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公共租界
Ⅰ 关于鼓浪屿“万国租界”历史探秘
鼓浪屿公共租界亦称鼓浪屿公共地界。“租界”和“地界”的涵义,中英文草约中曾发生过歧异,单就章程的标题,就有很大不同。中文是《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英文是《Land Regulatio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Kualangsu Amoy》,译成中文是:《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另外,鼓浪屿还有“万国租界”、“万国公地”、“外人租界”等名称。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前,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都曾经妄图占有鼓浪屿,彼此间有过激烈的争夺,由于势均力敌,谁都无法独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领事巴詹声按照美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联合驻厦各国领事共同策划所谓“鼓浪屿万国公地”,并亲自到福州拜访闽督许应骙,献策说:“如果把鼓浪屿划作公共租界,既可杜绝日本独占的野心,又可以兼护厦门,一举两得。”许欣然同意,随即派省洋务局委员按照通商条约面议章程,并电示兴泉永道与美国领事“妥商办理”。
光绪二十七年,美国领事巴詹声因任满回国时,妥商公共租界事转手由日本领事、英国领事接办。同年九月初三日,清廷委派5名委员与英国领事在驻厦领事馆进行一次讨论具体细节的会议。英国领事强调鼓浪屿既然要作为外国的租界,中国政府就无权干涉岛上的事务。清廷委员之一的兴泉永道延年则按许应骙的原意,认为“公共地界”应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内,中国且是东道主,更不应被排斥在外而不过问岛上的事务。双方发生争执。在“租界”、“公地”这两个不同涵义的名称上纠缠不能解决。最后,由许应骙和洋务总局复电延年说:“鼓浪屿或作公地,或作租界,均无不可,惟必须加入第十五条款‘兼护厦门’,以鼓浪屿作公地,各国官商,均在界内居住。厦门为华洋行栈所在,商务尤重,应由中外各国一体保护,以杜东邻(日本)觊觎,如无此节,即作罢论。”这样,兴泉永道率同各委员和各国领事再次会议时,对“公地”或“租界”就不再争论,而把重点放在《土地章程》的条款上。各国领事认为,“兼护厦门”一节,须请示驻京公使而后决定,其他各款则均无异议。遂于十二月初一在日本领事馆举行《土地章程》签字仪式。会上提出中文、英文的章程草案六册。然而中、英文本不论标题、内容,都有明显差异:中文本的标题是《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英文本的标题译成中文是《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中文本第十五款内容是“鼓浪屿改作公地,各国官商均在界内居住,厦门为华洋行栈所在,商务尤重,应由中外各国一体互相保护”,而英文本仅写“候驻京公使核定”。在签押前经洋务委员杨荣忠核对,竟认为中、英文本无讹,双方代表就此签押。清廷参加签字的是以兴泉永道台延年为首的4位委员,外国参加签字的有日本、英国、美国、荷兰、德国、法国的领事与代理领事以及西班牙和丹麦的代表领事等。
许应骙接到兴泉永道签押章程草案的报告后,于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上奏:“自台湾外属之后,厦门地当要冲,民心极为浮动,镇抚维艰,税务商情,关系繁重,所议各款,虽领事办事之议无偏重,惟局董既可酌派华人,定章仍须彼此批准,骙以公地之议,大致尚属相符,且厦门均一体保护,实于地方有裨益,亦不致失自主之权。”
在上奏的同时,许应骙把《章程》中文本送外务部核查。日本领事上野专一也将英文本送驻京公使团转咨外务部核批。外务部接到中、英文本后,发现中、英文本互相歧异,电嘱许应骙查复。许接电后即饬兴泉永道向各国驻厦领事质辩。当时各国领事都已换人,只有日本领事上野还在。上野对《章程》第十五款坚持依照英文本,不同意中文本的表述。兴泉永道延年复电请许应骙咨请外务部与驻京各国公使协商。驻京公使团领衔公使美国人康格致外务部照会说:“鼓浪屿公界章程,各国兼护厦门一事,各使臣认为仅限于鼓浪屿之租界合同,不能言及兼护厦门土地,各国领事实无此权,即各使臣非奉本国之嘱,亦复无此权力。合同内立此条款,系属无用,请按照前章程办理。”
同年九月十七日,许应骙上呈外务部:“鼓浪屿草约合同第十五条兼护厦门一节,各领事以此条洋文候各国驻京公使复电,现各公使既称领事无权,则此间无从商协。惟华洋合同未便两歧,请饬外务部与各国公使仍照华文填写,或给以华文为凭。此项草约本已声明必须候朝廷批准,方能遵行;倘各使不允,尽可将前约作废。”
外务部转奏光绪帝(是时西太后听政),提出:“厦门地当要冲,实为闽省屏藩,该督议订鼓浪屿租界章程,拟订各国一体兼护,意在预防他国专横窥伺,不为无见。惟厦门为中国地方,本非外人所能干预,若明订约章,强令各国互相兼护,轻失自主之权,于义无取,若因各国不允保护,遽议前约作废,无论各使未必允许,即令就我范围,窃恐名既不正,言又不顺,亦将重贻列邦讪笑。臣等同商酌,不如将原订中文章程第十五条保护厦门一节,径行删除较为简净。查该督咨送地界章程共十七款,删去第十五条款外,其余十六款于公地之议尚属相符,自应请旨准行,以符原约,而敦辑睦。”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外务部奉旨“依议”,于是通知驻京公使团转电驻厦领事团。
经各国驻厦领事商定于光绪二十九年初组成工部局。同年四月初五,对鼓浪屿开始实行租界统治。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鼓浪屿,公共租界为日本所独占。民国32年2月,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及一切特权,并明确指出英、美两国“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内之行政与管理辖权归还中国”。于是,汪伪政权在日本帝国主义授意下,于同年5月举行“鼓浪屿租界行政权移交式”和成立日伪“厦门市政府鼓浪屿办事处及鼓浪屿警察署”的仪式,导演了一出“收回”租界的丑剧。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政府于同年10月3日接收鼓浪屿,结束鼓浪屿作为公共租界的耻辱历史。
Ⅱ 鼓浪屿的历史
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园沙洲”或“园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余年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痕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琴岛”、“音乐之岛”。而因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Ⅲ 厦门被谁殖民过
厦门未被殖民过。
但鼓浪屿曾沦为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公共租界。
(3)鼓浪屿公共租界扩展阅读:
鼓浪屿公共租界相关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1903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1930年厦门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后,鼓浪屿公共租界就成为厦门地区唯一的租界。1938年日军进攻厦门,大批华人避居鼓浪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鼓浪屿公共租界。
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决定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1943年5月28日,汪精卫政权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1945年,鼓浪屿公共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
Ⅳ 厦门鼓浪屿旳历史
