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重度污染
1.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内或附近有哪些旅游胜地
清徐县境内没有抄什么古迹,有个三国演义城,是个急功近利的产品,没什么意思,但是附近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乔家大院,距离只有20公里,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距离50公里,都值得一去,也可到晋祠,在清徐西北10公里,天龙山风景区都是太原附近很著名的游览名胜。
2. 清徐吧清徐受到那些污染污染前是什么样子
跟年妈的批面面一样
3. 清徐县怎么样
还行,就是污染比较厉害
4. 求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城市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城西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继太原汾河景区之后山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工程项目,这标志着太原市正在从一个污染城市逐渐变成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
太原市作为能源重化工城市,其空气污染曾一度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随着太原市对严重污染的不断治理,2004年,太原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的天数达到200多天,占全年的60%,创造了历史上的最佳。
城西水系的雏形是太原旧城护城河,2002年,太原市投资1.8亿元,开始城西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后的城西水系贯穿尖草坪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全长12.6公里。2003年8月25日,太原市城西水系一期改造工程竣工。至此,城西水系总面积已达150.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为4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97.4万平方米。其中,草坪23万平方米,种植乔木2.9万株,灌木51万平方米,现已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部门观测,目前,城西水系建设区域比其他区域相对湿度提高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尘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注:降尘单位为:吨/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为日均浓度,其余为年平均浓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
空气质量级别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现天数
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级(优)
/
/
/
/
/
/
/
/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级(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级(轻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级(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级(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见表2-3
表2-3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
功能区
类别
点位名称
监测项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区是否达标
超标项目
(超标百分比)
监测项目有效日均值达标天数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类区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达标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园
0.402
0.184
0.064
不达标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兰
0.353
0.199
0.055
不达标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类区
国防工办
0.431
0.231
0.071
不达标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电厂
0.394
0.177
0.055
不达标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表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太原段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水库
晋阳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汾河水库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晋阳湖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1995年
11.44
3.37
18.69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07
重污染
劣Ⅴ类
劣Ⅴ类
1996年
9.24
2.45
15.95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77
重污染
劣Ⅴ类
3.63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7年
9.53
3.19
16.8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32
重污染
Ⅳ类
3.1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8年
8.12
2.11
14.1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8
轻污染
Ⅳ类
0.98
中污染
Ⅳ类
1999年
9.57
1.78
16.86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1
轻污染
Ⅳ类
0.82
中污染
Ⅳ类
2000年
6.84
2.53
10.7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67
轻污染
劣Ⅴ类
1.40
重污染
劣Ⅴ类
2.1.3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表2-5 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声源类型
单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业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太原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点位布点范围是市建成区范围内,采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网格进行,全市共布点位23个,网格总覆盖面积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6。
2.1.3.3道路交通噪声现状
太原市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点位布设在市区41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测点选在78个路段的两路口之间,全市共布设监测点位78个,测量路段总长度为137.6公里,平均路宽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路段分布见表2-8。
2000年全市机动车辆较1995年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稳定达到“九五”计划的目标值70dB(A)。道路交通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达标,但是2000年监测值超过70dB(A)的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26.08%。
