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市法治上海
㈠ 上海市闵行区法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的简报
A 闵行区“法治实践基地”揭牌成立
12月1日下午,闵行区法宣办在区看守所举行了“法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区纪委、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领导共同为“闵行区法治实践基地”揭牌,拉开了“六五”普法期间“法治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法治实践平台的序幕,将闵行区第二十三届宪法宣传周活动推向了高潮。
“法治实践基地”由闵行区法宣办主办,由区纪委、区公安分局、区综治办、区预防办、区禁毒办、区妇联、区矫正办、区司法局等单位共同协办,是一个旨在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法治实践的综合法宣平台,由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在刑意识教育站、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工综合服务站、白玉兰心理咨询室、刑事法律服务咨询室、监所法律咨询室、法制案例长廊、法制宣传教育讲坛等十个部分组成。在正式启动后,“法治实践基地”将充分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面向社会,有计划的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来沪务工人员、青少年等社会各界人士到法治实践基地参加活动,体会法律的权威、体验自由的珍贵、感受犯罪的代价,从而增强大家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二是面向在押人员,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法制教育、心理矫治、结对帮教等,帮助在押人员积极悔改,在回归社会后能自觉守法,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六五”普法期间,闵行区法宣办将依托“闵行法治实践基地”,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深化法治实践,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㈡ 上海为中小学配的法治副校长有哪些重点工作
上海6部门7月底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随即开始施行,明确提出上海中小学应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根据《意见》,法治副校长人选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派出单位提供,参与制订学校法治教育规划、计划,协助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根据治安形势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以案释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法治副校长每年应落实一般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教育任务。
《意见》明确,法治副校长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法治教育,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掌握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动向,提出工作建议,并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还要主持或参与学生安全事故纠纷的协商调解;参与学生欺凌治理和罪错学生教育矫治等工作,完成学校要求的防治学生欺凌的训诫职能及教育任务。
依法妥善处理在校教师、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配合相关部门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案件,加强对涉案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对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纪问题,督促学校根据校规校纪妥善处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2)依法治市法治上海扩展阅读
法治副校长要务实
熟悉校园的人就会知道,以上每一条规定都牵涉到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务。如果说,过去的法治副校长能够抽出时间到学校上几堂法治课就可以获得好评,换到今天的语境中无疑远远不够。
不是务虚而是务实,对法治副校长提出更高要求势在必行。当下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远较过去复杂,他们可能面对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好的法治副校长,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通过法治课上的生动宣讲,使法律常识、守法观念于不知不觉间注入孩子们的大脑。除此之外,他更需要在孩子们遭遇冲突甚至侵害,最痛苦最困惑最茫然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帮助。
实际上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法治副校长的作用才最能凸显。因为不论是校园欺凌还是性侵,都敏感而复杂,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把孩子们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往往不是文化课老师甚至家长所能胜任。
新的环境下,法治副校长制度有望成为一种标配。高规格代表着重视的程度。而在规格之外,对一个优秀的法治副校长来说,专业背景、爱心和耐心则尤为紧要。因为有耐心才能对庞杂琐碎的事务不厌其烦,有爱心才能热爱这一岗位,也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㈢ 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提法科学吗
依法治国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法治概念,没有治省治市的说法
㈣ 依法治市,如何发挥交警职能作用
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的几个重要路径
(一)坚持依法行政是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基本前提。一是要培育法治思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国无法不治,打造法治万源的前提,是努力培育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用法治思维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用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二是要带头守法,依法办事。厉行法治,推进依法治市建设,重在行动、落到实处。做到依法治理、依法治权,防止公权力的缺失和滥用;进而带动全市上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三是要切实护法。坚持高起点站位,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维护法律权威、彰显法治精神方面的职能作用;理直气壮为各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提供坚强保障;在法律框架内,坚决打击各种拒绝、阻碍国家机关正常执法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四是要注意把握分寸。简言之就是要使公安机关的执法在总体上服从于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做到政策性和策略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二)坚持依法打击是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有力举措。打造法治万源,严打违法犯罪,建设平安万源是基本的氛围保障。一是要维护社会大局平安。当前,万源“统筹城乡,‘两化’互动”的改革发展需要一个社会有序、治安平稳的良好环境;就公安机关而言,要紧紧围绕平安万源建设,加大对社会面的控制力度。二是要严密防范。要建立对“两抢两盗一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侦破和防范的长效机制。三是严打犯罪。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财产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三)坚持依法管控是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重要手段。严格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管控社会的职能。一是坚持民生导向。把厉行法治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更加注重服务,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民意主导警务的机制。二是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完善落实好各项已推出的便民利民措施,适时推出一批新的执法便民利民措施,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三是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严查隐患,狠抓防控,落实责任,坚决杜绝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
(四)坚持依法治网是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有效方法。依法管控网络,引导虚拟社会有序发展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一是要实现虚拟社会现实管控。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主动抢占阵地,积极开展虚拟社会管理基础工作。二是要建立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强化“网络警察”对网上有害信息高发部位的公开巡查管理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打击网上多发性的“网络诈骗”、“淫秽色情”、“涉枪涉爆”、“赌博”等专项行动,及时处置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上治安问题。三是要积极开展舆情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
