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污染
㈠ 推测莱茵河鲑鱼曾经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莱茵河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理和开发得最好的一条河,是河流文明最新的结晶。其成功经验,被人们称为:1、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2、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3、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瑞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炼钢炉群、最后在荷兰鹿特丹的油罐巨阵间蜿蜒入海,河水竟然还是清的。
50年前,作为欧洲出产鲑鱼最多的河流,鲑鱼却于1958年在莱茵河彻底绝迹了。莱茵河变成了“欧洲的下水道”。生物学宣布它已经“死亡”。然而,在人与自然的理性较量中,莱茵河最终“死而复生”,把“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的恶名抛给了历史,成为世界大河中成功治理的典范。
工业革命和战后重建毁了莱茵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全长1320公里,最后在荷兰注入北海。注定成为界河的它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揽入了自己的怀抱。德国人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河”,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称之为“莱茵老爹”。
莱茵河便利的水上交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煤炭和钢铁业的飞速发展,莱茵河成了被掠夺和消耗的对象。沿岸国家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把莱茵河切分得四分五裂,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德国恩格斯纪念馆历史学家埃博哈德·易尔纳解释:“19世纪是工业化时代。他们只把大自然看作是提供无限生产资料的仓库,为人类提供生产场所,大自然是人类的附属品,确切地说是欧洲人的附属品。”
人与自然的对立成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础,纺织业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流经恩格斯的故乡巴门的伍珀塔尔河夹带着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毫无节制地流进了莱茵河,而它只是莱茵河众多支流中的一支。到1920年代,莱茵河下游的渔民不断抱怨鱼肉的味道越来越差,原因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苯酚。
20世纪中叶,莱茵河的污染还在加重。当时战后的欧洲一片废墟,发展工业成了头等大事。机器的轰鸣声早已淹没了渔民们的抱怨。在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中,从瑞士巴塞尔到荷兰鹿特丹,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代表的多个工业区沿河分布。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重金属化合物、农药、碳氢化合物和有机氯化物等6万多种有害化学品导致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莱茵河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生物物种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莱茵河入海口位于荷兰,其夹带着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进荷兰的农田、花场。荷兰交通、公共事业和水资源管理部水管理司司长鲍博·戴克说:“污染严重影响了园艺业和蔬菜种植业,特别是在海牙和鹿特丹一带有很多温室。”污染的河水不仅使鲑鱼无法生存,人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ICPR没能阻止鲑鱼在莱茵河彻底绝迹
荷兰在莱茵河污染中受害最重,鲍博·戴克说:“不与其他国家合作,我们就不会有干净的河水,因为莱茵河水绝大部分来自上游国家,所以我们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治理污染。”1950年7月11日,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英文简称ICPR)。1976年欧盟也加入了该组织。沿岸各国带着各自莱茵河的一段,在ICPR的谈判桌上又把莱茵河重新拼在了一起。
莱茵河从此就能走上重生之路吗?答案远非那么简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人们再次选择了前者。从1950年到1970年,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水管理司副司长弗里茨·侯兹沃斯说:“当时人们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要优先考虑环保,人们优先考虑的是经济发展。我个人觉得这种经济发展是用污染河流来支撑的,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把污染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