2.1.3.4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
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从1991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噪声达标面积为107.97平方公里,从1995年以后噪声达标区工作主要以巩固已建成的达标区面积为主,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见表2-9。
2.1.4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现状
2.1.4.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处置现状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主要来源
太原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等构成,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01.75万吨,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万吨年均增长了511.35万吨,增长了65%。1995年-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担率见表2-10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占全市产生总量的70.7%,按行业分担率主要来源为采掘业,占全市产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在我市经济稳定增长,重污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废水中的油与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
“九五”期间太原市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见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见图2-1。
2000年度太原市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见表2-13、2-14、2-15。
5%至10%,每日可产生氧气77.71吨,吸收降减废气161吨。
由于字数太多,给你链接
http://www.qxhbj.com.cn/huanjingguihuawenjian/hbguihua/xianzhuang.htm
5. 清徐的环境的作文300个字
家乡环境的变化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中心小学 唐小雪我曾幻想着有一天,我的家乡能变得非常美丽:有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绿茵茵的草……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的家乡,就是我幻想中的样子,那时候,山上长年绿树成荫,树下野花盛开,山脚边的小河清澈见底,有许多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着,夏天孩子们在小河里戏水,小鱼偶尔会咬你的脚;冬天,小河一片洁白,这时又成了孩子滑冰的乐园.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没有一丝污染,人们在这个小村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觉得树能为自己造福了,就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山上的树一天天少了,裸露的土地慢慢扩大,再加上人们乱倒垃圾……清澈的小河不告而别,树木葱郁的小山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孩子们欢快的童音再也听不见了.人们眼前的生活似乎是好了,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当风沙席卷村子时,连续几年的旱灾,导致颗粒不收后,人们终于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但他们不知悔改,更有可笑的人说,老天真是太反常了.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破坏自然环境的人醒悟吧!我们对自然的每一点伤害,它们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花更艳.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指导教师丛玉华)
6. 太原空气污染源的数据资料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尘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注:降尘单位为:吨/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为日均浓度,其余为年平均浓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
空气质量级别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现天数
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级(优)
/
/
/
/
/
/
/
/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级(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级(轻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级(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级(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见表2-3
表2-3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
功能区
类别
点位名称
监测项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区是否达标
超标项目
(超标百分比)
监测项目有效日均值达标天数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类区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达标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园
0.402
0.184
0.064
不达标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兰
0.353
0.199
0.055
不达标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类区
国防工办
0.431
0.231
0.071
不达标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电厂
0.394
0.177
0.055
不达标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表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太原段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水库
晋阳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汾河水库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晋阳湖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1995年
11.44
3.37
18.69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07
重污染
劣Ⅴ类
劣Ⅴ类
1996年
9.24
2.45
15.95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77
重污染
劣Ⅴ类
3.63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7年
9.53
3.19
16.8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32
重污染
Ⅳ类
3.1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8年
