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卫生 » 公共舆论的力量

公共舆论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20-12-28 14:06:17

公共关系中公共舆论的概念是什么

又称舆论。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公共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如《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英文public opinion的意思即公共的意见。
公共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一般认为,公共舆论包含4种因素:①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②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③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④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有些学者根据舆论表达者的范围大小,把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①分为社会舆论和团体舆论;②分为社会舆论、阶级舆论、集团舆论。
公共舆论的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有目的的引导,如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有目的的影响。在实践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来源相互转化,即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公共舆论如果只是街谈巷议,其影响有限,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传播工具既可表达舆论,同时又能影响舆论。随着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公共舆论是众多群众的意见,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因此,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重视公共舆论,它们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故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控制。

⑵ 舆论压力到底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舆论是公众在来特定的源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1)给舆论下定义有许多困难。简单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1](2)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⑶ 举例说明舆论的力量

首先看一下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大众社会里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出现在没有组织或组织松散、人数众多的群体中的大众心理,它无论对个体或是对一般的小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
下面以云南李昌奎案,来看一下舆论的力量。李昌奎,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2010年7月15日一审判决: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民事赔偿家属损失3万元。2011年3月4日,二审结果为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昭通市开庭,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个案子先是一审被判死刑,二审却被云南省高院改为“死缓”。如此凶残的案件,被判死缓,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云南高院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社会舆论包围,一般情况下,省高院的判决是无法更改的,但在强烈的舆论讨伐下,省高院认定“判罚确有错误”,不得不改为死刑,最高院审核后,立即执行。http://news.qq.com/a/20110803/000265.htm

⑷ 李普曼《公众舆论》的盲点理论(完全没懂)

额,怎么说呢?关于盲点理论是指对李普曼提出的相关论点的批判。
李普曼认内为公共的选择容和评价是理智的,可以引导公众舆论等等。

后来的学者认为他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扣上盲点理论的帽子,认为他过份夸大公众的理性力量,有理性就有盲目性,李普曼忽视了公众的盲目性的特点了。

知沟理论、理解性选择、人民的选择、把关人理论、晕轮效应等等。
其实所有的人都会有盲点,学者、专家更是有盲点理论,这都是相对性的。楼主不要过于纠结。

⑸ 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正确
无论在哪个时代
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⑹ 公共舆论的概念是什么,并且用事例说明公共舆论的功能

又称舆论。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公共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如《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英文public opinion的意思即公共的意见。
公共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一般认为,公共舆论包含4种因素:①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②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③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④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有些学者根据舆论表达者的范围大小,把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①分为社会舆论和团体舆论;②分为社会舆论、阶级舆论、集团舆论。
公共舆论的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有目的的引导,如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有目的的影响。在实践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来源相互转化,即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公共舆论如果只是街谈巷议,其影响有限,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传播工具既可表达舆论,同时又能影响舆论。随着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公共舆论是众多群众的意见,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因此,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重视公共舆论,它们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故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控制。

⑺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关于舆论有哪些观点

《公众舆论》中李普曼舆论观点解读

沃尔特•李普曼先生是美国最为著名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在其投身新闻事业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先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前后为各大报刊撰写过一千余万字的各类时政文章,发表专著三十余部。其中《公众舆论》一书于1922年出版,是先生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新闻事业概况之后写下的。先生在书中提出了与大众传播相关联的几个概念,并且阐述了其在当时舆论传播环境下的思想观点,对后世大众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奠定了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刻板成见
先生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国务和外交事件。一次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为单位大规模地、有组织的动员一切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的战争;交战双方为了团结自己和瓦解敌人,从新闻报道、图片、书刊、电影、唱片到海报、标语传单和街头演讲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手段。这场战争以英美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先生在战后的研究中发现,公众事件是可以被歪曲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也由这些歪曲的事实而来。先生认为,人们在生活中会接受到来自于方方面面的信息,不可能一一进行辨别做出判断,于是他们便采用一种简单的原则,即依据信念(刻板成见)对遇到的信息不经思考便做出判断。他写道:“信念一旦引起任何人入迷,便永远不会停止它的影响。”“不管我们认识什么熟悉的东西,我们都会借助于我们脑子中已有的印象。”“信念唤起了每个人对于某种景色、某种家具和某些面貌的感情···不需要追忆那些原始的形象就能唤起这些信念。”“我们的一些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看到什么。”在先生看来,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积累下来的印象、偏见和固定的常见,一旦这种成见形成,它就会使人们失去对各种事件重新进行审视和判断的能力与耐心。

⑻ 公共舆论的意义和影响

公共舆论是众多群众的意见,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回展,又可答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因此,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重视公共舆论,它们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故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控制。

⑼ 1,结合事实分析简述新媒体中的公共舆论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