1958年,也就是ICPR成立8年之后,鲑鱼在莱茵河彻底绝迹了。
1960年代以后,莱茵河水质更加恶化。在德国,从美茵兹到科隆2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完全消失。科布伦茨附近的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河面上弥漫着苯酚的味道,更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莱茵河水都可以冲洗胶卷了。莱茵河从此被冠以“欧洲下水道”、“欧洲厕所”的恶名。莱茵河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河水毒性很高,只有在环境好一点的地方有三五种动物幸存下来。生物学正式宣布莱茵河死了。
两千年来,在成就了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昔日繁华之后,莱茵河死了,这是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沿岸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不得不先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蓝天白云,喝不到甘甜的河水。在莱茵河流域内生活着5800万人,其中有2000万以莱茵河作为直接水源。此时,莱茵河的命运、鲑鱼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已经交织在了一起。
桑多兹污染事件催生“莱茵河行动计划”
德国的父亲河(莱茵河)与母亲河(摩泽尔河)在科布伦茨的德国之角汇合,ICPR秘书处就坐落于此。这座不显眼的小楼里没有忙碌景象,甚至有点冷清,在这里工作的只有12个人。12个人要让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清,12个人要改变沿岸2000万人的生活,绝非易事。
乔希姆·博雷博士是ICPR的德国代表,他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协调各州与地方政府或州之间的关系,以确保ICPR制定的措施和标准能够得到落实和执行。他说:“我们要面对上游和下游国家不同的观点,协调不同利益诉求。”
在生态运动背景下,西欧各成员国于1963年签署了《伯尔尼公约》,赋予ICPR更大的权力。1970年到1985年期间,各成员国实施了多个减少污水排放的项目,并投资兴建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在ICPR的努力下,莱茵河水质逐渐改善。但是欧洲当时需要的是经济繁荣,对治理工作仍然缺乏足够的热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6年。
1986年11月1日临近午夜,瑞士桑多兹化学公司位于巴塞尔附近的仓库发生大火,1351吨的农用化学品起火爆炸。十几吨剧毒化学品随着消防灭火水直接流进了莱茵河。所有从莱茵河下游取水的水厂被迫关闭。沿岸各国之前投入的数百亿美元治污费用全部付诸东流。瑞士生物学家丹尼尔·库里评论说:“这是一场灾难,没有生物幸免于难,几乎所有生物都被毒死了。”
桑多兹污染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却为莱茵河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扫除了政治障碍,成为了治理莱茵河的关键转折点。在很短时间里,ICPR成员国就召开了三次以上部长级会议,并最终于1987年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它也标志着人类在治河观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类放下征服者的姿态,首次把莱茵河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治理,考虑人类如何成为莱茵河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之和谐共存。
在“莱茵河行动计划”中,各国部长们还通过了一些很具挑战性的宏伟目标。例如:1985-1995年期间,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降低50%;同时为了让人们直观感受到莱茵河治理的效果,他们提出作为莱茵河象征的鲑鱼到2000年重返莱茵河。这在当时看起来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
鲍博·戴克回忆道:“当定下了让鲑鱼在2000年重返莱茵河的目标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疯了。他们说这是不可能的,但荷兰政府还是认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目标来让人们行动起来。”
莱茵河水质迅速恢复的三个原因
要让鲑鱼重返莱茵河,首要任务是改善水质。ICPR只是一个协调机构,没有任何强制权力,但它获得了流域内5800万人的支持。社会舆论、健全的运行机制和各成员国的认真执行都保证了ICPR所制订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秘书长本·卫特灵说:“法规的执行由各个国家来完成,比如在德国,这就是联邦政府的责任,他们要组建相关部门来监督企业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他们也有处罚权。同时如果某个国家或企业违反了相关法律,欧盟也有处罚权。”
