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科学的公共性

科学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 2021-02-03 21:15:20

㈠ 政府履行职能的公共性是什么意思

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发展。公共性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通过人们之间的政治交往表现出来。
政府履行职能的公共性是指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

㈡ 为什么人们都以科学知识作为公共知识的主要成分并以此重建常识

科学比一般主观的知识更具有可靠性,普遍性和可验证性。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很有知识,是指科学知识还是指常识?科学知识和常识有什么区别呢?

“科学知识”要比“常识”更经得起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更倾向于准备接受别人的修正,具有更明确的适用条件,并具有预见性和普遍性。

常识,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它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

㈢ 公共性的特性

引言 20世纪后期的一场全球性行政改革运动,把人类的政治历史领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公共管理的出现。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人类曾经拥有过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近代社会,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取代了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20世纪后期,当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走向全面成熟的时候,当人们对这种模式的全部科学建构都已完成了的时候,当行政学对它的认识已经洞察精微的时候,这种以“官僚制”命名的社会治理模式却走向了自我否定的征程,在官僚制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精英们开始了对官僚制的改造。从主观上看,行政改革只是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并没有建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雄心。但是,在一点一滴的改革中,在对“官僚制”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系统解决中,却触及到了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从而开始了整体性的变革。这就是正在走向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进程。 与统治型的、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不同,公共管理既不是以权力的强制力为前提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在权力与法律的结合中实现的对社会的有效控制,而是一种奠基在服务精神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模式。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服务的。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出现在社会历史舞台上,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的成长需要我们自觉地对其进行建构。而这项伟大的社会工程作为一项人类整体运动,又需要在我们对公共管理实质的认识和把握中来进行。从公共管理刚刚崭露出来的特征中,我们看到,伦理关系第一次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治理关系。因此,认识和建构公共管理体系的努力,就需要把对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分析作为起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本文中试图对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加以考察。通过这种考察,是能够为公共管理活动的行为体系确立一个大致的轮廓的,甚至是可以为公共管理行为体系的建构提出具体的方案的。但是,本文的目标仅仅在于揭示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基本特性。 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开放性 公共领域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广泛地向私人领域和一切社会成员开放的领域。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这一本质特征的充分展现。为什么在近代社会出现以前,没有形成一个公共领域?那是由于担负社会治理功能的领域缺乏开放的特征。为什么近代以来的公共领域总是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也是由于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不足所造成的。只有当公共领域拥有充分的开放性,公共性才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追求,而是体现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现实。历史考察揭示出的事实是:缺乏开放性和开放性不足,都是由于社会治理模式中伦理关系的缺位造成的。一旦社会治理模式中拥有了健全的伦理关系,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就会获得实质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外在特征。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作用方式,强制性的秩序是通过权力关系单向运动而获得的,治理者与其对象之间,在常态的治理活动中,根本不存在交流与互动。严格说来,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治理主体基本上是来自于某一或某些确定的阶层,治理方式千年一系,治理体系僵化等等,都证明了它是封闭的。 与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方式相比,近代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表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法律关系在治理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结果。法律关系在调节和平衡权力关系的过程中,恰恰是通过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放来获得支持力量的。法律如果不能保证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放,就必然会使自己成为权力的附属品,法律关系自身就无法得以健全和完善。在这种条件下,法律就会成为权力关系的遮羞布,就会成为权力关系谋求合法性的谎言。一旦法律对权力关系的放任有所束缚,就会被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所以,社会治理体系中法律关系的确立,恰恰成了权力关系“任性”的克星。正是法律关系赋予了社会治理体系以开放性。因为,法律关系的确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制约权力关系的层级化或等级化了的不平等。法律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确认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自身以及治理者之间的平等地位,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开放性的基础。 所以,在法律关系得到充分发展的任何地方,社会治理体系都会表现出开放性的特征,都会有治理对象的积极参与,权力关系都能够受到较为有效的约束。但是,法律关系的开放性也是有限的开放性。因为法律对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客体、治理者及其对象的身份地位,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对社会治理的方式和工具选择,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法律仅仅承认有限的开放通道。这就决定了法律关系的开放性也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是现实的,超出这个范围,开放性就转向了自己的反面。即使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开放性也总是一种形式化了的开放性,在涉及到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时,它就会表现出冷冰冰的封闭性和僵化。 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开放性是全面的开放性,它接受法律关系的平等理念,又超越这种平等,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实质性的平等。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能够处于良性的交流与互动状态。公共管理伦理关系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因素都全方位地向其他方面、其他因素开放,正是通过开放,才达到了积极合作的目的。 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应当是开放的。因为,公共管理主体秉承的是服务理念,把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刻准备倾听来自公共管理客体以及社会所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公共管理伦理关系能够开放。因为,这种伦理关系随时准备把一切社会成员纳入到这种伦理关系中来,决不轻视任何准备进入这种伦理关系的愿望,决不排斥任何准备进入这种伦理关系的要求,对于一切有利于伦理关系成长的因素,都表现出无限的热切。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必然是开放的。因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平等参与的基础上的,反对甚至杜绝一切垄断,冲击一切因垄断而造成封闭的领域。 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开放性是与开放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换关系作为社会的主导性关系日益走向成熟和普遍化,市场竞争的社会化造就了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化的历史趋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都积极地向愿意投身其中和适宜于投身其中的人开放。但是,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并不从属于交换的原则,它是对交换原则的超越。交换关系为它提供了平等的基础,这种基础却不是它按照交换原则行事的舞台,而是互助合作的前提。所以说,公共管理的伦理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它的开放性不是为了进行交换,而是造就服务和合作。正是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这种开放性特征,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开放性的基础。公共管理就是开放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则是它的动力源。

