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合水县污染

合水县污染

发布时间: 2021-01-25 09:41:05

⑴ 甘肃庆阳合水县国三车能过户上牌照吗

国三排放机动车,无法办理落户上牌手续,需要是国五排放标准机动车,才可以申请办理。
《关于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全面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和《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中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五标准)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根据油品升级进程,分区域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
(一)东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二)全国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三)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四)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二、汽车生产、进口企业作为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按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其生产、进口机动车车型的排放检验信息和污染控制技术信息,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确保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三、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督检查,对新生产、销售不符合排放标准要求车辆的,严格依法处罚;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车用燃油管理,推动油品升级,确保燃油质量。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环境保护部
工业信息化部
2016年1月14日

⑵ 东江的西枝江的源头是 流经了那些县市 西枝江状况如何

西枝江发源于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与河源市紫金县交界的乌禽嶂竹凹顶南麓,主流全长176公里,流域总面积4120平方公里,是东江惠州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
西枝江源区地处乌禽嶂山脉地带,地势高峻陡峭,土壤肥沃,人为活动少,森林资源丰富,林木长势良好,丰富的森林资源对维护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好地保护了西枝江的水质。
源头的小河叫佐坑河,河水由乌禽嶂山崖的泉水和千万植被的根水汇聚而成,变成溪水后从乌禽嶂半山腰汩汩流下,极其清澈甘甜。到了山脚,两岸群峰环抱,夹岸而长的灌木和翠竹,郁郁葱葱,映照在水里,青翠可人。河水绕着河床中突兀而起的褐黄色巨石潺潺流过,站在岸边可以听到清脆悦耳的水流声响。据当地人介绍,哪怕是在旱季,佐坑河依然湍急。
西枝江源头最出名的山峰当属乌禽嶂,其主峰海拔1168米,矗立于惠东和紫金两县之间,峰高云锁,山深林密,清泉飞瀑,动植物种类繁多。佐坑河的水就像乌禽嶂的乳汁,哺育着惠东儿女。佐坑河里,水晶石、黄蜡石、河卵石不时可见,花纹绚丽,光滑圆润,非常漂亮。

支流
东江支流东江河是惠州、深圳、东莞、
“管理屯田太仆寺卿董应举请以存在户部饷库未领银三万两接济毛文龙,敕该部作速给发。”香港人民的母亲河。淡水河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在深圳境内称为龙岗河)河道流经深圳市、惠州市,全长九十五公里,是西枝江一级支流,东江二级支流。淡澳河是分流淡水河洪水所挖的人工河。这两条河在惠州境内集水面积达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淡水河汇入西枝江后,流入东江过博罗、东莞,最后注入珠江。淡水河、淡澳河的污染对东江流域间接影响很大,鉴于此,惠州把整治两河的工作列入该市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冬修水利,解决两河的污染、防洪问题,并有效建设惠州城市绿色环保防洪景观河,推动惠州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其余支流包括:西枝江,淡水河,新丰江,增江(龙门河),澳淡河,公庄河,小金河,寻乌水(渡田河),贝岭水,沙江,浰江,秋香江,石马河,曾田河等。
历史
东江河段名称东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和安远县的三百山,由寻乌和安远两水与广东龙川县的贝岭水汇合成江,流至东莞市石龙镇入珠江出南海。东江取名于它在珠江所处的位置。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在各段有各段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时寻乌属安远
县,故统称为安远水;在贝岭水下游,称浰水;在龙川老隆佗城段,称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称);在河源段,称二合水;在博罗段,称罗浮水;在惠州段,称惠州河;在东莞段,称东江(也有称石龙河)。这些名字在各个朝代也曾有所变化。
流域的城市
东江流域城市:赣州、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江水源供给城市:赣州、河源、惠州、东莞、广州、深圳、香港.