桑多兹事件也让人们把整治莱茵河的注意力从“末端治理”上转移到了预防工作上。莱茵河流域集中了欧洲近50%的化工产业,共有100多家化工企业。桑多兹事件一个月之后,巴斯夫起动了一项大型计划,在所有巴斯夫工厂和仓库采取了2400项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公司进行用绿色沙袋盖住下水道井盖的演练,当有危险品泄漏时,这些沙袋就成了第一道防线。
莱茵河的流量只有长江的1/6,运力却是长江的6倍,是欧洲最繁忙的内陆水上通道。目前,沿岸各国在莱茵河流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监测预警系统,从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间共设立了9个国际水质监测站,对短期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预警。一旦有突发污染事故发生,由预警监测站、环保部门和水警组成的应急系统就会马上启动。
莱茵河威尔监测站实验室主任杨·玛扎什克说:“如果发生污染事件,我们首先会通知自来水厂和水警,以便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系统,保障水厂安全,然后我们会查找污染源。”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这座国际监测站由瑞士和德国巴登-符滕堡州共同出资建立。在监测站,莱茵河水每六分钟就被抽样一次送到实验室,能够分析样本中的380种污染物。
要让鲑鱼在2000年前重返莱茵河,关键是控制和减少污染源。德国北威州鲁尔工业区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过程。2001年,埃森煤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鲁尔区成功转型的标志。当年的厂房成了设计中心,车间成了大型剧场,昔日的矿工如今成了导游解说员。
1994年,ICPR提前实现了绝大多数减污目标。莱茵河水质很快得到了恢复,目前莱茵河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了97%,完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杨·玛扎什克说:“莱茵河现在很干净,干净得可以直接饮用,没有危险。”
瑞士巴塞尔州水资源与垃圾废物管理部主任曼弗雷德·伯乌布勒总结:“我认为莱茵河水质迅速恢复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好的法规,第二是严格执法,第三是完善的监督系统。”
莱茵河水变清了,鲑鱼终于可以重返家园了。但不是在莱茵河出生的鲑鱼又怎么能回来呢?瑞士施泰因渔业协会每年都会人工放养鱼苗,这种作法在莱茵河流域全面展开。从1999年到2003年,莱茵河及其支流地区共有1100多万尾鲑鱼被放养。
鲑鱼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需求增加,莱茵河沿岸各国纷纷加入了兴修水电站的热潮,直到1977年莱茵河上最后一座水电站——伊菲茨海姆水电站落成,莱茵河上已经矗立起了20多座水电站。高高耸立的水电站和水坝切断了鲑鱼的回游通道。
鲑鱼对于它出生水域的味道特别敏感,永不忘记。随着鲑鱼的成长,它沿莱茵河顺流而下,最后游入北海。在大海中生活三四年之后,成年鲑鱼会逆流而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位于上游的出生地产卵,繁殖后代。但是随着人类对莱茵河的干预,鲑鱼的回家之路变得更加坎坷激荡。
鲑鱼高高跃起,跳过水坝,曾经成了德国齐格河(莱茵河支流)的一景,鲑鱼们是迫不得已。斯文·沃尔葛慕特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负责把鱼笼里的鱼放回齐格河上游。这也是让鲑鱼重返产卵地的重要一步。同时人们还在阻挡鲑鱼回游的水电站和水坝上修建鱼梯和鱼道,帮助鲑鱼等回游鱼类重返家园。这座德国和法国共同拥有的伊菲茨海姆水电站就耗时3年建造了欧洲最大的鱼道,总投入达900万欧元。
德国生物学家弗兰克·哈特曼博士解释:“水电站对莱茵河的危害很大,修建鱼梯可以减少一些影响。”一些水电站除了修建鱼梯之外,更是积极投入到莱茵河的诸多整治项目当中,帮助鲑鱼恢复栖息产卵地。
鲑鱼是恋家的。1994年人们在莱茵河支流齐格河第一次发现了自然繁殖的鲑鱼。当年发现鲑鱼的德国生物学家戴特莱夫·因根达尔博士回忆:“在次年春天,我们很高兴发现了鱼卵,这样我们就能确信鲑鱼在莱茵河绝迹、人们开始人工孵化之后,这里首次出现了自然繁殖的鲑鱼。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取得了成功。”
好消息接踵而至,1995年有鲑鱼沿莱茵河向上溯游700多公里到达了莱茵河上游的伊菲茨海姆大坝!2008年10月5日,有人在瑞士巴塞尔钓到了鲑鱼,这是自1958年鲑鱼在莱茵河绝迹以来,第一次出现在瑞士境内,但是从北海游到巴塞尔的1000公里路程却花费了鲑鱼半个世纪的时间。
德国北威州地表水监控中心主任、生物学家卡尔·克里斯特曼下了定论:“现在在莱茵河中大概有70种生物,比如这是贻贝,还有很多生物,可以说莱茵河又活了。”
经过40多年的治理,莱茵河水质清彻,鱼游鸟翔,成了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河流之一。2002年,莱茵河从德国宾根到科布伦茨之间60公里左右的“莱茵河中游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慕名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多达1500多万。
