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形象公共策划
㈠ 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建设的关系,或好或坏
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信息引导。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职能。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职能就是获得信息,经过收集、加工、传递、存贮,为政府管理提供各种所需信息,促使政府与其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信息引导。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引导。一方面,它能促进各种信息输入,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病,为公众提供一个下情上达的机会,使政府机关了解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欲望;另一方面,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也有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输出,给政府机关提供一个上情下达、直接向群众宣传解释某些重大方针、政策的渠道,使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系统决策程序、意图和面临的困难,避免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沟通协调。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既可以让公众明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把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意志;还可以根据民意科学决策、制定政策,从而为政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政府与公众的协调是指政府在沟通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等方式来调适、理顺政府与其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条块分割、急功近利、政出多门等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各部门的管辖范围不同,职权不同,认识上的差异,局部利益的冲突,沟通上的障碍,体制上的缺陷等等,政府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纠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有效及时地开展多种公共关系活动。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良好关系状态。
第三,形象塑造。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政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因此,政府形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形象。这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综合认识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它是政府机构的静态实体(如政府设施、组织机构、政令政策及法规文件档案等)和政府人员的动态言行等因素综合使用于政府内外公众主观意识的产物。政府形象对于政府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形象是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被视为政府的无形财产,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基础。
从根本上讲,良好的政府形象来源于政府的具体实践,亦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表现。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
第四,宣传教育。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天然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宣传教育职能的内容:一方面是把政府内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社会输出,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导。即经常教育政府工作人员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使自己的一切行为自觉地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又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传播媒介,将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意图传达给社会公众,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充分的说明,并告诉公众政府正在作什么,准备作什么,人民可以得到什么和如何支持政府的工作,使公众理解政府的决策和措施,赞同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保证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决策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关键。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咨询建议的参谋作用,是保证决策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府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职能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广泛民主化。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作为国家及社会主人地位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把来自公众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加工,向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资料,从而保证最终形成的决策中能广泛吸收公众的合理化意见,吸取群众智慧,使决策建立在尽可能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政府公共关系咨询建议职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由于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和情况一般都是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真实信息,所以公关人员可依靠这些信息资料,广泛征询公众及有关专家集团的意见,同时监测环境的变化,预测社会变化趋势,以供政府决策,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㈡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哪些内容
什么是政府公共关系
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以及代表国家管理的各级权利机构,它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监督、协调、保卫和服务等基本职能[1]。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与民众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信任与合作,从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各类活动[2]。
在企业公关如火如荼的时候,政府公关也浮出水面。2001年12月27日,上海市优秀公关案例评选中,浦东新区政府与黄浦区建委两个公关项目双双获得上海市优秀公关金奖。据悉,政府公关项目获奖,在全国也是头一回。专家评论说,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奖本身。它表明,政府越来越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将是一个互动的政府,是一个注重民众参与沟通的政府。注重沟通与互动,将成为一个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作为与公众沟通的强有力手段,公关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众所周知,北京申奥成功,良好的公关功不可没。事实上,政府公关,不仅被当成政府从事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也被看成是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一个标尺。
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和任务
政府形象的好坏,特别是政府美誉度和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接受、亲近和支持的程度,对各级政府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是政府公关活动乃至全部行政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
政府公共关系的塑造
现代政府公共关系应该塑造怎样的政府形象呢?