8.12
2.11
14.1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8
轻污染
Ⅳ类
0.98
中污染
Ⅳ类
1999年
9.57
1.78
16.86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1
轻污染
Ⅳ类
0.82
中污染
Ⅳ类
2000年
6.84
2.53
10.7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67
轻污染
劣Ⅴ类
1.40
重污染
劣Ⅴ类
2.1.3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表2-5 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声源类型
单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业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太原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点位布点范围是市建成区范围内,采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网格进行,全市共布点位23个,网格总覆盖面积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6。
2.1.3.3道路交通噪声现状
太原市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点位布设在市区41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测点选在78个路段的两路口之间,全市共布设监测点位78个,测量路段总长度为137.6公里,平均路宽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路段分布见表2-8。
2000年全市机动车辆较1995年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稳定达到“九五”计划的目标值70dB(A)。道路交通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达标,但是2000年监测值超过70dB(A)的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26.08%。
2.1.3.4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
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从1991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噪声达标面积为107.97平方公里,从1995年以后噪声达标区工作主要以巩固已建成的达标区面积为主,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见表2-9。
2.1.4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现状
2.1.4.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处置现状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主要来源
太原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等构成,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01.75万吨,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万吨年均增长了511.35万吨,增长了65%。1995年-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担率见表2-10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占全市产生总量的70.7%,按行业分担率主要来源为采掘业,占全市产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在我市经济稳定增长,重污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废水中的油与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
“九五”期间太原市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见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见图2-1。
2000年度太原市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见表2-13、2-14、2-15。
由于字数限制,给你连接:
http://www.qxhbj.com.cn/huanjingguihuawenjian/hbguihua/xianzhuang.htm
7. 清徐十一五的具体规划是什么
太原市清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基本进入小康社会、打造中西部强县、实现撤县建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循环经济基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十一五”规划将以“实力清徐、生态清徐、和谐清徐”为指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试点的规划,成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和政府的行动纲领。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五”的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全县经济步入了改革开发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GDP从2000年的25.51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52亿元,年均增长率16%左右;第一产业总量不断增长,增加值从2000年的6.4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7.68亿元,年均增长率在4.7%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0.25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29.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5%;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8.86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14.7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3.5%。2004年,我县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从2001年的751位提升到了434位,全国排名在3年内提升了317位。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排名为147位(统计样本为1388个县),在全省排名为第5名,已经成为太原市经济总量最高,发展态势最好的直属县。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导产业得到有效提升。“十五”以来,农业的GDP比重从200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4.8%,下降幅度为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从2000年的40.2%上升为2004年的57.1%,上升幅度为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GDP比重表现出在波动调整中有所下降的势头,从2000年的34.7%上升到2002年的36.3%,2004年下降为28.1%。整体来看,我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5.1:40.2:34.7转变为2004年的14.8:57.6:28.1,产业发展重心向第二产业集中,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快速,农业增长方式得到改善,农业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超过了95%,种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引进和推广蔬菜新品种100余个,有23个获国家级无公害认证。