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污染案
1. 太湖水的主要污染来源
太湖水污染的真正原因——硫醚类物质 今年1月11日,美国《科学》杂志“来信”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敏等几位研究员。他们将反驳的矛头直指几个月前同样刊登在《科学》杂志“来信”上的一篇关于“太湖水质问题是由于蓝藻暴发所导致”的文章。 事情缘起2007年初夏。江苏无锡市太湖水部分水域发生了蓝藻大面积暴发的现象,在局部区域形成了“密不透气”的巨大污染团。 就在这个时候,无锡市民在自家的自来水管流出的水中,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自来水无法使用了,无锡地区出现了饮用水危机,各大超市甚至桶装纯净水断货脱销。一些市民认为,自来水中的气味与太湖水中蓝藻发出的味道很像。而国际科学界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于是,去年8月31日,《科学》发表署名露丝·郭的文章,将无锡市自来水发臭缘由的矛头指向了蓝藻暴发。露丝·郭说,“太湖水质问题是由于蓝藻暴发所导致。” 杨敏此次撰文指出,无锡自来水发出异味的“元凶”并非蓝藻,并用他们研究掌握的第一手数据澄清了人们对自来“水臭事件”的误解。 杨敏告诉记者,得知自来水臭味事件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上赶到了无锡进行水质问题的调查。 “到了无锡市后,我们采集了当地民众集存的、带有强烈臭味的自来水,并且采集了所谓‘黑水团’的水样。”杨敏清楚地记得,当时水样中弥散出强烈的腥臭味,如同沼泽中散发的味道一般。 通过现场感官和仪器测试,研究人员得出了初步判断——腥臭味来自于硫醚类物质。硫醚类物质是有机体在厌氧环境中腐败的产物。 随后,研究人员将水样带回了实验室。他们利用实验室的臭味分析专用设备——感官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水样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发现在污染水团和被污染的自来水中,确实存在着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以二甲基三硫为主。 这个结果一出,杨敏得到了蓝藻并非“元凶”的结论。他有着充分的理由: 二甲基三硫为主的高浓度有机体排放到水体后,很快就会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从而形成了局部的厌氧环境。在厌氧条件下,许多细菌可以将有机体中含硫的蛋氨酸以及半胱氨酸——生物体内必要的一种与代谢有关的物质,转化为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 这类物质有着恶臭的气味,通常是很强的沼泽味或鱼腥味。对于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这种物质并不陌生,但它并非藻类的代谢产物。 典型的藻类代谢产物,是二甲基异莰醇(MIB)。那是一类散发着土霉味的物质,也是世界各国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致嗅物质。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对它散发出来的臭味早已习以为常了。 此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硫醚类物质,因此此次异臭事件的罪魁应该不是“蓝藻”。 “我们并没有对太湖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所以,不能确定居民说的‘和自来水臭味相同’的太湖水的臭味到底是什么。应该说,太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而且太湖也常年受到周边排污的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太湖水中同时含有一定浓度的MIB和二甲基三硫是可以想象的。”杨敏说。 杨敏告诉记者,研究人员也对水源及饮用水中的藻毒素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整个“臭味事件”中,藻毒素在水源中的含量非常低,远远低于饮用水的标准。当时,在对“臭味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中,还采用了活性炭吸附的技术,所以,饮用水中藻毒素含量会更加的低,而不存在藻毒素的健康风险。 这再一次证明了,事件的主要问题是臭味,而非藻毒素! 杨敏认为,一个值得指出的问题是,太湖年年都会出现蓝藻水华暴发的现象,但在往年,并没有出现类似2007年那样严重的腥臭味。因此,将无锡“臭味事件”简单地归咎于藻华暴发是不合适的。 2007年,太湖第一次出现蓝藻水华是在4月下旬,然而无锡饮用水出现腥臭味是5月底到6月初之间。这种恶臭持续了一周多的时间也就消失了。而在9月,蓝藻依然大量存在,却也再没有出现自来水臭味的问题。也就是说,单纯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会产生类似的臭味问题。 在《科学》刊登的文章中,杨敏提到,整个太湖湖面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太湖主体并没有出现被蓝藻大面积覆盖的情况。