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摄影
① 医院执行循证手卫生准则,以降低医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的意义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共同学习探讨:
医院感染管理曾经被认为是感染管理科一个部门的事情。然而,随着感控理念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在专业感控人员的带动下,实现医院全员参与,已经成为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作为医院管理者,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对医院感控的重视程度,还要升级自身的感控理念,更关键的是,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感控队伍,与其他部门同心协力,将感控落到实处。
理念:从感观到循证
“在传统观念里,感控人员常常被定义为采样员。”最近十年来,在国际范围内,严峻的感控形势催生了理念和行动上的重大变革。这些因素包括,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引起的多重耐药菌泛滥;循证医学大量证据积累表明,科学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患者和民众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医疗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HIV、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为医院感染控制敲响了警钟。“用机关枪打鸟或用牛刀杀鸡的时代已经过去”,遵循循证医学积累的大量证据,科学地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从事后的统计分析,到事前预防、事中干预,感控工作的重点已经全面前移。通过主动干预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是当前国际感控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感控理念的转变也使感控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感控人员已经不再做全面综合性监测,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三大类别七个目标上。这三大类别分别为:器械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器械相关感染包括:导管败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插管的尿路感染,以及透析相关的感染;手术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手术后肺炎。以前的感控工作很多是跟着感觉走的,比如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进手术室穿鞋套可以预防感染,但是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会将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日常工作的水平,而且还能为感控提供科学证据。新的循证医学已经革新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以手术备皮为例,传统的做法是在手术前一天的晚上剃毛备皮。但是,最新研究显示,手术前备皮发生感染的几率更低。而且,在毛发不影响手术野的情况下,不需要去除毛发。去除毛发时应该采用剪毛或脱毛的方式。
队伍:从“杂牌军”到感控专家
“责任重大、权利微小、晋升无门、领导不爱、同事不亲,想的很多,能干下去的很少”,这几乎是大部分感控人员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1988年,卫生部要求,医院必须依靠自身规模建立相应的感染管理团队。
2006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再次强调了人才组织的重要性。要求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医院为了应付检查调派人员做感控,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感控科伦为养老科,成了退休前的轮转岗。”卫生部医院感染标准委员会秘书长巩玉秀告诉记者。
“当前多数医院感控专业人员配备普遍不足,不少医院没有成立感染管理科,二级和专科医院更为普遍,所挂靠的科室也差别很大。”胡必杰介绍,“学科定位和职称晋升没有落实,工资待遇不能吸引优秀的医生,我们的专业队伍相对来说很不稳定。”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感控科主任中55%是护理人员出身,28%是临床医生,其余来自药剂、检验等科室。
我们仔细分析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在感控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没有一个专业的人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都需要再学习。护理出身的人对无菌操作、消毒供应等工作非常在行,但是由于缺乏诊疗专业知识,和临床医生沟通时往往缺乏信心;医生对临床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涉及护理的工作往往没有很高的敏感性;而微生物背景的人对耐药菌非常敏感,但是由于他们经常在实验室活动,和医生打交道时也不是很有信心。
医学专业教育中感染管理内容的缺失,也使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感控意识淡漠。教学中根本不会教育学生去重视感控。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临床感控工作的推进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对临床工作中的谬误、习惯进行纠偏,消耗了感控专业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是导致院感工作低效的原因之一。我们发现,如果医生或者护士在他以前的职业生涯培训中接触过感控,他们对感控工作的支持度就明显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临危受命的感控科人员只能靠自学成才。“开始接手感控的时候,我对这项工作完全不了解。”一位做基层护理工作出身的感控人员讲道,“后来通过一年的自学,我对感控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有不懂的问题我会上SIFIC请教。但是,我仍然期待能有去大医院学习的机会。”