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养殖户、小区养殖、畜禽“托养所”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县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3万头、存栏奶牛6000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葡果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改劣换优,以“一河两路”为重点的优质葡果发展迅速,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三晋生态第一沟”白石沟的葡峰山庄,已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特色鲜明的省城知名旅游景点。“十五”期间,我县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壮大了青徐庄园、森泰牧业等一批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20个。其中,龙头企业14个,中介组织5个,专业市场2个,其它形式组织20个。山西水塔陈醋集团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第四,产业集约程度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十五”以来.我县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3.1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85.3亿元,年均增长2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从2000年的19.3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51.2亿元,年均增长27.8%。“十五”期间我县主导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保持在55%-65%之间。煤焦、铸造产业是我县经济支柱,也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群,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群体,美锦、梗阳、东盛、迎宪、亚鑫、港源六大机焦企业已全部正式投产并发挥效益,全县焦炭设计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以上。企业规模化发展使焦化行业“只焦不化”的现象有所改变,煤气净化工程和焦油深加工项目、化产回收项目陆续启动,煤焦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煤焦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同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镁业集团。全县金属镁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新型工业不断涌现,纺织、新材料、建材等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格局在全省处于前列。
第五,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县城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市政工程方面,县城道路硬化率达到96%,市政道路网络总长达47.71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1.01万吨,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煤气用户3900户,液化气用户3100户,储气柜容量达20000立方米以上;县城集中供热能力达到100万平方米,县城20%的居民纳入集中供热范围,实际供热总面积达到78.8万平方米。交通事业方面,共投入资金3.05亿元,改造翻修公路480.8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了156个村170公里的建设,全县货运量达到898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60088万吨公里,开辟县乡村客运专线29条,完成客运量863万人次。环境整治方面:拆除并重新铺装高标准便道2.89万平方米,更换青石路缘石5830米,安装路灯灯饰821套;完成了环东湖砌筑石坝、污水截流、东湖引水工程及周边绿化工程,县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000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城镇绿化覆盖率18.3%,城镇绿地率15.6%,人均占有绿地7.62平方米。村镇建设方面:徐沟镇完成了金川路和北大街商贸一条街改造、金河中学建设工程、东南坊住宅小区建设工程等。东于镇完成了镇区主大街边道的拓宽改造工程、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建成了千亩节水示范园、沿高速路林带等生态示范工程;孟封镇完成了柳小路建设工程、食品工业园区规划等;王答乡建成了农民医院等。截止目前,徐沟、孟封、东于三镇已进入国家级小城镇行列。
第六,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科技事业方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有力推广。科技兴县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引导资金1373万元,先后实施国家、省、市、县各类科技项目180多项;建成了4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取科技下乡、中介科技服务的实地技术指导等方式和途径,举办各类培训班786期;受训人员6.8万人次,科技普及率逐年上升。教育事业方面,全县高等和中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实施,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升学率基本达到100%,初中学生巩固率、普及率达到98%以上;县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比例达到80%,基本完成“十五”期间所制定的各项任务。文化事业方面,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逐步形成了新闻、广播、休闲娱乐业和文物事业为先导的文化产业基本结构;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以及乡镇文化中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建设。文化卫生事业方面,卫生改革和建设力度得到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传染性疾病防控水平有效提高。
“十五”时期,清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清徐,认真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清徐县还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产业增长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依赖性强、农业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使清徐县的整体优势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形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全球各类工业能源呈现供应紧张格局,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生产的资源消耗性与资源局限性的矛盾日趋突出,全球工业的发展已经到资源承载约束的战略转折点。我国资源保障程度和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而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约束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形态。世界经济在趋于融合的同时,不断地以一些地区为核心进行聚合,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新的竞争形态。经济圈成为国内外经济竞争和合作的主要载体。明确定位,强化角色,纳入经济圈的发展体系,是县域经济“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发展课题。