一些媒体刊登的覆盖着厚厚一层绿色蓝藻的太湖照片,其呈现出来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下风向的沿岸地带;由于湖风的吹扫,浮在水面的藻体被风吹到下风向,这相当于藻类被风收集到下风向的湖岸带。但是,那种用局部出现的情况来代表太湖整体的做法是不妥的。 在蓝藻问题暴发时期,对于自来水质是否受到蓝藻影响,各方声音存有很多争议,而今,杨敏提出的最新结论是否能让蓝藻洗清罪名? 杨敏说,“我的论文只是从科学的角度阐明了导致水中发生异味的物质,指出蓝藻水华暴发和饮用水臭味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这一结果是经得起推敲的,目前还没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2. 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0江三l江交汇口n,却因水6质污染,最缺水2时需要靠运水6车n日5夜不q停地奔跑,将乡v村河道里的水7运进城里的各个s企业。 太s湖水6污染严重。太x湖仅7有四成水2体达到地表水2Ⅲ类以0上z标准,而七r成水6体已h达到富营养水4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l定程度的上q升6,蓝藻时有爆发。 (二v)整个p流域水6质型缺水2严重。地表水3质恶化3是地下w水0大c量开c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o采导致地下j水7水7位迅速下p降及i优质地下t水4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b在建的太x湖大p型取水4口y又p加大d了p太w湖年取水7量。考虑到未来用水7以1及p生态用水5扩大n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m湖地区a需水4量至少5比42000年增加约60亿n方6。而根据太f湖调度运用方7式,太r湖调节容积只有80至20亿a方4。 (三s)太y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r经超过了n太e湖的承载能力t,严重影响太c湖局部水5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4大e规模集中5式网围养殖的东太e湖为6例。东太g湖是太s湖向下i游泄洪和向上l海等地供水1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x湖泄出的水1量约占太b湖泄水6总量的70%-30%。由于x湖浅、水0清、风7浪和水4位变幅小x,东太w湖成为6围网养殖大u闸蟹的主要区t域之f一q。网围养殖需投放大z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3水5中8有害藻类生长3的肥料,使水3质的富营养化7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2水2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1质造成不a良影响。 (四)东太e湖沼泽化3。东太u湖水1浅,原本底泥肥沃,水5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4大d量吸收湖水0和底泥中0的营养盐,起到净化0湖水7和防止6富营养化7的作用。但由于o东太h湖水2面的大j部分3为3网围养殖,水8草生长5旺盛,形成了f东太n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s大a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6湖中0挺水0水3生物的生长8创造了q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4水6生物减少2了o东太f湖的风4浪和流速,为4落淤创造了l条件,从7而大f大b加速了n东太t湖的沼泽化4进程"。"湖泊沼泽化0是湖泊消亡a的前奏。 (五s)防洪压力n不a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x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0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g锡等大o中1城市防洪标准仅7为420至50年一e遇,中8小d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1已s建工l程尚存在标准不o足等薄弱环节;由于m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h圩区k面积扩大q,河湖面积减少2,城市城区l规模不h断扩大u,高科技园区v、工o业园区g、经济开i发区o等保护对象不g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3,防洪压力c加重。 klyr⑧%
3. 太湖为什么会污染
这个吗.我来回答.原因有很多.一个太湖周遍有很多化工厂,以及有很多小饭店.他们把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二是人们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太湖里的营养太多了.还有其他原因~~~
4. 太湖环境污染状况及其治理
看看吧!!!希望对你写报告有帮助!!!
