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依法抗疫
Ⅰ 烟草何时传入中国
烟草的传入中国与国人开始吸烟是在明朝。
烟草传入我国可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即从朝鲜传入东北,深受满族贵族们的喜爱和青睐。据朝鲜李朝《仁宗实录》丙戌(1646)五月条记载:“九王喜吸南草,又欲得良鹰,南草良鹰,并可送入。”九王系指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
他在世时被顺治帝封为“皇父摄政王”,权大无比,故朝鲜国王投其所好,献烟草和良鹰以取其欢悦,于是烟草便在东北传播开来。南路即从琉球传入福建。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卷十中说:烟草初由琉球商船从日本运至福建,转销各地,逐渐传开。
(1)烟草依法抗疫扩展阅读:
发展沿革
据文献记载,在16~17世纪,烟草先后由南北两路传入中国。①南路:一说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由菲律宾的吕宋传至福建、广东;一说是1575年由吕宋传至澳门、台湾,1620年才传入内地;还有一说是由南洋传入广东。②北路:是17世纪初由朝鲜传至东北。1986年广西合浦上窑出土文物中有两个烟斗是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50)所制,足见实际传入的时间早于文献记载。
烟草传入中国,最初是用于预防疫病和寒疾,后才被用作消费品。开始流行的吸烟方式是用烟斗燃吸碎烟叶或烟丝,后为避免“火气直达喉中”,有的改用水烟筒燃吸。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水烟相当普遍。康熙年间(1662~1722)鼻烟盛行。
道光年间(1821~1850)广东出现用小纸片卷烟丝吸用。18世纪末,烟草种植与加工已很兴盛,烟草及其制品成为重要商品。乾隆年间,江西、山东、广西都有初具规模的烟草加工场,如山东济宁有6家加工场,工人4000余名,每年营业额达200万两白银。海运畅通后,烟叶销往日本、埃及、德意志、荷兰等国。据海关资料,19世纪90年代上海年平均烟草流转量已达1.25万吨。
中国机制卷烟的消费始于1890年,首先是由美商老晋隆有限公司 (Mustard & Co.Ltd.)在中国推销卷烟,1902年美国烟草公司、美商英尔坎迪勒烟草公司分别在上海、香港建卷烟厂,揭开中国卷烟工业的序幕。同年,英美烟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陆续在一些城市设烟厂,开辟烤烟生产区,建复烤厂(193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企业改名为颐中烟草公司)。
1917年日商在天津开设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先后在天津、营口、青岛、张家口、长春、沈阳建立卷烟厂。1902年天津官商合办的北洋烟草厂,是中国人自己兴办最早的烟厂。1905年南洋华侨在香港创立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于1912年起陆续在上海等城市开设五家烟厂和三家复烤厂,成为中国私人资本中最大的烟草企业。到了1949年,中国共有烟厂1249家,职工28.6万人,卷烟产量160万箱,占卷烟市场销售量的30%(外国厂商所产占50%,进口占20%)。
50年代初期,烟草生产迅速得到恢复,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配方、发酵工艺体系。到1957年卷烟产量已达 446万箱。1958年在郑州成立轻工业部烟草工业科学研究所。同年在山东益都(现名青州)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1963年成立中国烟草工业公司(1969年解体),集中管理卷烟生产和烟叶收购。组织烟草原料基地建设,加强烟厂的技术改造。卷烟厂的抽梗与包装实现了机械化,随后制丝生产也实现连续化。在此期间,滤嘴卷烟生产和混合型卷烟、烟草薄片的研制工作开始起步。
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烟草行业实行统一管理。1983年 9月23日国务院颁布《烟草专卖条例》,1984年设立直属国务院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卖制度。1985年,中国烟草学会成立。
中国烟草总公司直属的合肥经济技术学院,1989年开始招生,培养烟草栽培、烟草加工、烟草机械等专业人才。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开设有烟草专业。1986年修订烟草国家标准和颁布卷烟国家标准。
由于实行一系列集中统一管理措施,卷烟生产以年递增10%的速度上升。1989年,卷烟产量已达3195.06万箱,居世界第一位,烟草行业实现税利24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卷烟产品中,滤嘴卷烟占18.7%。
混合型卷烟开始上升。卷烟平均焦油量已从60年代初的30毫克/支以上降到25.8毫克/支。卷烟单箱烟叶消耗在55千克左右,比国外高出10千克以上。利用中医中药传统理论研制出对呼吸系统常见病有一定效用的新混合型卷烟。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卷烟生产能力中已有1/3采用中速吸丝式卷烟机,部分工厂已开始装备国际上先进的主要设备。
参考资料:烟草工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