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园沙洲”或“园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余年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痕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琴岛”、“音乐之岛”。而因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Ⅳ 历史中的万国租界——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面积1.78平方公里,2万多人,为厦门市辖区。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乃因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鼓浪屿与厦门市区相隔,面积仅1.91平方公里,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屿上龙头山、升旗山和鸡母山并列,冈峦起伏,碧波、白云、绿树交相辉映,处处给人以整洁幽静的感觉。小岛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各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屿上人口约2万,居民喜爱音乐,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前茅,被赞为琴岛。现在,鼓浪屿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旅游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港仔后海滨浴场、郑成功纪念馆等。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Ⅵ 鼓浪屿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历史
解放前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抗日后
被国民党军队占据,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了闽南大陆,形成对金门、厦门国民党军三面包围的态势。10月15日,该兵团三十一军、二十九军开始对厦门发动越海作战,当日18时,三十一军二七一团、二七七团各两个营的船队率先分别由海沧等地分两路向鼓浪屿西南部进发。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搏风击浪,冒着守敌猛烈的炮火,奋勇前进,在此山下抢滩登陆。一时炮火纷飞,势崩雷电;军声肃杀,气夺海山。二七一团团长王兴芳等数百位指战员和张水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战斗中光荣殉国。经两昼夜的浴血战斗,我军终于解放了厦、鼓全岛,取得最后的胜利。青山疾忠骨,史册耀丹心。厦、鼓解放后,人民群众将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称为英雄山。从而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公元2000年,鼓浪屿人民政府在山上辟建“英雄园”,让这光辉的革命史迹与南国秀丽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们在大风海涛的淋浴之中,永远勿忘往昔血与火的洗礼。
解放后,鼓浪屿历史不见于世,小人查不到 - -
Ⅶ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有什么不同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与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上海法租界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受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当地外国侨民的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甚至是英国领事的管理。
Ⅷ 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公共租界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了鼓浪屿岛,直到1845年才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另在厦门本岛内港海岸获得了一块滩地兴建英租界,鼓浪屿则保持原有风貌。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1]。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2],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3],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样,厦门地区就形成2个租界隔海对峙的局面。厦门英租界面积狭小,完全是商贸区;而鼓浪屿面积较大,形成大规模的西式住宅区。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4],例如: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5]。
1930年厦门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后,鼓浪屿公共租界就成为厦门地区唯一的租界。
1938年日军进攻厦门,大批华人避居鼓浪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鼓浪屿公共租界。
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决定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
1943年5月28日,汪精卫政权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
1945年,鼓浪屿公共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
Ⅸ 鼓浪屿被哪13个国家殖民过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挪威、奥地利葡萄牙、瑞典。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3],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9)鼓浪屿公共租界扩展阅读:
鼓浪屿的近现代历史:
1840年~1860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
1844年,伦敦差会在鼓浪屿成立教会。
1850年,大英长老会也于在鼓浪屿扎住脚跟。
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第一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15年后,英 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专供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在今第一医院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惟鼓浪屿保已沦为“公共租界“。
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 ,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5年4月,国民政府福建政府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复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1941年12月7日,日军独占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
1949年9月初,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厦门,后改隶于厦门市至今。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9月攻入厦门,后金门战役、金门炮战,参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等相关文章和词条。
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地区解放。
1958年,金门炮战爆发。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划上了句号。
Ⅹ 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是( )年。
D.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