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
A.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危机事件处理)
首先说你的这个问题是目前学界都在广泛研究的问题,有很深的内涵,不是一两句就可说清楚的。危机事件处理、公共危机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等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只是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领域之分。在这里我们只说公共危机处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建立健全应急体制、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对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但从总体情况看,应急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全民防灾意识教育比较薄弱;二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三是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四是预测预警和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保障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在机构设置中,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置能力,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工作重点应放在辐射范围比较广的大都市和县市级政府上,帮助和推动其建立必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
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健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
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
(4)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建议将应急管理的经费支出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除加大原有的抗灾减灾方面的支出基数外,还应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基金和稳定的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渠道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筹措方式,以保
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应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5)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是在积累丰富的联合审批、社保综合服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经验之后,推出的全新系统。它可以帮助实现政府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之联动协调,从而提供面向社会的各种综合服务。
另外,你还可看看危机管理方面的书籍,如我们国家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薛澜、胡百精等的著作,还有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等等。
B. 用创新思维来回答社会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相对于企业危机与个人危机而言,对一个社会系统突然产生严重威胁,并因事件压力很大,而必须对其做出快速决策的高端紧急事态。其在法理层面上,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这一定义,在概念架构上,包含了“公共”与“危机”两个要素。
“公共”要素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边际范围上,“公共”是相对于“私人”而言公开的共同空间,按照沃尔多的观点,公共作为一个与私人相对的概念,表示的是国家、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职能及活动范围;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2]这一角度,突出了公共领域的危机与私人部门的危机之间的区别。
其二,在价值取向上,“公共”体现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目标,罗森布罗姆十分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就是要增进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是政府的义务。[3]这一角度既明确了政府作为公共危机核心主体的必要性,又强调了“公共”对社会公平及和谐稳定公共秩序的价值追求。
其三,从牵涉的利益相关方来讲,“公共”意味着“与多数人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 [4],且利益博弈关系复杂。因此,既要避免自利行为将社会带入无序的深渊引发新的危机,又要避免某一缺乏制约的强势力量凌驾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之上。
“危机”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牵涉认识与立场,还可能有社会建构的一面。目前,学术界对于“危机”认知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作为事件的危机认知”,即仅仅将危机看作是一次非常态的带有威胁的事件。这一方向的代表人物是乌里尔·罗森塔尔,他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5]他将危机看作是一个事件,认为危机是一个决策者在特殊情境下必须要加以干预的关键事件或者突发紧急事件。
二是将危机看作是做一种“状态”。这一逻辑路径下,美国学者C.F.赫尔曼提出,作为情景状态的“危机”,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映时间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6]这种情境状态或许是由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引起,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事件的发展,而强调从事前到事后的整体态势。
在这里,笔者认为既可以从狭义上,将“危机”定义为一个高端的突发紧急事件,又可以从广义上,将其视作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正如国内学者张成福所言:“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因多重要素出现和爆发,同时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7]这一认知没有对“危机”的“事件”与“状态”作出明显区分,但却明确了危机的损害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和涟漪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危机”的特征,从而理解和把握其概念的本质规定。
C. 高考顶替事件是否属于公共危机管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10条照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是集情节轻中,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10条照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及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是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那么违规更改考生报名志愿资格分数录取等信息的。对已经录取学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或者专业的。这个当然就是存在的一种冒名顶替的一种行为。
那么将会在他这个阶段发现以后取消他的录取资格,而且那一定要在入学前发现的呢,取消入学资格之后,并取消他的若奇的一些那么将会在他这个阶段发现以后取消他的录取资格,而且呢一定要在入学前发现等到取消入学资格之后,并取消他的入籍。
所以呢,这种情况当然是属于危害了公共危机的管理范畴,因为他占用了其他人上学的基本权利。
