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止污染
① 古代人生活对空气有污染吗
古代的空气很好,因为人口稀少,而且除了烧材之外没有其它污染源。而柴火燃烧充分的话几乎没有颗粒状浓烟。
② 古人是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
古人是有专门回收垃圾的人来进行垃圾回收的,这些人会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和粪便进行出售,主要就是用于农耕,而剩下的垃圾则会将其焚烧,一般会找人挖一个大坑,然后再将垃圾在坑中进行焚烧,一些烧不掉的就直接埋掉了,古代对环境污染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的,并且惩罚要比我们现在严重得多,比如秦朝对于随地乱扔垃圾者,会在脸上刻字,更早以前还会砍胳膊和砍手,有这么严厉的惩罚,还有谁再敢乱扔垃圾了。
而且我觉得只要不随地乱扔垃圾,就不会造成太大的环境污染,有人可能会说焚烧垃圾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的,但古代的绿植要比我们现在多得多,所以总体影响也并不是很大。
③ 古人关于环境污染的例子
火烧阿房宫,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关中建造宫殿近300处,关外400处,在咸阳200里方圆之内,大小宫殿多达270来所,传闻砍光了蜀山的树木(夸张的写法)。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阿房宫赋》杜牧史书中最早的沙尘暴: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汉书》卷27《五行志下之上》北京历史悠久的雾霾:
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元史》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
《明宪宗实录》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
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
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清史稿》
有研究认为,北京地势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元代以前北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明代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1]。
参考文献:
[1]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④ 谁知道古人是如何控制城市空气(雾霾)污染的
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回”。
明代相关答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涌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书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⑤ 急求,古代人描写大自然,不受污染的环境的句子,我是要用来和现在环境污染严重作对比,求求各位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你把它翻译一下就好了。。。
⑥ 古代环境污染给古人带来哪些危害
古代环境污染类型比较少。一种环境破坏就是粪便污染导致的地下水盐卤化。古代大型城市遗址经常在小范围内变迁,有时候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在生活用水依赖井水的地方,这一点尤其明显,典型的就是长安城。另一种是就是大量砍伐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至少在战国时期还是大森林。危害的话,一是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二是北方秋冬季节的沙尘暴。明史中很多关于北京沙尘暴的记载,北京的水也不好喝。
⑦ 古人有写过关于环境污染之类的诗词吗
元天历二年(1329年)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元史》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 ——《明宪宗实录》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
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
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 《清史稿》
⑧ 请问古代没有污染,所用食物全是纯天然,为何古人的寿命低呢
说到古人寿命,很多人都觉得在纯天然的自然环境里,古人应该很长寿,在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彭祖活了800多岁呢。不过这在科学世界里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后来有学者认为对彭祖的年龄计算采用的是“小花甲计岁法”,在这种算法里,一年也就是60天,可是即使这样算来,彭祖也活了130岁。130岁对于现今的平均寿命来说也是相当厉害了,那么古人是不是都很长寿呢?一般情况下能活多少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生病。话说生病了去找医生就好了,但是在古代一般人可是看不起病的,医疗费用很高。清代小说《红楼梦》中讲医生上门看一次病的费用就要一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就相当于寻常人家的半个月开销,这还不算给你开药治病等后续费用。所以在古代普通人是看不起病的,能看得起病的一定是官宦有钱人家。因此,民间产生了许多偏方,甚至有许多穷苦百姓偏方也买不起,全靠身体扛过去,抗不过去就只好等死。
看病贵,话说回来,即使有钱看病也不见得就好,因为在古代的医疗水平实在是有限,有时候不仅看不好病,甚至还会用错药加重病情。许多在现今看来无关紧要的病,在古代可就是重疾,比如疟疾、感冒等。
⑨ 古代人是怎么解决水源污染问题的标签:历史(PS:防止百度乱打标签)
你不知道井这种设施吗
而且水源如果是河流的话你觉得投多少毒能真正起作用 别小看了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 你行军打仗带几吨的毒物?
就是现代化工厂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污染一条自然河流 哪有那么简单
⑩ 古人总将药渣倒在路口,为何这样做,岂不是污染环境
药渣倒在路口并不会污染环境,据说古人这样做是想告诉走街串巷的郎中这附近有病人。当然了,历史上没有史书对这一行为和现象进行详细的记载,所以具体的原因,我们只能猜测。上面的这个猜测我觉得是最符合当时情况的答案了。
如今,医术发展十分迅猛,人们看病治病也不需要这么繁琐了。只是除了贵,没其他的毛病。只是希望现在的医生和患者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减少摩擦,营造一个就医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