第三,地区专业化程度增强,区域产业优势分工凸现。从国际来看,国际贸易的优势产业分工格局日趋清晰。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样伴随地区经济专业化的过程,突出表现为发展基于优势和资源的产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和社会要素组成,尤其是资源禀赋和能力基础,决定不同地域发展产业需要有所侧重。
第四,社会事业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支撑重要性日趋增强。社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着各类资源,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经济的增长,无一不是社会在人力、文化、科技方面综合支撑的结果。社会事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激励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成为决定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第五,我省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新型能源基地建设迫在眉睫。我省多年来所形成的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质量相对低下,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以新型能源基地经济发展为核心,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和制度,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发展质量,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能源基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和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实力清徐、生态清徐、和谐清徐”的蓝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战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构建经济对社会事业的反哺体系,加强社会事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营造“创业在清徐、生活在清徐、发展在清徐”的良好氛围,进入中西部百强县,并具备撤县建市的条件,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实力清徐,代表着清徐通过打造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努力成为中西部强县,支撑大太原经济圈持续发展的理念。实力清徐要求我县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试验田,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聚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链耦合程度,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降低对于高能耗产业的依赖,培育优势产业并增强植根性的目标。实力清徐要求我县加强政府服务效能,塑造创业氛围,大力发展社会支撑平台,加强“创业在清徐”的环境建设,实现清徐县跨越式发展。
生态清徐,代表着我县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改造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打造太原市生态屏障的发展理念。生态清徐要求我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稳定目前的工业基础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树立生态意识,从环境中要效益,提升清徐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清徐要求我县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目标,重点解决生态保护、绿化建设和水环境建设,带动清徐县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生活在清徐”的环境建设,为集聚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和谐清徐,代表着我县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内部的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谐清徐要求我县成为山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沿阵地,要求我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经济反哺社会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发展在清徐”的环境,在政府服务机制的发展下打造社会事业支撑平台,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通过打造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动力,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具备撤县建市的各项条件,并进入中西部强县行列。
(二)具体目标
在经济总量方面,国民生产总值持续提升;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明显提升,第三产业实现稳中有升;在环境治理方面,循环经济得到广泛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到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5.7%;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年均增长19%;乡镇企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8.8%;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年均增长9%。
在社会发展方面,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科技事业得到明显增强,研究与发展经费持续增加;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均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文化事业充分提高,文体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卫生事业得到有序推进,卫生人力资源进一步充实,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初步建立起完备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的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8%,人均生活用电达到342.2千瓦时,全县总用电规模达到110790万千瓦时;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达到约300元;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享受城市低保户数达到应保尽保;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13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达到237人;高考升学率提高到6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打造实力清徐,是清徐县“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1、主动承接太原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积极发展能源和化工产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发达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在输出能源、原材料的同时,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紧抓太原市将完成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主动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实现太原和环渤海经济圈优先转移的能源和化工产业的承接、转产、升级、改造。
