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⑴ 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内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容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⑵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专合】
解析
该题考查对属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并不是目的和手段、基础和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⑶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年轻人”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很难。
⑷ 论述依法治国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面临双重挑战
当今所讨论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层面如何来打造,二是从文化的层面如何发展。制度层面因其具有可见性,又被称之为“显性的层面”,与之对应的文化层面又被称之为“隐性的层面。”
华东政法大学蒋德海教授从三个方面对“顶层设计”概念进行分析和质疑:一是从内容上看,按照顶层设计的提法,凡涉及国家机构和政治体制的都是顶层设计问题。但是,宪法是对民主事实的确认,宪法宪政不属于设计问题,它本身就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民主成熟了就形成了宪法宪政。所以是先有宪政,后有宪法,宪法是对民主实施的确认。因此,他认为宪法宪政不是设计出来的。二是从主体上看,我们不可能把建设国家的重大任务推给顶层的某些人,将改革定位为从上到下的实行过程是行不通的,自动放权不现实,一定要互动。三是顶层设计不一定科学。顶层设计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民主博弈的过程,是公平正义问题,人民群众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明军在谈到危机问题时说,当今社会抗争事件不少见,且呈现出绕开法律、直接进行体制外抗争的特点,政府部门的态度一般是尽量满足,以消除抗争、维护稳定,但这也在一定程度导致群众的效仿。其原因是利益诉求渠道的阻滞与政治文化的阻力,政治文化的阻力说到底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邓少岭副研究员指出,制度的不足导致风险的出现,并提出“历史性风险”概念,现在正是历史风险的多发阶段,来自政治社会的风险对社会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依宪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路径
上海大学李清伟教授认为,依法治国与政治体制改革归结到一点就是依法治国。在权利格局中,不走三权分立,要按照法制的结构规范权力的运行。邓少岭副研究员从历史风险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历史性问题需要共识性解决,现在历史性风险多发,我们可以通过法制进行化解,并提出了有五种化解历史性风险的机制,即权威替代机制、合法化机制、新的反思机制、对重大纠纷的裁判机制和共识形成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可以对历史性风险进行化解,法制在当中起很大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殷啸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出了建议,首先是树立宪法思维和行宪、护宪的意识,就是运用宪法思维指导工作,做到依宪执政;其次在程序方面要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程序,用宪法法律规范自己的工作。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蒋传光表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形成一些共识,从实现路径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形成共识就是要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思维方式来说,就是要确立法治思维;从方式方法来说,就是要确立法律的方法。全面推进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既是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路径的切入点就是全面实施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实施宪法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框架,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因为目前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与目标,都已有明确的宪法依据,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蓝图,不需要另立炉灶,只需要实施宪法就够了。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高奇琦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要强调三方面内容:一要强调“依法治党”,党要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并加强对党内法规的研究;二要强调“党群协商”,党和群众之间制度化的协商很重要;三要强调选举制度。为了应对未来选举,他提出“学习型选举”,一方面在选举方面我们党要尝试着开放一些,党要在实践中获得选举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界要提前做研究准备。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法学所所长叶青指出,作为领导核心力量的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而且要带领人民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法,要有法治思维,要用法治的方式来治国理政。为了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不能抛开法治的手段去维稳,那样只能越维越不稳。同济大学法学院蒋晓伟教授认为,改革的重点是党的领导的法制化,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要实现党的领导的法制化,第一,必须在今后所有的法律关系中明确党的领导的主体地位;第二,要明确党的权利和义务。
寻找文化共同点,发挥自己的特色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马长山认为,十八大后我们应该采取包容策略,走包容和普适性道路。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不是与世隔绝的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我们要寻找文化共同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我国的包容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中,要强调多元互动。2.要强调协作认同。过去采取的是一种对抗的思路,当下中国合作认同方式更加合适。3.要强调构建理性秩序,包括“意识形态的包容”和“社会体制的包容”两个方面。改革时只有放弃极左的口号,包容不同社会的力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理念,才能更稳定地推进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建勇认为,文化既有普遍性,也表现出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普遍性而否认特殊性,也不能因为特殊性而否认文化的普适价值。在对待文化之间的差异时,要相互尊重,保证跨文化的平等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对西方列强把他们的文化标准来套用到我们身上。张明军教授也认为,文化的问题是推进依法治国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从思想启蒙和有序民主参与这两方面进行培养,通过政治参与,让民众懂得政治是什么,法律是什么,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法律是如何实行的。只有培养出这样的文化之后,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才有了动力和实施的基础。
华东政法大学吴新叶教授认为,从组织、制度设计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战略转型,公民权进入政治体制同我国的改革策略契合,符合现行改革的方向,能够达成全社会共识;从国家权力与治理能力看,我国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国家建构基础。理论上,公民权关注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种范式转型;强调公民权不是要毁坏国家及其制度,相反,它需要国家的强大功能作保障,这是公民权利得以伸展和保护的基础性条件;以公民权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设计,是国家整合和吸纳社会运动的有效方式。公民权为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兼顾依法治国与民主发展的策略性制度安排。华东理工大学李瑜青教授将与会学者的观点总结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层面如何打造的问题,二是文化层面推进的问题。他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注意两点内容:第一,我们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必须研究中国,吸取历史教训,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时候需谨慎;第二,国家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要重视人的研究,最关键的就是要重视诚信。我们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基础做起,诚信法治建设应当成为我们政治体制建设的一个基础。
⑸ 可以谈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吗
实际上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是经专济基属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二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⑹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什么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意义: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为现代化提供新动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冲破既得利益集团;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政企彻底分开;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有效政府;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企业以一流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参与全球竞争.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保证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能够为推动民主政治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必要分化,有助于提高各阶层的知识水平,这是民主化的一个社会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从传统意义上的“臣民”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规则和秩序,而法治和秩序恰恰是民主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
政治体制改革为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对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过去近30年改革和发展使中国社会具备了步入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战略基础和社会条件.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政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一国的现代化才能持续.原因在于,有效的体制是现代化的前提,有效的体制包括有效的经济体制、有效的政治体制、有效的文化体制和有效的社会体制,而有效的政治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⑺ 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提供一个相对稳定来的政治环源境国内环境才能进行比较好的经济发展,这个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创造,政治体制改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更好运转,让市场更高效的运转,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反作用与政治稳定,对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帮助的,政治经济文化本身就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⑻ 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利的经济保障!
⑼ 韩国经济增长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及表现
http://lib.zgc.gov.cn:85/~kjqk/lnswzyxyxb/lnsw2001/0104pdf/010401.pdf
http://www.gongfa.com/hanguoxianzheng.htm
http://www.paper.e.cn/scholar/download.jsp?file=liuhongzhong-2
⑽ 简述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政治改良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反映社会进化和变革的内同一系列的三个概念容。从三者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它们都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动力,但是这三种推动力的大小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完全相同。
政治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政治领域、政治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进行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质变。政治革命是对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根本的彻底的变革,是新旧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更替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政治改革则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变革,它在引起较大的量变时,也引起部分的或局部的质变,它类似政治改良又不同于政治改良,它类似政治革命又不同于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