1、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和同步推进,是现代政府形象的主要特征。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抓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部署得当、措施有力;而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不是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而是一个残缺不全、畸形发展的政府形象。
2、“形神兼备”的政府形象。
现代政府不仅要有华丽的外观,更要有良好的内在气质。
“形”主要是指能够直观地体现政府价值的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形象要素。它既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如良好的市容市貌、卫生的城乡环境、便捷的交通、齐全的公共设施等,又包括发达的物质建设成就,如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发展成就、强劲的发展潜力等。
“神”是指能体现政府形象的精神层面要素,真正打动和吸引公众的内在气质。它包括:展现“廉洁政府”形象的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展现“法治政府”形象的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展现“服务政府”形象的快速高效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
这些要素不仅使政府形象更加富有神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精心加以塑造的政府形象要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形”轻“神”,有“形”无“神”的现象,因而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3、“表里如一”的政府形象。
现代政府除了拥有华丽的外在形象以外,它还必须有与外表相一致的健康的躯体和强劲的活力。一方面,作为政府形象“器官”形态的各内部机构应能良性运行,另一方面,更要求作为政府形象“细胞”形态的政府组成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并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从而使得政府形象表里如一、活力四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一致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表面上,奉公廉洁、一本正经,但私下里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口头上依法行政、民主决策,但实际上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虽然这只是政府肌体上少数“细胞”地变异,但是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公众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4、真实可信的政府形象。
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公关活动的客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应该真实可信。要克服某些地方政府在输出政府形象时,弄虚作假和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
首先是要克服“重外轻内”的现象。当前多数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向外部公众输出自己的形象,而忽视对内部公众的公关努力。错误地认为内部公众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理所当然,要不然,也可以通过非公关的如使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来做到这一点。
其次是要克服“重优轻弱”的现象。现实中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公众,如上级领导、上级政府中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他们对地方政府的发展,对地方政府建设成就的评价,乃至对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等,都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优势公众成了地方政府公关的重点,如通过经常汇报工作、邀请来指导工作、私下交往等方式向他们输出政府形象。而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则经常地被排除在地方政府的视线之外。
第三是克服“有名无实”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而忽视或损害了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如,经济效益报盈不报亏、社会发展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十分普遍。有名无实,久而久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必然降低。
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和途径
1、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
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它拥有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强制执行等特殊权力。为了克服政府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和腐败现象,既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迫切要求。
通过政务公开,协商对话,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可以使政府机构吸收和集中广大民众的智慧与力量,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人民可以更多地了解政府工作的各种情况,理解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水平,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配合、服从和支持。
2、传播政府信息,倾听公众呼声。
首先是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政府机构的有关信息。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发布文件、张贴告示等,把政府重要的活动情况及本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作传播。
其次是开辟政民之间的多种联系渠道,认真倾听公众呼声,虚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借以了解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并以之作为施政参考。如建立“市长信箱”、“专线电话”、“首长接待日”等联系形式,以尽可能多地加强与公众联系。
第三是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一方面扩大对政府的宣传,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
3、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政为民思想。
勤政廉政是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和纠正不正之风是完善政府形象迫切要求。
首先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使廉政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要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领导干部素质,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踏踏实实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讲信誉、办实事,办好事,谋实利。
㈢ 政府如何运用公共关系塑造政府形象
摘要:政府公关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强有力手段,是政府从事管理活动的重内要方法,担负着对外交流沟容通的使命,其核心内容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本文首先叙述了政府形象和政府公共关系的相关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了政府公共关系中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来提出了从政府公关的角度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解决策略。(剩余2795字)
㈣ 在政府公关活动中,如何完善公共行政服务,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政务公开透明、群众监督,
各种选拔和招标公平竞争。
加强高收入群体的税收,
增加对失业人员的保障。
㈤ 求:{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话题类似的论文。
一、公共关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的内涵。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为了改善与公众的关系,促进公
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