鲑鱼回到了它曾经的家园。历尽劫难之后,莱茵河的故事让100年前恩格斯的警告在今天变得更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莱茵河人语录
让孩子们知道只有一个地球,我认为这很重要。我们想告诉他们健康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好处。
——瑞士环境保护基金会总经理伊恩·卡拉顾宁斯说。每年都会有七八万瑞士小学生上环保课。
在巴塞尔,每个人都很清楚莱茵河必须是干净的,没有人可以随便往河里倾倒垃圾。保护莱茵河是政治上、发展工业上以及我们每个人的一种责任。我们只有一条莱茵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不要把不好的东西留给子孙和将来,这很重要。
——瑞士巴塞尔州经济部长拉尔夫·列文博士说。
在传统农业中,化肥要溶解到水中供农作物吸收,但庄稼不喜欢喝施了肥的水,她喜欢喝干净的水,但是你在水中加了化肥,庄稼就不得不喝化肥,这有点像是在注射。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不应该是注射,这应该是土壤与庄稼之间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交流。
——瑞士莱瑙生态农场负责人马丁·奥特说。他曾经组织过乐队,出过CD,如今在莱茵河边办起了不用农药和化肥的生态农场。这样的生态农场在瑞士已经占到了11%,在一些山区达到50%。
钓鱼需要耐心,性急的人是钓不了鱼的,但是我该做什么呢?没有鲑鱼,没有鲑鱼,没有鲑鱼。如果能钓到鲑鱼,那就太美妙了。
——出生在瑞士的莱茵河畔阿道夫·恩兹70多岁了,从小就喜欢钓鱼,特别是鲑鱼。2008年10月5日,有人在瑞士巴塞尔钓到了鲑鱼,这是鲑鱼自1958年在莱茵河绝迹以来,第一次出现在瑞士境内。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你看,第二天我们不得不在房中划船,这可能有点滑稽,因为你不得不在电灯周围划来划去,而本来这些灯是吊在天花板上的。
——德国科隆HAXENHAUS饭店前台的1993年洪水标示牌是猪肘屋老板威尔海姆·维切特的珍藏。这场洪水给科隆造成了7000万欧元的经济损失,沿岸国家的损失总额高达9亿美元。1998年,ICPR提出了“给河流以空间”的口号,恢复河道,增加洪泛区。
如果有大的洪水,河底的沉积物会再次浮起,并在冲积区重新沉积。被高度污染的物质即便颗粒很小,也能在洪水速度慢的地区沉积下来,土壤就会受到影响。地下水同样也会受到河里污染物质的影响。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水利工程学院伯恩哈德·威斯特里希教授说。上亿立方米的河底淤泥见证了莱茵河200多年的污染历史。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少是在西欧,人们逐渐放下了自然征服的姿态,考虑如何与自然友好共存。桑多兹事件让人们认识到我们以前对待大自然并不好,我们必须改变态度,转变观念。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本·卫特灵说。
我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必须要避免。当你投资办厂的时候必须考虑环境风险,你会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如果你不注意这些问题,长期来看你将为此付出更多。——瑞士纽豪森市市长斯蒂芬·罗伊勒说。
莱茵河畔取“治水”经
被称为“欧洲父亲河”的莱茵河,作为流经欧洲9国的主要饮用水源,曾在短短40年中经历了从“最浪漫的臭水沟”向如今清澈美丽的父亲河的转变。带着“取经”的心态,笔者沿着莱茵河流域走访了相关水域管理人士,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在此与大家分享。
饮用水里的“企业责任”
在欧洲“取经”途中,遇到的第一件令我吃惊的事情就是酒店房间里没有任何饮水机和开水壶。向导告诉我,欧洲的自来水是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和“饮用水”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为了让我彻底信任欧洲的水龙头,欧洲朋友还当着我的面从院子里平时用来浇花的水龙头接了一大杯自来水大口地喝下去。尽管终于为欧洲的水质折服,但得知瑞士沙夫豪森饮用水厂的产品居然就是将地下水直接泵出即可,我还是大吃一惊。
“地下水是全民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每个人都必须保护它。比如说瑞士联邦和每个州都有法律严格保护饮用水,规定泵站周围不许有工业、不许有汽车、不许有油站。”供应着瑞士诺伊豪森和沙夫豪森全部居民饮用水的水厂负责人Roger Brutsch告诉笔者,瑞士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立国家,但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水厂连战争因素都考虑到了。“水泵站有非常严密的安保措施。水泵取上来的水,其在管道中是和空气完全隔绝的,也就是说,从水源一直到用户的水龙头,中间甭管多远,是完全密封的。此外,泵站还设有防爆破、防袭击、甚至应对战争爆发的严密保护装置。”
离开沙夫豪森的时候,我问Brutsch先生,这座供应着半个州饮用水的泵厂究竟有多少名工作人员。他说,包括他,4个。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笑了,反问我:“有这么清澈的水源,还需要很多人做很多事吗?”
