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
Ⅰ 本科论文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写哪个更好
(一)供给总量不足。首先,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农村科技普及、农作物改良等诸多方面供需差距明显。其次,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短缺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目前还有
6
%左右的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大约2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此外,由于前些年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外获得资源的空间大为缩小,在乡镇财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来的财政转移支付,意味着某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将减少或取消。
(二)供给效率偏低。由于我国政府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由乡、村社区内部的需求决定,而是由上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指令决定的。这种模式有时会导致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满足村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普遍不高。
Ⅱ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版权信息
书 名: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新农村建设丛书)
作者:石洪斌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030225627
开本: 16
定价: 42.00 元
Ⅲ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什么
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这种体制暴露出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方案,重构统一、规范和公平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具体包括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建立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转移支付制度;鼓励企业和私人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结构及加强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等。
Ⅳ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编辑推荐
快速增长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与公共物品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村公兴物品供给,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
Ⅳ 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提供的意义
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妨做个简要回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农民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有了支配权,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有了使用权。这次改革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为农民减负,落实党和国家在“三农”方面“少取”的政策。这次改革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动摇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税制基础。可以预见,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长期的和深远的。近两年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宏观层次和新农村建设内容看,这次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提出,是通过改革和发展给农民以更多的公平待遇,使他们享受到由公共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由此缩小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差距。
我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赋予其新时期新的内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通过这些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要,而不能搞成政治运动,也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提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乡发展比较快,城乡发展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一直到整个90年代十多年的时间,农村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特别是最近的10多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3.3。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的话,有人预计到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4.0。这样对我们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就很困难。所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发展距离拉大的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最近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投资增长比较快的几个行业主要是钢铁、水泥、电解铝,还有铜,这些原材料工业品价格上涨比较快。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表现出来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有所变化,钢材价格开始下降,一些新投产的项目又面临着开工不足,甚至是停产的危险。那么怎么样消化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建材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现在看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消化这些过剩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另外,我们“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就是我们内需和外需相比,内需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去年我们的出口增长30%以上,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跟出口和投资相比现在力度不够。所以“十一五”期间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一个战略重点。而拉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就是在农村。我们农村7、8亿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增强了,这样农村巨大的购买力就可以支持经济的增长。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际上区域发展也就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第一位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加快农村的发展,就是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就要代表8亿农村人口的利益。执政为民首先要为8亿农民服务。我们经济发展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这样的发展成果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现在的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平均5.6人才相当于一个城市人口购买的商品。如果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就会与我们党的宗旨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要求形成对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郑新立透露,在明年的经济工作的具体部署中,就要把中央在五中全会建议里体现的决心变成具体行动,要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农村发展的力度,加快农村的发展。
Ⅵ 农村公共产品包括什么
农村公共产品则是广泛分布於农村地区的、能同时被多人共同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理论上讲,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应该依靠政府力量供给的公共产品主要有:
1. 公共工程: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主要指政府办的对农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如根治河流、治涝、引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兴建大中型水利枢纽,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专案;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环境污染等。
2. 公共教育:农村范围内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
3. 社会保障:主要用於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救济等。
4. 医疗保障:环境治理、健康宣传等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控制等基本临床医疗服务支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路的建设等。
5. 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指农村基层政府正常运作,实现宏观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以及农村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水利部门所需经费。
6. 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法律和秩序是保障社会正常、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农村社会也不例外,因此,公检法等部门所需经费应由公共财政负担。
Ⅶ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有哪些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不外乎三种: 政府、市 场及第三部门。 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是政府以公回平为目的、答以税收和公共收费为 主要筹资手段, 利用公共资源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是 指营利组织根据市场需求, 以营利为目的,运用收费方式补偿支出的公共产品供 给方式;公共产品自愿供给是指公民个人、单位,以自愿为基础,以社会捐赠或 公益彩票等形式无偿或部分无偿地筹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公共产品的提 供, 并接受公众监督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Ⅷ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作者简介
石洪斌,男,1973年11月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现为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专。主要从事属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农业与土地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陆续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推进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改组的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创新》等多篇文章。2001~2002年,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了浙江省省长课题“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中宏观经济趋势部分的任务及浙江省委重大委托调研课题“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2004年,承担浙江省委省政府委托调研课题”调控杭州住房价格。打造良好创业环境”;2006年,主持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Ⅸ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一)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二)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农村公共物品
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概述
三、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
四、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公共物品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三、公共物品的分类
四、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
第二节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二、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意义
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第三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第一节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第二节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
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
第三节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设想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
二、我国现行城乡分割的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第四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筹资机制
第一节公共物品供给的筹资机制
一、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二、公共物品供给的筹资模式
第二节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筹资机制
第三节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筹资难题的对策
一、当前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筹资难题的主要对策
二、建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资机制的原则
三、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资的主要途径
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入农村建设
第五章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第一节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村民自治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内容
二、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调查结果
三、关于调查结果的思考
四、村民自治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第三节村民自治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一、村民自治背景下公共物品供给机制问题
二、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政策建议
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章浙江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浙江农村发展的宏观条件
一、浙江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水平较高
三、浙江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农村社会发展稳步前进
五、资源环境因素优劣共存
六、城乡和区域差距
第二节浙江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环境
一、乡村基本情况
二、人口、收入与生活水平
三、农村产业与集体经济情况
四、土地情况及村民对征地的态度
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村委工作
七、村委的工作及认识
第七章浙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政策
第一节浙江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策
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三、乡村康庄工程
四、农民健康工程
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六、农村义务教育
七、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八、农业保险、住房及农村食品安全
九、推进农村中心镇建设及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节绍兴县新农村建设考察
一、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经验和特点
三、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及其思考
第八章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第一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我国农村村级经济发展历程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村级经济
三、村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村级财务管理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面临的现实矛盾
二、村财乡管的利弊分析及其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优化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
第九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建设规划问题
第一节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村庄建设要求新规划
二、村庄规划建设的思路
三、农村建设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与要求
一、农村规划编制的内容
二、农村规划编制的要求
第三节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一、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主要困难
三、搞好村庄规划的措施
第十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二、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三、浙江农村问卷调查结果
第二节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危害及其原因
一、农村环境恶化的社会危害
二、农村环境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三、农村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主要政策措施
一、调整农村土地制度
二、转换政府在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中的角色定位
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农村环境管理
四、加强农村环保科技创新与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