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依法施教
A. 怎样理解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历史的深刻启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全面依法治国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国是长远的战略谋划。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只有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高扬起依法治国的旗帜。
(1)依法行政依法施教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B. 通过安全系统工程的学习,认为传统安全管理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
一、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调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头序,理顺关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行为准则,检查制度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管到底,就是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要严抓细管,刚性考核,绝不姑息任何违章行为。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责任制为基础,以落实反事故措施、反违章、推行标准化工作为原则,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合理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没有统一标准的行业要求,何以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所以不断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我们有些企业领导,只重效益,不重安全,我们安监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连基本的安全制度也没有,更提不到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工作了,在事故发生后才追悔莫及,才体会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企业必须制定出合理完善规范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措施,而且要坚持做到贯彻落实,保障这些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得以执行和落实。有了有效的制度,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才可能规范开展,收到应有效果,使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
三、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抓安全生产教育,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是前提条件
安全生产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抓安全教育,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是前提,全民安全意识的提高,企业职工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这些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使职工真正做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本质改变。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活动月契机,抓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
四、安全生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安全管理监督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要抓好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督水平。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新形势下的安全监管水平,要逐步建立完善起行之效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人员协作配合、公正严格的执法能力,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创新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坚持依法保安全。安全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社会时入快速发展期,其安全问题更加凸显,所以必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强化行业监管职能,突出企业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安、依法保安的法制意识,使安全监管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三、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确保治理实效。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仍是一项艰巨工作。
C. 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法治素养,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更是其面对新时代走上工作岗位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代大学生应当明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的基本理念;
二是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战略内容;
三是明确“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四是明确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使命;
五是明确“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六是明确“五个坚持”是确保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这五个坚持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2、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知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内容
法治知识概念比法律知识概念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泛。因此,要培育和养成新时代大学生核心法治素养,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还要扩展其法治知识储备、丰富其法治知识结构。
一要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
二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宪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要熟悉和掌握大学生应当遵循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实践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把有关的法治知识与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有机融合,内化为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
3、健全的法治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精神要素
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是:
一要增强尊崇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
二要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识,坚持依法办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应当做到懂规矩、守规则、依规范,坚守规则红线、明确法律底线;
三要增强程序意识,明确“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学会依靠程序办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观念;
四要增强平等意识,自觉维护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没有特权”,坚持公平正义;
五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权、护权,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权利,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以法律为武器自觉与任何侵权和不法行为做斗争。
4、严谨的法治思维,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思维能力要求
法治思维是现代国家治理应当确立的基本思维模式。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学会和运用法治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法治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法律的思维,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运行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与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行政思维等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在治国理政、社会治理和行为方式上,它更侧重于对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的运用和重视,强调法律的权威、依法行动和依法办事。
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树立权力服从于法律的权力思维、理性平等的权利思维、依法办事程序思维、自觉主动的法律责任思维,提高对法治的践行能力和运用能力。
5、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行为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法治,而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要义之一,就是要在树立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对法治的内在需求和内心拥护,使法治成为人们的精神认同与行动遵循,这也是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要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信仰法治的表率,要带头树立起崇高的法治信仰、坚定的法治信念、饱满的法治信心、良好的法治风范,成为在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良好的依法执政、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依法行政依法施教扩展阅读: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培养法治素养,就要不断加强法治知识的学习,包括关于法治和法律规定方面的知识和法治原理方面的知识。除了在大学课堂获得相应的法治知识之外,收听收看法治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的报纸杂志等都是较好的获取法治知识的途径。
并通过加强法治方法的训练,养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习惯,养成遵循法律要求、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并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加强法治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运用。
使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治知识结合起来,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D.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
一、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改革,正是从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机构调整的方向和所涉及的中央部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
突出强调职能转变,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大视野中,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不论政府机构怎么调整,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任务要克服困难、坚决抓好落实,做到令行禁止、尽职尽责,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4)依法行政依法施教扩展阅读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纵观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着眼于加强重点领域民生工作,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原则。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紧扣民生热点、焦点、难点,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一次重要改革。
二、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有何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在推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以党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这项重大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满意:建设服务型政府(奋斗新时代)
E. 依法治国的地位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发展需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