D. 如何理解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危机公关是因组织管理不善与竞争者影响,以及遭到恶意攻击或特殊事件影响给组织及其形象在社会公众层面造成的危机,甚至是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意外突发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进而针对危机采取的公共关系自救行为,以求达到避免或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恢复组织形象,并在危机中学习与总结教训增强预防和应对措施。
要想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就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明确责任使其能够有效运作。当前,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少专门的机构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公共危机管理规律的总结不够深刻,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公共危机事件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未有上级明确指示之前,事发地县(市)区政府和专项指挥部应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应急响应措施。这里容易挖空选择先期处置单位,需要注意,各地政府和专项指挥部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应急响应,先做好对疫情的初步控制措施以及对各方信息的初步汇总核实为之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应急响应一般以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成立应急指挥部。注意响应主体。疫情防控期间也看到多个省份宣布一级响应,后来又调整为二级或三级响应,都是以省级政府为主根据本区域的不同风险程度,来分区分级进行精准防控。
E.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不同
公关危机主要是指在公共领域出现群体遭受一种威胁性、破坏性的事实状态和异化价值。而突发事件指的是发生在意料之外的事件,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
F. 处理公共危机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要遵循以下原则:
战略先行危机管理原则。
制度保障危机管理原则。
预防第一危机管理原则。
全局利益危机管理原则。
积极主动危机管理原则。
勇于担责危机管理原则。
下面是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介绍: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G. 公共危机损失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现代风险和危机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依法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和应急方案,与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协调互动充分合作,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实施有效预测、预警、预报、监控和防范,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化解危机和进行危机善后或经济社会运行与秩序重建工作的全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有三层含义:其一,由于自然的不可抗力、对自然认识的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及其挑战性,以及社会利益与信念的过度分散与对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调的难度,出现各种公共危机的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必须予以正视;其二,对公共危机的认识和管理必须秉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其三,治理公共危机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不能仅依靠政府,而是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合作共治。
[编辑]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2]
(一)紧迫性和长期性
危机是一种紧张无序态势,其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且难以有效准备。因此,对这类事件的管理属于一种紧急状态和有限时间压力下的行为选择。同时,这类事件的出现往往并非偶然和孤立的,其产生一般存在各种自然和社会诱因。对某一单个诱因或其直接诱因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危机的全面化解,而必须从其全局性、结构性方面找根源进而寻求整体性解决方案。
(二)不确定性
危机发生前,人们的预测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危机发生之后,人们的判断也常常是不确定的,对事件处理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比如在SARS爆发之初,由于无法判断其具有的影响和后果,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社会的流言传闻、人们的心理恐慌、企业的声誉损失、国家的资产损失等。
(三)链条效应
危机往往会引起链条反应,形成危机的“蝴蝶效应”,这就要求对危机的反应速度要越快越好,坚持第一时间反应原则。所以,对时间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处置的有效性。比如,“非典”危机就不仅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也说,“非典”是“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病,需要全球通力合作,采取必要的行动以防止“非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传染病和人类的负担”。
(四)权变性
导致危机发生的诱因很多,而且在发生过程中表现出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危机的规模、强度和持久性等结构性因素是因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很难找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法则来应对危机,即使人们已经发现了解决它们的一些基本准则,也必须考虑到“死守规则无异于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因此,这就意味着危机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要随着危机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五)心理约束性
在危机状态下,事件的参与者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下,往往表现为担心、焦虑、恐慌、畏惧,甚至发生剧烈的内心矛盾冲突。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事件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对危机事件的反应和控制能力;对其他利害关系人而言,可能造成个人理性判断的丧失,集体感性占上风,进而出现一些盲动、盲从行为,甚至一些极端暴力行为。可见,危机管理对决策者和事件利害人的心理要求是极其重要的。
(六)博弈性
危机不仅仅是单方面作出的行为。危机状态下,事件双方或多方存在一个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最终形成一个各方都愿意改变现有选择的行动集合。因此,危机管理的结局不仅仅取决于某一方面的选择,而往往取决于双方或多方的策略选择。在各方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交易或者讨价还价就始终贯穿于危机管理的全过程。
H. 公共关系危机的危机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公共关系危机有以下的类型:
1、存在的状态
一般性危机:一般性危机主要是指常见的公共关系纠纷。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关系纠纷还算不上真正的危机,它只是公共关系危机的一种信号、暗示和征兆。只要及时处理,做好工作,公共关系纠纷就不会转向公共关系危机,甚至于造成危机局面。