㈣ 一个完整科学的公共关系评估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公来共关系评估就是根据特源定的标准,对公共关系策划、实施及效果进行衡量、评价和估计,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调整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公共关系政策和公共关系行为,使组织的公共关系成为有计划的持续性的工作。
它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个方面。
日常公共关系活动是指为改善公共关系状态,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些日常接待工作,如热情服务、礼貌待客以及大量的例行性业务工作和临时性琐碎的工作。
专项公共关系活动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地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去达到公共关系目的的专门性活动,如新闻发布会、产品展示会、社会赞助、广告制作与宣传、市场调查、危机公关等。

㈤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从而准确...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的上述基本

㈥ 叶海卡.德罗尔政策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叶海卡·德罗尔的工作分不开。从1968年至1971年,他发表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德罗尔批评了拉斯韦尔的过分推崇行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提倡系统群研究方法,确立了包含十二项内容的总体政策论。同时德罗尔与政策分析家E·S·奎德合作创办了《政策科学》刊物,倡导举办了政策科学国际培训班,为政策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德罗尔为首的一派政策科学家,他们所得出来的理论观点,已在这一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政策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端正社会发展方向;关于政策制定系统,特别是国家政策制定系统的改善,以及运用的有效方法、知识来处理政策过程等内容,是政策科学的主要任务;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政策制定系统,是宏观的公共制定系统;政策科学打破了许多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吸收了多学科的有益知识;政策科学的建立,首先是以抽象的政策制定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所以它在纯理论与应用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政策科学不仅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发现知识,而且第一次把个人的经验、社会常识也纳入学科知识系统中;政策科学试图将探讨价值、价值协调、价值代价和信奉价值的行为确定为基本内容,帮助决策者对价值观进行选择;政策科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与重要方法,是鼓励、激发有组织的创造性,包括价值观的创造;政策科学中的基本模式、概念及其方法论,其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中政策过程的变化;政策科学强调未来,但又认为今天是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对时间很敏感,坚持历史研究方法;政策科学既对科学中的理性知识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进行研究,又承认超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政策科学以实证哲学为基础,其研究主题是自身的规范、假说、潜在理论、学术基础及其应用;政策科学认为规范的创新是必需的、严格的,应符合科学的基本标准。

㈦ 以下几组在自然科学看来完全不相容的对应概念——客观性与主观性、自私性与公共性

这是俩对复对立的矛盾,客观与主制观,即是唯物与唯心的意思,自私性应改为个性,个性与公共性,即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意思。唯物与唯心的观点是哲学理论中争论的焦点,至今仍在争论,自然界也在此争斗中,个性与共性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之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个性与共性存在空间,但客观世界要稳定平衡,常要求人的个性服从人的共性,而人的创造能力与发展则皆在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中发展,推动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史。