⑶ 火葬场建立会有污染吗麻烦详细点!谢谢。

火葬起源
火葬是一种科学的处理人的尸体的方法,既卫生,又很少占用土地。火葬的历史可以追踪到新石器时期,有的地区则到青铜时期亦屡有发现。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临洮县,夏鼐等人于1945年4月在洮河西岸的寺洼山考古发掘的6个墓葬中,看到三种尸体处置情况:一是火葬后将骨灰盛在陶罐中,二是平放仰卧,三是乱骨一堆。火葬墓出土的骨灰标准型的寺洼陶,属于寺洼期文化,可能是氏、羌族的原始文化。由合水县九站遗址寺洼文化层采集的标本所做的碳-14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1375±155年。
火葬又叫“火化”,俗称之“熟葬”或“焚尸”,取以火焚尸使之化之意,是将死者装殓以后用火焚化,保存或扬撒骨灰的一种葬法。因其简便、卫生、经济、节省土地、木材,又防止疾病传染和环境污染,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遗体处理方式。
火葬比天葬、水葬的流传范围广泛,既是十几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葬法,又盛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葬法。最原始的火葬方式是以纵火焚烧尸体后弃之不管,有人认为这种葬法最早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人我国。《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载:印度“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葬山中烧尸弃去”;《大唐西域记》卷二“病死”条对古印度葬法有这样的记述:“终没临丧,哀号相泣,……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日火葬,积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弃林饲兽”;上述皆为关于古印度火葬风俗的记载。除印度外,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实行火葬历史较长。在欧洲,公元前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曾实行过火葬,进人中世纪以后,火葬之风一度低落,直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火葬再度兴起,在19世纪已遍及整个欧洲大陆。有的国家成立专门组织,颁布相关法令积极倡导火葬,如英国是近代欧洲第一个倡导实行火葬的国家,并在1874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火葬协会,1884年颁布了火葬法;德国也于1887年成立火葬协会。到目前,英国的火葬率相当高,约占死亡人口的60—70%;其他欧洲国家也大致相似。
在亚洲,除古印度和中国外,日本和泰国等很早以前也都实行火葬。其中泰国实行火葬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历代国王死后都要实行火葬。日本在19世纪中叶就有城市火葬场的设施,实行尸体集中火化,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曾一度发布火葬禁令,但两年以后即为废禁,现日本火葬场遍布城乡,火化率达90%以上。
而实际上,中国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谓。由来已久,火葬之法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还相当流行。火葬见诸古籍、有文字可考者在先秦时期,在先秦典籍中有关火葬的记载多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墨子·节葬下》载:“奏之西,有仪渠之国者(仪渠现在甘肃省庆阳西南一带),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吕氏春秋》也有:忧其死而不焚“的记述。在24史中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实行火葬记载的还有许多,如《北史,突厥传》、《隋书,真腊传》、《太平御览》等都有关于以火焚尸的葬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氐羌人的火葬习俗后来逐渐影响到蒙古、彝、傣、怒、普米、拉枯、纳西、哈尼、畲、土家等少数民族;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实行火葬;而鄂伦春、景颇、德昂、独龙等族则限于恶疾致死者中实行;旧时蒙古贵族死后,将尸体置柴薪上用火焚烧,然后由寺庙喇嘛僧将其遗骨磨成粉,再以麦粉拌成饼状,贮放于山西五台山寺庙;而一般人则拾贮骨于木匣中存放;如傣族大佛爷死后先举行盛大拉尸典礼然后举行火葬,骨灰盛于瓦坛中,葬于寺后,有些则建一坟塔;西藏的夏尔巴人中也盛行火葬,先殓人土箱,抬到火葬场火化,然后拣少许骨灰撒进江河;甘肃的裕固族也盛行火葬;东北的赫哲族对烧死、淹死、吊死、被人打死和外边死去的则不准土葬,直接送尸火葬。
火葬之俗同佛教在我国的流传不无关系。东汉初年佛教被印度僧人传人我国,火葬在我国民间及社会上的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僧众死后焚身火化的影响下,火葬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开来,但在隋朝前实行火葬者的属少数。但是到了唐代晚期,宋朝尤其南宋时期火葬在民间已十分普遍,虽然朝廷都曾下令禁绝,但民间百姓“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地方官吏也只得“姑从其便”。宋代还在城郊建立焚化院、化人亭之类的专门火化场所。元代火葬从江南等地发展到中原及北方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及西南地区的黔桂一带。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当时我国北起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至江南的广大地区及不少的商业城市均有“人死焚其尸”的风俗,既使达官显贵也不例外。
但在明清两代,由于对火葬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在《大明律·礼律·丧葬条》及《大清,律仪律》中规定对违反规定实行火葬者,实行了“仗一百”、“仗一百、流三千里”甚至“斩首”等刑罚’及其监督防范措施,正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在中国古代曾流传千年的火葬之法终为土葬所替代。
为了禁绝火葬,帮助无钱购买土地的贪穷之家安葬亲人,历代朝廷还采取了一些诸如置官地,设漏泽园,立义冢,无主尸由官司代为埋葬等。在封建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高压下,宋元时期各地盛行的火葬之俗到明中叶后渐渐衰退,但最终并没有完全革除。究其原因,其一在于信仰佛教的贵族和官僚不管朝廷的禁令,我行我素,地方官府畏惧其权势也不敢把他们如何;其二是失去土地的穷人日益增多,但漏泽园、义冢毕竟有限’,且多集于城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火葬不需要钱财和土地,这就使得汉族的火葬之俗时断时续,却不能杜绝。清末在河南开封一带还流行对夭折幼童实行火葬的习俗。
从历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传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够流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信仰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丧葬观念,而这种观念与传统的灵魂在死后归天一致,导致人们遵循火葬习俗;2、少数民族丧俗的影响和人们的从众心理,尤其是上层人士的丧俗习惯影响到百姓的葬俗;3、地狭人众,人地矛盾的加剧,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贫民几乎无立锥之地,无法实行土葬,只得以火葬代之;4、祈禳心理的影响,如对夭折者或凶死者实行火葬以利于活着的人。正因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历史上一度盛行,成为汉族中,仅次于土葬的一种重要葬法。火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
因此是不污染的。..