的的一系列规划及沟通活动。它本意是企业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
部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职
能有:信息管理,咨询建议,宣传推广,协调关系,提供服务,危机处理。
二、组织形象的含义
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得基本看
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用CIS的观点看,组织的形
象是由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构成的三大系统。
评价组织想象最基本的指标分别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从量和质两个
方面评价组织形象。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终身奋斗的目标,一旦获
得就会变成组织宝贵的财富和力量源泉,就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三、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的关系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建立组织良好的信誉和整体形象,公共关系具
体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以塑造组织良好形象为中心。开展公共关
系活动就是通过组织与公众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构建起和谐发展的
公关状态,从而提高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信任的和美誉度,形
成良好的整体形象。在现代社会,组织要发展就必须塑造良好的形象,
它是现代组织不可或缺的竞争法宝和制胜法宝。而要塑造良好的组织
形象,就必须运用公共关系这一手段,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相
互联系的内在一致性。
四、政府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的方法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就是组织机构与相应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
通,它渗透于公共关系原理和实务的各个方面,是现代公共关系管理的
精髓。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组织通过传播渠道,借助传播媒
介,将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给公众,公众在接受了组织传来的信息后,对
组织所作的反馈便是公共关系传播所取得的结果,这就是信息的循环
传播过程。政府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以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应该
从公共关系的本质入手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 政府加强自身的建设。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社会组织、媒
介和公众。政府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种,是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国家
权力的执行机关,是对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利机构。然而,政府作为公
共关系信息的传者,要发布好的公共关系信息首先就得从组织自身做起。
1. 1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意识。政府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公共关系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带有很强的公共性。现实中很多
政府部门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时,人情化情绪化倾向明显,
政府公共关系带上了极强的“私关”色彩,公共关系丧失殆尽。
1. 2政府注重自身质量的提升。质量概念是指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产
品或服务的质量对于组织的形象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思想认识。质量是社会
组织的生命,是公关的基础,只有其产品或服务是高质量、高品位的组织才
有塑造组织形象的基础可言。公共关系的质量概念应该聚焦在产品质量、
服务质量、员工形象三个方面。所以只有真正勤政、廉政、惠民的政府和拥
有较高公关意识和素质的公务员才能谈得上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1. 3建立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
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日常接待、社会
交往、手机信息、危机管理、内外协调、决策参谋等。公共关系部的工作影
响到组织的信誉和形象,关系到组织上下内外的信息交流,关系到组织的
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到祖师的整体利益及其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
与作用。政府很多部门都在从事公共关系的工作,但在机构设置上也过
于分散,缺乏统筹管理的公共关系工作的机构。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
是职责不清,影响公共关系的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2. 正确认识媒介。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
舌,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引导社会舆论,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了
解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了吸取公众的目光,媒体也会歪曲事实,甚至
蛊惑民心。为此政府要建立与媒体良性的关系,以取得社会舆论的理
解和支持。为加强媒体的作用政府还必须根据目标团体的特性和习惯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同时在媒体传播过程中,政府要密切关注公共
的反应,适时调整传播的策略和形式。
3. 正确理解公众。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组织公共关系工
作唯一对象,公共关系的成败直接表现在对公众对象的影响效果。因
此正确理解公众是政府形象公共关系管理的前提。
3. 1公众利益合理化概念。所谓公众利益合理化概念是指组织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矛盾,承认客体利益需求的合
理性。如果一个组织为了扩大自身利益而对公众利益产生侵害,必然
会激怒公众,不利于组织形象的塑造。政府虽是国家权力机关,但政府
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
3. 2树立双赢观念。双赢观念是指主体在公共活动中,应当正确认
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
忘利他;公关主体应当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
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双赢关系。政府形成双赢观念要正确对待和处
理公关活动中公众提出的功利需求,并对其合理部分尽量予以满足;即
使是不合理的需求,也该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耐心细致地像公
众进行解释、说明,求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合作。
3. 3满足公众的需要。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概括为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求表
现为从低到高的阶梯式结构。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应满足内外公众不同层次
的需要引导和控制其行为,实现组织目标,同时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首先这就要求政府切实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们做了主人掌握了主动
权,满足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愿望,公众在社会中感受到了
自身的价值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同时把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
处,做一个服务型的新型政府。最后要树立公众至上的
㈥ 公关类型一:政府/城市公共关系----政府形象/城市形象建设概说 要求:自行选取近三年成功的政府/城市形象
它的定义就是:公关策划是概念很广泛的一门学科,公关策划是为一定的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与外部的公共关系协调与处理,并使其向着有利于这个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方向发展。
㈦ 关于媒体 政府形象塑造
