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厕所照明
规范不可能包罗所有的场所你说的这些部位,参照执行也就是了
『贰』 建筑设计包括什么
建筑工程设抄计,
按设计阶段可分为“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按专业可分为“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工艺(厂房)”。
就建筑专业来说,设计方案中包括了各个专业的内容。比如,平面布局、空间关系、交通流线、面积指标等内容是建筑专业自身解决的问题;柱网布置、结构选型是结构范畴的内容;设备类型及其机房、管道的布局是设备电气专业的范畴。
如果把建筑比喻成一个人,
建筑专业负责这个人的长相、身高——外观,五脏六腑怎么摆——布局,职业——功能。
结构专业负责这个人的骨骼、肌肉——使其站立不倒。
给排水专业负责这个人的循环系统、新陈代谢。
暖通专业负责这个人的呼吸系统——通风排烟、冷暖空调。
电气专业负责这个人的神经系统,语言——电话、听力——火灾报警、安全监控、视力——照明。
虽然不一定贴切,但如果作为粗略的理解也还算形象。
『叁』 高层住宅楼,一楼的优缺点都有哪些
一、优点:
1、出入方便
因绿化带植物和周围建筑,噪音灰尘较小、采光差,如遇水灾1楼遭灾,所以1楼通风差,冬暖夏凉。
2、方便应对紧急情况
现在的楼层是越修越高,消防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试想一下,如果住宅楼发生火灾,一楼逃生的可能性往往要大于高层的住房。
3、价格便宜
一般一栋住宅楼一楼和顶楼的价格都会比较便宜一些的,个别小区买一楼送负一楼的,这个叫划算;若是有北阳台花样啥的,就更好了。若是物业管理不严格的,一楼的烟道可以拆除的,这样就能更加提高房屋的使用面积。
二、缺点:
1、容易返潮
一楼相对潮湿,而且回潮现象较严重,不适合患有风湿的人居住,否则很可能会经常腿疼、膝盖疼。
2、安全不足
一楼的房子出入方便,但是这个优点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偷可能会直接从窗户进出。
3、采光不好
由于一楼的高度有限,视野和采光肯定要比楼上的差一些,这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花草树木的遮挡,屋里的采光就更差了,要是朝向再不好一些,肯定常年见不到阳光。屋里如果长时间没有阳光的照射会阴暗潮湿,这样可能导致病菌滋生。
4、噪音较大
由于一楼是楼上居民的必经之路,人多,声响就较大。单元门的开关门声、从单元门进到电梯的脚步声,行人聊天、小孩打闹等的声音,车辆行驶的声音,一楼的住户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3)公共厕所照明扩展阅读:
选择楼层的注意点:
1、注意采光
现在的楼盘修建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高楼层的房屋,选楼层时要从光线的角度考虑,楼层自然不适宜于太低,低层单位的阳光会被周围的建筑物遮挡,影响采光,导致室内潮湿阴暗等问题。而楼层过高,也可能会因为角度不对而影响阳光的照射。
2、注意噪音影响
低楼层的房屋噪音、震动都会比较严重,小区内部的一些噪音声源也相应增多,如入口防盗门的关门声及门铃,地下泵房产生的噪音。如果邻近车库入口或通风口,也会受到进出车辆产生的噪音、灯光及排风的干扰,选房时要小心避开。
3、注意电梯问题
现在的高层电梯费用一般从3层开始收取,每往上增加一层就要相应地增加大约3元的电梯费用。另外,电梯是有寿命的,20年后更换电梯的费用由谁来支付还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到达一定层数后,给排水设施都要和普通住宅不一样,费用也不可小觑。
『肆』 照明设计中公共建筑的厕所应该选什么类型的灯
应当选这防水灯具(带罩),如筒灯,吸顶灯、格栅灯等。光源采用节能灯管或LED灯。
『伍』 小区的公共卫生间、照明区的水电费谁承担(我觉得是暗中分摊到各家了,或者是暗中分摊到就近的住户)
这些费用从物业管理费中列支
只有楼道照明电费才可以分摊给住户,其余的能源费用都包含在物业管理费之中
『陆』 办公楼吊顶式公共卫生间是否需要设计应急照明灯具
应急照明不设置在吊顶上,应该设置在墙面上。
『柒』 公共厕所的照明一般需要布置哪些灯具,另外需要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吗
一般公共厕所的照明,用普通节能灯泡加上吸顶灯罩就可以了。不需要配置带蓄电池的应回急灯答,那样造价就太高了。除非在重要的场合。
插座也不需要。万一不懂事的孩子用金属物去捅插座,出了触电事故就说不清楚了。本来是为了给市民带来方便,搞不好就是自找麻烦。而且万一市民使用大功率电器,产生的许多电费怎么办?