⑷ 梅州市水资源保护中的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梅州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梅州城市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2.1水土流失仍然存在

在前面14章已经对水土流失作了较详尽的论述,这里着重对1983年和1997年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表18.1)。

表18.1 梅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对比表(1983/1997)单位:km2

从上表可见,经过14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情况已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现为:①总流失量已经从1983年的2556.04km2下降到1725.43km2;②面蚀、沟蚀情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除了梅县和平远的面蚀,兴宁的沟蚀情况略有上升外,其他各县的面蚀和沟蚀都比1983年有所下降。但是,崩岗的面积却上升了。其中五华、兴宁和丰顺的崩岗面积都大幅度上升,只有大埔、蕉岭和梅江区的崩岗面积有所下降。

18.2.2水污染不容乐观

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水污染分为:点污染源(由管道收集后集中排除)和面污染源(无组织的,例如农田地面径流或雨水径流)。点污染通常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面污染主要来自农村。梅州是一个农业占比重较大的山区,因此面污染源是比较普遍的。

根据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各县(市、区)环境监测站对梅江保洁9个跨县(市、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998年梅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质年平均值,在5个断面悬浮物、溶解氧、石油类指标中分别有1个或2个略有超标,其余各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良好

见http://mzepb.meizhou.net/mjbj(2005-03-14)。。梅江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为COD、BOD、石油类、挥发酚、锰等。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废水、农业灌溉排水造成梅江河的总大肠菌群污染和有机污染。梅江流域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个别河段则受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造成重金属超标(如蕉岭锰化厂下游的锰超标)。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梅江流域水质指标基本能满足地面水Ⅱ类标准,某些城镇下游河段受有机污染或某种重金属污染影响,不能达到Ⅱ类标准,但仍基本能达到Ⅲ类标准。三大水库水质以合水水库水质相对较差,经常超Ⅱ(Ⅲ)类标准项目为DO、总磷、石油类;益塘水库和长潭水库水质相对较好,基本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也偶有DO、石油类和总磷超Ⅱ类标准。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城镇工矿业和生活污废排放量的逐渐增加。由于目前梅州市的城镇管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导致全市地表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排入梅江的主要废水工业污染源有梅县造纸厂、平远造纸厂、蕉岭造纸厂、梅县磷肥厂、梅县发电厂、西阳氮肥厂等。1998年度环境统计数字表明,这6家企业累计工业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占全市废水的89.7%,年废水排放量分别为97×104t、590t、480t、50t、1390t和3240t

数据由梅州市统计局提供。。梅州乡镇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农村饲养的家畜的排泄物使农村水体迅速恶化;此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的尾水的直接排放也会加速水体的污染。尤其在旱季,地表径流量减少,污染程度加大;而在两岸工厂集中、水量不大的河段(平远坝头河、兴宁宁江),有机物污染尤为突出。

