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认识表现
1. 学生表现评价怎么写
1、思想政治方面。主要指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态度;在各项社会政治活
动中自己的思相,认识和表现等。
2、道德风尚方面。主要指能否自觉地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尊敬师
长、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情况。
3、学习和健康方面。主要指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身体健
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4、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多数毕业生在谈到自己的优点时,往往会列举出许多事
例,并且津津乐道,可一旦说到缺点时,则往往避重就轻,好像说到缺点就意味着一个人犯有
严重错误似的,其实不然。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所谓缺点即不足之处,不一定就是
原则性的问题,完全可以担而言之。不过表达时定义要准确,用词要恰当。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表现有什么
ABDE标准答案.
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内认识容的来源.E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第三:实践是检验趔的唯一标准.A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的答案可是对照着书给你做的!!!!!!!!!!!!!!!!!!!!!!!!!!!!!!!!!!!!!!!!!!!!!!!!!!!!!!!!!!!!!!!
3. 受处分后的表现和认识
本人受处分期间的思想,认识和工作
情况汇报
本人受处分期间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情况汇报(一):撤销处分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1
这次的处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自受处分以来,我不断地反省自已。对照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对照学校、家庭、社会对我的期望,我感到非常惭愧。
处分对我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但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防微杜渐,纠正和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思想和习惯,把坏事变好事。于是,在此后的时期内,我更加注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当时的我,由于没有意思到这是一种安全隐患。这是一种没有纪律观念的无知行为,也是
1/96页
思想认识未到位的表现,一时的错误,它令我懊悔无己~我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多亏受的的处分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幡然醒悟,理解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犯了错误就要受到处罚,所以处分到达以后,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潜心从自身上找错误,查不足。经过一段时间深刻的反省,我对自己犯的错误感到后悔莫及。 所以这一年多来,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遵守纪律和生活中都比以前更加努力,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踏着悔过后的每一步。思想上,我重新反省自己,坚持从认识上,从观念上转变,要求关爱他人,多向优秀的人学习与交流~在纪律上,现在我较之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改变,现在我对自己的言行,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严格的约束,有较强的纪律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身为一个成年人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在艰辛努力下,学好了法律知识的同时,本人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大力拓展课外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素质全面得到提
4. 说说你对工作的认识和表现
一个人要不断抄进步,就要学会及时袭做好工作总结:1、工作总结:主要包含工作任务数量、完成质量,过程中自己的投入、自己的采取有价值的措施,自己做的好的方面(这将为后续工作提供好的经验),自己做得不足的方面(这将是今后重点改进的方面)、工作改进的思考。2、工作总结,负责细心细致整理。另外,工作总结要有坚持心,不能时断时续,这样价值体现不大。3、一定要记着,在任何工作岗位与环境中,一定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同时要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对事负责、对人尊重,同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将是工作不断进步,不断获取更好机会的关键。
5. 团队的认识以及表现。
(1+2+1/3)x=86-21-4-1
(10/3)x=60
x=60×3/10
x=18
6. 实践和认识的辨认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识和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这种辨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知识作为认识1的成果,从源泉上说,只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是说对每个具体对象的认识都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间接经验,即书籍、报刊等知识载体和社会教育,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我是直接经验的,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反之亦然.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在古代,天文学、数学、力学等学科首先产生并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当时畜牧业、农业、建筑、航海等生产实践的需要.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由当时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的.现代社会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它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而每一个新的认识课题的解决都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来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使用,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的认识视野,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帮助人们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推动人们的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
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着主观世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等都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的.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类智能的开发,受着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用什么做检验标准呢?只能以社会实践作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列宁说:“他们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认识,抛弃错误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一切科学理论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以为实践服务为目的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全部认识活动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方面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第一,认识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和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总要受到一定意识的支配.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因此,认识是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认识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对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为人们确定行动的方向、计划、措施提供依据.它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规定实践活动的方向,规范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理论水平的高低、内容的正误,直接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效果.
第三,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认识成果的结晶,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实践具有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原子物理学及核物理学的诞生,创造了核动力技术;化学结构理论的问世,开创了化学合成工业的新时代;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出现,使人类由破坏性生产转入可持续性生产.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共产主义运动由在欧洲大陆徘徊的一个幽灵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共产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也离不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和程度上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和检验认识,又要重视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 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以上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呢?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反复的实践. 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8.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还要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
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9. 人认识世界的能动性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1、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不仅为学习后四课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全书的理论结构提供了一把“钥匙”.
2、要明确主观能动性三个表现的含义,并注意“这种能力和活动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实现和活动的开展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3、主观能动性的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表现):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想”.想问题就是认识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做、行动、实践,或者叫办事情,就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人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这表现在:一是改造自然界,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东西;二是改造人类社会,即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有利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决心、意志、干劲等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这些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并对这些活动有巨大影响.
4、关于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表现,在学习中要准确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两个表现首先可以简化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一个表现,无论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是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先有“做”后有“想”.第二个表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先有“想”后有“做”.
10.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认识
特点:第一,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第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宪法第二章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表现认识:1)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
2)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3) 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 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5) 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在阶级关系上,本来就包括民主和专政这两个方面的智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鲜明地体现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它更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和人民民主这一主体,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形式上直接标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因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是科学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