太湖污染及其治理
太湖,横跨江浙,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就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来说,可称五大淡水湖之冠。它发挥着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方面功能,同时也是无锡市、苏州市等地的主要饮用水源。
近十年来,太湖与滇池、巢湖一样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据专家们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有三条:一是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仅此足以使太湖水中的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二是工业污染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使流域内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此外,养鱼、水运和旅游业等湖内的各种其它开发活动,也使污染物发生量直线上升。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也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目前,对太湖的治理工作正在逐步实施,重点是太湖污染源的治理。并已取得明显效果。
1998年底,备受国人瞩目的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克了第一个重要堡垒,沿湖各排污单位在国务院规定的时限内,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在这次气势磅礴的治污战役中,太湖流域1035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总达标率为97.3%,42家企业被关停,许多“老、大、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企业污染防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地方环保工作得到加强,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 2010年规划》,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分三步走。第一步目标现已顺利完成,即到1998年底,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和沿湖宾馆、饭店的污染源要做到达标排放。第二步,到2000年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标准,实现太湖变清。第三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湖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http://www.zpzx.net/green/Print.asp?ArticleID=2392
http://www.ynepb.yn.gov.cn/html/zt/doc/zjs.htm
http://www.smehen.gov.cn/info/Show.aspx?id=43363
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chinese2/pollute/project/suzhou01.htm
5. 太湖污染
中国,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不言而喻,已经产生了很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国际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变革的途经。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 太湖富营养化爆发,湖面漂浮大量蓝藻,蓝藻腐烂导致太湖水缺氧性恶臭,造成水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用水。但根据连续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为什么现在才引起如此的重视呢?因为它已经威胁到无锡市水源地的水质,威胁到无锡市城市供水安全。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认为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不能提早重视,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呢?2.原因分析 2.1 外因是催化剂 今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这样的气温和降水条件非常适合于蓝藻的生长。这是促进此次太湖水污染事件爆发的催化剂,但并不是根本原因。2.2 内因是根本(1)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 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数据显示,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负营养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时超过10mg/L,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排入太湖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有三大类,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但在环境污染的支撑下,江苏省、无锡市的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江苏GDP突破2.1万亿元。江苏由此成为国内“GDP两万亿元俱乐部”的三省份之一。而化工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集中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同时,化工行业也成为江苏省“第一排污大户”。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提高环境限制,是不是会影响到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目前我国依靠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农业污染农业主要是面源污染,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拦截系统的建设,可阻截大部分农田损失的养分,但仍会有一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利用现有河道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充分吸收和利用农田损失的养分,改善水质。近年来,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城市工业源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广大的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纷纷从城市迁往农村,让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偏低。太湖流域属于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老式居民皆为沿河,家家都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流。除此之外分散的生活污染源也越来越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成因。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恰恰缺少必要的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2)过渡围网养殖,使太湖面积缩小 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逐渐趋于沼泽化,由此降低了太湖的水环境容量。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3)滩涂开发利用,滨湖湿地减少,节流污染物能力降低 有记者调查发现,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湖边大片芦苇丛被推倒,正在修建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村大型项目。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国家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的背景下,通过开荒、占用滩涂等手段,是扩大城市用地的一种方法。但其实这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防护能力,等于让河湖等生态敏感地区剥掉了外衣,直接袒露在污染物的危害之中。3. 深层剖析——为何太湖污染久治不愈,政府缘何不能作为 多年来关于太湖的治理,不绝于耳。曾记得,1999年1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的“零点行动”以完满成功而收场。