在瑞士,保护饮用水源是全民共识,甚至包括年幼的孩子。在金融业十分发达的大都市苏黎世,非赢利组织瑞士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PUSCH)的志愿者们这样引导孩子参与全民节水:“我们准备了一张图表,上面列出了家庭对水的一些日常应用,比如洗澡、饮用、清洁、洗手间用水,学生们要找出哪个环节耗费最多的水,然后要提出节约水的方法。他们将自己的方法写在纸上,带回家里,这样每天都能看到,督促全家节约水资源。”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教师Cornelia Haefeli小姐告诉我们,结合了讲课、实验、讨论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
莱茵河由瑞士流入德国,德国人自豪地称这条该国境内最长的河为“父亲河”,这是因为莱茵河对于欧洲大陆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在莱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康斯坦茨湖附近,Uberlingen市有着德国最大的饮用水厂BWV,说是饮用水厂,却并非瓶装饮用水,而是中国所说的自来水厂。看到各种贴有“BWV”标签的纯水、果汁、汽水等等,我问公司领导:“你们公司所有产品的水源都来自于康斯坦茨湖吗?包括果汁?”
几位BWV的高层大笑起来,他们说公司唯一的“产品”就是自来水,并不生产任何其他形式的饮用水,那些漂亮的玻璃瓶装的纯水就是他们生产的自来水;之所以这样包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自来水完全纯净,可以达到瓶装纯水的干净度,请顾客放心饮用!
BWV实验室负责人Petri说,现在莱茵河以及康斯坦茨湖的水都干净到可以随时捧起饮用,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污染很严重。以前沿莱茵河没有污水处理机构,洗化产品以及一些农药化肥就这样流入莱茵河和康斯坦茨湖。到了1970年代末期,ICPR(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AWBR(莱茵河-康斯坦茨湖饮用水工作协会)等组织在莱茵河沿岸建起了许多污水处理厂,90%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之后才排入莱茵河。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9%,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不过,Petri颇有些居安思危,“现在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污染,比如重金属、具有辐射的元素、化工厂的产品排放、金属化合物、旅行者携带的污染物等等”。
“维护莱茵河饮用水的安全更多时候要靠企业责任。”BWV总裁Mehlhorn先生说,“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去重视环保——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更多来自居民,所以他们能够很自觉地去维护环境,处理污水。”例如,德国著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必须要先接受政府检测,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如果任何企业的农药、化肥或化学元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产品将必须撤出市场,做出整改。“企业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即使政府检测允许某一款农药投入使用,也并非万事大吉。比如去年,媒体发现有一家农药厂生产的农药对环境有危害,他们自己马上从市场撤下了所有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打击,连同该公司生产的医药等其它产品的销量都大大下滑了。”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㈡ 谁知道瑞士IQAir空气净化器质量怎么样
你好,据我所知在过去45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2003年SARA期间香港医院管理版局选择IQAir空气净化器,用权于控制SORS病毒扩散和传播。如今90%以上的香港医院和诊所都在使用IQAir。质量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
㈢ 瑞士SANDEZ大火 谁知道这场1987年发生在瑞士的大火的经过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科普知识》总结了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该事件发生后,法国环境部长于12月19日要求瑞士政府赔偿3800万美元,以补偿渔业和航运业所遭受的短期损失、用于恢复遭受生态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中期损失以及在莱茵河上修建水坝的开支等潜在损失。瑞士政府和桑多兹公司表示愿意解决损害赔偿问题,最后由桑多兹公司向法国渔民和法国政府支付了赔偿金。该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改进措施,成立了一个“桑多兹-莱茵河基金会”以帮助恢复因这次事件而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捐款730万美元用于资助一项历时三年的恢复莱茵河动植物计划。
通过这次事件,有关国家加强了多边合作。法国、瑞士、德国共同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以改进和完善信息交换系统和紧急联系机制,并就防止莱茵河污染事故和减轻污染损害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达成了一项协议。
从莱茵河污染事故包括后来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大水污染事故诸如多瑙河污染等,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上对此类事件惯常的处理方法:一是尽快提出应急处理措施,为降低损害、损失赢得主动;二是对赔偿持谨慎态度,同时又积极地致力于防治污染长期机制的建立。