第一,对公共关系的本质的探讨和发展。在公共关系的诸多理论中,英国的所德拉?奥利弗提出了战略公关理论,为丰富公关理论和发展公关的关系。她认为公共关系在今天绝非仅仅是战术性的问题,它早已成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问题还不止在这儿,问题在这位奥利弗女士看到了,公共关系在各个学科中产生越来越多的作用。我想公共关系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战略理论的提出也有它的价值。显然这个观点的提出也引发了公共关系本质问题的讨论。尽管讨论的本身还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公共关系在今天的发展足以证明它对于这一本质的追寻是有远见和理论基础的。她在战略性公共关系论述方面,特别是整合营销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产生着卓有成效的因素。 因此我想到了第二个问题:大公关时代公关理论发展。“软实力”理论与“大公关时代”的来临。我觉得软实力和公共关系一直没有放在一起。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将中国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他分析一个国家综合构成的要素是分成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这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在经济力量之前加了一个资源理论。这个资源理论的提出跟硬实力本身也有一个丰富和发展。但是它真正的见解还是体现在软实力上。他把软实力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第二,文化的影响力。在当前特别是传媒的影响力。第三,外交的协调能力。第四,国际机构和国际活动的参与能力。关于这个理论不再更多的展开。尽管软实力理论以特有的视角发现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问题,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学科的基础。因此至今软实力理论的研究还是缺乏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我以为,公共关系就实质来说也可以是发现国家地区乃至部门的软实力,构造国家、地区乃至部门的软实力。运用国家地区乃至部门的软实力。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本身就是公共关系的本质所在。 我想从奥利弗的大战略公关理论到软实力介入公共关系研究,也许会获得一个本质上的新的突破。所以我个人以为公共关系学科应该成为软实力理论的核心和学科的支撑。 显然即便我们现在用软实力的理论重构公共关系理论还为时过早,甚至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偏差。但是,将“软实力”理论融入公共关系的研究和实务,却是公共关系学科发展的必需。随着软实力理论引入公共关系领域,一个大公关时代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关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我谈一下第三个问题: 大公关时代和国家政府的形象关系。 从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到和平发展,走出去的战略,正在现实着中国正迅速丰富和调整国家发展的战略,期间大公关时代在国家发展中的理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大公关时代”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塑造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案例。 1、大公关时代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旨在塑造国家的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比如第四代领导人提出的“中华伟大民族复兴”的理论,又比如说在世界建立多所孔子研究院,联合国首次设立了“孔子奖”。我只是随便提的两个案例,实际上纵观世界,特别是9?11以后,今年1月14号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国情理论中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他提出“要用民主和自由根除恐怖主义”小布什利用这样的理念,而且在国情思维中提出这个理念的同时,他放弃了邪恶轴心的理论。邪恶轴心的理论之前他用的是里根国家中心的理念。这次国情思维发表以后引起了世界很大的关注。我们国家也给予了关注,就在小布什国情思维发布不久,他就任命了一个国务卿助理。明确指出要用约思弗娜的理论重构国家的软实力理论。前不久我参加一个会议,会后采访我,我也通过自己的一些管道和高层有关部门对了一下口径,也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对这个问题可不可以发表意见?他们说完全可以说。在《东方了望》采访我的时候,我很坦率的说,要根据目前美国国家国情战略的调整,来调整我们的战略。所以国家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构筑国家形象很重要的一方面。 2,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传媒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加拿大这方面的例子无论是中法文化年还是刚刚在美国举行不久的中国文化节,等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创新。特别是中国建立和推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领导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我想这方面可以引证赵启正同志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上的一段话“他说我在财富论坛上给我20分钟讲,到复旦给我1小时20分钟”他用了1小时45分钟阐述这个问题。他提到“中国推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目前情况看世界都认为中国在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上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地方新闻发布当中做的是非常好的。上海的著名女新闻发言人,就是上海新闻办主任骄阳说,她说“对外上海市两块牌子我动不得。一块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宣部,一个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但是对内我认为就是上海的公共关系部。这个公共关系部第一策划好上海的形象,第二塑造好上海的形象,第三传播好上海的形象,第四保护好上海的形象。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有很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中石油收购美国公司的事件,为什么最后会“流产”就是因为我们的传媒影响力不够。乃至于在收购过程中,胜销呈上的“中国饿虎论”占了上风。美国协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理论,终止了这次并购。为什么中国威胁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而我们的沟通能力为什么不能有自己更多的声音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外交的协调力。这是大公关时代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需要的第三个方面。这方面正好大家都是专家,我在这儿不敢,班门弄斧。外交观念的变革,如全民组织、并不遗余力地推进被称之为“最棘手国际事物之一”的六方会谈。今年我们派出的第一说服团到美国进行游说活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新闻传播学院游说传播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3、国际机构和国际活动的参与问题。中国在这一领域现在变得异常活跃,已经为中国软实力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活力,所以一系列的重大国际活动从APEC到增补常务理事国阻击站,中国政府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承办了世界法律大会,而且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分会场举行,造成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就此而言我认为从奥利弗女士提出的战略性公关,一直到现在我们软实力开始介入公共关系研究领域。很有可能公共关系这个学科会吸收软实力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经验,甚至公共关系会成为一个软实力社会的支撑,我们看到这个时代是一个大公关时代,为此新成立的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正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正在积极的推进这项工作,我想工作的推进也有赖于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