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布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但是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污染企业仍在大肆排放,未能做到达标减排。2006年江苏省提出“三年化工整治”,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三年时间,彻底整治“小化工”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但当太湖水污染事件发生时,太湖周边地区村民仍称没有小化工厂被关闭。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何太湖久治不愈,政府缘和不能作为?(1)政府的利益导向 政府本应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公共主体,因此更多是以上级政府的考量标准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而化工产业等污染类企业为环境污染为代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能够获得显著的政绩。但环境治理确是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见效。日本琵琶湖面积是滇池两倍左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污染,政府投入180亿美元,花了25年,才恢复成III类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于是导致与“十五”计划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2)区域协作问题,需多家博弈,难以达成合作博弈。 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太湖流域涉及到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三省一市,各家都只想依靠太湖水来解决问题,但涉及到公共投资、涉及到从自家财政拨款的时候,却没人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来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块状分割外,还存在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譬如,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监督水环境,水利部门负责管理河道,建设部门管理城市污水系统,渔业养殖对水环境有重大影响,但是却属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但是太湖流域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于是当责任或者问题出现时,在多个部门之间就出现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扯皮现象。(3)责任主体不清,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太湖水污染事件牵扯到多个部门、多家政府,当难以判定责任主体时,法律也派不上用场。有专家分析,水污染治理在法律依据上仍存在现实困境。中国虽然有《水污染防治法》,但这部法律在两个方面非常薄弱,一是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的支持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哪里些部门应当成为被诉主体规定不够,二是对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公害救济责任规定不够。除了环保法之外,1997年修改新刑法,还专门新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湖众多地方及企业日积月累,共同“犯罪”,该法办谁呢?。(4)民众、媒体监督乏力。 在探寻太湖污染治理功败垂成的原因时,民间环保力量缺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地区,看不到一个活跃的环保NGO,这种局面令人担忧。是不是没人愿意去承担此类公益服务呢?不是的。据了解,在过去数年间,无锡至少有两人多次向无锡市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环保NGO而被拒绝,原因是,按照相关法律,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同类民间社团,而无锡市此前已经成立了一个环保民间社团。但是据调查,该组织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早已不再活动。在信息披露方面,太湖水污染事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披漏。这也反映出政府并未让公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完善法律,让公民能对相关管理部门提起环境的公益或私益诉讼,让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如自来水公司)对这种诉讼产生敬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民众的权利是什么,水污染问题才能在法律的强有力保障变得清澈起来。(5)科学成果的作用 在科学成果方面,关于太湖的研究成果应是硕果累累。在国家最重要的科研投资领域,国家863计划“十五”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该课题下有3个子课题,其中就包括梅梁湖小湾里饮用水源区的水质改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部门的不完全统计,3年多时间里,整个项目共申请专利134项,发表论文434篇,已经鉴定科技成果2项。然而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这些成果没能帮助人们解决饮用水源水质问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水污染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技术,而是管理、法律、体制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6. 太湖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太湖的水源主要来自湖西的无锡、常州和西南的湖州地区,出水口则在东部的苏州一带。污染物主要来自湖西的宜兴、武进一带,那里水量稳定,一年下来进入太湖的污染物十分可观,而湖州地区主要在汛期有大量来水,平时水量少,而且污染物含量不高。
太湖局的调查分析表明,1998年以来,无锡和常州地区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宜溧河、殷村港、漕桥河、太●运河等进入太湖,通过上述河流进入太湖的各污染负荷量均超过上游地区入湖总量的50%。
在地图上查看这4条河的位置,可以发现它们都分布在湖西的宜兴(属无锡市)和武进(属常州市)一带。该地区是化工企业聚集的地方,企业违法偷排现象严重,河网普遍受到污染。
最主要的就是化工企业污染
7. 太湖污染的原因
由于农业中的化肥、工业中的废水中所含有的丰富的N、P、K这些元素而导致的,使水富营养化,这些元素又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到了湖泊里之后,被蓝藻等藻类迅速吸收、生长,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导致水中含氧量下降,水质恶化。
太湖局的调查分析表明,1998年以来,无锡和常州地区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宜溧河、殷村港、漕桥河、太●运河等进入太湖,通过上述河流进入太湖的各污染负荷量均超过上游地区入湖总量的50%。
在地图上查看这4条河的位置,可以发现它们都分布在湖西的宜兴(属无锡市)和武进(属常州市)一带。该地区是化工企业聚集的地方,企业违法偷排现象严重,河网普遍受到污染。
最主要的就是化工企业污染
8. 近几十年来,太湖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严重,极需尽快解决。本文就太湖流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作了研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少国家出现了缺水问题或面临水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也不例外。太湖流域虽是我国的平原水网地区,但当地水资源量仍显不足,加上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排放的污废水量增多,更加深了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恶化的程度。切实摸清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普遍重视。本文较详细地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 水资源特性
1.1 当地水资源不足