㈣ 瑞士隆兴幼儿园有污染吗
最好过一阵日子才入住.
㈤ 瑞士1986年剧毒污染河死亡了多少人
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故是199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接近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
㈥ 造成冰山融化的原因有哪些与人类的破坏有关么又有哪些关系急啊!最好在10分钟内发来,谢谢!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㈦ 瑞士、瑞典怎么样防止石材矿山非法开采问题突出,生态恢复治理严重滞后,区域污染严重
法律严管,加上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㈧ 地球近年情况
地球近年情窾:树木被人破坏乱砍滥伐,还有很多人扔垃圾,地球的寿命不多,但是人类还在破坏地球,地球被毁灭后,没有星球可住,但人类把它当做不存在,魜然大吃大喝,吸取地球的精华。
㈨ 瑞士比瑞典环保吗
一、瑞士环保业概况
瑞士经济发达,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高,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瑞士更是以其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湖泊众多的美丽自然风光被誉为“世界花园之都”。瑞士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举世公认。瑞士成功的环境保护依赖于其全面的环境立法、严格的执法守法,各级政府官员、工商企业和民众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等众多综合因素。2006年,瑞士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年度全球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国家,2007年,全球最大的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世界范围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在生活质量整体指标和城市宜居方面分别排名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二、瑞士环境保护的立法
受城市工业化的浪潮冲击,19世纪末瑞士自然景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引起了瑞士联邦和各州政府的忧虑和关注。联邦政府从19世纪70年代起密切关注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城市化推进给瑞士环境带来的变化,并在1874年《宪法》和以后的有关重大法令中对森林、水土、卫生环境等问题做了规定。
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分三级政府:联邦、州和市镇。联邦负责环境保护事务的机构是设在首都伯尔尼的联邦环境、森林和风景保护局,有300多名工作人员。州和市镇承担大部分环保的相关任务,并在环境影响调查、提供科学服务、准备专家报告、支持开发项目等方面得到联邦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具体帮助。瑞士联邦《环保法》法律和法规体系以预防、污染者承担、国际合作及全面治理为主要原则。各州也参照联邦法律、法规,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有关条例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征地、建筑、交通、卫生等法规。目前瑞士环保立法与欧盟有关法律基本相一致。
1971年《宪法》第24条规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是国家义务, 1998年12月新修订的《宪法》在第三部分专门设第4章“环境保护与领土整治”(第73条至第80条),表达了联邦政府和民众保护环境的决心和任务,具体内容包括:持续发展(第73条)、森林保护(第77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第78条)、渔业与狩猎(第79条)、动物保护(第80条)。 根据《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瑞士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补充法律,其中有6个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这6个联邦专门法律是: 《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法》(1966年)、《环境保护法》(1983年)、《狩猎法》(1986年)、《水保护法》(1991年)、《捕鱼法》(1991年) 和《森林法》(1991年)。
除此之外,联邦环保法律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多个相关专门联邦法律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例如有关空间规划、国家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水源基础设施的法律。
三、瑞士环保业特色
由于有了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瑞士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稳定了全国的森林覆盖面积(30%左右),保护了水源水质,扼制了大气污染的扩散,合理处置了垃圾及其工业废弃物,明显减轻了噪音污染,控制甚至禁止了一系列有害物质的使用。 瑞士环保业特色主要有:
