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水污染走势

水污染走势

发布时间: 2021-01-29 18:09:16

⑴ 中国淡水资源的发展趋势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 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 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000多亿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69亿m3。 2、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49年估计约1031亿m3;1997年到达5546亿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亿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农业用水占68%,工业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单方水的GDP产出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它表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4、全球与其它大国用水现状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亿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 m3(占69.6%);工业131 m3(占9.7%); 生活60 m3(相当164l/日,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1、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水污染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2、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荒漠化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 4、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时候,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资源战略。 三、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针对面临的问题建议我国水资源总体战略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 要从无序、无节制的与洪水斗争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从以建立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防洪减灾工作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 2、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要从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16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今后,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的主要方向,应从以开源工程和新建工程为主转到以建设节水高效农业为主,国家应将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3、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城市人口3.7亿,预计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60%,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6亿左右。因此,城市和工业节水是今后节水的重点。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内。 同时,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争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达到50%和80%以上,使水环境有明显改善。 4、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减灾战略 目前我国排放的污水量与美国、日本相近,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与他们相比,我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采用以末端治理达标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为代表的污染预防战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消减污染排放量。清洁生产可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保障生态环境需水,有助于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基础。 6、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的保证供水。目前,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节水还有很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预测,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农业用水总量与现在的规模相仿,为4200亿m3左右;工业用水从现在的1100多亿m3,增加到2000亿m3;城乡生活用水从现在的500多亿 m3,增至1100亿m3左右;考虑到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估计全国用水总量有可能达到7000~8000亿m3,较现在增加1300亿~2000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计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加强需水管理,做到人口达到零增长后,需水也可达到零增长。 7、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 8、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根据分析,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形势十分严峻。经研究后认为:在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提下,我国有条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需要优先研究的重大科技问题 1、水资源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究气候持续干旱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条件下,水资源衰减和流域水循环演变发生明显变化的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水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过程与效应问题;研究生态保护准则,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 4、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导方向为:灌溉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老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高效输水灌溉系统新技术研究;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及设备产业化,节水管理新技术研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 5、加强水资源的监测、预报、调度工作 随着新水法的颁布,需要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水质污染和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尤其需要加强。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预报、预测工作也应当逐步开展。水量应结合水质要求进行合理调度。 为改变相应落后的水资源监测手段,应全面提升监测和信息应用水平研究开发水资源监测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我国水资源监督和管理能力,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⑵ 求水污染统计图

2005—2012年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产品产量走势预测(案例示意图)

⑶ 世界的水污染形势确实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水资源,请发出我们的呼吁。..

呼吁有什么用啊,看看谁在污染环境。老百姓的生活污水都很好处理,很好解决。多年前为什么没有环境问题?所以污染主要是企业造成的,企业都是谁在当权?

⑷ 未来水处理的趋势是什么

新的水处理方式市场目前的指向是紫外线。
汞灯杀菌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而内氯杀菌残留容问题不在少数,由此紫外线UVC杀菌成为了目前的优势之选。相比于其他,紫外线UVC杀菌的优势在于杀菌功能更加优越,对水中大肠杆菌及总菌落数杀菌率达到99.99%,并且高效、安全、环保,不存在任何附加残留问题。
另外由于其原件极小,可应用在众多领域,例如安装在水龙头上,在出水口进行水源最后一道把控,就可以安全放心饮用水源了。

⑸ 地下水污染与环境演化趋势

一、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趋于恶化,尤其是豫北的南乐—内黄—滑县、修武—卫辉一带,中东部的开封—长葛—许昌—漯河—上蔡一线以东地区和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区,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其中部分组分的分布受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的控制如高铁、高锰、高锑、高氟、低碘等,属于原生态的劣质水;而更多的则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如总硬度、矿化度、“三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挥发酚、六六六含量的变化等,则是人为因素污染所致。尽管我省各地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径不尽相同,但是归纳起来可以认为,造成我省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造成矿渣的乱堆乱放和选矿废水任意排放。

(一)全省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据统计,全省的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65年为4.9×108m3,1985年为12.8×108m3,2004年已增加到13.3×108m3;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104t增加到2004年的111×104t;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2039×104t增加到2004年的5140×104t,增加152%,见表3-3。尽管我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由1990年的43.5%提高到2004年的93.7%,但对环境尤其是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压力依然很大。