㈧ 科学事实的解释性的缘由

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对科学事实的这种认识,本质上是对日常生活中经验事实就已具有的而只有在科学的观察、实验中才明确显现出来的语言性的领会和把握。感性知觉“是属于同一世界的人与其他的存在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3]。人通过这种关系来认识世界,观察和实验设备的操作也是通过知觉的世界来实现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们感知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声音、味道等感觉的性质,并将其看作是某种客体、情况、关系或事态,是某一种类的某种事物。经验事实所固有的这种将知觉到的当作是“某物”的结构,就是海德格尔生存论中理解性解释的“作为结构”。日常经验的普遍性和感性知觉的公共性,倾向于使人忽视它本质具有的这种源初的解释性特征。这里的关键是语言。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说:“我们的知觉和语言的框架是如此密切联系,以致我们用该语言确认各种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实上影响着我们看到什么和未能看到什么。语言因而可以说是教我们做出知觉的辨别(否则我们也许做不出这种辨别),也引导我们忽略其他的区别。” [4]作为人的知觉和经验事实条件的“语言框架”源于人的历史性,它是经验事实“解释性”的本体论来源。我们平时也说,人的感性知觉受到人的认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愿望、注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却往往在主观的意义上谈论这种影响,而没有将它看作是人的知觉所以能够知觉的客观的前提条件。人的知觉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事实判断,而且也是一种评价。经验事实本质地表现为人对与人发生关系的现实世界的解释。
在科学活动中,经验事实的解释性得到了更加清楚的表现。首先,科学事实以测量语言为意义框架。典型的实验就是产生一个或一套测量,测量语言作为实验的一种重要的控制因素,它一方面使人们的观察测量及其结果处于一种有序化的结构中,使实验者不假思索地测量诸如“长度”、“重量”、“时间”、“温度”、“速率”、“力”等物理量,并就测量结果无歧义地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测量语言限定着实验的相关性。任何具体实验都是对可观测物的某些而且也只是某些特征的一种抽象,不同的学科选择了不同类的“值”作为它的特征参数,筹划和组建它的实验。
其次,科学事实的解释性表现在它的抽象性特征上。科学事实缺乏日常经验中的事实的直接性、直观性和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忠实的健康的正常人(即他能忠于自己的知觉,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语言并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等等),当他报告说他观察到一个事实,比如某天某时在某大街上看见一匹飞奔的白马,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他是在说谎或者为幻觉所蒙骗,否则你就得相信,他所说的这个事实是存在的。然而,科学实验中的事实已丧失了日常事实的这种直接现实性。科学家从实验中获得的是一些由数据、照片、阴影、曲线等等表达的意义,在实验报告或者论文中这些有意义的“量”和“形状”往往又表现为抽象的命题。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数据所依据的概念及概念框架,你就根本无法给它赋予任何意义。比如,在量子力学诞生前,康普顿效应是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光的量子本性的实验之一,它揭示了短波长电磁波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在散射波中,除了原波长的波之外,还出现了波长增长的波这一事实。康普顿也因此而在1927年与威尔逊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23年5月发表在《物理学评论》(21卷)上的题为《x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中,康普顿建立了基于量子假设的x射线散射理论,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了散射所造成的x射线在波长上的相应增加量的数学式:λ-λ0 =δ(1-cosθ)(其中,λ0为原初射线的波长,λ为沿与原初射线成θ角散射出去的射线的波长,δ=h/mc)。在《物理学评论》第23卷(1923年11月)发表的论文《散射x射线的光谱》中,康普顿系统“提出了比以往更为精确的有关x射线散射时波长变化的实验数据”。在列举和分析了散射角θ为450、900、1350时的“χ射线的散射光谱”(曲线)后,康普顿说:“实验和理论上的符合是令人满意的,这令人对散射波长改变的量子化公式产生信心。” [5]上面所引两篇论文都是关于康普顿效应,即光子被电子散射这一事实的。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科学事实具有抽象性,它不象日常经验事实那样直接涉及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科学事实的陈述是以抽象的符号化的语言进行的,只有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理论,它才能和具体的实在事物相联系。在康普顿的实验中,直接作为观测结果的是x射线穿过物质(如石墨)后的光谱;认为x射线穿过石墨后,出射射线分为与原初射线有相同波长的“不变射线”和另一具有较大波长的“已变射线”(康普顿当年的用语),这已经是一种关于x射线波长变化的判断,一种关于x射线穿过石墨后的光谱的解释。至于进而将x射线穿过石墨后的光谱的变化描述为光子被电子散射,确认这一现象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这就更是对原初事实的理论解释了。但是,即就是x射线穿过物质后的光谱这个被看作是达到验证的“饱和点”的“原始”的实验结果,它也缺乏日常事实具有的直接性和直观性:实验结果表现为一些数据、照片、曲线(如康普顿的x射线光谱、波长曲线),实验对象是只有借助于仪器才能“感知”到其存在的客体,等等。如果没有足够的中介理论,如关于x射线、原子、量子假设、经典理论、光谱学、相对论、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定律等理论知识以及x射线管、检测器等仪器的知识,不仅那些数据、曲线、光谱(阴影)没有意义,而且研究对象的存在都难以感知到。因此,(2)科学事实本质上是一种解释,只有有了一种解释后,实验记录才能真正作为科学事实存在。在康普顿实验中,只有将x射线的光谱的变化这种实验记录,抽象为光子散射,从而认为光具有粒子性这种解释,康普顿效应才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即光的波粒二象性属性的认识产生了意义。因此,我们说,科学事实“放大了”日常的经验事实中的理论因素及其作用,从实验的筹划、实验结果的记录到科学事实的描述,都必须以先行的意义框架为基础,解释性是科学事实的一个基本的构成形式。

㈨ 如何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如下:

  1. 公共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密切相关,政策本专身的不完善是限制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属因素,而加强政策的可行性研究是提高政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2. 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应该包括政治、法律、组织、经济、技术等内容,当然,不可行性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警惕可行性分析的异化与具体政策制定环境的不同影响因素。以政策的可行性研究为着眼点,从政策质量提高的角度探讨政策执行力提升的路径。

  3. 公共政策质量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否与政策执行的效果紧密相关。政府执行力之所以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本身不完善。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明确性、协调性、稳定性、连续性、科学性、目标具有弹性、公共政策之间能够良性循环等特征。

  4. 加强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是在制度环境难以迅速改变的条件下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途径。对一项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指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决策是否可以实施,是否具备了条件和能力,确定决策实施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以供决策者进行选择的过程。

㈩ 如何理解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原则,一切形式和制度的破立必须周绕这个啄则展开,因为“公共性”这个概念所标示的是最为基本的行政理念,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原则。本文在简要论述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内涵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提出落实公共性这一核心原则的建议。
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与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它是实证的过程还是规范的研究,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