18.2.3地下水资源管理乏力

就目前梅州市水资源管理现状而言,虽然管理体制已基本理顺,但职责和权力仍未落实到位。表现在大部分农民对地下水的开发还存在不合理性,归根到底是由于水行政管理部门对地下水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梅州城区对地下水的利用并不广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2003年梅州城区地下水资源总量达8600万m3。其中洗车行业是地下水用水的大户之一。一般的洗车行业都是采取直接在地下水资源丰富处打井取水,以节约成本。而政府对洗车行业的打井行为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另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统一管理问题仍存在争议,有些农村对地下热水的开采也缺乏有序的管理(图18.2)。

图18.2 梅州某农村地下热水的开采现状

⑸ 甘肃西峰怎么样

西峰夏商时雍州之域,开发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地属义渠戎国,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公元前272年,始入秦版图,属北地郡。西汉属郁郅县。东汉时羌戎入侵,郡县皆废。南北朝属彭阳县(县治在今董志乡南庙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为甘肃省庆阳市市辖区、庆阳市政府驻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南北分别于庆阳市合水县、镇原县、宁县、庆城县毗邻。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在东经107°27′42〃至107°52′48〃和北纬35°25′55〃至35°51′ 11〃之间,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兰州,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总人口33万人(2004年)。 全区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7万亩。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以董志、彭原两乡镇为中心的董志原,原面完整,地势平坦,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气候,年日照总时2400--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年无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编辑本段行政历史沿革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彭原划归宁州管辖。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井彭原、安化入庆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安化县,直隶干陕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设董志分县(县治在今董志镇政府所在地 )。 民国2年(1913年),撤董志分县入安化县,遂改名庆阳县,隶泾源道。民国6年(1917年),西峰镇受陇东镇守使管辖(治所在平凉)。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在西峰镇设甘肃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后,成立军管会。1950年,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设原庆阳县西峰镇,遂成立西峰市(县级),同年5月25日改县级市为区级市,归属庆阳县。1954年改市为区,1955年改区为镇。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峰市(县级),原庆阳县南部8个乡镇及原 西峰镇辖区划归西峰市管辖,撤消西峰镇,增设寨子乡和南街、北街2个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辖区基本情况
2002年6月,甘肃省庆阳地区撤地设市,在原甘肃省庆阳地区基础上成立了庆阳市,原西峰市(县级)随之撤销,成立西峰区,成为庆阳市唯一的一个市辖区。 西峰区现辖:3个街道、2个镇、5个乡,分别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董志镇、肖金镇,后官寨乡、彭原乡、温泉乡、什社乡、显胜乡。
蒋介石统治时期,西峰为国民党甘肃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驻地、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1949年7月,国民党西峰守敌迫于人民解放军南北夹击的威势,连夜弃城向镇原方向溃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属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乡56874位农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来了新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初步具备今天城市的雏形,至1985年西峰撤镇建市,形成的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条大街及19条巷道。 建市后,西峰坚持改革开放,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并举,共同发展”的路子,迎来城市建设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仅二十年发展,昔日的边陲村镇己迅速崛起,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新兴城市。 如今的西峰,仅城区面积已达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余,大街20多条,道路笔直,路面宽阔,已不可与二十年前的街区同日而语。2004年仅一年,就有10条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于楼群、商产、市场、工贸,同样都得到迅速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万,非农业人口仅3.72万,工业总产值6425万元,社会消费为零售总额仅74万多元,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万,国内生产总值达13.5亿元。仅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即达13亿多元,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4.59亿元。 伴随着西峰油田的开发,正宁、环县、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项目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西峰人宣称:五年再造一个新西峰
庆阳香包 西峰区香包刺绣、剪纸等民俗工艺品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产业,近几年才起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群众零星带上市场进行销售而变为商品,但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其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民俗特色(5张)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出现了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上下对香包的民俗文化艺术价值、特色经济价值及其在利用妇女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确地认识。加上连续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全区香包生产及市场开发有了大的发展。全区党政组织更加重视香包产业的开发工作,干部抓香包生产工作力度大,群众制作劲头足,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快,产业效益明显。 截至2005年6月底,全区创立民俗艺术研究所1个,成立工艺美术协会3个,建立香包、剪纸等民俗文化产业基地42个,创办营销公司17个,香包网站2个,生产大产达800产,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生产香包、剪纸等民俗文化产品200万件,产值达2000万元。生产大户的香包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高者达85%以上。全区先后有48名作者被命名为“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名作者被命名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20名作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西峰区香包民俗文化发展走势强劲,形势喜人,已成为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研发培训中心,产品的 集散地,营销的旱码头。 西峰的香包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精细纤丽;既有浓烈娇艳,又有清纯素雅;既有大写意,又有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吉祥;色彩浓烈艳丽,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凝重,形态稚拙传神;工艺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是继湘绣、苏绣、川绣之后的又一绣种,已形成陇绣风格。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民间剪纸 庆阳民间剪纸,天真浑厚,古拙质朴,极其鲜明的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从气质、感性中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誉为“田园诗”、“抒情民歌”。过去,民间在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时都要剪出一些花鸟、人物等图案,贴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庆。现代剪纸更体现了神奇的