能源产业方面,继续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基础能源产业,优化煤炭生产技术结构,建设大型矿井,联合改造一批小型矿井,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优化煤炭的生产布局,严格实行总量控制,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煤炭生产能力新增400万吨。进一步做好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重点发展以电厂、煤气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产业,加快煤矸石、利用余热发电项目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森泰牧业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处理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沼气得到资源化利用。
化工方面,要抓住全球石油资源紧张、价格上涨给煤化工带来的机遇,同时化工业作为对能源资源依赖性较强和污染较大的行业,有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加快发展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业。重点发展“甲醇-烯烃”产业链,“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煤气-甲醇-合成氨-尿素联产甲醇、二甲醚”产业链。积极采用化工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化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乙炔化工、化肥、焦油回收加工等特色煤化工产业。特别是要注重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等项目的研发和建设。同时要加强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化工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化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主动发展大太原和环渤海经济圈配套产业,积极发展镁加工和精密铸造产业。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合理调控焦炭、金属镁等初级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其它深加工产品出口。重点发挥我县金属镁加工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形成大太原和环渤海高新产业的紧密配套圈;发挥清徐资源优势、铸造产业基础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精密铸造产业。
镁加工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打造清徐成为太原市信息产业的紧密配套圈;我县镁加工业努力拓展延伸“焦炉煤气-硅铁-原镁-镁合金-镁深度加工-还原渣制水泥-余热发电”产业链和“煤矸石-电-硅铁-镁”产业链,重点向镁合金板、棒、带等产品和手机外壳、方向盘等镁合金铸件两个方向发展。同时紧抓国家材料绿色化战略发展机遇,按照“加大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应用”的思路,大力提升待业技术水平,推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密铸造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汽车铸件、精密小铸件、特种铸件(含不锈钢铸件)和轻金属合金铸件等高档铸件;控制中低档产品的发展,鼓励其提高质量,实现企业经济规模和清洁化生产;加强铸件企业与外部机械加工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提高铸件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传统铸造企业实现转产、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与国内外主机企业直接配套。打造成为大太原和环渤海的汽配产业配套基地;逐步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市场信息中心,增设销售网点。
3、主动接受太原市市场辐射,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和建材产业。立足自身农业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培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巩固目前副食品供应基地县的地位;积极适应大太原经济圈城建市场加快发展的趋势,引导和加快建材产业的发展,打造大太原经济圈的建材制造中心和流通中心。
食品加工业方面,适应太原市消费结构已达小康型消费阶段的发展机遇,重点发展食醋、葡萄和乳品业。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发挥传统品牌优势的同时,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提高食品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乳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恒达牧业奶牛产业化项目,建立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全县乳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业结构及其产品品质的优化调整,大力促进水塔老陈醋、森泰肉牛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建材产业方面,适应太原市日益扩大的城建市场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城建产业和家居产业,带动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暖气片产业发展所积累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充分消化和利用煤化工循环经济体系和金属镁加工循环经济体系的输出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发展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家居和建材的批发市场,培育配套物流产业,增强建材和家居产业发展活力。
4、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层次。立足产业特色和优势,继续加强与友好县(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扶持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磁材生产、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对我县经济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生物制药产业方面,按照“依托品牌、整合资源、引进技术、做强园区”的要求,在清泉湖开发区设立“生物谷”,逐步形成生物产业聚集区。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重大项目的实施,加速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生物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尽快实现产业化。鼓励生物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运用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政府财政支持、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向省和国家争取生物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生物项目建设。