太湖流域当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37亿m3,总水资源量162亿m3,全流域人口约3564万人,耕地面积约2500万亩,按人均和耕地平均计,人均总水资源量为455m3/人,尚不足全国人均总水资源量的1/5,亩均总水资源量为650m3/亩,尚不足全国亩均总水资源量的2/5,说明人均和亩均的占有水平均低于全国。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水旱灾害频繁
太湖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随着季风的强弱和来去的时间的不稳定性而引起降雨量在年际和年内的差异,从而造成降雨及径流年、季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悬殊。降水在地域上的最大变幅达1.97倍,径流达3.2倍,降水在年际间的变幅达1.7~4.5倍,径流达3~8倍。降水在年内主要集中在6~9月,具连续最大四个月量占年量的45%~55%。径流连续最大四个月量占年量43%~65%,这就造成流域内水旱灾害频繁。据史载,南宋以来800多年中,正常年约占30%,水年约占40%,旱年约占30%。本世纪以来,水年占42%,旱年占42%。
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浙西区是本流域人口、耕地权重最小的一个区,人口占流域总人口的4.8%,耕地占全流域耕地的6.0%,而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总量的24.5%,是流域内水资源较富裕的一个区;黄浦江区人口占全流域总人口的33.5%,超过1/3,耕地占全流域耕地的17.6%,而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流域总量的11.2%,因而形成流域的上游区水多地少,水量有多余,下游区水少地多,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造成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战略上研究解决水资源供需间的矛盾。
1.3 水体污染严重
流域内由于人口密集,经济迅速发展,人为的污染水源和恶化水质日趋严重,全流域污废水排放量,在1985年为37亿m3,而1988年达50亿m3,1998年为43亿m3。其中上海约占57%,江苏约占30%,浙江约占13%。而污水处理率不足1/3,致使一半以上的河流(按长度计)遭受污染,其中上海市境内污染河长达80%,江苏70%,浙江30%,苏南运河达90%,黄浦江达75%,江南大运河的污染情况令人堪忧、83%的评价河段受到污染,根据评价资料,Ⅱ类水河长占1.7%;Ⅲ类水河长占26.0%,Ⅳ类水河长占18.4%;Ⅴ类水河长占38.8%;超Ⅴ类水河长占15.1%。水质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好转。
1.4 流域过境水资源和潮水量丰富
本流域当地水资源量不足,但流域过境水量十分丰富,据分析,江苏省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9370亿m3,上海多年平均进潮量为475亿m3,占上海水资源总量的80%。这些水量在干旱年份、干旱季节,补充了当地水资源的不足,在供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流域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水资源将会愈来愈不足,如何合理利用过境水资源,增引长江水以补充当地水资源不足,改善水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 水资源利用现状
2.1 利用现状
建国以来,太湖流域水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水利工程已初具规模。日前已建有大中小水库411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总库容9.67亿m3,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2.92亿m3;小型水库395座。除外,还建有数以万计的塘堤,调蓄容量约3亿m3左右,提水工程包括各种动力的排灌工程共3.8万座,引江工程包括长江自流引江和提引江水两种,闸孔总净宽782m,最大设计引水流量约为5400m3/s,为流域灌溉、供水和航运等事业提供了大量水源。据统计枯水年1978年引江总水量为70亿m3,其次是1967年引江总水量为32.5亿m3,1961至1988年累计引江水量为618亿m3,弥补了流域水资源的不足。据中水年1985年实际分析,全流域总天然径流量205亿m3,引江水24.7亿m3,全流域总用水量190亿m3(不包括浙西山区),本地水资源利用率已达80%左右,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潜力已不大。因此,要满足干旱年的需水要求,开发利用过境水、引用长江水是解决本流域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方向。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2.2.1 按现状供水条件、缺乏流域调节库容,水资源的70%经黄浦江入海,所以如遇干旱年份,供水不足、不能满足用水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供水量将会大幅度地增加,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2.2.2 对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重视不够,水质型缺水日趋严重。如上海地区滨江临海、黄浦江被喻为上海的母亲河,可是饮用水源发生困难,自来水取水口不断往黄浦江上游搬迁。又如无锡市,南靠太湖,饮用水源的水厂多设在太湖岸边,可是由于太湖富营养化加剧,1990年以后蓝藻大暴发,造成自来水厂沙滤堵塞,工厂停产,居民无水喝,1990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其他大中城市也存在上述问题。水乡虽有水,但符合水体各类功能要求的水越来越少,加剧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已形成了水质型缺水的局面。
2.2.3 缺少统一用水管理。目前仍存在各行业分管,各自为政,导致水资源综合利用差,综合效益难于发挥,资源得不到利用。太湖流域水面比例高达16%,流域内河湖相通,资源互补,由于缺少用水统一管理,造成水资源盲目使用,过渡开采,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急需解决水资源的流域性合理调度,做到统一管水,合理用水,推行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2.2.4 现有水利设施不足,兴建供水工程进展缓慢,已建工程老化严重,影响供水和调度效益的发挥。目前,全流域60%左右的机电排灌设施老化,效率低,事故多,成本高;大中型涵闸约有一半以上老化失修,区域性引排河道一般淤积0.5~1.0m,严重影响引排能力,另外,管理设施陈旧,通讯手段落后,不利于对水资源实行优化调度,影响效益发挥。
2.2.5 城市和工业用水增长迅速,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太湖流域城市和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还不到1/2,据1985年统计,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1%;随着工业生产、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用水的地点集中,年增长速度快、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将更为紧张。据预测工业用水年均增长率为5.14%,城镇生活用水年均增长率为11.18%。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3.1 全面推进节水措施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域内用水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根据经济发展规划目标,2010年,太湖流域遇保证率95%干旱年情况下,全年总需水量将达606亿m3,因此,从措施上除充分利用本地径流从长江引水外,首先要抓节约用水,通过建立节水机构,加强对节水的宣传教育,并采取征收水费、调整水价等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大力开展节水活动,提高节水效果。
本地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8%,是现状的用水大户。因此在节水措施方面,除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外,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以取得节水、节能、省工增产的综合效益,同时,要采取节水工程措施,如加快灌区配套,降低渠系渗漏,以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完善平原河网的梯级控制,提高回归水的利用率。
在工业方面,节水潜力很大,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高,据统计1985年江苏省平均为19.8%、上海市为64.3%,因此,必须通过改进工艺流程,降低产品单位产量对水的消耗定额,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江苏省分析预测:如果全省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由目前的19.8%,提高到50%。可以节水20亿m3,要加强工业用水管理,严格执行用水取水许可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节水工作向前发展。
3.2 优化调度水源