㈧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关系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并很快风行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起初,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科学和一门管理艺术而被重视起来的并不是在中国。虽然,我国早在古代和近现代也有些公共关系的思想,但并没有成为体系,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关系在我国是舶来品。如前所述,我国真正将其引入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且起初应用的范围很窄,仅仅是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酒店管理中运用,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公共关系在我国被政府所借鉴是在1988年底,当时新华社两位记者以“政府形象”为题,报道了上海市实行廉政的情况,很快引起了研究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界人士的格外关注。人们据此分析,我国公共关系的热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界,而开始进入社会政治领域。随后,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政府广泛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了公共关系活动,树立了当地的城市形象,宣传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例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淄博的陶瓷琉璃艺术节、哈尔滨的冰灯节等。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立新闻处。到2004年,我国正式在全国地方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标志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长足进步。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迅速,效果明显,但公共关系被我国引进晚,且公共关系被我国政府部门重视也迟。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公关意识较淡薄
公关意识的内容包括很多,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协调沟通的意识、立足长远的意识。但到目前为止,普遍来讲,许多官员的政府公关观念还极为淡薄,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关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到将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表现在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形象观念。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民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民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12]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与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公关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民众信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媒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够,又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
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其次,公关观念的淡薄具体还表现在缺乏为公众服务的观念,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踏踏实实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作为群众办事的路障进行“关、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第三,缺乏协调观念,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不懂得“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目光短浅,思路狭隘,经常陷入难以协调的矛盾中。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其提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一方面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管理与塑造的意识,另一方面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滥用,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严重损坏了政府的威信与形象。
(二)我国政府公关机构设置不完善
政府大量的、经常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是由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承担的。因此,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涉及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其管理覆盖之宽、所面对的公众之复杂、信息流量之大,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相比的。这就要求政府内部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去承担和完成传播沟通、信息咨询、协调引导等公共关系,以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而有效的运作。当然,政府内部的公共关系机构未必要冠以“公共关系”名称,有些承担着公共关系职能的机构如办公厅、调研机构、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举报中心等也承担着其他方面的上述业务。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但设置往往分散,职责不一,很难满足政府公共关系的客观需要,现在推行的政府发言人制度不失为一种政府公关的好制度,有助于完善政府的行政行为,改善政府的整体形象。但是,政府发言人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推销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能力。这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消除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疑虑作用不大,弄得不好,反而会增加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的抵触情绪。因此,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除深圳市政府外,其他各政府机构设置中没有相对独立的公共
关系部门。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就没有公共关系活动,事实上,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分散在办公厅(室)、调研、宣传、对外联络、新闻发布、信访、外事等职能部门中。显而易见,人们在认识上对公共关系是有些混淆不清的,在机构设置上也过于分散,没有统一的公共关系工作机构。这样就会造成职责不清,影响公关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政府工作的效率。
(三)缺少专业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人才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共关系机构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最终都是由公共关系人员具体执行。离开公共关系人员,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机构只是抽象的公共关系主题。从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上讲,公共关系人员实际上是有严格限制的。它主要是指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公共关系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造就,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素质条件、能力条件。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是指在政府公共关系部门或机构中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各类人员。他们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设计者和实际操作者。因此,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结构进行科学的配置,选择和配备职业素质较高的公共关系人员,是搞好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条件,直接决定和影响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效能。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各高校中虽然有个别高校如厦门大学有开设公共关系的专业,但没有开设政府公共关系的专业,所以我国缺乏专业性的政府公共关系人才。从知识结构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方面系统知识的为数不多;从能力素质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大,使得政府的公共关系手段、方式等都趋向老成保守。
(四)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理论支持不够