表3-3 河南省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2004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5.06×108m3,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1.73×108m3,约占47%。

(二)全省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由表3-4可以看出,全省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78年为52.54×104t,1988年增加到154.57×104t,1998年为320.80×104t,2004年已增加到493.16×104t。2004年的化肥施用量较1978年增加了839%。全省农药的施用量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全省农药施用量为3.31×104t,2000年为9.55×104t,10年间增加了近2倍。农药使用量为1.5kg/ha,以有机磷类、聚酯类农药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全省化肥施用量仍在继续增加,至2004年,全年化肥施用量已达10.12×104t。农用化肥使用量为2501kg/ha,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19,氮肥充足,部分地区用量偏高,钾肥不足。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0年为2.75×104t,2004年增加到10.16×104t,较1990年增加了269%。表3-5反映了2004年度我省各地区农药化肥施用情况。从此表可以看出,在18个地(市)中,该年度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属南阳市,为67×104t;化肥施用量最少的是济源市,化肥施用量为2.1×104t。该年度农药施用量最多的是周口市,为1.77×104t;最少的是济源市,农药使用量为0.04×104t。200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4931580t(折纯量),其中氮肥2213036t,磷肥1024159t,钾肥475422t。农业面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轻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土壤,还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表3-4 河南省历年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5 2004年全省农药化肥施用情况统计表

续表

(三)矿业开发过程中废水、废渣、废石的排放概况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业的大规模开发势必会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矿山废水含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洗煤水;废渣包括尾矿、废石(土)、煤矸石、粉煤灰。据《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全省矿坑水年产出量4.68×108m3,年排放量3.76×108m3,废石、废渣年产出量0.32×108t,年排放量0.20×108t,累计积存量2.75×108t(表3-6、表3-7)。全省各矿山企业占用、改变破坏土地状况:采矿场占地9079.67公顷、固体废料场1703.93公顷、尾矿库721.99公顷。

表3-6 全省矿山企业废水废液排放量表

表3-7 全省矿山企业废渣排放量表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及开矿排出的大量废水不仅污染了土壤,更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体,致使境内绝大部分河流水质变差,失去使用功能,有的直接变成了排污河。而这些被污染了的地表水体又通过灌溉或直接渗透等途径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矿山废渣、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上施用的农药化肥则是在降水作用下,经过溶解、淋滤、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污染物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中的。

二、地下水环境演化趋势

经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比,河南省地下水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始终与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下面根据不同时期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多年来城市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概述我省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变化,即量与质的变化,而量的变化则主要反映在水位的变化上。

(一)开采量不断加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前已述及,20世纪50年代,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仅(20~25)×108m3,到20世纪末,已增加到130×108m3,增加了6倍。开采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据有关资料,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60年代之前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最大埋深不足6m;从90年代起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1976年,水位降落漏斗已经形成,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0~15m,尚未出现埋深大于16m的区域;到90年代初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的区域缩小近半,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6m 左右;90年代末地下水水位埋深小于4m的区域已较小,埋深在4~8m 间的区域面积最大,豫北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达20~22m。到2005年,水位仍在持续下降,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总面积已达近万平方千米,水位埋深超过8m的地区已达21224km2,其中超过16m的地区就达516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32~33m。

图3-3和图3-4反映了降落漏斗区水位变化情况。其中清丰浅井位于南乐—滑县漏斗区,从1983至2005年的22年间,水位下降9.28m,年均下降0.42m;孟州气象局浅井位于温县—孟州漏斗区,自1989年以来水位下降了13m,年均下降0.81m。

图3-3 清丰县气象局浅井多年水位动态变化曲线

图3-4 孟州市气象局浅井水位动态变化曲线

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历年水位埋深面积变化情况见表3-8。此表表明:40年来,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发生了巨大变化,水位埋深普遍加大,其中小于2m的分布面积已由1964年的23549km2减少到2005年的8415km2,而大于4m的区域面积则显著增加。

表3-8 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面积变化对比表 单位:km2

(二)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

水化学类型反映了水的总体特征,其变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

)、硫酸根离子(

)、氯离子(Cl)为主。1985年,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三种阴离子:重碳酸根(