挖掘已建工程的供水能力,通过合理高,度,提高湖库河网的蓄水量,实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提高其调节径流的能力,减少废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合理开采地下水。根据太湖流域内从六十年代少量开采发展成大面积集中开采,使不少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的情况,必须调整开采层次,压缩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充分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流域内的苏、锡、常等城市,多年来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造成开采降落漏斗的面积已达7000多km2,其中漏斗中心水位(水头)埋深已达70m,并已造成地面沉降。因此,根据含水层的特征,适当减少第Ⅱ、Ⅲ承压水层中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位控制在—40~—42m左右,市区的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10万m3/天的限额内,同时积极开采70m以内的浅层孔隙水,并合理地开采第Ⅳ承压孔隙水,以及深埋的裂隙岩溶水(170m以下),以确保地下水的稳定供应,防止地面沉降。
扩大引江。要正确合理利用长江,积极发展抽引长江水的骨干工程,包括引江干线和翻水站工程,以扩大引江能力;同时要以经济运营的观念,处理水的分配,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 .3加强水环境保护
太湖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已经酿成了污染型的缺水,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规划按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水域,对不同功能的水域确定不同的保护标准、确定各水域的水环境容量。据此,严格控制各水域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要针对不同水域或地区水污染的特点制定保护要求;对重要的水源地,如太湖、淀山湖和大中型水库等,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制定具体的保护条例;对于已经发生严重污染的湖泊、水库或河道,例如苏南大运河等针对其不同的污染特点,提出具体治理的措施。随着城乡一体化及城乡工业的发展,工业排污量将不断加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城乡工业排污的管理;对已建工厂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对新建工厂项目应以同环境容量相匹配的排污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仅以行业的污水排水标准为依据,应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确保量和质的统一管理。同时要通过以面污染源的管理,包括对乡镇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督管理,控制单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的排放量,控制面广的污染量,保护水环境。
3.4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理顺体制,加强管理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机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形成有权威的管理体系,彻底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和计划有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统筹安排,通过制订并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条例,实行取水许可和限制污水排放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同时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按照经济规律,不断调整水费价格,全面开征水资源费,要制定节水政策、实行差额水价,逐步实行计量配水按成本收费、超量累进加价等手段,鼓励节水,使太湖流域及沿海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问题。一是自然环境问题。近年来,影响市的浮沉,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表现出加剧的趋势。水资源匮乏,是困扰的另一个大问题。
多年的超负荷开采,使得地下水资源难以为。同时,伐业生产导致地地下水污染,使得北京市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资源也日渐减少。
二是人文环境问题。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使得交通越来越挤,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住房也长期紧张。近20多年来,市政府已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加快了城市改造与建设的步伐。
如:太湖是第二大淡水湖,具有蓄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功能.太湖流出面积虽然仅占全国面积的0.4%,血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8%,热口度达到9000多人/平方千米.流域内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太湖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苏州园林以典雅纤巧,竟境深远而驰誉中外。近几十年来,太湖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治理污染刻不容缓。
空气污染城市经济发展很快,但空气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造成奇偶那个气污染严重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人为图表,像减少汽车尾气,并且不要让工产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应该把城内的石油化工厂搬到远离城区的地方,开发“小煤窑”虽然获得了煤窑资源和经济效益,但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堆积物占用耕地植被破坏地面崩塌等问题。
植被委缩;植被的这种垂直变化与海拔变化有关,而它有影响着气温降水的变化
我们应该多栽植物,不仅多植物,也不一定要保护好植物,不应去砍伐植被,他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
将煤炭转化为电能形式输往京津等地,与输送煤炭相比,具有省时,省运费减轻交通压力,减少输往地环境污染等优点。
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区,土质松疏,植被缺乏,遇降暴风雨易形成水土流失,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我们大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下几点:
1.植树造林,加强绿化。
2.修建梯田,打坝淤泥
3.制止滥垦,滥伐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
太湖流域面积36895km,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国的3%、10%和14%以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太湖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太湖水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严重;
(2)防洪及供水缺乏安全保障;
(3)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
(4)网围养殖过度发展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东太湖沼泽化日趋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改革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价格政策;
(2)调整新形势下防洪战略;
(3)修订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方案和制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
(4)明确重点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项目;
(5)尽早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遏制湖泊沼泽化的发展趋势;
(6)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的研究攻关.