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仅有20个年头,公共关系运用到政府行政管理中也不过仅10年而已。在我国关于公共关系研究关的书籍有很多,如廖为建主编的《公共关系学》,蒋春堂主编的《公共关系学教程》,刘金同、杨专志、刘水国共同主编的《公共关系实务》等。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政府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市场上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研究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书籍只有詹文都主编的《政府公共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萌芽阶段。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当然理论也是源于实践的,由于公共关系传入我国晚,真正意识到政府公关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的日期也晚,
所以造成了政府公关与我国实践少,广大学者难以结合本国的情况展开研究。但是,政府公关目前在我国发展迅速,且我国政府也越来越感觉到政府公关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重视政府公关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运用,所以我国政府公关在未来一定会有可喜的出路。属于我国政府的公关理论书籍也一定会繁荣。
(五)对公众有倾向性选择造成政府公共关系的偏失
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所面临的外部公众主要有本国社会的企业、新闻媒介、社区公众、社会名流、国际公众、人大、政协等,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所面临的公众结构极为复杂。政府会因本身追求目标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公众进行有倾向性的选择,由于受短期目标的影响,在对象选择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错误倾向。首先,重首要公众,轻次要公众。由于上级政府要害部门、人大、政协等对政府建设成就的评价,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倾注了极大的注意力,他们是政府想追求的公众。而一些不能直接给政府带来现实性重大影响的公众如社区公众、部分企业,常常被排斥在政府部门的视线之外,更有甚者还为一些弱势群体划定了禁止活动范围。其次,重行动公众,轻潜在公众。潜在公众是指受到社会组织的某种影响,已面临某一共同问题,但本身尚未意识到这种影响和问题的公众。政府往往忽视这一部分公众的存在,不能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致使问题暴露后无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行动公众是面临共同问题并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公众。这类公众不仅表达意见,而且已经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而且负面影响比较大。政府在解决行动公众问题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多,对潜在公众很少关注,往往是问题出现后,潜在公众变为行动公众时才消极被动地采取补救措施,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六)传播沟通渠道不畅
首先,不能运用公共关系传播手段进行行政传播。公共关系强调“双向对称”的沟通模式,而行政传播多是采取命令、指示、发布文件等形式,传播内容一旦确立,便须立即遵照执行,上传下达,立竿见影。由于传统行政命令式根深蒂固,政府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习惯性采取行政传播方式,运用公共权威强制性的手段,单向与公众进行交流,而公众的评价不能及时的反馈给政府,沟通少,这样严重影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其次,政府公关传播双向交流的方式少,渠道少,效果不佳。在我国,类似于各种向政府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信访、基层访问等方式。但是这些作为政府公关“双向交流”的方式似乎有些牵强。信访制度只是为制约行政机关而设置的一种监督机制,公众往往囿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缺少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并不能开诚布公的与政府进行有效地交流。再次,政府公关传播透明度不高。尤其是地方政府,以至流传“凡是公开的都是不重要的,凡是重要的都是不能公开的”的说法,政府公关传播透明度不高已成不争的事实。一些政府开放日、市长热线、市长接待日等活动被新闻媒体大加褒扬,解决了一些公众平时办不了的事情,但远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政府公共关系理念。
二、改进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议
尽管我国的政府公关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毋庸置疑,其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它受制于所赖以生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除了认为要加强政府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之外,我们还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以加强政府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政府与广大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由传统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善政府形象。
(一)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建立专门独立的政府公关部门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有统一的政府公关机构,我国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也要合理配置政府的职能,增设政府公关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设想合并民政、信访、新闻办等机构,组建公共关系局,直属行政首长领(类似企业中总经理负责式公关管理模式),将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职能集中起来,统一由公共关系局来行使。这样既精简机构,又增强了政府的公关职能,更能加强政府和广大公众的联系和沟通。例如民政的救济,信访的内部接待、协调、新闻办的新闻发布、宣传等职能都与公共关系直接相关,应该集中管理,这样可以从组织上保证政府公关的有效开展。这一设想在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有效地克服了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带来的弊端,将联络、接待、信息服务、策划等内容融为一体,成为政府对外交往的窗口,在增加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信任和监督,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增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加强公关人才的培养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政府的意志和倾向,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
㈨ 公共关系中“政府形象”的名词解释
政府形象指复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制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影响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㈩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怎样策划一个公关活动提升正自己的形象
政府形象的战略策划
一、 对目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关系和形象做出正确的评估。
找出政府部门事先的自我期望与公众认可的实际形象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提升自己的形象。
二、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何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和形象。
1.政府内部公共关系的传播与形象设计,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
2.倡导部门内部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工作精神。
3.政府部门应重视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积极为媒介提供有关资讯,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共关系和形象建设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表现政府高度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工作,拉近广大群众与政府间的距离。
4.做好政府出现危机时的公共关系紧急预案。政府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危机,若处理得当,会使政府形象更上一层楼。
5.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计一个富有部门特色的“专题活动”,要有鲜明的目的性,还要能深入民心。这样既能给外部树立一个美好形象,又能让群众融入其中。
三、小结
政府通过各种传播、沟通手段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相互理解、支持、信任的舆论环境,使政府的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现,帮助政府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