1、瑞士制定了覆盖面广泛的环保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有水源、土地、大气、废弃物、森林、噪音、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微生物等。瑞士环保立法强调防范为先的原则。首先通过预防措施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其次,采取防范措施的费用由污染源一方承担。环保法逐项列明了各项环保标准,例如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通过排放量、建筑和装备规则、运营和运输规则等加以限定。瑞士还是欧洲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要求最严的国家,也是欧洲首先要求使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国家。在违法惩罚方面,《联邦水保护法》规定了相当严厉的具体惩罚措施,有7种违法行为可处以长达6个月监禁或罚款。如果违法行为与《刑法》某些条款所列情况相同,可适用后者。
2、瑞士强调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瑞士工商界成为环保的重要角色,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瑞士的环保立法强调合作原则。有关机构和企业一起,寻求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解决办法。环保部门通常会对企业规定一个期限,让其在规定期限内自行决定何时投资投产及提供解决可能出现的破坏环境的措施方案。企业如果设计、制造或改进一种对环境危害程度较高的设备,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以确定该设备造成的污染是否会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类设备主要是交通和能源设备以及工业设备。事实证明,严格的环保措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反而能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从短期看企业似乎需要部分资金注入,成本有所增加,但从中期甚至长期看,则是企业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同时企业自身从环保中受益。
3、瑞士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经济手段
瑞士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环境生态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瑞士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调查显示,瑞士80%多的经济界人士认为这类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有很大潜力。各种市场经济手段包括:税收、可买卖的许可证、主动的行业协议,例如对含铅和无铅汽油采用不同税率、自愿提前交付垃圾处理费用、机场噪音税、有偿垃圾袋费、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含硫的取暖燃油征激励税、用于治理受污染地区的填埋税、提前征收垃圾处理税等,在废料、废水管理领域引入“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负担治理费用”的原则。瑞士《二氧化碳法》明确规定:自1990年至2010年,瑞士要将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取暖燃油减少15%,汽车油料减少8%)。
4、公众广泛支持和参与环保
为促使公众遵守环境保护法令,联邦政府通过网络公布各类环保法,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送发宣传品等方式让公众直接、便利地获取信息。环保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人与环境”的课程,“绿色和平组织”、“Pro Natura组织”、“瑞士鸟类保护组织”等民间环保组织经常为儿童和年轻人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远足、短期实习或者夏令营等丰富的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环境教育是公共课的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设有学制一年的夜校环境课程。
5、瑞士重视环保研究
瑞士政府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资源的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瑞士联邦委员会和国会要求环境政策需建立在高质量的研究基础之上,各州政府也希望在实施环境法规时得到专家的支持,并充分跟踪环境发展的潮流。环境研究的目标包括及早发现问题、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之间互动,以及寻求涵盖技术、生态、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综合性解决途径。瑞士进行环境研究的主体主要分为三部分:由联邦政府全额负担经费的研究机构、联邦政府资助的部门研究机构及研究所和私营研究机构。
㈩ 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空调在瑞士却是多余的东西,这是为何
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空调在瑞士却是多余的东西,这是由于瑞士人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大。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购买很多的电器,比如说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等,其中空调是我们必须要买的,因为不管在冬天还是在夏天都会派上用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在夏天只要打开空调,我们就可以享受清凉的环境,在冬天的时候只要我们打开空调,那么就可以有一个温暖的家,但是在瑞士却被禁止使用空调。
瑞士禁止使用空调,也使得他们的环境变得非常的优美,青山、绿水、蓝天什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