9. 现在的太湖水污染
新华网南京6月3日电(记者郭奔胜)太湖蓝藻暴发引起的无锡市饮用水危机得到缓解,截至3日下午,无锡市出厂自来水的水质基本合格,蓝藻污染导致的嗅味基本清除。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自1日早晨清除蓝藻嗅味技术取得突破后,无锡市自来水除嗅工作进展顺利。省市有关部门定期检测自来水水质。根据无锡市卫生局报告,2日上午8时至10时,监测中桥、贡湖、充山和锡东水厂出厂的水质,除中桥水厂出厂水耗氧量超标外,其余水厂出厂水所有指标均合格。
2日,全市管网末梢水的色度、浑浊度、耗氧量等主要指标都比1日有大幅好转。
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居民家中的水还有一点味道,这主要与管道存有陈水有关。无锡市呼吁市民放掉管道陈水,以便于早日用上清洁水。
省市卫生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今后几天的水质变化情况。针对网民提出的蓝藻污染的水含有致癌物质等说法,无锡市有关部门认为,多次监测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所谓的致癌物质,无锡市也及时向公众披露了这一监测结果。
目前无锡市场上的纯净水供给货源充足,据无锡市商贸部门统计,截至3日下午,无锡市各大超市有15万箱纯净水存量,能够满足市民的购水需求。自2日以来,无锡市没有出现市民排队购买纯净水的现象,纯净水市场价格也保持稳定。
无锡市3日紧急制定“八大环保行动”,提出要通过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内河整治、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和加强污染面源控制等措施,大力实施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10. 太湖水污染现状
2月2日—4日,太湖高级论坛在上海举行。众多院士、专家莅会,水利部高层领导和沪苏浙三位副省市长出席,使论坛不局限于圈内人坐而论道。论坛重在回顾、总结流域管理机构成立20年来太湖的治理、管理经验,探讨太湖水的问题及对策,而人们的聚焦点似乎都落在了1998年“零点达标行动”后的太湖治污问题上。
太湖污染:8年前是“其声呜呜”,8年后是“触目惊心”
太湖被长三角一些城市视作区域的“心脏”。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展的各类“血管”。
与会的180多位来宾、专家大都认可这样的的比喻。许多“当局者”对太湖的重要性,甚至还有更加深刻和透彻的认识。
“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不仅关系上海的生存与发展、兴旺与繁荣,也是上海文明素质、文化底蕴的象征,代表着上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在致辞中这么说道。
苏浙两省领导也不约而同地用“因水而兴”来表达太湖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作用”。
“江苏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进一步指出,“我省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7%,这一地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据财政部农经司副司长曹广生提供的数据,行政区划涉及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的太湖流域片,去年以占全国不到3%的土地面积、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
但是,经济繁荣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1996年4月14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国务院环委会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现在已经很难唱了。再唱这首歌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时隔8年多,在这次太湖高级论坛上,无论政府官员还是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用“触目惊心”来评价当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
“零点行动”后的太湖:水质持续恶化
“要是太湖流域的百姓真的能在10年内喝上干净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施雅风出生在江苏海门,在12月2日的大会发言中,85岁高龄的施院士深深记住的,是水利部领导说2015年内要“让百姓喝上洁净水”的承诺。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长达8000余字的大会发言中认为,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流域各省市水利部门基本完成了治太骨干工程建设,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和充分利用太湖调蓄的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框架,并在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仍存在防洪标准偏低、水污染触目惊心等问题。流域管理机构“下决心在2015年前使太湖流域老百姓都喝上洁净的水”。
在此之前,为了实现“2000年太湖水变清”、“不让污染进入21世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发动过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并在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之前宣布“基本实现阶段性的治理目标”。
当时太湖水“变清”确定的治理目标是:1998年底实现全流域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沿湖宾馆和饭店等单位的废、污水要达标排放;2000年各出入太湖河流的水质都要达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和规划要求,实现太湖水体变清。所谓的“零点达标”,就是在1998年底,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这1035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70家,浙江省占257家,上海市占18家。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结束,宣布所有这些企业全部实现治理目标。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太湖水不但没有变清,甚至持续恶化。据与会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规划“太湖水变清”时,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但在要求“变清”的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惊人地增加: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污水32.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20.9亿立方米。
