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除了依法治国

除了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1-02-10 10:35:45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㈡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而非“以法治国”

所谓的“以法治国”,就是把法律作为主体,作为一切处理事情出发的源泉,万事法律为先,身为核心的法律不容置疑。看上去也有一定道理,但待下文解释了我们现在直观上看到的“法”到底是不是“法”的真容,就会发现它有很大的问题。
而“依法治国”重在一个“依”字,即各项决策要找得出法律的依据,事件的运转不能逃出法律的基本框架。反过来说,也就是在法制这个原则性的范畴内,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甚至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法”。
那么我们通常理解的这个“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人们总是有良好的愿望,希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最终生活能够过得美好。这种愿望可以说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逐渐步入法制社会,慢慢衍生出了“法律”这个东西。因此,在比较“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一个前提: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不是天然存在的,而它产生的目的或者说它的精神,是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的。
但正因为法律精神包含了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比较笼统和模糊,所以需要用法律条文来表达。于是,条文也就凭借它的可见性、可及性成了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最直观的、通常理解的“法律”。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般情况下一提到法律,人们总会是去查找某某法第几条写了些什么。
“条文”和“精神”除了共同涉及法学范畴外,前者侧重语言学,后者侧重社会学。于是法律最终在可见范围内的形成,就是一个“社会学目的”转嫁到“语言学解释”的过程。两个不同的学科难免存在差异,做不到无缝衔接,加上法律精神本身高度的复杂性,使得法律条文总是无法完全地表达法律精神。
这样一来问题就已经很明显了。法律的产生,它的目的或者说精神是为了人类文明进步,而法律条文在表达精神时又不可避免的有不足,而可以执行并接受检验的“法”偏偏又不是点不清、道不破的法律精神,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律条文。那么,如果“以法治国”,很容易陷入以条文为主导、为核心来治国的局面。
重要的一次判决可以影响甚至直接导致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显然,谁都希望形成的这个风气是正面的。但这一类开风气的判决往往没有原模原样的先例可以照搬,而且常常面临法律条文上的模棱两可。因此不能被法律精神诠释成条文这个过程中天然的缺陷束缚手脚,唯有“依法治国”,在守住法律精神和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真正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学角度入手,并结合法律条文,必要时增加、修改、删除法律条文,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法制进步。
当然,等到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对法律精神的诠释以及可执行化的建设达到了更高的阶段,不再只局限于几行文字,法律制度本身高度成熟、健全,以及相应的社会氛围足够浓厚,“依法治国”完成了它推动社会从“法制社会”迈向“法治社会”的使命,它会不会退休就另说了。

㈢ 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除司法改革84项外还有106项改革内容是哪些重点

84项改革近6成旨在确保公正司法
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重大改革举措中,有关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有84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等。
二是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等。
三是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等。
改革措施三年内陆续出台落实措施
中央司改办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对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将84项四中全会改革举措逐项具体化,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提出可检验的成果要求,提升了改革举措的可操作性。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这些改革举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内出台具体落实的政策、措施。
中央司改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改革工作。自年初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在深圳、沈阳挂牌设立,开庭审理案件。《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等改革实施意见也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预计到2015年底,相关部门每个月都将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形成相应的改革成果。
>>任务聚焦
1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2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
3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4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同时统一错案认定标准,明确纠错主体和启动程序,保证制度顺利实施。
5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6建立预约立案制度,因地制宜推行网上立案及其他远程立案方式,方便当事人诉讼。建立对无正当理由不予立案的司法救济机制。

7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对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适用范围和程序进行探索,明确公益诉讼的参加人、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分配。
8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研究论证审判权与执行权外部分离的模式。
9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责任,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化、法律化,加快建立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协调的刑罚执行体制。2015年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
10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制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实施方案。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

㈣ 辨析题:有人说要提以德治国就不提依法治国;要提依法治国就不能提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是用在有良好道德素质及修养的人身上的,但人无完人,在我们国家除了前者所说的那部分人,还有一些摒弃道德肆意为恶的人,此时,法律是最直接、最有效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及途径。

治理国家的方法除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之外还有什么主要手段

治理国家的方法除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之外还有社会监督和奖罚制度。

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 ( ) (多选)急求 A.执法为民 B.公平正

ABCD

㈦ 不依法治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不依法治国的话, 要么国家乱套,要么就会出现随便治国,强权治国,镇压治国,宦官治国,就会回到夏商时期了;。

㈧ 依法治国要不要教育除外

不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法还细化了具体内容,加进了平等二字。
如果依法治国将教育排除在外,就不能谈不上真正的以法治国。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又规定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1)从公民的角度来看,在当代,公民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自己拥有知识,增加智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2)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体现出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1)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2)教育法规定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3)教育法规定了受教育者的义务.
3.义务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国家强制性→本质特征.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
②普遍性→重要特征.在我国,义务教育对适龄儿童,少年是普遍实施的,是普及性的教育.
③免费性→重要特征.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国家免收学费.
4.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职责 国家 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 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等. 学校 及时组织学生入学;不得随意开除适龄学生或勒令其退学;禁止体罚学生;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 家庭 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保证适龄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5.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1)法律保证.我国制订了以我国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具体地规定了我国受教育者应享有的权利,侵犯受教育权的法律责任,以及为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社会各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法律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可靠保障.
(2)物质保障.国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并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教育条件,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得以实现.因此,物质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物质基础.
(3)师资保障.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为此,我国颁布了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资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
6.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按时入学. (2)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