『捌』 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措施有哪些
调低空调温度,空调房随时关门,房间随时关灯、关水龙头,节约用水,水的重复利用,笔记本正反面写等。具体还有如下:
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2、采用节能方式洗衣
(1)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
(2)每年少用1千克洗衣粉,洗衣粉是生活必需品,但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浪费;合理使用,就可以节能减排。
(3)选用节能洗衣机,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畜产品消费,饮酒应该适量,做到夏季每月少喝一瓶啤酒;每年少喝0.5千克白酒;减少吸烟或者不吸烟也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合理使用空调
(1)夏季空调温度在国家提倡的基础上调高1℃
(2)选用节能空调
(3)出门提前几分钟关空调
4、合理采暖
通过调整供暖时间,强度,使用分室供暖阀等措施,每户每年可节能约3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7千克。
5、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
6、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
(1)家庭照明改用节能灯
(2)在家随手关灯
(8)公共厕所照明扩展阅读:
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讲,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结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衡。
节能减排的好处
1. 节能减排可以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利润,同时减少向大气中排放废气、毒气,有利于环境的美化;
2. 节能减排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像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节能减排可以节约外汇。
3. 节能减排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4. 可以有效的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人类的呼吸健康。
节能减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节能减排是一项公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玖』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2、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地点或容器内。
3、节约用纸,大家在用纸的时候不能浪费,没用完的纸张可以撕起来装订成草稿本,既环保又不浪费。
4、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5、离开房间时,关掉点灯,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电器的插头,减少资源损耗,从小事做起。
6、携带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7、节约用水,刷牙时关闭水龙头。
8、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 。
9、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10、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学洗涤剂,少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
『拾』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生活的一些回忆
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恐怕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当然由于各自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那是一个恐怖故事,充满了迫害饥饿等等,而有的则以一种理想主义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何种社会环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油盐柴米酱醋茶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个所谓政治挂帅的疯狂时代也不例外。那么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如果问今天80、90后的中国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钱最重要。但是如果问70年代的中国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99%都会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人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由国家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标准定量供应,票券就是供应凭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么烟喝多少酒,换句话说,在当时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几乎都要票券,有钱没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无法获得,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甚至可以说是票券的一种补充。大体上说,当时的票券分为2种,一种是粮票,主要用来购买粮食以及粮食制品,粮票又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2种,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区发行,只能在当地使用。后者由国家发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使用;一种是购物券,主要用于购买各种日用消费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区,粮票和购物券发放的标准不太一样,比如边疆地区要比内地多一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发放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粮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点,在岗工人要比脱产干部多一点……因此,当时普通中国人家里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粮本,二是购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的职工,那还有一个医疗本。而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有3种关系,一,户口关系,二,粮食关系,三,组织关系,这3种关系伴随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种关系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计划体制下,你能从国家那里获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制成品,比如自行车。因此,在改革开放前,票券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家里最重要的东西。
衣
在色彩上,“灰蓝白黑(青)绿”的确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色调和样式,你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比如穿带4个兜军装的就是军官,2个兜的就是战士。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衣着无论在色彩还是在款式上可选择的余地都不多,以至于以后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来反映当时中国人在衣着方面的变化。而在当时,父亲的衣服改给儿子穿,老大穿剩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家庭不是少数。本人就因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运地位于末席,有时候新衣服对于我来说只是过年时的一双球鞋。对于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各种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经成为时尚的一部分。而改革开放前,中小学生最标准的服装是什么呢?高年级的学生一般穿仿65式军服,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平时着装没有特别规定,但是在重大集会和一些集体活动中,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红领巾(或者红袖套)则是标准着装,当时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纤为主。至于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鞋解放鞋还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国人最常穿的,当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么活动时候才穿皮鞋,而对于很多工人来说,作为劳保的黄色翻毛大皮鞋则四季不离脚。不过,在我记忆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几种不需要购物券的商品。
食
