云山水泥集团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10
130 河 南 河南省鹤壁市龙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10立方米高炉×1 5
131 河 南 河南省中原内配铸造有限公司 110立方米高炉×1 4.8
132 河 南 河南省唐河县纺织配件厂 110立方米高炉×2 10
133 河 南 河南省唐河县玛钢厂 110立方米高炉×2 10
134 河 南 河南省唐河长丰机械有限公司 110立方米高炉×3 15
135 河 南 新乡宏泰振东机械设备厂 80立方米高炉×1 0.2
136 湖 北 湖北鼎盛冶金科技有限公司 80立方米高炉×1 8
137 湖 南 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80立方米高炉×2 52
138 广 东 广东阳春钢铁集团春钢有限公司 31立方米高炉×1 50
72立方米高炉×1
100立方米高炉×1
180立方米高炉×1
139 广 西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306立方米高炉×1 200
380立方米高炉×3
140 海 南 海南昌江钢铁厂 50立方米高炉×2 10
141 重 庆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750立方米高炉×1 72
142 四 川 达州市金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120立方米高炉×1 10
143 四 川 万源市庆源铁厂 32立方米高炉×1 5
144 四 川 万源市白沙钢铁厂 32立方米高炉×1 5
145 四 川 德昌县勤炼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55立方米高炉×1 5
146 贵 州 修文县福贵冶炼有限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6
147 贵 州 遵义祥升铸锻材料有限公司 128立方米高炉×1 14.2
148 贵 州 遵义辉虹铸造冶炼有限责任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6
149 贵 州 遵义县龙坪剑河铁厂 100立方米高炉×1 5
150 贵 州 平坝县德鑫金属制品厂 128立方米高炉×1 7.6
151 贵 州 平坝县青松农机配件制造厂 100立方米高炉×1 6
152 贵 州 贵州长盛实业有限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6
153 贵 州 瓮安县福乐工贸有限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6
154 云 南 石林县金茂华钢铁厂 128立方米高炉×1 8
155 云 南 玉溪祥华冶炼公司 220立方米高炉×1 13
156 云 南 玉溪福玉钢铁有限公司 250立方米高炉×1 15
157 云 南 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20立方米高炉×1 14
158 云 南 玉溪市刘总旗活发钢铁厂 220立方米高炉×1 14
159 云 南 峨山县万得利公司钢铁厂 220立方米高炉×1 20
160 云 南 玉溪市龙马炼铁厂 230立方米高炉×1 14
161 云 南 峨山恒丰钢铁公司 220立方米高炉×1 14
162 云 南 玉溪市金泰钢铁有限公司 255立方米高炉×1 15.3
163 云 南 玉溪市师旗宏东冶炼有限公司 250立方米高炉×1 15
164 云 南 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 200立方米高炉×1 10
165 云 南 鹤庆力量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150立方米高炉×1 16
166 云 南 大理州金川矿业总公司炼铁厂 220立方米高炉×1 10
167 云 南 武钢集团昆钢股份有限公司 300立方米高炉×1 22
168 陕 西 陕西龙钢集团 205立方米高炉×3 69
169 青 海 青海昆仑钢铁公司 140立方米高碳镍铁高炉×1 20
170 宁 夏 宁夏常能达焦化实业公司 165立方米高碳镍铁高炉×1 11
171 新 疆 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89立方米高炉×1 6
172 新 疆 首钢伊犁钢铁有限公司 40立方米高炉×2 26
173 新 疆 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30立方米、40立方米高炉×1 5
174 新 疆 鄯善县鑫隆铸造有限公司 108立方米高炉×1 10
175 新 疆 吐鲁番市源泰铸造有限公司 40立方米高炉×1 5
Ⅶ 怎样控制黄河泥沙多,断流,污染,河床高的现状。 急!
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回答者: 一个朲簦待 | 二级 | 2009-3-14 18:54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姚文艺:举个例子来讲,在这个工程的优化设计中,通过模型实验研究如果是优化减少一道坝的话,可以直接减少工程投资二、三百万人民币,再一个,每年通过洪水预演,了解哪个地方可能出现险情,在防洪预案中可以把这个堤段险情作为防汛重点,把老百姓转移出去。
据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挥黄河防汛中,已经首次实现了“三条黄河”的联动,并在防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条黄河”治理规划,到2010年,将在黄河上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淤体系,确保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证黄河在一般年份不断流,使黄土高原面积达到12亿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6万座,使入黄泥沙减少3亿吨。
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
Ⅷ 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是2016-04-15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岚县普明镇马坊村。
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141127MA0GTW349B,企业法人刘昌红,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建设工程:河道治理;林木种子:林木种子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及使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它相关服务;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土地整治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小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经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森林改培(封山育林;嫁接复壮 );营林造林和管护;森林抚育;园艺产品种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水土流失防治服务;森林公园管理;森林防火服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林业产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通过爱企查查看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Ⅸ 公元玖佰零柒年,历史第一城是被谁消灭的
大唐会昌五年(845年),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在一个帝国日益衰残、心情不佳的傍晚,登上了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乐游原。
他站在制高点上,俯瞰着这座千年古都,写下了日后广为传诵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为一座从西周就开始定都的千年古城,此时,长安已经繁华了近两千年的时光,但这座与洛阳并称的双子星城市,已开始星光黯淡。
此时,距离大唐和长安陨落,还有62年。
在“八水绕长安”日渐消逝的同时,随着森林的砍伐,关中地区的水土流失也越发严重,这就使得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率增大:
有雨则洪水泛滥,无雨则干旱成灾
。
据统计,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开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有10次旱灾,7次水灾,以及3次蝗灾。
陕西省气象局根据史料记载进行统计发现,从公元前2世纪的秦朝开始,关中地区的水灾和旱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其中唐朝中期的公元八世纪,竟然发生了37次旱灾,平均每2.7年就发生一次。
关中地区这种由森林滥砍滥发引发的水源枯竭和次生自然灾害,也使得长安城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据统计,在整个唐帝国289年历史中,共有240个年头发生水、旱、蝗等各种灾害。在帝国政治清平、军事强盛时,长安城和唐帝国尚可对付,然而当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实力江河日下时,这种频发的灾害,就逐渐成为摧毁帝国的致命因素。
在此情况下,长安的危机,越来越迫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