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四依法
⑴ 佛教 佛弟子应遵从如来所言四依法,什么叫四依法
净空法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⑵ 什么是四依法
四依法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 什么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说这个人名气有多大,“因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讲的话是不是佛经祖师的传承,这样叫“依法”。如果他讲的不符合经典,那就不能依从;如果有人即使是个恶人,他说“念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为他讲的是佛法。当初释迦牟尼佛求法就是这样子的,向罗刹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献身让他吃掉。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这个人的名望、学问、资格、地位。但是,我看现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万个里面难得几个,讲实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为他是我的师父,因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讲的怎么跟大法师讲的不一样?”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讲这句话,是在挑拨人际关系,是不是?我在这里,隆道法师在那里,“哎,你怎么讲的跟他不一样?”如果我们两个搞得有矛盾,那怪谁?怪你。他讲的是禅宗,我讲净土宗,当然不一样!佛法八万四千门,释迦牟尼佛讲的这部经和那部经就不一样,那怎么办?“师父,你讲的净土宗,经典依据在哪里?你这么讲有什么根据?”好,那师父就交底出来,哪部经、哪部疏论,释迦牟尼佛怎么讲,祖师怎么讲……如果听过之后,“依法不依人”,虽然他没有名气、没有修行、没有道德,但是讲的是佛法,就要依从。 什么叫“依义不依语”呢?佛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意思,如果死在语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话,那是不行的。比如说,经中讲“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如果你误解说“我只念一声佛号,就能往生,再不用念了”,那就是没有懂得《无量寿经》的意思;如果“依义”,如祖师讲的,祖师讲“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多到一辈子念佛,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临终才遇到佛法,一声、十声也往生,这个叫“依义不依语”,你光依表面语言,就可能出问题。 什么叫“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透彻的、真实的;“不了义”就是方便的、权假的。比如说,《观经》讲到三福九品回向也可以往生,这个是“不了义”,是方便;《阿弥陀经》就讲了: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念弥陀名号能往生,这个是“了义”。《阿弥陀经》是《观经》的延续,《观经》把定散二善讲完后,归到《阿弥陀经》,归到最后一句话,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我讲那么多,你就念这句佛号。”这是比较法,意思是说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回向,要念佛就更好。来到《阿弥陀经》里边,就要把“持佛名号”更加详细地展开,这个时候就不含糊了,因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是“了义”;《观经》是有问、有请,是韦提希夫人请求才讲的,是随顺众生而讲的。《阿弥陀经》是随佛的本怀而讲的,当然《阿弥陀经》是“了义”了。“了义”怎么讲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所修的,是杂善、杂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想到报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边地、化土,想到报土去,只有专念弥陀名号。这叫“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什么叫“依智不依识”呢?“智”就是心智、智慧;“识”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见解。当然我们没有智,那我们依祖师。比如讲“一心不乱”,你看到“一心不乱”四个字,如果用意识分别,“要这样子、那样子……”,那就违背了佛理。《阿弥陀经》也好,不管讲怎样念佛,不能违背弥陀本愿,如果和阿弥陀佛所发誓愿不相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归到佛的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把“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复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从圣道门来讲,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当然“智”就开发出来了。禅宗尤其有这个特点,禅宗的公案讲出来,我们都云里边、雾里边,为什么?凡夫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这些公案是破除执着的,没有智慧就不能了解,那只有听祖师的。如果你不懂,看了很多公案,就会骂祖师了,“讲什么话?糊里糊涂、颠三倒四的!”那你不懂得佛法。 按照“四依法”学佛,确实能得利益。在净土宗里边,我们曾介绍过,要门、弘愿门,要门就是“不了义”,弘愿门就是“了义”,弘愿是阿弥陀佛真实本愿;要门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请求讲的,随顺众生的根机,是调化的方便。所以,《观经疏》讲:“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请求,讲净土要门;阿弥陀佛显彰他的本心,即别意弘愿,特别的意思,韦提西夫人想不到的。这才是真实、了义。那么,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关系怎样呢?从不了义,进入了义,这叫“由方便进入真实”。 我们去劝化人家,有时讲了义,有时讲不了义。“念佛往生”是了义,“念佛保平安”是不了义,但是你不能说不对,确实有这个效果,但是,如果你先跟他讲了义,他不能接受,所以,一开始先说“念佛病就能好,就能消灾免难”,先要讲不了义,随他的根机;他进来之后,慢慢根机成熟了,就要讲了义了,“念佛不能老求这个,求往生!”各位也在作这些事情。
⑶ 佛学中“四依四不依”为哪些,佛教网
净空法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