新材料产业方面,按照“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应用”的要求,重点推进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材料产业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结合机构改革,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改进对产业化项目的管理,进一步简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审批手续,着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以提供股权资本的形式,重点扶持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降低创业壁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帮助推荐优势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实行直接融资。建立政府新材料产业发展资金,重点面向“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专”企业,以贷款、贴息、投资入股等形式,增加政府投入,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下内容请到http://www.ssfcn.com/kcnews_detail.asp?id=38523查看
8. 岩溶水水质恶化的原因分析
影响岩溶水水质的因素也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在鄂尔多斯大盆地西缘由于干旱气候条件较低的淋滤作用,以及古、新近纪地层中大量蒸发岩参与进入岩溶水的循环,使得这一带多数岩溶水的TDS达到2000mg/L以上;大面积黄土覆盖的吕梁山以西地区,岩溶大泉的易溶K++Na+含量是东部地区的10倍以上;在铜川—保德—石家庄—德州—线以南、河津—新乡以北有石膏沉积分布的中奥陶统含水层(尤其是吕梁山西侧中段的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临汾的龙子祠泉域岩溶水系统等中奥陶世古膏盐湖沉积区)岩溶水的普遍偏高;岩溶水循环深度大(例如,晋祠泉、山东巨野-嘉祥系统、扶风-礼泉域岩溶水系统、中条山岩溶水系统)、埋藏深的滞流区水质也较差(表5-7),这些都是气候、水动力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岩溶水原生污染。本节重点讨论由于人类活动驱动岩溶水水质恶化的次生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污染组分参与进地下水循环并引起岩溶水化学含量变化的次生污染,包括污染物的直接进入岩溶含水层的污染源型污染和由于岩溶水动力条件及补排关系改变而导致更多“坏水”进入岩溶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型污染两种情况。
一、污染源型污染
工业三废、农业施肥、生活垃圾污染岩溶水的形式有通过碳酸盐岩裸露或覆盖区进入含水层的区域性面状污染、通过河流渗漏段进入的线状污染以及通过局部地段污染岩溶水的点状污染。
1.面状污染
面状污染在北方主要有雨水污染和农业施肥污染。北方岩溶区是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火力发电、煤化工以及焦化等燃煤工业及大量堆放的煤矸石自燃排放的各种废气被雨水溶解,随着雨水入渗进入岩溶含水层形成了岩溶水的污染。表6-7是1997年对柳林泉域内一些城市雨水的同期水质分析资料,其中中阳县作为焦化、冶炼最集中的南川河河谷地带,各种废弃不易扩散,雨水中、Ca2+含量分别达到了39.52mg/L和24.55mg/L,超出其他县城雨水中离子含量一倍以上。同样在娘子关泉域内的阳泉、平定和盂县煤炭工业活动区2003年雨水样高于周边其他地点数倍,而与1986年的雨样分析结果比较,pH值均变小(表6-8)。
表6-7 吕梁地区的降水水质简分析对比表 单位:mg/L
表6-8 阳泉市与其周边地区的降水量简分析对比表 单位:mg/L
农业施肥对岩溶水的污染在北方一些地区非常突出,以为代表的污染特别在岩溶地下水埋藏较浅的覆盖型地区最为严重(图5-27)。如山东的35个代表性岩溶水样品中,大于100mg/L的6个、40~100mg/L的16个、20~40mg/L的11个、低于20mg/L的仅2个。由于山东多数岩溶水系统内大面积分布岩溶水位浅埋的覆盖区,岩溶水与松散层间孔隙水存在各种形式的联系,一些地区可形成岩溶水对化肥的直接溶滤。从岩溶水系统结构模式方面,“向斜-盆地型”系统更容易形成的污染,19个“向斜-盆地型”系统样品的含量为39.31mg/L,而其他类型的76个样品的含量为25.72mg/L。
2.线状污染
河流是北方岩溶水重要补给源,也是接纳、传输各种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矿坑水、工业污水、煤矸石淋滤污水等)的重要载体。
2007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8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9.88亿t,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30.24亿t,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74亿t,分别占总量的23.0%、70.6%和6.4%。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以河段为单元进行地表水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均符合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河长2174.0km,占总评价河长的16.1%;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3708.5km,占总评价河长的27.5%;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长2127.1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8%;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925.5km,占评价总河长的6.8%;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4557.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3.8%。地表污水对岩溶水补给形成线状污染。
根据山西省地表水的水质评价结果[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全省受评河流符合Ⅰ、Ⅱ、Ⅲ类水质类型的河长为1829.7km,仅占总评价河长的32.8%,其中Ⅰ类水河长108.4km,仅占总评价河长的1.9%;超Ⅲ类水污染河长占67.2%,其中超Ⅴ类水河长为2554.6km,占总评价河长的45.8%。在选定的183处评价断面中,有121处水质超过Ⅲ类水标准,占评价断面的66%,其中80处为超Ⅴ类水,说明全省半数以上河流河段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
地表水作为岩溶地下水重要的线状补给源,污染后的地表水成为岩溶地下水的污染源。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2004年完成的“娘子关泉域第二次岩溶水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报告,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河流多年平均渗漏量为1.73m3/s。表6-9是阳泉市环境保护局网上公布的《阳泉市2011年环境质量公报》中,有关娘子关泉岩溶水系统内主要河流断面地表水水质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其进行评价的结果,除了桃河矿区以上的晓庄断面和有娘子关岩溶泉水混入的绵河娘子关断面能够达到Ⅲ类外,多数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项目有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耗氧量、氟化物等,此外与地下水值相关的污染物还有悬浮物、总硬度、硫酸盐等。
表6-9 2011年地表水各监测断面水质状况表
续表