美学特色,丰厚的民俗内涵,伴随新时代而绽放异彩。庆阳剪纸的特点,造型粗放厚重,线条分明,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块面与线条、虚与实、阴与阳相结合,将粗犷、奔放、夸张、古朴、细腻、工稳结合—体,构象独特。全区从事剪纸艺术的作者有150余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马秀珍、金香莲、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层次展现着自已的艺术才华,使庆阳剪纸丰富多彩、异工同曲,成为一绝。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ying)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编辑本段民间传统艺术
陇东唢呐 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族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
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 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100人的什社唢呐队伍参加,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了什社80人的唢呐方队进行了表演。 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从1983年至今,在市、区政府的倡导下,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下,先后编辑出版发表了《陇东唢呐曲精选》、《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陇东唢呐初探》等专著和论文。建立了什社乡唢呐基地,特聘梁平正等专业教师对民间艺人进行了有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干队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荷花舞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子”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乞雨”的巫神活动。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乐节目。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这种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队形变化,它的艺术价值是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所以又称“地飘儿”、“地游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对主宰降雨的龙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机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队形表示太平,表达华夏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灵魂的舞蹈创造,是地方传统文化对远古龙、凤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古文化对地方民俗的渗透。 荷花舞的发源、演变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在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同时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宁县、庆城县、正宁县等地,方圆几百里。它的着装古雅,色彩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此采风,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90年代庆阳师范学校荷花舞作为校园文化的典型进行设计排练。本世纪初,“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连续三届排演成500人阵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 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秧歌舞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歌文艺作品。 庆阳的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称“扭秧歌”,始终突出一个“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进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秧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双排偶数。人物化装多式多样,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还有老汉、丑婆、大头娃娃等;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烟斗、花朵、镰刀、斧头的。腰中多束红绿彩带,扭动时如花海翻浪,异常耀眼。秧歌剧与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载歌载舞,而且有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剧情线条比较单一罢了。当年陇东解放区流行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秧歌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人们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唱人民领袖和社会主义新事物。每年春节、国庆和其他重要节庆活动,都有秧歌队出现,秧歌队成为街道文艺活动的主流和亮点。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阳的秧歌更是盛况空前,使国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特别是徒手秧歌,使来宾大饱眼福。他们说:“像这样数万人的秧歌队伍,在国内真是少见。
民间节庆活动
香包文化节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 1992年西峰市文化馆举办了第二届“西峰市香包刺绣作品大赛”,这次香包作者人数上升到100多产,作品数千件,作品的质量、品种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增加,一些民间的香包艺术作品得到挖掘和整理。此后,西峰市文化馆每年举办一次香包刺绣作品大赛。随着香包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香包质量的明显提高和众多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也积累了多年举办香包刺绣品大赛的成功经验,原西峰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把香包节作为端阳节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进行尝试,举办了“西峰市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取得了巨大成功。
——地理优越的“天心地胆”。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在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全区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7个社区;总面积99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4万亩;人口3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13万人。西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421 米。地形呈扇形,南北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 . 8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特别适宜耕作,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说。西峰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年日照2400 一2600 小时,年降水量400一600 毫米,年均气温9.9℃,无霜期175 天,空气质量优良。 ——亘古久远的文明古地。20万年前,西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仰韶、齐家文化遗址遍布全区。公刘曾在此“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明朝始有西峰之称,清同治年间设市筑城。1985年5月成立西峰市(县级),2002 年6月撤市设区。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温泉老公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小崆峒景区被称为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被誉为“陇东四绝”。 ——资源富集的开发宝地。已探明西峰油田含油面积800 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72亿吨、控制储量2.89亿吨、溶解气储量243.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91亿吨;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32亿吨。2001年勘探发现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储量2.0316亿吨、预测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达到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陆上石油勘探的四大发现之一

⑹ 以刘志丹命名的志丹县在什么地方

志丹县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