在目前的感染管理专业团队中,很多从业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学术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和医生沟通时,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多数临床医生是相信数据、懂学术的,如果他不认可你的专业素养,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小军表示。
除了专业水平要过硬之外,由于感控工作涉及很多沟通协调的过程,因此对从业者的情商也有非常高的要求,要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胡必杰教授是呼吸科医生出生,目前是国内知名的感控专业带头人,而他本人也是出了名的“人缘好”。
我觉得要提升感控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支感控专业队伍,挑选队伍的带头人也很重要。在国外,感控做的好的医院里,他们的感控科负责人几乎都是在感染相关专业有学术威望的人。感控工作的细节落实既需要基础环节的不断完善,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性、开拓性、以及丰富的管理知识和模式,所以医院一定要重视感控人才的培养,一支好的感控队伍往往需要很多年的培养。
全员:从被动到主动
“上面喊的多,下面动的少”,是感控工作经常会面对的尴尬境地。虽然感控三级组织架构在很多医院都得到落实,但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临床感染防控小组往往形同虚设,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经常依靠感控科单打独斗。执行力很重要,如果认为医院感染管理是感控科一个科室的事情,那么感控工作永远都做不好。感控工作的落实需要动员医院几乎所有的部门,比如护理部、ICU、信息科、后勤保障。只有全员参与,感控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感染管理SOP,让它成为我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要实现全员感控,中层管理者的紧密配合非常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严格按照感控SOP执行之外,我们还把感控科当作我们的老师,我们觉得不清楚的时候就会请教他们。每次在护理方面有新的流程或者做法,我们都会先向感控的老师请教。 在具体的操作中,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培训、监督、反馈和奖惩措施,保证感控工作的落实。比如前不久刚完成的监护室手卫生监测结果,依从性是50%,但洗手的达标率非常高,接近100%。护理部就告诉监护室的护士,你们洗手的达标率非常高,但是依从性还不够。后来分析发现,护士在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洗手依从性就明显下降。下一次,护理部将会检测在这个环节上是否有所改进,通过这种方法,让护理部的工作不断改进。
除了护理部,ICU也是感控工作的重点。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灾区,即使是同样的感染,在ICU的预后可能更糟,所以我呼吁一定要让感控人员在ICU蹲点。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随时发现ICU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其次是要学习,ICU的环境非常复杂,有很多潜在的隐患,不是对感控非常在行的人不一定能发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任诸杜明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现在我们出了一个政策,所有转入ICU的患者都要先隔离做相关的细菌培养。现在很多医院对这方面还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耐药菌播散创造了条件。”
目前他们感控工作存在的最大压力在于,如何避免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耐药菌。在这方面,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就有可能让患者感染耐药菌,患者的生命和安全就会受到直接威胁。所以非常希望感控科的人经常来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帮助发现问题。大家之间要相互交流,科室内部也要加强交流。其实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恰恰是最简单的,比如手卫生。所以感控科自然成为医院的督察队。”
不久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伦敦盖氏医院视察时遭呵斥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叫戴维·纳恩的整形外科医生认为,卡梅伦随行的摄影师在拍摄患者时没有卷起袖子,而这是不遵守医院感控要求的行为。虽然事后有消息称,纳恩医生已经被停职,但是他为了患者安全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执着让人鼓舞。
感控工作非常容易变得流于形式,因为它渗透于医疗操作的所有过程中,而制度之手却只能触及有限的领域。在监督的真空地带,医院感控的落实需要依靠每名医务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亦即“慎独之境”。
教育无孔不入
越是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到极致。
世界卫生组织出具的数据显示,严格实施手卫生规范可以减少20%~30%的医院感染,但手卫生的依从性问题,却是全球感控面临的难题。虽然一个人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掌握手卫生规范,但是要让所有的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无孔不入的教育。
Didier Pittet教授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感染控制项目主任,也是世界手卫生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每次演讲和教学中都会播放一段极为精彩的手卫生舞蹈,让观者过目不忘。Didier Pittet教授也正是通过这种风趣而充满热情的方式传播手卫生理念。