)、硫酸根离子(

)、氯离子(Cl)相互组合,共出现了27种不同的水化学类型;而本次调查采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共出现76种不同的水化学类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又出现了新的水化学类型——硝酸根(

)型,阴离子中,硝酸根占了主导地位,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虽然此类型水分布面积不大,但这充分说明地下水中氮的污染已相当严重。表3-9反映了2005年与1985年相比水化学类型演变情况。由此表可知,从全区来讲,与20年前相比,简单的HCO3型水的分布面积减少了9437km2,其他复杂的水化学类型面积相应扩大,水化学类型也更加复杂。这说明20年来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质趋于恶化。

表3-9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情况对比表

(三)水的矿化度发生了变化

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从全区来讲,浅层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水质淡化期。60年代之前地下水开采量较小,水位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蒸发作用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基本处于自然状态。60年代初期,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铺开兴建,先后上马了三门峡、宿鸭湖、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陆浑等大型水库。平原地区由于在河道中节节打坝拦蓄,开辟共产主义、东风、红旗、跃进四大引黄口大引大灌,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豫北和豫东及沿黄地区出现大面积土壤盐碱化。1964年,全省盐碱地面积达79×104ha,水的矿化度高,局部地段达17.63g/l。自1965年开始,全省大规模开展群众性的打井运动,治理盐碱化,井灌事业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水位迅速降低,豫北地区出现了水位降落漏斗,土壤盐碱化程度大大降低,水质逐渐淡化,矿化度降低,咸水分布面积缩小,淡水区域扩大。到1985年,咸水(矿化度>1.0mg/l)面积缩小到12784km2,其中矿化度>2.0mg/l的分布面积1198km2

第二阶段,为矿化度基本稳定或略有升高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采量仍在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位埋深在4m以上,一方面蒸发强度减弱,土壤淋滤作用增强,不利于土壤中盐分积累;但另一方面水位降低,有利于高矿化度废污水的渗入,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而使矿化度升高。表3-10就反映了这种变化。与1985年相比,濮阳东南部沿黄地带、封丘东北部、商丘北部地带水质淡化,矿化度降低,而内黄—南乐、获嘉—新乡、许昌—太康—民权、上蔡—新蔡—正阳和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区水的矿化度则有所升高。表3-10表明,2005年与1985年相比,含量<0.5mg/l的地区面积减少了9121km2,而含量0.5~1.0mg/1、1.0~2.0mg/l、>2.0mg/l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7730km2、193km2、1198km2。从整个平原地区来讲,水的矿化度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升高趋势。

表3-10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变化情况对比表单位:km2

(四)高氟水区范围缩小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省一个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高氟水区(含量>1.0mg/l)分布面积达3.17×10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其成因多属于碱化型。其中平原及岗区高氟水分布面积为26654km2。全省共有氟中毒患者385.55万。我省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广泛实施了改水降氟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1997年底,已建改水工程6000多处。20年来,我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氟含量基本没有变化,豫北和南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有所降低,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则有升高趋势。与1985年相比,在我省平原和岗区,高氟水面积减少了3474km2(表3-11)。安阳—淇县一带的太行山前地带、洛阳以西的平原和岗区包括灵三盆地和伊洛盆地西部、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阳盆地唐河—泌阳段等地浅层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自1985年以来未发生变化,仍属于低氟水区;新乡—焦作—沁阳—孟州—温县—武陟所构成的环形地带、洛阳—巩义—郑州市区一带、新郑—尉氏—开封县、杞县—民权等地水氟含量也未发生大的变化,仍属于中氟水区;清丰—濮阳—浚县、台前—范县—濮阳县南部沿黄地带、修武—获嘉、虞城等地,水氟含量保持不变,在1~2mg/l之间,仍属于高氟水。豫北的南乐—内黄—滑县—长垣一带和南阳盆地的邓州市北部及唐河县西北部地区水氟含量有所降低。长葛—通许—太康—睢县—宁陵—永城南部以及兰考、中牟、项城、沈丘等地水氟含量有所增加。