“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2015年要吃上干净水,任重道远。”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在发言中毫不客气地指出。
现行排放标准:即使全部达标,照样污水横流
太湖水难以按计划“变清”,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还没有给太湖流域的近4000万居民带来记忆中清洁的湖水,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长三角地区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水消耗量越来越多,而对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废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
“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直言说,“最近我随全国人大环资委到云南昆明考察滇池的水污染防治,结果非常失望。三年前的滇池清水中发现有蓝藻,而三年后却在蓝藻中没有找到清水。”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教授从上世纪80年初就关注太湖治理工作,并直接参与主持了太湖综合治理规划。对于“达标”了却仍然污水纵横的现状,黄感到深恶痛绝。
“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黄宣伟说。
按照国家标准,地表水分为五个等级:一类水质最好,三类水为合格,四类、五类水为污水,劣于五类的水体就丧失了基本的环境功能。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NH3-N)浓度是重要的水质指标。一类水的COD、NH3-N浓度分别不能超过15毫克?"升、0.15毫克?"升,三类水的浓度分别不超过20毫克?"升、1.5毫克?"升,五类水的该指标浓度分别不超过40毫克?"升、2.0毫克?"升。
而我们现在制定的达标排放标准,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COD、NH3-N的浓度分别不超过100毫克?"升、25毫克?"升就视为达标,一些工业企业的合法排放标准更低,比如造纸、制浆行业,COD浓度不超过100毫克?"升、NH3-N浓度不超过450毫克?"升就可以“达标排放”。这样的“达标”废水中,COD和NH3-N浓度分别是地表五类水标准的2.5倍和225倍!这样的废水,就是用100倍的清水稀释,也仍然是污水!
此外,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介绍,目前,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年排放量达53亿吨,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污染物总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即使流域污废水都能达标排放,仍超出流域水环境的可承载能力。
跨流域调水热:解近忧添新忧
根据国务院领导提出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要求,2002年起太湖流域正式启动“引江济太”调水试验,也就是说,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和“清水走廊”望虞河,从江苏常熟引水,经望亭进入太湖。
据介绍,3年来共引调长江水入太湖流域60多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30多亿立方米。“引江济太”调活了流域水体,加快了水体置换,增加了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供水安全,增加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改善了太湖水体水质和流域河网的水环境,太湖周边和上海、杭嘉湖等地区普遍受益。
但是,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提醒说:“跨流域调水要科学决策,慎之又慎。在缺水面前,人类要学会‘克制’,不能搞‘以需定供’,调水应当坚持‘少取、高效、补偿’的原则。”
据透露,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质、水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水污染问题没能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太湖流域一些有条件的城市纷纷舍近求远,甚至“弃湖而去”,实施跨流域调水。除了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主持的“引江济太”工程外,苏锡常诸城市在多年前就利用靠近长江的地理位置,从长江调水。上海也积极在长江口建设新的水源地甚至设想规划浙江千岛湖水源地。一直以水乡自居的杭嘉湖地区,如今也把目光投向钱塘江,提出实施跨流域从新安江、钱塘江口调水,以寻求解决该地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今天要强烈呼吁,尽管目前长江、钱塘江的水比太湖好,但千万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就是这样的‘好’是相对的,而且这些河流也在不断地被污染,污染量不断地在增加。‘引江济太’,首先要‘保江’、‘保湖’,然后是节水,根本在于治污。如果还是按现在的城乡分割的思路和现在的所谓的达标排放的要求来治理,就难以解决太湖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激动地说。(编辑:郭琼丽)
某些有害的物质(如:农药、化肥使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进入水体,超过其自净能力,引起天然水体的物理上、化学上的变化。
水源污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种:即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性营养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污染和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