说到食,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城镇人口每个月吃多少吃什么事实上是由国家规定的。粮食分为主粮和杂粮,按照职业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每月可购若干斤,同样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应,粮食和植物油都由国营粮店供应。而动物性油脂,比如猪油则归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购买,当然购买猪肉牛肉也要用肉票。当时普通中国城镇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这两样同样是定量凭票供应。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记得只有酱油,醋,茶叶还有盐以及一些调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烟(主要是过滤嘴香烟),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这些商品的大到综合性商场小到2、3个人的小卖部几乎都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在当时中国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铁皮或者玻璃罐子装起来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饭,或者有客人来,或者在学校受到表彰才能从那个神秘的罐子里面得到一个小小的幸福,而在当时那个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欲望。顺便说一句,糖在当时是定量供应,但是准备结婚的人可以凭结婚证得到额外的供应。而在副食品里面,鸡鸭和鱼不需要购物券,但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来说,鸡鸭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才上饭桌的,而鱼主要是靠自然生长捕捞,所以有一定的季节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时候的价格却很便宜,比如抗浪鱼,我记得曾经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间。由于当时没有农贸自由市场,城镇居民消费的蔬菜则是由国营菜站供应,主要是一些季节性蔬菜,价格写在一个牌子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当时大多数普通中国家庭,吃饱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资供应贫乏,所以当时城市中饭店酒楼很少,所谓的饭店也主要是卖一些诸如面条米线之类的杂粮食品为主,当然在一些饭馆也卖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数居民很少去那里消费,而且在饭馆里面吃饭,如果没有粮票,那些铁面无私的营业员是不会给你一个米粒的,不过当时的物价却非常便宜,一碗米线或者面条,2两粮票0.05元到0.15元之间。
住
在改革开放前, 普通城镇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边人群)几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当时城镇几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由单位自行建造的或者产权属于该单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权由单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该单位的职工和家属,房租水电费等由单位收取,日常维护管理也由单位负责,这种住房一般都是单元楼或者筒子楼,卫生以及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另一种则是散布城区各街道的公有房。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后公有化的产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权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给没有单位自建房的职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外的城镇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由房管局(所)负责。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杂院,居住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家几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杂院里面住过非常快乐的几年),而且卫生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条街的居民公用一个或者两个左右的公共厕所,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那时的居民却觉得没有什么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样,那时候的房租水电等费用却真的非常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一些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这些费用甚至全免。这种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两劳人员,当时两劳人员释放回归社会,如果没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户口到粮食局上了粮食关系,再由街道出个证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请分配间住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行
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车,公交车和火车轮船。在市内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当时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大城市都没有出租车,更别说私家车。公交车又分为燃油汽车和电车,不过有一段时期中国可能燃油供应紧张,很多城市的燃油公交车都改装成燃气,即在公交车的车顶加装一个巨大的气囊,里面灌注天然气或者煤气作为燃料,当时成都很多公交车就做了改装,看起来非常威风。在那个时候,公交车的票价也非常便宜,票价实行分段收费,即在2至3站之内是2分钱,2至3站以外在此基础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但我记得一般最高的票价不超过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而少年儿童则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为2种,一种是可以乘坐所有线路的公交车,另一种则是限乘某些线路和区间的公交车。说到行,当然不能不提自行车,自行车是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拥有一辆“永久”“凤凰”或者“飞鸽”牌自行车几乎是当时每个中国人最炙热的向往,有一辆新“永久”“凤凰”或者“飞鸽”牌自行车的自豪感绝不输于今天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和绝大多数商品一样,购买自行车也是要票的,不过这种购物券与其他购物券不同的是它的发放不是全民性质的,它带有某种福利和奖励色彩。购买自行车的票一般发放到各单位(好像是由商业局负责发放),再由各单位以抽签或者奖励劳模先进工作者的方式分配,那些单位上没有分配到票或者没有抽到票的人就只能非常羡慕的看着那些幸运儿往自己家里推“凤凰”了。当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代表中国家庭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自行车盗窃案都属于比较严重的犯罪,类似今天的汽车盗窃案。而火车轮船以及长途客车则是当时普通中国人城际出行的主要方式。乘坐飞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的象征,而非财富的象征。我记得原则上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凭单位介绍信才可以乘坐飞机,以至于有一次我父亲因为紧急军务乘坐了一次军用飞机,我就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好几天,这在今天是看来非常可笑的。因此,火车就成为当时普通中国人长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和今天一样,当时火车也分为硬座,硬铺和软卧三种,不同的是坐软卧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同样是一种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的象征,原则上能坐软卧的也同样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有一次,我坐火车无意中闯入了软卧车厢于是被乘务员象对待地主崽子一样赶了出来,于是恶毒地发誓有一天“老子也要坐一把”,多年以后夙愿得尝,却发现不过尔尔。至于轮船主要是沿江和内海周边人们的出行工具,和飞机,火车一样,轮船2等舱以上同样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特有等级制度。当然长途客车可能是当时最平民化也最平等的长途交通工具。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机动车大概可以主要分为客运汽车,货运汽车和公车三种。客运汽车主要就是那种象大面包似的客车。货运汽车则多数都是解放牌的,就是雷锋开的那种。而公车分为2种,一种主要是北京212吉普,一般为军队公检法等机关的公务车;另一种主要是上海牌轿车,一般为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公务车。和今天一个科级干部都可能有专车不同的是,当时在中国能够有自己专车的干部理论上一般均为地师级以上,地师级以下的干部可以因为公务调动单位车辆,但是不能专用,比如当时昆明军区属于大军区,而军区机关内我记得除了几位主官和政委有专车外,其他下属职能部门的头儿上下班都只能骑自行车。
(以上只是对于改革开放前,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点点个人回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生活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比如物价文革后期与改革开放前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比如公车问题,事实上在文革后期公车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很多不够级别的官员已经开始把公车专有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忆模糊甚至淡忘了,因此文中叙述的部分肯定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基于自我的记忆以及行文的方便,我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来描述那段时光,并不是说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都是一直处于我所说的状态,而且由于当时中国事实上处于一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因此本人对于当时农村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知之甚少,因此所叙述的基本上都在我在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所见所闻,片面也就在所难免,望见谅。)
http://bbs.tiexue.net/post_305428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