让手卫生教育变得温和有趣而又贴近人心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捷径。“快闪行动”是一种近几年在全球十分流行的嬉皮行为,参与者通过网络事先约定活动的内容、地点和时间,然后按照计划快速表演,随后立刻散去。英国一家医院受其启发,推出了“快闪教育”。这所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按照约定出现在某个病区,表演一段手卫生的舞蹈之后又迅速散去,回到自己的工作中。这种生动而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枯燥的手卫生变得有趣,而且也能极好地传达感控文化。
除了现场教育之外,无所不在的提示和海报也是非常好的教育工具。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海报栏中,一系列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漫画时刻提醒大家,“医院正在向肮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宣战”。
“总之,你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身在其中。”Didier Pittet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我们准备学习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将手卫生的卡通画作为医生工作站的屏保,这样他们就能有更多机会看到手卫生提示。”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张群表示,“国内很多教育方式非常生硬,未来我们希望用更多能够激发医护人员真实情感的方式进行教育。”
与严肃生硬的说教相比,生动风趣的方式会让人更多地感觉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在意识中强化习惯的养成。
“案例学习、情景规划、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做游戏、讲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这些方式都是在邀请医务人员参与,而不是粗暴地填鸭。本质上没有人希望被教育,你的活动必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idier Pittet说,“在课堂上,我会邀请医生指出视频中医务人员操作有误的地方,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错误操作有更清醒的认识。”
由于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面临繁重的日常工作,因此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也是培训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协和,我们一般不做大课培训,因为参加的人数无法保证,而且培训效果也不好。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分散式培训,每周去不同的科室进行培训,而且大多都是现场培训,而不是正襟危坐的授课。”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小军表示。
情商很重要
扎实而丰富的专业技术背景是感控人员取得临床支持的重要因素,但却并非唯一因素。近几年来,随着感控形式和理念的转变,感控人员的情商成为决定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一些感控意识不强的医院,感控科人员处于“领导不亲,同事不爱”的尴尬境地,意志力和耐心也成为他们推动工作所必需的精神力量。基层的感控工作非常难做,大家看我们就像看仇人一样。一位基层感染人员讲,“就连我自己同事中的好朋友也不支持我的工作,觉得我们做感控的人是瞎起哄,没事找事。”对于所谓“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工作方式,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一些在临床上非常有权威的老专家,他们觉得,‘我们做了一辈子都没事儿,到你们这里就开始挑刺了。’这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解释宣传,很多专家才开始理解认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是对感控人员工作方式和情商的考验。”
处罚终是下策
抱着增强检查监督效果的目的,很多医院将各项感控检查的结果与科室人员奖金挂钩,发现问题就扣钱,而这种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打击临床的感控自觉性,同时增加临床对感控人员的抵触心理。“我们本来就被当成没事找事的坏人,再加上检查扣钱,临床看到我们就来气。”一位医院感控人员说。
为了削弱处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很多感控人员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我们医院的检查反馈是和奖金挂钩的,所以我们检查的时候少写反馈,对于一般的问题,都做口头指导并做相应记录,与科室护士长和感控护士商议改进对策,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随时提醒。”
针对个人的处罚除了会打击相关人员的感控积极性外,也有可能因为过度归因于个人,从而忽视了大的系统性问题,这也是很多医疗机构谨慎处罚个人的原因之一。
美国医学研究院发起的“患者安全”理念就认为,单个人永远无法摆脱“犯错的天性”。把医疗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时,因为单个人的错误成为了系统中的错误,才会导致患者的损害。患者安全理念认为,处罚单个人员的“惩罚替罪羊”理论对于质量改进没有正向的作用,因为如果系统本身没有改进,在同样的路径上还会有人犯下同样的错误。
当发现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检查我们自身的工作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手卫生的依从性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洗手池太少,是不是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总之,当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时候,你就必须去思考系统本身的问题。
② 男子厕所装摄像头,拍老婆闺蜜,为啥装在洗手间
洗手间能暴露隐私。上洗手间方便时需要脱裤子,就暴露私密部位了,男子因为色心就选择拍照偷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