这些河水污染物不仅来自于煤矿排水,碎屑岩区的各城市生活污水(主要供水水源为娘子关泉水)以及其他工业污水都是重要来源。地表污水进入下游碳酸盐岩裸露区形成大量渗漏导致岩溶地下水的污染。图6-24是采用综合指数法对阳泉市2004年岩溶水污染程度(共30个样品,选用指标为:Cl-、、、HB、TDS、TFe、Pb2+、CN-、F-等9项)评价结果表明,重度污染(Pi=10~20)和严重污染(Pi>20)的面积达到576km2和173km2,其分布范围集中在盂县-阳泉-平定-娘子关泉水的三角地带,这一带是桃河、温河、南川河集中渗漏地带。根据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渗漏河段(温河、南川河、桃河)沿线岩溶钻孔地下水的δ34S值普遍与地表水相一致(表6-10)。例如,温河水的δ34S为-4.1‰,沿岸东村和上董寨岩溶地下水的δ34S均为-2.4‰;桃河水的δ34S为8.8‰,桃河河谷附近白羊墅、龙庄和程家岩溶地下水的δ34S值依次为8.5‰、9.4‰和10.8‰,这显示了河水与附近岩溶地下水联系密切。
图6-24 阳泉市岩溶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区图
表6-10 娘子关泉域岩溶水、桃河、温河水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
与此同时,河水中泥沙及粉煤灰沉积在渗漏河段,并吸附大量污染质,也成为岩溶水线状污染源。根据我们对娘子关泉域内桃河、温河、南川河、松溪河的河川淤积层与当地土壤层重金属含量分析对比,淤积层中微量元素含量是土壤中含量的数倍到数十倍(表6-11),这些物质与河水一起渗入岩溶含水层成为一种污染源。娘子关泉水的水化学成分中铜、铅都有所增加,无疑与河川沉积物污染有关。
表6-11 娘子关泉域河川淤泥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对比表 单位:10-6
3.点状污染
碳酸盐岩裸露区(或渗漏段上游)地表水库污染、工业企业固体垃圾、生活垃圾都对岩溶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岩溶水系统高度开放,造成严重污染的点污染事件也比较严重。例如,在娘子关泉域的平定张庄、锁簧一带,由于灰岩裸露区工业企业的废渣、废液就地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对岩溶地下水同样造成了局部污染,锁簧硫酸厂岩溶井水的总硬度和TDS分别为1180mg/L和1320mg/L,氨氮、亚硝酸根离子分别达到了63.4mg/L、0.31mg/L,分别是地下水饮用水水质Ⅴ类标准的127倍和3.1倍。河南焦作九里山泉域内平广厂、工学院和岗庄水源地的深井,1989年监测的Cl-的含量均小于20mg/L。至2001年工学院井已经超过250mg/L,2002年矿务局水文队井高达2135mg/L,到2003年又上升至2840mg/L,导致该井报废。其直接原因是鑫安碱渣尾矿库直接建在碳酸盐岩基岩上,库区底部和边坝均未做防渗处理,2001年后采用干法排灰,干法堆放后经天然降水的淋滤,污染物同样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潘国营,2000;杨涛,2008)。徐州市七里河岩溶供水水源地,总供水量35万m3/d,2000年10月的监测资料表明,该市南郊水源地的岩溶水已受到了四氯化碳的污染。到2001年5月,水源地中53口水井中发现了四氯化碳,污染面积达17.5km2,井水中四氯化碳浓度最高达3909.2μg/L。经调查分析,污染源来自一农药厂废水入渗(韩宝平等,2004)。
与地表水一样,不少建在碳酸盐岩区的水库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成为岩溶地下水点状污染源。三姑泉域内的任庄水库建在马家沟组顶部,为漏库,日均渗漏量达到5926.8m3。1987年对其检测评价为超Ⅴ类水,主要有总铁、锰、COD、氨氮、碘超标,同年在其西侧的巴公电厂岩溶地下水超标项中有HB、铁、锰、碘。娘子关泉域大石门水库坐落于南川河灰岩裸露地段,对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约为400万m3,2003年对水库水与水库坝下岩溶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对比(图6-25),12项主要水化学组分含量(K+、Na+、Ca2+、Mg2+、TDS、HB、、、Cl-、F-、、)的相关系数高达0.994。在20世纪80年代的淮北高越一带,由于化肥厂污水排放导致该区岩溶水成为重度污染区,污染指数高达100。虽然点状污染主要发生在局部地区,但随着时间推移,污染晕将不断扩大,引起更大范围的地下水污染。
图6-25 大石门水库水与附近岩溶地下水常规离子相关图
点状污染危害比较大的是泉源区的污染,它缺少含水层对污染物的净化降解过程,因此是直接的混合污染。朔州神头泉、阳泉娘子关泉、长治辛安泉、灵丘水神堂泉、济南趵突泉、枣庄十里泉、安阳珍珠泉的氨氮、细菌污染,无疑是与当地居民生活活动有关。
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引起的污染
泉水断流与区域水位下降将改变一些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在东部覆盖型岩溶区,天然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向上顶托补给松散层孔隙地下水,由于区域水位下降使得上覆松散层孔隙地下水向下反越流补给岩溶水。在唐山开平向斜北翼,煤矿开采疏干使得岩溶地下水位降到地面以下253.42m(2000年末水位),在矿井突水后判断水源是否来自下伏奥陶系岩溶含水层的水化学标志之一是看其中硝酸盐含量大小,其原因是农业施肥及生活污染的上覆松散层孔隙地下水补给岩溶水后,使得岩溶水中硝酸盐含量增高。山东(如淄博辛店-南仇-大武水源地,枣庄丁庄水源地)很多地区岩溶水以及向斜盆地型岩溶水系统模式中硝酸根含量偏高的原因与此关系非常大。淮北市区开采前岩溶水水位一般高于孔隙水位1~2m,岩溶水顶托补给孔隙水,大量开采岩溶水后,岩溶水位降低,孔隙水进而越流补给岩溶水。开采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开采中心水位已下降40m以上,地下水开采漏斗也迅速扩展,引发了一些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质日益恶化,水中硬度和TDS呈逐年升高趋势(王式成,2001)。
黑龙洞泉的季节性干涸后,出现了釜阳河污水倒灌,使得岩溶水的含量由40mg/L增加到98mg/L,并出现铬、镉等中金属的污染问题。
一些地区发生岩溶塌陷后,塌坑成为污水进入岩溶含水层的通道(照片6-2)。
照片6-2 山东枣庄岩溶塌陷坑成为岩溶水污染通道
三、水动力条件改变对岩溶水的污染
在岩溶含水层内部,由于水动力条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等因素,一些地区水质在近距离内相差较大,地下水开采形成的降落漏斗可加大不同水质水体混合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山西柳林泉群,由分布在三川河南、北两岸的80多个泉点组成。虽然三川河宽不足300m,但大量水化学分析资料表明,南、北两岸的泉点水化学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表6-12),总体表现为“北咸南淡”的特征,且泉口向西约5km沙曲一带岩溶水TDS达11095mg/L。目前泉水流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3.95m3/s下降到目前的1.07m3/s(2008年平均值),且自来水及柳林电厂在泉口附近(南岸一侧)打井开采岩溶水,随着水位下降、降落漏斗的扩展,必然会袭夺北岸“坏水”进入开采水源地从而改变岩溶水水质。
表6-12 三川河南、北岸柳林泉水水化学特征对比表 单位:mg/L
娘子关泉域内阳泉市区水源地,到2004年已形成开采型漏斗(图5-8),随着漏斗扩大至下游碳酸盐岩渗漏段后,受污染河水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将进入降落漏斗从而引起水源地的污染(图6-26)。
在岩溶地下水埋藏滞流区打井开采引起“好水”、“坏水”混合的事例也值得深思。在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内的陕西府谷横沟为勘探煤田在黄河谷地内施工3眼井,其中最早一眼1979年完工,日出水量达到5329.5m3/d,30多年来一直自流不息,水的TDS却由成井时的12150mg/L逐渐降低,2001年为8988.2mg/L,2004年为8809.85mg/L,到本工作调查时为6830.375mg/L(2008年11月)。无独有偶,晋祠泉系统内,1977~1978年清徐县建成平泉和梁泉两处自流井群(照片5-3右),共14眼深井,最大自流量达1.03m3/s(到2006年全部断流),自流井群是造成晋祠泉断流的直接原因。1976年开采前该处的岩溶水TDS为1600mg/L,水温25℃;开采后到1981年TDS为1270mg/L,1986年降至1077mg/L,水温也随之分别降到23.8℃和21℃,2006年这些自流井全部断流,新鲜水无法抵达,于是水的TDS又开始升高,到2008年达到1317mg/L,水温也升至23.5℃。而黑龙洞泉系统煤矿排水造成东部岩溶水淡化也是典型实例(图5-22)。这种水质变好的实质是大量“好水”被袭夺,是改变水动力条件后造成岩溶水变相污染的现象。
图6-26 阳泉市水源地开采型漏斗引起岩溶地下水污染示意图
9. 清徐县正在抽查的事有什么
一般抽查的就是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或者是打黑除恶
10. 交城至清徐县,环境污染特别严重,为啥没人管
没人管是因为没人投诉,你要是投诉了,上面领导就知道了,接着肯定会有人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