重大危机:所谓重大危机,主要是指企业的重大工伤事故、重大生产失误、火灾造成的严重损失、突发性的商业危机、大的劳资纠纷等。它是公共关系从业人员面临的必须及时处理的真正危机。如产品或企业的信誉危机、股票交易中的突发性大规模收购等,公关人员必须马上应付处理,最好在平时就有所准备。
2、危机同企业的关系程度以及归咎的对象
内部公关危机: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危机称为内部公关危机。内部公关危机发生在企业之内。或者,这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该企业的成员直接造成的,危机的责任主要由该企业内部的成员承担。
外部公关危机:外部公关危机是与内部公关危机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发生在企业外部,影响多数公众利益的一种公关危机。本企业只是受害者之一。
3、危机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表现形态
有形公关危机。这种危机给企业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损失,凭借肉眼即可观测到这些损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转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货商场成都人民商场被烧毁,造成上亿元损失。成都人民商场遇到的危机就属于有形危机。
无形公关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表现得不明显的危机,称为无形公关危机。给任何一个企业的形象带来损害的危机,皆属于无形公关危机。如果不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损害的企业形象将使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
(8)公共危机事件扩展阅读:
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保证信息及时性
危机很容易使人产生害怕或恐惧心理,因此保证信息及时性,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情况,对危机公关至关重要。
2、保证受众的知情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话语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当危机发生时,所有危机受众都有权利参与到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危机公关的目的不应该是转移受众的视线,而是应该告诉受众真相,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工作中来,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
3、重视受众的想法
危机发生时,受众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危机所造成的破坏或是所得到的补偿,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事方是否在意他们的想法,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他们发现当事方不能做到这些,就很难给予当事方以信任,化解危机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4、保持坦诚
始终保持坦诚的态度,面对危机不逃避,敢于承担责任,就容易取得受众的信任和谅解。危机公关的首要目的也就在于此,保持坦诚是保证危机公关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
5、保证信源的一致性
危机公关中最忌讳的就是所传递的信息存在不同,这样很容易误导公众和破坏危机中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如果当事方不能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那么危机管理将无从谈起。
6、保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
媒体在危机公关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的传递着,也是危机事件发展的监督者,所以保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直接影响了危机公关的走向和结果。
7、信息要言简意赅
在危机公关过程中,受众和媒体没有兴趣去听长篇大论,他们需要的是言简意赅的核心内容,实时掌握事件的最新发展,内容还要通俗易懂,有利于传播。
8、整体策划
危机公关虽然是因某个事件而发起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制定危机公关方案时,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缜密的策划,才能保证危机公关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公共关系危机
网络-公关危机
I. 最近的公共危机事件有哪些
该回答涉及敏感词汇!已被屏蔽!
J.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危机事件处理)
首先说你的这个问题是目前学界都在广泛研究的问题,有很深的内涵,不是一两句就可说清楚的。危机事件处理、公共危机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等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只是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领域之分。在这里我们只说公共危机处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建立健全应急体制、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对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但从总体情况看,应急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全民防灾意识教育比较薄弱;二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三是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四是预测预警和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保障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在机构设置中,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置能力,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工作重点应放在辐射范围比较广的大都市和县市级政府上,帮助和推动其建立必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 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健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 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 (4)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建议将应急管理的经费支出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除加大原有的抗灾减灾方面的支出基数外,还应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基金和稳定的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渠道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筹措方式,以保 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应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5)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是在积累丰富的联合审批、社保综合服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经验之后,推出的全新系统。它可以帮助实现政府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之联动协调,从而提供面向社会的各种综合服务。 另外,你还可看看危机管理方面的书籍,如我们国家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薛澜、胡百精等的著作,还有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等等。