表3-11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氟含量变化情况对比表

(五)总硬度大面积升高

与1985年相比,豫北的浚县—濮阳、豫西的洛宁、豫东的周口—郸城、豫南的罗山—潢川等局部地段硬度略有降低,灵三盆地、沿黄地带孟津—兰考段、中部的宝丰—临颍—太康、豫南的上蔡—信阳一带和南阳盆地东部硬度基本保持不变,其余大部分地区硬度普遍升高。由表3-12可以看出,超标区(含量>450mg/l)面积较1985年增加了23380km2。目前,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总硬度超标范围已达45047km2。这是因为城市大量排放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以及城市郊区引用污水灌溉,污废水中很多酸、碱、盐类等物质被带进土壤层,经过化合分解、离子交换与离子效应等化学作用,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溶解或置换出来。同时,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里含有许多有机物与无机物,它们被随意堆放,或用作农肥,在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分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氧化,也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置换出来。这些钙、镁物质又随雨水、灌溉水和污废水渗入地下,从而引起浅层地下水硬度的升高。

表3-12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总硬度变化情况对比表

⑹ 地下水质量、污染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评价

地下水质量分类如下:Ⅰ类,水质优良,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水质良好,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水质较好,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水质较差,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

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利用1999年山东省地下水504件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地下水质量总体规律是:①鲁中南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及胶东半岛碎屑岩类裂隙水水质优于鲁西、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孔隙水;②内陆地下水水质优于沿海。具体情况如下(图6-4):

Ⅰ级水: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岩溶水分布区及鲁东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区。鲁中南岩溶区主要为济南、淄博及潍坊大部分地区。胶东半岛除沿岸海水溯河内侵造成水质变差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好,符合Ⅰ级水要求。该类型水分布总面积为8.26×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7.04%。该类型水中各种离子含量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以上标准,水质优良,可供饮用及其他各种用途。

Ⅱ级水:主要分布于淄博、济南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区,总面积2.92×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17%。少数离子含量超过Ⅲ类水标准,评价F值一般小于6.2。该类型水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

图6-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据张宗祜等,2004)

Ⅲ级水:广泛分布于鲁西、鲁北平原区,零星分布在山前平原、纳污河道重污染地区及胶东半岛沿海部分地段,分布总面积3.30×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2.79%。分布区多以松散岩类地下水为主,基岩地下水次之。水质较差,可供工农业利用,部分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

IV级水: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处东营市的大部分地区及潍坊北部平原地区,分布总面积1.20×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64%。该地区广布咸水,Cl、SO2-4、矿化度含量较高,评价F值一般在8.29~8.75之间,水质极差,不能直接饮用。

二、地下水污染分析与评价

1.地下水污染现状

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引起水质下降,只达到国际分类的Ⅳ、Ⅴ类水标准,造成地下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正常功能丧失的现象。

根据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对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的水质检测项目进行评价,对水质优于III类的地下水面积及水质符合IV类和V类的地下水面积进行统计,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下水水污染状况(表6-5)。

山东半岛平原区总面积为19323km2,地下水优于Ⅲ类的面积占本区评价面积的72.6%,IV类和V类分别占1.5%和26.0%。水污染项目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氮、铁、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和挥发酚;山丘区总面积为41428km3,地下水优于III类的面积占本区评价面积的65.0%,Ⅳ类和Ⅴ类分别占10.4%和24.6%,水污染项目主要是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

表6-5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统计 单位:km2

2.地下水污染分析与评价

山东半岛地下水的污染与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及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关系密切,总的污染情况为:城镇及工业集中分布区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程度高于裂隙岩溶水,浅层地下水高于深层地下水。

鲁西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除受工业污染外,农业污染也较为明显。农业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机磷、有机氯等。污染较重的地段主要分布与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

鲁中南、鲁东地区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河谷、滨海、山前平原及山间盆地,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密集区,大多数地表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对沿岸地下水也造成污染,局部受到严重污染。如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孝妇河沿岸及友谊沟以南的付家、良乡一带沿岸、恒台县东、西猪龙河沿岸地带、潍坊北部咸水区南侧等,均污染严重。

鲁东地区由于受近海地带超量开采地下水及人为污染等因素所致,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组分为F、SO2-4、Cl、NO3、总硬度、矿化度等,从受污染的位置看,各污染点均位于河流下游及滨海地带。

裂隙水、岩溶水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及鲁东中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较好地保持了天然状态,只有局部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状污染,而城镇地区、采矿区附近污染较重。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硬度、高锰酸钾指数、全硬度等。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