(五)坚持依法治访是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依法治访才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出路。具体应做到“五个到位”:群众上访有理的,依法解决赔偿到位。群众上访无理的,依法解释到位。这个时候,耐心、多次、多角度、冷静、诚心最重要。上访群众有特殊具体困难的,依法依政策帮扶救助帮助到位。对一些年代久远,性质难以认定,因政策规定无法解决,但上访群众家中又确有困难的,及时会同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帮助、帮扶、救助到位,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暖人心。上访群众诉求部分有理,但行为又部分违法的,依法解决教育警示到位。上访中确有部分群众,其反应的诉求问题部分有理、但其行为又有部分违法;对有理的,应解决诉求;对违法的,视其情节,轻者予以警告训诫;对不听劝阻多次违法的,严格依法处理。对于以非法和犯罪方式上访的,依法打击处理到位。
㈤ 上海为中小学配法治副校长的目的是什么
上海为中小学配法治副校长的目的是依法妥善处理在校教师、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配合相关部门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案件,加强对涉案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对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纪问题,督促学校根据校规校纪妥善处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司法局获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司法局等6部门7月底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的若干意见》,并随即开始施行。
明确提出上海中小学应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参与学生欺凌治理和罪错学生教育矫治等工作,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
(5)依法治市法治上海扩展阅读:
《意见》内容:
根据《意见》,法治副校长人选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派出单位提供,参与制订学校法治教育规划、计划,协助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根据治安形势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以案释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法治副校长每年应落实一般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教育任务。
《意见》明确,法治副校长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法治教育,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
掌握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动向,提出工作建议,并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还要主持或参与学生安全事故纠纷的协商调解;参与学生欺凌治理和罪错学生教育矫治等工作,完成学校要求的防治学生欺凌的训诫职能及教育任务。
㈥ 上海市有没有关于法治的频道
上海有一个″法治天地″频道,是24小时全天播出的法制频道,秉承着“弘扬版社会主义法治、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创办理念,以“引领法治精神、集成法治资讯、提供法律服务”为内容定位。频道以全年龄段观众为受众,以45-65岁的家庭消费决策者为主要受众群。
㈦ 如何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建设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尤其是对重要的权力。因此,版要在现有的简政放权、放管结权合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削减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切实划清政府和市场、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运行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约。
㈧ 上海法治节目有哪些
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 案件聚焦,庭审纪实, 东方110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法律与道德。第四焦点
㈨ 新时代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下,对治国理政方略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实行法治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之道和理政之策。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实行法治形成了强烈的呼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需要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前提。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重大改变,也对旧有的社会治理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在我国实行法治的现实需求。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社会发展现实及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
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及时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3.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遵守法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律规定或法律允许的方式与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5.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
㈩ 如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市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把这项任务落实落地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有序推进。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中国人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关于党的领导地位,必须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国梦只能南柯一梦。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坚持推进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这一奋斗目标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要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这一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要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
第二,改进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是关键。要坚持宪法确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把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作为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原则,按照宪法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和改进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即各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党委要从推进全局整体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一。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不能停滞和倒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依法治国。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国家治理的转型,重要的是以法治建设为重点,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依法治国的新格局,这其中就包括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绝不是直接干预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来保证。作为政治体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党对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有利于党对依法治国工作的领导。反之,则制约和影响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质量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在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上下大功夫,实现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具体化、制度化,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健全党领导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工作制度。一是要健全党领导立法的工作制度。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指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