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公共安全感

公共安全感

发布时间: 2021-02-03 13:28:15

Ⅰ 公众安全感指数包括那些内容谢谢回答

公众来安全感,是老源百姓对社会治安环境和自身安全的感受,包括了老百姓的工作、居住、出行、娱乐、社交等各个方面,最为社会所关注。这次调查由省城综治办委托太原市统计咨询中心进行,从2009年11月底至12月,在太原市六区三县一市的所有街办和部分乡镇选取3000个家庭,每个家庭抽取一名16周岁以上的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部门、行业、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分项调查。

Ⅱ 请问对提高公众安全感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你好!安全感 它是一种自我感觉,而不是一种认识中的对外感觉。也就是说有没有安全感是你自己的感觉。没有任何衡量标准

Ⅲ 公众安全感是什么

公众安全感,就是社会大众基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专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属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度的综合意识反应,也就是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

Ⅳ 什么是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简介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影响因素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三)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如老有所养,当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病有所医,大病无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五)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

群众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户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外来人口潜在危险”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的另一大因素。所以被访者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53.6%的户所在小区未实行封闭式管理或没有专人值班,主要集中在花乡、南苑乡、右安门街道、南苑街道及东铁营街道。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出入人员混杂,影响群众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或者设有专人值班。
3、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宠物伤害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民众素质,自觉管好宠物,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环境。
4、增加执法部门警力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访者在社区内从未见过民警,1/3的人在社区内偶尔见到民警。调查中,被访者建议关部门应增加警力,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居民安全。

Ⅳ 什么是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

社会公众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满意度调查是顾客认为供应商已达到或超过他消费预期的一种感受调查。根据满意度调研关注点和解决问题不同,满意度调研技术归为10代。第1代到第10代的满意度调研技术,适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事业单位需求。循序渐进采用有针对性技术级别,可显著有效地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

(5)公共安全感扩展阅读:

社会公众安全感提升方法

1、维护社会稳定、平安,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定、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基础。社会平安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公正执法、文明执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关键。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3、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需求多样的特点。

4、接访纳谏,提高矛盾化解率,解决群众信访问题。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接访纳谏,提高矛盾化解率,解决群众信访问题。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Ⅵ 公众安全感指数

目前,群众安全来感指数是通过问自卷设计,单一指标由百姓对周边环境、治安状况及与安全有关的指标进行主观判断进行计算得出。

从群众安全感调查的样本来看,调查立足于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以及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调查活动分为群众安全感、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被调查者认为增强群众安全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群众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满意程度等等。调查对象为年满16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由调查员入户发放《群众安全感调查问卷》,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填写完毕,由调查员负责收回。

然则,指标是什么指标,计算是如何计算的呢?“有关部门”似乎没有详细科学规范统一的回答。

Ⅶ 社会公共安全感和责任度

人有八个重要的安全感:
一、情感的安全感:
(1)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父母离婚或恋人分手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2)和所爱的人彼此深爱。丈夫出轨或妻子出轨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二、身体的安全感:
(1)不要得病。
(2)不要伤残。
三、社会关系的安全感:
(1)不得罪人。
(2)不被人伤害。
四、法律的安全感:
(1)不犯法。
(2)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五、收入的安全感:
(1)收入满足普通生活。
(2)收入稳定。
六、福利的安全感: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七、房子的安全感:
在工作的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心中才有归宿感。
八、生活环境的安全感:
(1)生活环境里,有超市、市场、商店、医院、公安局、公交车站等生活的配套机构。
(2)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空气质量好。
有了这八个安全感,才能安心、踏实的生活。

Ⅷ 公众安全感两项指标是什么

公众安全感是考察和评价城市安全的重要指标,主要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测评:①群众对城市安全状况的评价;②群众对自身安全状态的感觉;③群众受到不法侵犯时的反应;④群众对司法机关提供城市安全保障状况的评价。

Ⅸ 如何提升公众安全感

公众安全感,就是社会大众基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度的综合意识反应,也就是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因此,各级干部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提升公众安全感的要求,以更高昂饱满的激情、更加有为的状态、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安全感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它的形成过程有多个渠道。
一是直接遭受刑事犯罪侵害或亲眼目睹刑事犯罪发生,群众感受最深,反应也最强烈。
二是亲属、邻里、同事、朋友等亲近人员遭受不法侵害。
三是道听途说发生的刑事案件或者媒介的误导。社会宣传工具出于吸引观众和增加发行量等考虑,加大对犯罪及打击犯罪细节的宣传,往往起到负面的影响。
四是整体破案率不高。案件发了破得了,公众安全感就能得到维护,案件发了又破不了,随着数量的增多,公众就会失去安全感。
五是外来流动人口密集。据跟踪研究表明,流动人口过多一直是居民感觉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六是执法、服务质量还有差距。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服务群众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是基层警力相对不足,群众见警率不高,使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安全缺乏保障的感觉。

至于如何提升公众安全感,结合公安部对公众安全感调查成果及实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公众的安全感。
(一)要强化责任,要强化治安巡防,加强街头巡逻警力,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三、抓住重点,严厉打击,夯实基础,着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要把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破案率,把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二)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三)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要依法保障我市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
(五)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六)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犯罪互动规律表明,犯罪往往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警示等各种有效方式而使公众明白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群众的满意度和人民的幸福感。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